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之“气”与“劲”的探讨(魏坤梁)2

 雄峰一号 2015-09-27

四、太极拳之“劲”

太极拳“牵动四两拨千斤”的沾粘连随必须依靠强度仅“四两”的“气”,这是太极拳能够使人“终不得力”、以弱胜强、以柔克刚化解的保证;而点穴与发人于丈外的攻击则必须依靠“何坚不摧”的力量,这力量的实质也是“气”,但其强度很大。为了与运用于沾粘连随的对外没有作用力的“气”相区别,所以,太极拳先人用“劲”来表示这种“气”。这样,在自古以来的普遍语言中可以通用的“气”、“力”和“劲”在太极拳特有的一家之言中所表示的概念就互不相同了,《杨氏老谱》清楚地反映了这一情况。但很多太极拳家仍有用“力”表示“气”和“劲”的情况,也有用“气”表示广义之“力”的情况。就是说“力”和“气”往往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的,这种一词具有广义和狭义的情况在古今汉语中都是存在的。广义的“力”包括了“气”、“力”和“劲”,广义的“气”也包括“力”和“劲”,狭义的“力”则是指与狭义的“气”和“劲”之性质不同的力。如古拳谱中的“力由脊发”中的“力”其实是指“劲”;而李亦畲先生在《五字诀》中所说的“气由脊发”其实是指古拳谱的“力由脊发”;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术十要》中所说的“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语中的前一个“力”是指“纯刚之力”,后一个“力”指的其实是“劲”或广义的“力”。

对于“劲”与“力”的区别,《杨氏老谱·太极体用解》表述为:“劲由于筋,力由于骨。”反映“劲”是表现为通过肌肉传递的,而“力”是表现为骨杠杆的作用。《杨氏老谱·太极体用解》还指出:“如以持物论之,有力能执数百斤,是骨节皮毛之外操也,故有硬力;如以全体之有劲,似不能持几斤,是精气之内壮也,虽然若是,功成后,犹有妙出于硬力者。”这就是说用“力”能够持续地提拿数百斤重的东西,这是由于手臂局部肌肉收缩的力学效果;而用“劲”不能持续提拿几斤重的东西,这是因为“劲”是依靠全身肢体包括手臂肌肉的不用力放松才传递至手臂的,手臂局部的肌肉没有发生等长收缩的杠杆作用,所以不能持续地提拿重物;但“劲”的锻炼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打击的威力可以大于“力”。打个比方,“力”就象棍棒,可以横向悬挂数百斤重的东西,而“劲”则象软鞭子,几斤重的东西也不能横向悬挂,但学会用鞭子后,鞭子的威力会大于棍棒。比如龙卷风就是一种“动量传递”,龙卷风虽然没有任何杠杆,却可以将上吨的重物卷到高空去;波浪也是一种“动量传递”,波浪里虽然没有任何杠杆,巨浪却可以将一条船撕裂;又比如铁锤有两种,一种的柄是硬棍,另一种的柄是软竹片,石匠开山打石所用的就是这种铁锤;硬柄铁锤可以顶抗住数百斤的力,软柄铁锤则不能胜任,但是软柄铁锤可以击碎十分坚硬的大石头,硬柄铁锤就不能胜任了。“力”与“劲”也有这样相似的区别,“劲”虽然不能持续提拿重物,但传递至手臂所发出之“劲”的强度可以远比手臂局部所能够发生的“力”大得多。太极拳家先人中有手臂肌肉并不粗壮的,比如孙禄堂先生,但是其手臂能够发出惊人的力量来,这力量就是“劲”。这“劲”就是全身的力传递而至所形成的。而一个人手臂局部发生之“力”的强度是不可能超过手臂局部肌肉所能够发生之力的,用“劲”却能够改变这种情况,这就是“劲”的一个“犹有妙出于硬力者”;用“劲”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虽然“劲”很大,却感到所消耗的体力不是很大,这是因为“劲”是全身之力所形成的,由于这一个特点,使得以弱胜强就有了可能,这是“劲”的又一个“犹有妙出于硬力者”。太极拳之“劲”虽然不能持续不变作用于人,但对于太极拳所擅长的武术手段点穴和发放来说已经是足够了。

《杨氏老谱·太极体用解》阐述了太极拳之“劲”的重要特性,但还不是很具体,郑曼青先生在《郑子太极拳十三篇·述口诀》中归纳杨澄甫先生的传授,对“劲”的阐述则更为具体,更使人能把“劲”与现代运动力学中的“动量传递”的特性相一一对应。该文说:“劲与力不同……柔的活的有弹性的是劲,刚的死的无弹性的便是力。”这就是说:①“劲”的使用,肢体必须放松柔软,如李雅轩先生在《随笔》中所说的不仅发劲的前后肢体是柔软的,发劲的一瞬间肢体也是柔软的,所发的“劲”是软弹而出的,所以说“劲是柔的”;当然手臂的发劲是有坚硬一瞬间的,古拳谱中的所谓“哼哈二气妙无穷”就反映了这种情况;但是这个时间实在太短了,以至于还没有体会到坚硬,坚硬已经消失了,还以为手臂始终是柔软的;有用“劲”经验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手臂越是不用力地放松,手臂就越是能够有强大的力量。肌肉是否放松是用“劲”和用“力”的重大区别,手臂用“力”总表现为预先手臂肌肉发生了等长收缩,往往甚至手臂的肌块有与人扳手腕那样有明显的轮廓,在这基础上手臂肌肉又发生了缩短和拉长收缩引起动作,这种局部肌肉收缩尽管也能发生强大的力量,但这力量主要是手臂局部肌肉发生的,而且人体所消耗的能量很大。而用“劲”则表现为包括手臂的全身肌肉预先处于充分的松弛,使得肌纤维有较长的预伸长。从运动力学可知肌肉在有较长的预伸长状态下突然收缩会产生很大的力量。如运动解剖学介绍运动员预先拉长小腿三头肌,收缩产生的力量可达598公斤,如果这力量传递至手臂的效率能够达到80%,也即有478公斤的力量传递至手臂,这个力量也是很可观的,而且还会明显感到体力消耗较小。可见“劲”的始发部位放松对于用“劲”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肌纤维的初长度愈长,收缩发生的力量就愈大;而又因为人体越放松,“动量传递”的效率也越高,所以,全身放松,尤其是肩臂的放松,对于“劲”的传递是十分重要的。由此也可见李雅轩先生一再强调的“大松大软”对于用“劲”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全身由于放松而表现的相对柔软也就成了用“劲”的一个重要特性了。②由于“劲”主要不是局部所发生的,主要是身体别的部位传递来的,如手臂的“劲”主要是由脚传递而来的,当然“劲”的传递途径中很可能还有其它部位之“劲”包括手臂之“劲”的有序添加,但总的共同特性是传递活动的,所以说“劲是活的”;有用“劲”经验的人也都有这样的体会,虽然手臂发出了很大的力量,但是手臂并没有用力,感到力量是源于身躯的;左脚蹬踢,其实主要是依靠支撑体重之右脚的沉蹬,力量主要是源于右脚的。由于“劲”是传递的,用“劲”与用力又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太极拳用“劲”可以没有预兆,可以没有手臂先缩后伸的过程。而用“力”为了增加加速度,手臂是必须有先缩后伸过程的。③太极拳之“劲”是必须首先依靠全身内在力量通过小腹动态的下沉由脚产生的,如李雅轩先生反复所说的是由脚往上涌的;内在动态的一沉就产生一个“劲”,所以,“劲”就象傅钟文先生所说的如海洋的波涛,是有高潮和断续的,就象是脉冲电流,或象是弹簧发生的力、鞭子发出的力,一下就没有了,也如陈炎林先生根据田兆麟先生的传授,在《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论劲》中说:“不见其形,手到劲发,未中之先无劲,既中之后无劲,惟中肯之倾疾如闪电一发便收,敛气凝神,毫不费力”,就是说太极拳发劲在手没有与对方完全接触之前手臂中是没有劲的,在完全接触的瞬间发劲才发生并且立即消失了,力量就象是弹簧一弹随即就没有了,所以说“劲是有弹性的”;当然能够做到这样是很不容易的,但也只有做到了这样,才是纯粹的“劲”。“劲”的持续时间极短到了什么程度呢?王宗岳注文将其比喻为“如弓发矢”,李雅轩先生在《随笔》中说是“迅雷不及掩耳”,只有“一秒的十分之一”,这些都是说“劲”是转瞬即逝的,这也就是说如果是连续发劲,这“劲”是波浪形一浪一浪的。由于“劲”的这种弹性特点,太极拳家在发劲时往往表现为手臂没有明显的移动,如李雅轩先生在他的《随笔》中所描绘的杨澄甫先生的发劲总是表现为手臂的“一抖”、“一鼓”、“一弹”,姚继祖先生在《武氏太极拳全书·拳解》中也指出“太极拳练到功夫高深时,发人时上肢……是不动的”。以前在上海、杭州偶尔也还可以看到一些太极拳前辈这样的发劲。因为用“力”发人往往是凭借与人还没有接触之前手臂的伸缩,外形有明显的变化,其力的强度可以用手臂的质量与加速度来表示,接触前伸缩的距离越大,加速度就越大,力也就越大;而“劲”需要传递的高效,手臂活动大反而会消耗“劲”,所以,往往不需要手臂大的活动,而仅仅表现为手臂与别人接触之后的“一抖”、“一鼓”、“一弹”。陈炎林先生在《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论劲》中将“劲”与“力”的这种不同表现表述为“力为有形,劲则无形”。④“力”由于是局部肌肉紧张形成骨杠杆所发生的,局部肌肉是始终紧绷坚硬的,所以说“力是刚的”;⑤由于“力”在人体中没有发生传递,所以说“力是死的”;⑥由于“力”是骨杠杆形成的而可以持续不断作用于别人,就象是直流电流,或象是柴棒作用于人,所以说“力是没有弹性的”。

“劲”与“力”的不同还表现于“劲”的传递“向相运动”尤其明显,反映为全身沉坐、后脚不离地、脊柱后撑所形成的所谓“命门后突”和“拔背”、力量是“支撑八面”的有多个相反方向的离心向外膨胀、手臂与身躯的运动方向相反、向前的劲力必然是向后劲力发生的结果、全身上下同时发生多个环节的反作用等。而“力”在用于向前攻击时,为了增加移动肢体的质量,总是身体也同时移动,与手臂是同向运动的,甚至后脚离地,力是单方向的,或者由于转身而发生旋转力偶,不存在离心向外膨胀的力量。

由于“劲”与“力”有这样的不同,人类是不习惯于用“劲”的,要能够发生“劲”和使用“劲”,必须首先能够用“气”,而“气”的发生和使用靠的是“不用力”与“用意”;这就是说,“不用力”与“用意”同样是“劲”能够发生和使用的基本条件,所以,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术十要》中说:“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则得真正内劲。”而这种“不用力”是大多数武术所难以接受的,这种“用意”对于大多数武术也是不习惯的,所以,大多数人对于发生“劲”和使用“劲”也是不可能一教就会而能够一蹴而就的。

太极拳之“气”其实就是强度很小的“劲”,而“劲”则是强度很大的“气”,凡是“劲”都具有“气”的基本特性,所以“劲”被认为是“气”所带动的,但从上述可知“劲”与“气”还是有区别的。比如“气”往往引起肢体明显的动作、能够源源不断而强弱变化的差别很小,就象是脉动电流,没有象“劲”那样有明显断续的强度,“气”虽然也属于力,也即属于“刚”,却不作用于外,使得他人觉察不到,如《杨氏老谱·太极下乘武事解》所说的“内要含蓄坚刚而不施,外终柔软而迎敌,以柔软而应坚刚”等。“劲”则有明显的古拳谱所说的“断而复连”与“何坚不摧”的特性,就象脉冲;“劲”虽然一闪即逝,但对外会发生巨大作用力的效果。综合太极拳古代经典、《杨氏老谱》,以及杨澄甫、李雅轩、陈微明、郑曼青、陈炎林等先生的著作,现将劲、气和力的特点简要列表如下。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