高考作文备考策略 第一策略:明确材料作文的类型及其写作要求 近二十年来,高考材料作文一直占据主阵地,因此明确材料作文的类型和要求至关重要。材料作文的类型及其要求如下: 情境类:设置了某种情景要求写作者根据要求展开想象和联想,例如:91年的关于“圆”的想象,98年的补写“妈妈只洗了一只鞋。 事例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要求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不囿于事例,善于拓展,由此及彼,深入阐发道理。例如:2008年宁夏高考作文材料:小兰母女俩“养鸟放鸟”的故事。 寓意类:包括寓言诗寓言故事在内的包含深刻寓意的材料。要求读懂寓意——向现实引申——可用比喻论证——注意哲理和思辨。 漫画类:由一幅或几幅漫画构成的材料,要求读懂漫画,理解漫画的讽刺意味,联系现实,挖掘事物的本质。 话题类:一般是用一段提示语启发思考,激发想象,限制范围。这类作文与一般材料作文相比,它降低了审题的难度,淡化了文体的要求,倡导作文个性,写作之前要化大为小并注意开放与限定的对立统一: 1、 开放性的材料不是不要材料,材料对作文仍有限定作用。 2、角度开放不是可以东拉西扯,要善于选择利于自己表达的角度确定好文章的着眼点。 3、主题开放,不等于不要确定主题,要在角度确定后提炼出文章的中心,并在表达中一贯到底。 4、文体开放不是不要文体,要根据所定中心和所选材料的特点选定自己文章的文体,画龙像画龙,画虎像画虎,不要弄成“四不像”。 5、眼睛的开放不能只是昂首望天,任何大胆想象归根结底是现实生活真实的反应。 总之,既要“扩大开放”,又不能忽视“限定”。二者是对立统一的。
第二个策略:要学会审题 近年来,在高考作文评卷中,常常可以发现,考生由于未审清题意而写的离题之作。如果离题、偏题,其他方面写的再好也没有用。可见,高考作文,审题是第一关,只有审清了题意,才谈得上选材、立意、构思、遣词造句。 那么,应该如何审题呢? (一)、命题作文的审题 1、单个字或一个词语的标题,适合运用内涵外延分析法。2001年“诚信”的意思是“诚实守信”而非讲信用。 2、并列式短语的标题,要注意并列短语之间的关系,如2003年全国卷的话题:“感情亲疏与事物的认知”是因果关系。 3、偏正式的短语标题,中心在“正”的方面,但也要注意“偏”的部分,因为它往往起到修饰或限制的作用,如2002年全国卷的话题:“心灵的选择”,中心在“选择”,但限制在“心灵”。 4、主谓式的标题重心应该在“谓语”部分,如“生活多姿多彩”就应该重点写出生活是如何的多姿多彩。 5、动宾式的标题,重心应该在动词谓语上,如:“战胜脆弱”,固然要写到怎样“脆弱”,但是更重要的是具体写出“战胜脆弱”的过程。 6、句子型的标题。一般来说,如果是主谓宾式,重点应在谓语部分,如2005年辽宁卷的命题作文“今年花胜去年红”,其重心就应落在谓语部分,即要写出是怎么样的“胜去年红”。
(二)、材料作文的审题 1、抓实质 如果作文材料讲的是生活中的故事,那么,不要被其表面的文字所迷惑,要深入进行分析,找出隐藏在现象里的实质,然后抓住实质来确定角度。如2008年北京语文卷作文材料:课堂上,老师说:“今天我们来做个实验。”随后,他拿出一个装满石块的玻璃广口瓶,放在讲台上,问道:“瓶子满了吗?”所有学生答:“满了!”“真的?”老师从桌下拿出一小桶沙子,慢慢倒进去,填满石块的间隙,“满了吗?”学生若有所思。老师又拿过一壶水倒了进去,直到水面与瓶口持平。“这个实验证明了什么?”老师问道。课堂活跃起来。一个学生说:“很多事情看起来达到了极限,实际上还存在很大空间。”一个学生说:“顺序很重要。先放这桶沙子,有些石块肯定就放不进去了。”一个学生说:“对,得先放石块。有些分量重的东西就得优先安排。”一个学生说:“也不一定,先放沙子和水就一定不行么?”…… 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材料中几个学生的回答,其实是对考生的提示,使审题难度降低了。从不同的角度看,这则材料可以 涉及到不同的实质问题:第一个学生回答,实质上讲的是“要敢于超越极限”,“要善于挖掘潜力”的问题;第二个学生的回答实质上讲的是“要合理安排顺序”的问题;第三个学生的回答实质上讲的是“做事要先主后次的问题。”而所有学生回答“满了”。实质上讲的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只有抓住了问题的实质构思作文 ,就能拿出符合题意的文章。 2、抓关键 如果材料中出现提示性的问句或者总结性的语言,那么,这很可能成为我们准确理解题意的关键。抓住了关键,也就能够选准角度。 例如2002年春季高考作文题: 一个海员/他最欢喜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片洁白的浪花……/个海员/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 诗中的“出发”和“到达”引发你想些什么呢?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写好这篇话题作文,就要深入理解“出发”和“到达”这两个关键词语的象征意义。“出发”,可理解为事情的开始,对目 的追求,准备细面临 的考验等;“到达”,可理解为事情的结束,理想的实现,成功的喜悦等;“出发与到达”是人生中的无数个起和终点,是对立统一紧密相联的。每个人都有自已的人生航船,一个追求的目标达到了,又要去追求另一个新的目标,人生的价值就是在不懈的追求中实现的。对这首诗如果不能迅速抓住关键词句来思考分析,仅限于从字面意义和诗中的“海员”形象去理解,就会过于狭隘,过于肤浅,甚至偏离题意。 3、抓中心 如果材料从表面看似乎有多个侧面,多重含意,而实际上很容易偏于一隅,离开题旨。那么为慎重起见,就要考虑把材料的中心当作文章的中心来写作。如:1987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有人问一位诺贝尔获奖者:您在哪所学校,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出人意料,这位学者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已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已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我学到的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话代表了科学家的普遍看法。 学者的话中列举的种种事实,归根到底说明了一点:在幼儿园养成的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使他取得了成功,实现了人生价值。所以这一材料的中心就是: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使人终生受益。以此去构思作文,必定是符合题意的。 4、抓本义 如果作文材料是比喻性的,或其中关键语句是比喻的,那么必须找出其本义,并抓住本义生发开去记叙或议论。例如,2006年全国乙卷作文题:一只老鹰从峰顶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觉得自已也能像老鹰那样,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羊的背上,想抓起羊往上飞,可它的力量太小了,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了自已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乌鸦为什么抓山羊失败?因为它不顾自身条件,盲目模仿老鹰,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已叫什么的鸟。”这里实际上是比喻不自量力、好高骛远的一类人。而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这一评说则表明了孩子对乌鸦的喜爱,因为它不甘心做一只普通的乌鸦,而是“见贤思齐”敢于挑战自我,这正是其本义;由此立意,是符合题意的。 5、抓因果 有些材料内容前后是因果关系。立足材料所述事物的“果”去追溯事物的“因”,然后就其“因”立意就可以了。例如:在美国阿拉斯加温利钦自然保护区,为保护区内的鹿群,人们射杀了狼。十几年后,鹿群从4000只发展到40000只,但它的体态笨拙,没有了昔日的灵秀,并且因为体质衰弱,开始大批死亡。人们只好把狼再请回来,鹿又开始四散奔逃,但却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 鹿群大批死亡,是因为没有生存的压力,人亦如此,没有生存的压力,人的意志就会消沉,精神就会空虚。可见,竞争是促进发展的重要条件。正如古人所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抓提示语 有的材料作文,命题者在提供的材料之后,往往设计一段提示语。提示语的作用或是对材料作解释说明,帮助学生理解材料,或是启发思考,扩展思维。借助提示语,对迅速准确把握材料的内涵十分重要。如2000年高考作文题,在材料之后有一个提示语: 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很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 这个提示语,一方面对图形材料作了很好的解说,并揭示了“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主要原因;一是世界是千变万化的,二是人们看问题的角度、标准、方法多种多样。另一方面,这段提示语提醒学生在把握“答案不止一个”的思想的同时,要放宽眼界,开拓思路,尽快从具体的图形符号的分析理解中走出来。 7、抓整体 写提供多则材料的作文,不仅要注意材料的共性,有时还要注意材料的个性。整体阅读顾及各部分,才能不偏离题意。例如下列材料: ①、鲁迅说:“无论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积之一年,总可成一学者。” ②、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曾经说过:“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 ③、一位历史学教授对他的学生说:“如果你收集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这则材料的共性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都说明了“治学要注意积累。”如果仅着眼于这一共性,写起来就思路闭塞,感到无话可说,这就需要进一步挖掘材料的个性。试将三则材料作一番分析比较,鲁迅强调积累要长期坚持,歌德强调积累大有价值,而决不是徒耗时光和精力;历史学教授强调多积广积。这样,就能围绕“治学要注意积累”这一中心论点,提出三个分论点,从三个不同的方面,层层分析,步步推进, 文章内容显就充分扎实且比较深刻。同时,三则材料都能顾及,各有用场。 8、抓重心 即材料中的中心人物,重要事件。例如下则材料:俄国作家果戈理在自己的作品发表之前,有先请别人提意见的习惯。有一次,他写了一个剧本,把当时最有名的诗人菇科夫斯基请来。一吃完午饭,他就开始朗读自己的新作。年迈的菇科夫斯基有睡午觉的习惯,听着听着,不觉打起盹来。过一会儿,诗人睁开眼睛时,果戈理对他说:“你看,华西里,安德烈维奇,我希望听到您的意见,而你的瞌睡就是最好的批语评”说着,就把剧本投入火中。 这则材料有两个人物的行为,可以从这两个方面立意。 从果戈理的角度,我们应当肯定他这种谦虚的态度,也可以赞扬他对自已的作品精益求精的认真做法;从菇科夫斯基的角度,则要提倡一种负责精神。因为这则材料的主体人物是果戈理,而由此可以联想到果戈理之所以成为世界著名作家的原因。所以,最恰当的角度应当在前者。推而广之,我们的工作,学习都需要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三个策略:摸透高考作文的脾气,掌握高考作文的底细即写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体现了什么?体现得怎样? 例如,下面一篇满分作文: 多变的风 风,飘然拂过却不留痕迹的美丽天使,夹雨送雪卷得漫天昏暗的恶魔,它时轻时重,时柔时刚,自古便是人们的情丝所寄。可是,如果一定要问清风是什么样子,得到的答案必然是丰富多彩的。 刘邦的《大风歌》中有“大风起兮云飞扬”,这是气势雄浑的风;陶潜的《归去来兮辞》中又有“风飘飘以吹衣”这等柔柔的风,当然更有“沾衣欲湿杏花雨,吹而不寒杨柳风。”风的变幻无常,由此可见一斑。 同样面对风,人们的感受也并不相同。李白的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不知唤起了多少人的上进心,这是催人奋发的风。陆游的一首《钗头凤》中感概:“东风恶,欢情薄。”这“恶风”指的是当时顽固的封建礼教思想,害人不浅。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如此“好风”、“恶风”。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各省市人才纷纷涌入西部,为西部经济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这股“西进风”便不愧为一股“好风”。当然,“恶风”也并不是没有,当年的一阵“浮夸风”便该归于此类了。 我们也是早已熟识了清风、寒风、暖风甚至廉风、腐风……,风如此多彩绚烂,如何能够具体地描述出风的样子呢?也许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李白会说:“长风万里送秋雁, 以此可以酣高楼,”白居易则会答:“枫叶获花秋瑟瑟,”豪放派大师苏轼高唱:“我欲乘风归去”,而婉约派巨匠柳永会意味深长地低语:“杨柳岸晓风残月。”而像我这等乐天派怕是要说:“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了。 风,能给你营造不同的意境,其多变又给人以不相同的视觉感受、心理感受。时而柔情似水,时而快意忧愁,上入云霄,下枕大地,听惯了松涛海浪,便去翻云覆雨,静则轻淌,动则狂鼓,难怪我不知道风是从哪个方向吹来的了。 也许,风是什么样子并不值得我们去讨论。因此便不解“风”情的人说:“人生自是有情痴,此事不关风与月,”不无道理。然而,风毕竟是自然界的尤物,文学家、艺术家的爱物和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造物。它是人心灵的催化剂,是梦的源泉。 风,可谓平常也。然而这位考生却能抓住这平平常常的自然之物,写出令人叫绝的文章。他(她)一定有什么窍门吧?是的。 第一、他(她)摸透了高考作文的脾气,掌握了高考作文的底细;写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体现了什么。所以他(她)不想多费脑筋去琢磨写什么,而是信手拈来一个平常到几乎和空气一样的“风”来写;借“人们对风的认识和评价”的“多种多样”来体现“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第二、他(她)洞悉了《考试说明》中“有文采”的点化,所以他(她)在保证了思想内容上“体现什么”“不出偏差”的基础上,刻意追求语言形式上的富丽堂皇,以求在“体现得怎么样”方面尽显风流,让评卷老师感到他(她)这篇文章,说得对,说得还漂亮。 第三、努力张扬自已功底的“卖点”。这篇作文的作者有“功”有“底”,他(她)的功底就是“背诵了大量的古诗词”。这位考生很聪明,知道要在一个小时的爬格子表演中充分展示出自已的才华、才气、才能,“看家本领”当然要作为最重要的“卖点”。汉高祖的诗句,陶渊明的诗句,志南和尚的诗句,李白的诗句,白居易的诗句,苏轼的词句,陆游、柳永的词句——当然都是关于“风”的诗词名句,他(她)都用了,用得恰切,仿佛首饰匠把钻石镶在王冠上。 如果作文命题不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而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之类的。他(她)还会使出“古诗词名句”这看家本领吗? 抱定特长不放松,“任尔东南西北风”,以不变应万变,才是智者的风范。
第四个策略:注意选择适当的文体 (一)、选择适合材料写作的文体 高考作文虽然不限文体,但考生的作文必须符合文体的要求。有些材料本身就有文体倾向。如1999年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形象思维就较强,适合写成以想像为主的记叙文,如编写故事,科幻小说等等。材料虽然要求可以发表见解、进行议论,但写成议论文较难。一是该材料蕴含的思辩哲理不强,二是考生在这方面积累的理论知识不多,很难展开议论并写得深刻。而2000年高考作文“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从哲学高度命题,引导考生对社会人生作一番理性思考,更具思辩性,也更适合展开议论。 (二)选择能张扬自己个性的文体 有些同学善于想像,“精骜八极,心游万仞”,文章写得奇特大胆,意境开阔;有些同学善记叙,布局巧妙,情节曲折,文章写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有些同学善抒情,笔法细腻,精雕细琢,文章写得情真意切,文采飞扬;有些同学善议论,思辩推理,条清缕晰,文章写得精练透辟,纵横捭阖……总之,要选择适当发挥自己特长,张扬自己个性的文体形式,或想像或记叙或议论或抒情,甚或兼而有之,真正把自己的鲜活思想、独特个性五彩缤纷地展现出来。 (三)、选择能发挥自己语言优势的文体 淡化文体,无疑就强化了对语言表述能力的要求。有专家称:“语言就是语文本体。”语言的好坏也就决定了考场作文的成败。因此,考生平生应重视语言的训练,力争做到词汇丰富,句式灵活,要有文采,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纵观近几年高考优秀作文,大都以语言取胜。作文语言洗练,句式灵活,巧用修辞,文采飞扬,是很容易引起阅卷者注意的。因此,由于无体裁的限制,考生就能选择发挥自己语言表达优势的文体,娴熟自如地展示自己驾驭语言的功夫,在众多高考作文中脱颖而出。 (四)选择能体现创新精神的文体 高考作文为考生在表达方式上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同时也提供了一个体现创新和创造精神的空间。因此,考生在选择文体写作时要有创新精神和意识,要大胆想像,不落俗套,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比如同是选择记叙文,有些同学就避开一般思路去写寓言故事、微型小说、小型剧本……甚至有些考生精心构思,灵活运用,大胆创造,变体为文,写出不少佳作。总之,考生在选择文体时,在要求的范畴里,应充分发挥自己的独到见解和鲜明个性,突出创新精神和意识。
第五个策略:明确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 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是: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 (一)、深刻: 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能预示事物发展的趋向,观点具有启发性。 例如,2000年高考作文“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深入挖掘这个话题,就会得知,答案丰富多彩的原因是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人们的思维方式不同,这样分析这个话题就有了一定的深度。 (二)、丰富 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这是对丰富的要求。 1、材料丰富 要求记叙文的材料典型、具体有底蕴,议论文材料典型,新颖别致,富有时代气息。 如何做到材料丰富?要热爱生活,勤于积累,遇事多思,加强思维训练,“丰富”要有度,避免堆砌。 2、如何做到形象丰满? ①明确描写目标,使描写的内容具体化。如景物描写可写静态的,也可以写动态的。 ②运用多种手法,使描写的内容形象化 比如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既绘声绘色,又绘形绘影。在刻画人物时,综合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等手段。 3、怎样做到意境深远 意境是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境界要高,情调要雅 。让人有看点,有想头,读之有余味、有深意。可采用借景抒怀,托物言志,象征比喻,设问反问等手法,并且注重锤炼语言,行文力戒直白浅露。 (三)、有文采 有文采就必须做到: 1、用词生动,句式灵活 ①精心锤炼词语 ②巧用熟语 ③移用术语 ④根据文体特点选择并变换句式。 2、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 ①排比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②精彩的比喻句能为全文增色 ③引用名句使文章神采飞扬 3、力求语言风趣活泼 4、整篇文章形成个性化的风格 (四)、有创新 主要包括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像有独到之处,精选文体、展示才情。 第六个策略: 写作指导思想上,要尽量迎合阅卷老师和评分标准的要求 (一)、构思充分、下笔慎重、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有的同学往往没有养成这种良好的习惯,刚写了几行又觉得不妥,或者划去重写,或者改得乱七八糟,墨痕处处,墨线乱牵。这样就不容易获得阅卷老师的好感,同时也不可能得到良好的书写分。 (二)、吃透评分标准 近年来高考评分标准较以前有所变化,分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块。为了获得较高的基础等级分,我们应加强作文的入格训练,以符合作文的基本格式,力争不丢分。发展等级是个新概念,其内涵主要是“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为了获得发展等级,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应尽量思考问题求深求新,叙述方式求新,选择素材求真求新,语言文字求美求新。 (三)、注意标点与用字 1、标点使用不规范 2、位置不当 3、标题中出现错别字 4、文章中出现繁体字或不规范的简化字 5、错别字 (四)、拟一个好的标题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总览历年高考的优秀作文,其立题大都别具一格,或以文采取胜或以新意取胜,如《倾听自己的心跳》《赤免之死》《我到底是叫还是不叫》……优秀的文题既可以体现考生的语言基本功,也可以涵概全文,让人一目了然,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五)、写好开头和结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结句如撞钟”,“凤头”、“豹尾”,这些都是写作开头和结尾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凤头”往往能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给读者产生极积的暗示,使其在情感上萌生一种悦纳的心理;而“豹尾”常在高潮处戛然而止,干练有力,余味无穷。这样就容易形成一个缜密而精美的“善始善终”的印象,与高分步步靠近。因为阅卷老师的时间非常紧张,工作量大且工作枯燥,加之首尾本身的重要性和代表性(代表考生的语言功底和技巧),再加之作文评分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以及阅卷老师往往先以印象写等级,再以等级定分数的操作程序和阅卷时求美求新的比较心里等综合因素,所以谁的卷面工整,谁的标题精美,谁的首尾漂亮,谁就能引起他们的兴奋和关注,分数也会自然青睐谁,否则“泯然众人”的头尾也只能赢得黯然失色的分数。 (六)、理清思维轨迹,主体部分要有厚度
文章的主体部分不仅层次要清晰,更重要的是要有思想的厚度分析的深度,一般用四至六段较合适,重要话语可单独成段。
第七个策略:避免高考作文中的诸多失误 (一)、审题不严,偏离题意。 2011年的高考话题作文“诚信”是诚实守信,但部分考生既不重视把握话题的内涵,也不注意搞清题目要求,或把“诚信”误作“诚恳”“自信”“信仰”等等。严重偏离了题目要求,这样的作文,一般就难以及格。 (二)、立意消极,盲目逆反 在2002年高考作文中,有考生认为“学校是牢房,结婚是坟墓”,在作文中流露出“我们无法选择出生、工作、自然,任何选择皆是徒劳的”悲观念头,体现出做人素质方面的不足。还有考生盲目逆反,写出了是非判断标准偏颇的怪论。比如有一篇《我的选择——走开》,文中批评那位登山者,奉劝他理智的走开,不要重蹈“农夫与蛇的故事”。此文仅得20分,是因为文章的立意与公众认同的价值观背道而驰,也与话题暗含的精神背离。因此,作文的思想观点须正确,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含糊。 (三)、视野狭窄,选材雷同 高考作文的选材撞车的现像年年有,2002年似乎更为突出。一篇心灵的选择,竟让许多家庭同时陷入父母离婚,子女失学的困境。城区考生大写特写父母离婚,农村考生则热衷于“身陷”失学。很多考生有着惊人相似的经历,因为家境贫寒,父母只能供两个子女中的一个上学,是抓阄上学还是主动把机会让出?经过“心灵的选择”,“我”放弃了惟一的上学机会……这充分暴露出当前中学生生活单一,阅读面窄和联想、想象能力差等问题。说自己的话,抒自己的情,这样基本的要求理应做到。 (四)、内容幼稚,气度狭小 2001年高考有些作文编得像小学二三年级学生写的,缺乏深刻的意蕴。比如写小时候打碎了花瓶不敢承认;写拿了人家一个苹果后的悔悟;写在幼儿园里听老师讲“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写如何退回商店营业员多找的钱,这些内容不是说不可以写,问题在于很难写出深刻的内涵。高中毕业生写这样缺少内涵的作文,到了十八岁还停留在八九岁的思想水平和情趣上,总让人觉得气度不够。 (五)、胡编乱造,刻意求新 2002年高考作文到历史人物那里搬救兵的比往年多得多,许多考生参考了“发思古之幽情”的大合唱,也着实涌现出了一批历史题材的精品大文章。可令人费解的是,有些考生明明缺乏文史知识的积淀和新编故事的素养,却也选用了历史题材。于是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套用名著名篇的框架,机械、浮浅地作改写,张三变李四,照着葫芦画瓢;二是不甚了了的情况下,囫囵吞枣、泥古不化,加上用以表达的语言与借用的人物口吻风马牛不相及,内容与形式严重失调,显得不伦不类。 (六)、投机取巧,套用时文 2001年有许多文章写一位青年高考落榜后到某地打工,在一次暴风雨中负责任地保护了公司的物资,受到老板奖励;老板让他当经理,他认为应当“让文化高的人去当”;后来担任了一个小职员,在宴请外商时,把吃剩的包子打包带回去,他这种节俭的行为感动了外商,……众多考生如此为文,原因很简单,它出自考前大面积使用的“北京东城区高考模拟卷,现代文阅读”,原文题为《高等教育》。这类作文一经发现只能是得到最低的一类,甚至会被评为零分。这里要提醒考生:如果某些时文确实很精彩地诠释了作文话题,写作时予以概括,把它作为写议论文的例证,是完全可以的;但不能全文主体套用现成的故事,只在首尾加上一点扣题的话,更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抄。 (七)、缺少文体意识 试题“注意”中注明“文体自选”,那么“选”定了一种文体,就要“写什么是什么”甚至要“写什么像什么”不能搞大杂烩。有些考生对文体认识模糊,错将文体混杂当作夹叙夹议,作文一半是议论,一半是叙述,犯了文体不能统一的错误;有些考生叙述与议论相割裂,叙述的事件不能说明论点,议论部分不是从叙述中引申出来,而是另起炉灶,造成两种表达的分离,甚至出现了记叙、议论、抒情、说明和描写平均使用笔力的现象,有的文章“四不像”“五不像”,不知道作者究竟“自选”了哪种文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