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中医叫消渴病,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但是现在临床上典型的三多一少越来越少见,甚至很难碰见。早期糖尿病多表现为“中满、内热”的特点,中晚期才会出现三多一少的表现。
《素问·奇病论》曰:“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我认为肥胖2型糖尿病以“阳明中满-少阳内热-太阴脾虚”为核心病机。病人长期过食膏粱厚味,导致脾家过劳,不堪重负,运化无力,不能把这些“膏粱厚味”转化为“气血津液精”,反而形成了“膏脂痰浊湿”这些病理产物,祝味菊先生认为:“阳气盛而后物尽其用,正气旺而后体无弃材。苟阳气不足,则精寒水冷,血凝为瘀,液聚为痰,废料潴积而为湿,向之资以为奉生之源者,转以为生身之累”(《伤寒质难·退行期及恢复期篇第七》),因为阳气不能充分气化,导致阴物无法利用,之后成为身体之累赘,最终形成糖尿病。
“痞坚之处,必有伏阳”,中土壅滞日久,就会化热,波及少阳胆腑,从而产生内热。这样,一方面少阳之“热”与阳明的“膏脂痰浊湿”胶合;一方面,太阴脾家受损,运化失司,从而形成虚实夹杂的格局。
病理产物久久不去,病情进一步发展,产生瘀血,就会广泛损伤络脉、血管,从而出现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
病久,太阴亏虚波及少阴,导致肾虚结局。
中医认为,血糖属阴,它是人体重要的能量来源,血糖低就会出现没有力气、冒虚汗等气虚的表现。胰腺是分泌胰岛素的器官,而糖尿病就是由于胰岛功能受到损害,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脏腑的功能属于“阳气”的范畴,糖尿病的实质就是血糖不能被转换成能量,这个过程需要脾阳的参与。
降糖药是通过促进胰岛分泌胰岛素来实现降糖的,是激发胰岛的潜在能量,而不是来调节脏腑的功能,这有点像拔苗助长。就好比一头牛拉车,越来越缓慢的时候,你用皮鞭抽打,却依旧无力前进,这个时候应该换种思维:或者给它解套,减轻它的负荷(解决少阳内热、阳明中满的问题);或者喂点草料,饮点水,让它休息一下(健脾益气,温振太阴),这样才能继续拉车,而且这时候牛比刚才还要有力。
人体也是一样,当胰岛功能受损,甚至没有力气去分泌胰岛素的时候,你用再多的皮鞭抽打也无济于事,应该让胰岛休息,让脾家休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减少食量,即《伤寒论》讲到的“损谷则愈”。
血糖从五味来说,属土。血糖其实就是“谷精”。血糖不能转换成能量就是阴不能被转化为阳,正常的血糖是应该被人体利用的,从一个有形的东西,变成无形的能量,是一个由阴转阳的过程,而现在太阴脾阳不足,“阴”不能被转化为“阳”,导致血糖增高。
阴转化为阳需要太阴,太阴如果不虚的话,就能够使血糖顺利由阴化为阳,并通过太阴脾的升清作用,把能量分布到全身各个细胞。而太阴的能量又是来源于肾中的元阳,也就是郑钦安先生说的坎中之阳,人之先天为肾,后天为脾胃,中焦虚弱斡旋无力,一个关键就是肾阳不足,不能给脾土的“斡旋、气化”功能提供足够的力量,所以治疗上要从先天、后天的角度来入手。
太阴脾虚,运化无力,不能把血糖转化为能量,所以病人善饥多食,这是机体的一种自救表现。
消渴,是因为太阴脾气化无力,不能把“水液”变化为具有生理功能的“津液”,以滋润细胞,故不断的饮水自救,因为是气化的问题,所以这种口渴表现为饮不解渴。
李可先生认为,代谢病病在三阴,统于太阴,我觉得很有道理。西医的“代谢”在中医看来就是“升清降浊”,“降浊”在阳明,“升清”在太阴,统归于中土,二者的关键又在太阴。太阴脾主“运化”,所以,“代谢病”其实就是“运化病”,就是脾家的病。糖尿病的本质是糖代谢出了问题,实际上就是“脾”的运化出了问题,在这一点上二者观点是一致的。
我认为糖尿病是一个本虚标实的病,根在太阴。而坎中一阳是中焦斡旋的原动力,所以必须顾及肾阳,这就是《金匮要略》中用肾气丸治疗糖尿病很有效的原因,因为肾阳充足,太阴阳气才充足,血糖才能够被顺利利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