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6)[转载]寻根太极识六经

 johnney908 2015-09-27

——仲景六经学说与《辅行诀》关系初探

傅瑞年   河北省固安县曲沟中医诊所   065502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寻根太极,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和六经都统一在一个太极之内。五行是由天体演化而形成的人类生存空间的最基本物质,由于四时寒暑的变化而又赋予其非物质的理性化概念。仲景以土有二元分阴阳的太极思维方法,还原了五行的太极模式,因而确立了厥阴的位置,创立了六经学说。《辅行诀》“汤液图”的五“除…”就是仲景六经证治大法的雏形,是“论广”的起点。六经具有五行特性。五行是太极之气,六经是太极之质。明此则知阴阳、五行、六经究为何物,以及她们之间有何联系,明此则能破解《伤寒论》的未解疑团!

   关键词: 太极; 五行 ; 六经 ; 厥阴 ; 《辅行诀》

 

阴阳、五行、六经,究为何物?她们之间有何联系?这是我们每一代中医人思考了不知多少年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周易》言八卦业已包括阴阳,而没有提到五行。再有,仲景学说的核心内容是六经,六经与五行之间是怎样联系的?仲景并没有说明。往圣尚且如此,更何况今贤有人发现,因五与六不相匹配,而暴露出中医理论的软肋。认为:“在五行学说中,脏腑、器官等人体各部分之间,没有信息通道。特别是,五脏之间没有互相联系从而发生作用的中介……中医理论是一个整体,五行学说与经络学说等不能分离。那么我们要问:经络的主体是六对,而且也是人体的组成部分,也与脏腑相配,五行怎么去统帅经络呢?就很难回答了” [①] 。本文试图通过寻根太极,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和六经都统一在一个太极之内,从而弥补了由于阴阳、五行、六经被单一化、孤立化而造成的中医理论的缺陷。同时也把这些概念从哲学范畴的朴素层面,提升到有实际根据的理性层面。笔者得益于《辅行诀》的启发,解开了五行、六经之谜。同时也破解了厥阴病这个研习《伤寒论》的重大疑案。有关六经实质的争论,就此也应划上句号了。

一、五行是怎样炼成的

人类的生存空间,以及为这个空间的存在而拥有的所有物质,是怎样打造出来的?这个秘密,其实古代圣人们早已告诉了我们。《易·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一词,前人有多种说法,只有北宋张横渠“一物两体[②]”的解释最切合实际。再有,《道德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讲的也是五行乃至万物都是由太极演化而成的。“一”就是太极。太极,就是天地开辟以后所形成的人类生存空间——地球。“一生二”与“是生两仪”同义,都是说地球在阳光(火)的作用下而产生了昼夜的差异。白天阳光普照,大地光热具备,此为阳(土);夜晚大地得不到太阳的光和热,此为阴(土)。《易·系辞上》更强调:“刚柔者,昼夜之象也”。“通乎昼夜之道而知”。同是一个地球,有昼夜阴阳之变,这还不是“一物两体”吗?在张载看来,在太极形成两仪后,可以仍然叫做“太极”。其实,自古至今,凡言太极者,多数是指后者。自仲景以后,真知阴阳本意者,唯有彭子益一人。他说:“一个生物所在之地,太阳射到此地面之光热,就是阳;此地面的光热已过,与光热未来之间,就是阴” [③]。其实彭老先生也是把地球作为太极来立论的。“二生三”,在太阳的作用下,由于地球阳土、阴土界面的互换和其大小的变化,使阴阳气融和(此即天地相交,为演化之源),而产生了大气层和地球上的水。四季寒暑的变化,因之也越来越分明。大气层和水就是这个“三”。“三”包括五行中的金、木、水(再加原有的太阳火就是“四象”)。地球大陆板块把地表水分割成各大海洋,还有地下水,水很好理解。通过科学发现,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了数千公里的大气层。根据各层大气的不同特点,从地面开始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电离层)和外大气层(散逸层)[④]。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小,也就是越高空气越稀薄。而温度就不同了,各层差异很大。暖层的特点是,当太阳光照射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被该层中的氧原子大量吸收,因此,该层温度很高,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在300公里高度时,气温可达1000°C以上。外大气层的温度更高,可达数千度。所以,这层对应夏天的炎热,属火;暖层以内是中间层,这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顶部温度最低可到—83°C以下。太阳(火)的热能经过暖层的传导,到中间层气温骤降,中间层起到了大气冷却作用。秋天能止夏天之热,所以,中间层对应秋天属金;对流层附着于地表,空气上下对流非常明显;平流层的空气则是平向对流的。古人把空气的流动叫做“风”,在《黄帝内经》中,风归属五行于木,所以,对流层与平流层这两层就属木,对应春天。大气包裹地球,大地属土,地球又承载很多水。这就是原质五行从“一”到“二”,又从“二”到“三”的全部过程。当我们彻底揭开五行的红盖头后,会惊奇地发现,原来造物者把我们人类放置在了依次层层克入的空间。老子的“一”“二”“三”是人类空间演生过程的真言,而原质五行的排列顺序才是更奇妙的!由外向内递克:火—金—木—土—水。这正是五行生克的原本意义。

应特别注意的是:在大气层形成之后,原质五行,自上而下,层层包裹,地球有了这些光热气水的作用后,四时寒暑亦因之而生。原来太阳这个实质的火也就变为夏天暑热之火;同理,春气温和为木;秋气清肃为金;冬季寒藏为水(阳气在冬时“藏于土下的水中”[⑤])。这样四时周转,五气流通,五行含义除土以外已不再是原质五行概念,五行即五气(见下图)。中医学中的五行概念即气化五行。

《辅行诀》虽专以五行立论,但其中的土还是一元论,没有形成太极,所以五行特性并没有完全彰显出来。其实,六经玄机就隐藏于五行妙理之中。

由于两仪界面的互换(质变)和其大小(量变)的增减,五气由生。木火生于阴土;金水生于阳土。两仪合四象即五行,两仪是五气之母。土有二元(一物两体),分之为阴阳,交之为五气,和之为太极。气化五行已把五行概念化、理性化了。人类所生存的空间是四季更替、五气流行的空间。物质世界是因所含五气各自多少的不同,而形成了千差万别的事物,而任何一个事物的存在都是以太极方式存在的。 “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⑥]。春夏秋冬形成一个轮回才是一个太极。太极是五气的载体,太极分之为五气,五气合之为太极。五气在太极又彰显出阴气和阳气:木火在左升道为阳;金水在右降道为阴;阴阳之间以土为分界线和交接点,土对阴阳具兼容性。在八卦框架之内,才能反映出实际的五行特性,在此略谈八卦之生成:“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化火则热;化水则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气温,升而不已,积温成热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气凉,降而不已,积凉成寒而化水矣”。又总结为:“水、火、金、木,是名四象”[⑦]。据此,就把水、火、金、木定位在四正位了,水在北,火在南,金在西,木在东。“土为四象之母”,土承载了四象的变化,也即四象是定位在土这个框架之上的。所以,除四象所覆盖的四正之外,四维和中宫都是土。这就是“土旺四季”的原理。故仲景也说“四季脾旺不受邪” [⑧]。阴阳变化有两种形式:一是质变,阳变阴或阴变阳;二是量变,同性之间增减多少的变化。土,既是异性阴阳转化的交接点,也是同性阴阳变化的增减点。在八卦九宫框架之内,流通的仍是五气。试看八卦图中,巽方之木与乾方之金,本应都是土,那为什么不以土来显示呢?因为巽和乾都属于同性阴阳量变区域,都分别被矢量正大的震木和兑金同化了,所以在这两个区域土性微弱,就被忽略不计了。坤土是由阳转阴的阳土;艮土是由阴转阳的阴土。坤艮都处在质变区域,在太极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所以忽略不得。三土连成一条直线,就是阴阳的分界线和交接点。应特别注意的是,艮土的性情是特中之特。艮土是水与木的阴阳转化交接点,水是不能直接生木的,坎水与艮土“水土合德”后,才能去生木。所以木不克艮土,艮土也不克水。艮土可能参与水去克火。也可能在金生水时得到金的生扶,而它不会去生金。其实,张仲景早在原《序》中就有提示:艮,在人体是“经络府俞,阴阳会通”之所。此也在“人禀五常”之内,要在“玄冥幽微”(水神既藏而又微微显露)之处去寻找。这样,“变化”虽然“难极”,“才高识妙”者,照样能“探其理致”。 五行以土为根:水生阴土,阴土生木,阴土克火,阴土不受克;火生阳土,阳土生金,阳土克水,木克阳土。金水归藏于阴土;木火归藏于阳土(请见实际五行关系图)。八卦框架的五行特性才是六经的真实属性。

二、寻根太极识六经

皇甫谧《甲乙经序》说:“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又说:“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所谓“论广”,就不是照搬,而是有所发挥。陶弘景说:“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⑨]。因陶氏所见之《伤寒杂病论》,可能为残本,所以也把仲景视为“师式”之列了。“师式”不同于“论广”,“师式”就是继承和照搬。陶氏也是“师式”古学的高手,所以《辅行诀》才能倍受今人推崇!在《辅行诀》中载有一图,张大昌先生称其为“汤液图”。陶氏强调:“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图中所载理法,除融汇《内经》外,应该基本上就是对《汤液经法》基本内容的继承和总结。特别是该图之五角处,都有个“除…”字,用于提示某些药味协同作用后,能够治疗某种疾病,不用“治”字,与行文不合。“除…”,应是出自古佚方书,似不用质疑。钱超尘教授认为:“《辅行诀》所载张仲景方之脉证并治之行文……乃保留仲景原始行文之古貌者[⑩]”。那么,这五个“除…”字,就应该是保留了《汤液经法》行文的原始古貌。如果这种推论能够成立,那么,这五个“除…”字就是仲景“论广”的起点,就是六经的雏形。换句话说,通过五“除…”这些蛛丝马迹,可以推知仲景是如何进行“论广”的。因所“除”之对象,正是仲景《论》中的主证或主因。把这些内容与六经对接,我们所讨论的问题,就会真相大白 了!当然,若不确立厥阴在六经中的位置,“论广”是无法实现的。 请伫看六经与厥阴病是怎样确立的!

五行即五气,六经也是五气。据此,五行与六经是可以通约的。仲景曾自许“精究方术”,并能“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他确实做到了。他发现了自古传承的五行结构,存在很大的缺陷,土,只有一元,没有阴阳的分界线,阴阳混杂,头绪不清。若用其概括人体的结构以及病性、病位,就会有很大的模糊性。在八卦框架内,土有二元,五气流通,阴阳分明。仲景的这一重大发现,促使其将八卦框架中的二木、二金分别合二为一,保存了原八卦框架的艮土。这样,一个活脱脱的六经框架就呈现出来了。由于艮土嵌于水木之间(厥阴),并没有打破原五行框架的合理性,又划清了阴阳的界限,为三阴三阳的确立找到了落点。

六经是简化的八卦,六经是完善的五行。同时,六经也是对太极最简约、最完美的诠释。太极分阴阳,土有二元加四象,三阴三阳呼之即出!阳经:火为太阳,木为少阳,土为阳明;阴经:金为太阴,水为少阴,土为厥阴(见六经总括图)。六经的层次结构,正是“土为四象之母”的框架:阳经,以阴土为基,土(与水合德)生木,木生火;阴经,以阳土为基,土生金,金生水。阳生于阴,阴生于阳。阳土,“两阳合明”,是为阳明;阴土,“两阴交尽”,是为厥阴。有厥阴则成六经,无厥阴则仍是五行。《生气通天论》:“自古通天者生……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汤液图只有“生五”系统,没有“气三”系统。仲景 “论广”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气三”之内的厥阴。阳土、阴土 在先天承载元阴元阳,后天人体的一切机能活动都有赖于二土的支持,所以为后天之本。 中土又是人的精神意识所寄之宫。三土,就是人体的“气三”,是人的生命之本。厥阴所处的位置,正是“生五”与“气三”这两个系统的交汇点。此处“经络府俞,阴阳会通”,是人体的十字路口。

 

至此,可能有人会提出疑问:为什么运气学说的六经与五行配属与此不同哪?因为运气学说是以病机为核心来立论的,土有二元太极说的五行、六经与其并无抵牾,留待另文详述。

    厥阴阴土有一个最大特点:水生木,木接受水的生扶是水与木的天性,然而,若没有阴土的衔接,水自为水(阴),木自为木(阳),厥阴阴土的独特功能就是把少阴与少阳(水与木)衔接在一起。所以,厥阴病就是厥阴失去衔接阴阳的功能,而造成“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337条)。这里阴气为少阴,阳气为少阳。因厥阴职能失司,少阴与少阳阴阳失于接济,这时发病既不是少阴病,也不是少阳病,而是少阴或少阳的极端病证,甚或少阴与少阳的极端合并证。这就是厥阴病的本质,用一个字来表述就是“逆”。

厥阴病提纲证(包括蛔厥)是少阳极端证。将326条与338条的症状与少阳主证做对应比较,其中关系很容易被发现。少阳病之“或渴”“或不渴”(96条),极端证候为“消渴”;心烦,“或胸中烦”(96条),极端证候为“心中疼热”“烦”;喜呕则为“气上撞心”、“吐蛔”;不欲饮食则为“饥而不欲食”。这些少阳极端证候,为使能与少阳区别,仲景又列出第379条小柴胡汤证,以资鉴别。乌梅丸不但是治蛔厥的专方,还是治疗厥阴病的主方。其组方分为三个部分:君以乌梅,用大剂量取其酸味浓重;方中有五味辛味药,正是《辅行诀》二十五味药精中全部的辛味药精;人参、当归、黄连、黄柏同甘共苦,作为“水土合德”的组合。酸为阴、为降;辛为阳、为升。酸与辛在“水土合德”的作用下,金木得以交互,阴阳得以会通,酸甘苦辛形成一个阴阳顺接的链条。《伤寒例》说“春秋二分,阴阳离也”,这说明五行内金与木的矛盾是最难调和的,所以乌梅丸才是真正的和解剂!

少阴寒化极端证在厥阴病篇占有较大篇幅。1、脏厥,338条“脉微而厥”、“肤冷”、“躁,无暂安时”等一派阴寒盛极的少阴寒化极端证候。2、寒厥,353条与354条四逆汤证,“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等极端证候。第370条通脉四逆汤证也属此类。3、血厥,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的当归四逆汤证,还有352条“内有久寒”的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4、水厥,356条茯苓甘草汤证。5、378条吴茱萸汤证和380条“极虚”又“胃中寒冷”“因得哕”等证。这些均属少阴寒化极端证。

热厥是少阳、少阴热化极端证或少阳与少阴热化合并极端证。335条提出了热厥的特征:“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这样典型的厥热胜复,正是少阳主证寒热往来的极端证候。如第350条“里有热”而厥的是少阴热化极端证。“厥应下之”,无形邪热致厥以白虎汤清之;有形燥屎致厥则用承气汤下之(374条)。少阴热化极端证会蔓延成热毒证:第334条热伤上焦气分而发喉痹,335条“口伤烂赤”;热伤下焦血分则出现341条的大便脓血与371条“热利下重”的白头翁汤证;热伤脉络还会出现第332条“必发痈脓”证。“热气有余”便是毒,由热致毒,为少阴热化极端证所独有。

厥阴病确实有寒热错杂与上热下寒的病证,少阳与少阴寒化极端合并证才是这类证候。当然,若少阴寒化与少阴热化合并在一起也属寒热错杂证。如375条栀子豉汤证,下利是少阴寒化证;虚烦是少阴热化证。1、痰厥,355条瓜蒂散证,“手足厥冷,脉乍紧”为少阴寒化极端证;“心下满而烦,饥而不能食”为少阳极端证。还有331、333、346、348条,都是寒热错杂的证候。2、第357条麻黄升麻汤证,“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泄利不止”,此为少阴寒化极端证;“喉咽不利,唾脓血”,此为少阳极端证。上热属于少阳极端证;下寒属于少阴寒化极端证。

由于厥阴病表现复杂,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和不少人的怀疑,也成为研习《伤寒论》的重大疑案之一,其原因,是我们没有读懂!

三、求到太极方是本

在人体,阳土和阴土,同样是太极之“一物两体”,此为真阴、真阳,由来先天禀赋,为人生立命之根。“治病必求于本”,“本”就是太极。仲景六经证治法则就取法于此。《国语·郑语》“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土为百物之母,土为万法之根。在汤液图上,五“除…”这种递生组合方式,给我们做出了寻根的提示。阳生于阴土,甘酸或甘苦组成阴土的组合,此为阳之根本;辛(木)为阳之枝干;咸(火)为阳之梢叶。根生干,干生叶,叶落复能培根(咸能润肾是其证);阴生于阳土,甘辛组成阳土的组合,此为阴之根本;酸(金)为阴之枝干;苦(水)为阴之梢叶。也是根生干,干生叶,叶落复能培根(苦能坚肾是其证)。既然三阴三阳是由阴阳的根、干、叶所构成,那么,对六经病的治疗就有根法、通根法和培根法三大法。以根治干、治叶,以干治叶,以叶治根(异性)。看先圣仲景是怎样应用这三大法的。

1、根法:以根治干,或以根治叶。直接用阴土(甘酸、甘苦)、或阳土(甘辛)的药味组合立法组方,用以治疗其所生干、叶病的治疗大法,可称为根法。

(1)甘苦(酸)为阴土,阴土为阳之根,阴土先生木,木属少阳,为阳之干,所以,甘苦(酸)为主药味的组合就是治疗少阳病的总法(除火)。小柴胡汤在《辅行诀》叫做“大阴旦汤”,所谓“阴旦”,应是指太阳刚露出地平面一角,即《伤寒论》148条“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的景象。此情此景与“阳旦”相比,光线较为暗淡,所以说,“阴旦”就是少阳。少阳正当积温成热之时,所以发病表现以火为主。口苦、咽干、目眩,甚至寒热往来等,一派火性上炎证候;口渴、心烦喜呕、胸胁苦懑等,乃火郁“半在里”证候。此际若径用苦寒直折,势必有碍初升之阳。良医治病,不伐天和,用甘苦除火法,甘苦略带半夏、生姜之辛,能生木升阳,于升阳中除火,岂不是鱼与熊掌,两得其美吗!其实,和解法的本质即在于此。如此微妙,也难怪陶氏以为“阴旦者,扶阴之方” ,是其千虑之一失!

(2)太阴属金,是因金处西方,正当积凉成寒之季,又为日落之地。此际正值太阳刚落,星月未显,三光全晦,一天最暗之时,故称太阴。甘辛为阳土,阳土为阴之根,阳土先生金,金属太阴,为阴之干,正是阳衰阴盛之时,所以,甘与辛阳土的组合是治疗太阴病的总法(除痞)。“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277条)。太阴正当阳气下趋,阳消阴息之际,所以,其发病一般多属于脾胃虚寒证,由脾阳虚而导致寒湿内盛。“痞”是腹满、腹痛的兼词,《说文》“痞,痛也”,所以“痞”是太阴病的主证。以四逆汤“温之”是其治疗大法。四逆汤是最典型的阳土组合。成无己认为:“却阴扶阳,必以甘为主,是以甘草为君,……逐寒正气,必先辛热,是以干姜为臣,……暖肌温经,必凭大热,是以附子为使”。不惟太阴,凡少阴寒化证,厥阴之寒厥、脏厥等,均为四逆之所治。费伯雄:“四逆汤为四肢厥逆而设,仲景立此方以治伤寒之少阴证,若太阴之腹痛下利,完谷不化,厥阴之恶寒无汗,四肢厥冷者亦宜之”。所以,四逆汤是治疗三阴病之总方。他如理中丸、吴茱萸汤等,读者可自辨之。

(3)少阴为阴阳融和,水培阳根之地。因北方属冬季,此为全部阳气养藏之所,所以,少阴经内寓心肾,为人体水火之宅。人体元阴元阳,在先天为阳土阴土,在后天寄于心肾,所以少阴为先天之本。人体需要心火下蛰于肾,肾水上奉于心,则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所以,少阴病主要是心肾虚衰,是六经病变发展过程中的危重阶段。若阳拒入浴养藏之地,则发少阴寒化证,表现为心肾阳虚,阴寒内盛。症见脉微细,但欲寐及无热恶寒,身蜷,呕吐,下利清谷,四肢厥逆,小便清长等。用四逆汤扶阳抑阴,阳土药味之组合,能直补心肾之阳,固护先天之本。

阳气养藏,有如龙归大海,少阴热化证才是真的水浅不养龙。阴不济阳,阳气躁动,肾阴不济心火,则心火亢盛,热扰神明,所以“心中烦,不得卧”(303条)。“除烦”是治疗少阴热化证的大法。黄连阿胶汤在《辅行诀》称小朱鸟汤。陶说:“朱鸟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在《内经》中,鸡被列为肾畜,其卵黄尤具化育之能,滋益阴精之功。其与阿胶两甘相伍,血肉有情,精血共具,更加芩连之苦,芍药之酸,阴土组合俱全。滋阴降火,直接顾护先天真阴,使神完命固。

(4)、阳明正当夏末秋初之时(居中),为木火归藏之地,所以,阳明病为外感病过程中阳热亢盛的极期阶段。阳明经证为外邪入里化热,胃中燥热炽盛,津液消灼之证。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以甘苦阴土之寒,清热收重,因“阳明居中,主土”(184条),所以重用甘味,以阴土直解阳土之燥热。

2、通根法:以干治叶。用干和根药味之组合的立法组方,用以治疗干所生梢叶——太阳病的治疗大法,称为通根法。太阳正当夏中,为火培阴根之地,通根,即指阴土这个根。

太阳在经属火,此际丽日当空,飞龙在天之象,故有“青龙”之喻;阳气在上、在表,故有“阳旦”之名。太阳病就是阴云遮蔽了中午时分的太阳,在人体就是寒邪凝滞在表,阳气一时被遏。 此际云开才能见日,发汗才能解表,所以“除滞”是治疗太阳病之大法。桂枝汤在《辅行诀》称为“小阳旦汤”,而麻黄汤称为“小青龙汤”。“辛甘发散为阳”,于扶阳中散寒除滞,非辛甘莫属。此二方均以辛味为君,桂枝汤,桂枝之辛,通根于阴土草、枣、芍药(甘酸);麻黄汤,麻桂之辛,通根于阴土甘草、杏仁(甘苦)。以阳干为主,植根于阴土之中,于扶阳中发散风寒而解表,使阳复而有根,邪去而无滞。

3、培根法:用根与叶药味之组合立法组方,取落叶归根之意,叫做培根法。

咸味属火,是阳经的梢叶。咸味自古以来是有争议的,《辅行诀》以其为火味,理应与辛味同属阳性发散药味。可在《至真要大论》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把咸与酸苦同列为阴了。如此大相径庭,使人莫衷一是!是仲景用太极思维方法,调和了这个矛盾,使咸既属于火,而又充分发挥了它的“涌泄”之功。在大承气汤中,芒硝之咸,虽非主药,但其润燥攻坚之功,不可或缺。大黄、厚朴、枳实,苦酸之制,不用甘草,是取其力峻,根本得叶培护,阴力更加充实,急下存阴,燥结得除,阴津得复。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径用大黄甘草同煎,后纳芒硝培根,以阴土之泻下清润,再加芒硝之润燥软坚,以治阳土之结热燥实。另外,仲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肺痈,也证明仲景是以咸味属火。所以,咸属火,为阳之梢叶,但其不属发散药,而是“涌泄”药。

四、结语

医易同源,源自太极。仲景以土有二元分阴阳的太极思维方法,还原了五行的太极模式,因而确立了厥阴的位置,创立了六经学说。太极与六经之间的关系可用准数学式表达:

1 (太极) 2 5 6 经。

五行是太极之气,六经是太极之质。六经是由阴阳的根、干、叶所构成的。经方的组方也充分利用了药味的根、干、叶特性。五行生克,有有条件的,有无条件的,之间关系需要重新梳理,才是实际的生克关系。如水生木,需要有阴土参与才能实现。 五行同根者虽有克而能反哺,即根克叶而叶又培根。落叶培根,其原理根于四时,阳气在冬天养藏蓄势,补充能量,这不正是水培阳土这个根么?火培阴土与此同理。这种关系,在《伤寒例》表述为“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六经是阴阳的六种状态,是人在先天最初形成的轮廓。在脏腑形成之前,是由厥阴、阳明来承载受于先天之元阴元阳,等脏腑形成之后,元阴元阳则转寄少阴心肾。厥阴、阳明为后天之本;少阴为先天之本。六经为体,脏腑为用。如太阳在体为火,其用在膀胱气化行水;厥阴在体为阴土,其用在肝木之升阳疏泄等。所有这些关系,都可以用六经总括图来概括。

    参考文献:



[①] 赵洪钧.《回眸与反思  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第一版.安徽.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80

[②] 见《辞海》“太极”条注解。1990年12月第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725

[③] 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第一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

[④] 见http://baike.baidu.com/view/268861.htm

[⑤] 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第一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

[⑥] 段振离.《太极图与中医基本理论》.《国医论坛》,1990.5(总第19期).12

[⑦] 黄元御.《四圣心源》.民间中医网黄元御医书整理小组校编《黄元御医书十一种》第1061页。

[⑧] 张仲景.《金贵要略》.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

[⑨] 衣之镖.《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研究》.第一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16

[⑩] 钱超尘.《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药传承集》.第一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419

张大昌.《张大昌医论医案集》.第一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79

同上.

衣之镖.《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研究》第一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23

李培生.《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伤寒论》.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430

同上

《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89

 

(作者电话:18833662845)        2013-12-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