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啊上海,请你“慢”一点

 老沈阅览 2015-09-28

上海啊上海,请你“慢”一点

2015年09月28日   

  资料照片   城市里的道路越来越挤,急着拍车牌的人越来越多,但相信还是有很多人从心底里希望走出铁皮壳子,在城市里来一场健康的骑行。

    ■文/思奇

  “悄无声息”的无车日

  与前几年的声势浩大相比,今年的“9·22”无车日,过得有点悄无声息。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同时也是骑行爱好者,我陆陆续续参加过几次上海主办的无车日活动。2011年的无车日预热骑游活动上,我还作为骑游代表上台宣读倡议书。
  那年无车日活动让我记忆犹新,是因为我参加了当天的“裸骑”活动,八十几个来自国内外不同地区的车友一起轻装上阵,想用这种方式向大家倡导低碳出行。当时我们从东方体育中心沿着浦东滨江一路骑行,声势浩大,也收获了路人无数的注目和惊呼。
  从2006年开始,每次参与无车日活动都会遇到很多老车友,也会结识很多新车友。他们平时都有自己不同的工作,都是因为认可和喜爱骑行走到了一起,现在我们还经常一起约时间骑车旅行,吃饭聊天。
  除了朋友们的寒暄,每次参加无车日活动后我也都会听到不同的声音,那些评论和意见大多来自选择开车出行的朋友们。
  首先他们不能理解无车日活动的目的,而且无车日活动的交通管制也的确影响到了他们的出行。在此来看,无车日活动的认可程度并没有我想的那么高,效果也没有所期待的那么好。看来,要让大家主动选择绿色低碳出行也需要很长的时间。

  是什么阻挡了骑行

  无车日很难真正实现无车,这我明白,但是目前我们甚至连机动车少一点都做不到。
  个中缘由,一部分是因为社会发展速度飞快,大家都习惯了快节奏的开车; 另一个无法回避的原因恐怕是,我们所在这个城市的慢行交通系统,实在没有给骑行族提供足够好的空间。
  就拿我自己来说,以前在市区骑折叠车,遇到刮风下雨我还能把折叠车收纳起来,选择搭乘地铁去到目的地。但后来地铁管理规定有所变化,不准折叠自行车进入地铁,我的折叠自行车很多时候只能束之高阁。
  平时骑车出行,在一些交通治理疏漏的路段,非机动车道被违章停车占用或者被杂物阻挡也是屡见不鲜,让人头疼。
  美国有一位骑车者因为在机动车道骑行被罚款,无论他怎么向警察解释非机动车道路况导致无法骑车都无济于事。气愤之下,他录制了一段“如果我严守交规在非机动车道上骑行会是这样”的视频,结果视频中出现的画面是:他在非机动车道上追尾违章停放的汽车摔倒、撞上非机动车道上施工的围栏和脚手架摔倒、轮子卡在非机动车道上的坑洞导致摔飞……真是各种惨烈。
  当我骑行在上海的街道上的时候,这样的情形也是每次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刮风下雨、空气污染的时候可以选择不骑车,但只要骑车出门,路面整修、汽车乱停、桩柱阻挡、蓄意偷盗却几乎是避无可避。要真正享受骑行的乐趣,在中心城区基本很难。
  按理说自行车与机动车一样有上路行驶的权利,都应该受到交通规则的保护。但实际情况是,一些大马路只有机动车道,小马路的非机动车道上又有各种障碍,整座城市留给自行车的空间太少了。

  关于骑行的它城体验

  2007年初我第一次走出国门去往奥地利工作学习一段时间,酷爱骑自行车的我把爱车也打包托运了,随我一起去探访那个陌生的国家。
  虽说国家陌生,但当地的人们却都很礼貌热情。有一次我在城郊骑车,那段路很窄,后方恰巧跟来了一辆汽车。当时我还有些惊慌,一是对方车速挺快,二是就算我靠边停车,对方也没有通过的条件。
  然而让我从惊慌变成惊讶的是,后面的汽车并没有像国内的汽车那样鸣笛催促,也没有大灯爆闪示意我让行,而是减速跟我着慢慢开。这车跟着我开了好长一段路,直到道路变宽才变道安全超车,擦肩而过的时候司机还对我挥手示意加油,让人暖心。
  这差不多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自行车和汽车在路权上的“公平待遇”,也让我知道这样理想的骑行条件不是故事中虚构的。
  离上海更近的我国台湾地区,也是个不错的骑行目的地。在台湾地区有过环岛骑行体验的车友在我身边不是少数,每一位回来必然都会提到当地的铁马驿站能停车补水打气、热心互助的车友会互帮互助一路同行、一路遇见的路人和农户的鼓励加油、能带上自行车来往于城市间的火车、在城镇的繁忙车流中仍秩序井然的交通……每一点都是骑车人向往的状态。
  对这样的描述,以前我总是一笑而过,直到今年二月我带父亲一起去往台湾地区旅行,才真正体会到了以上所述的这些不同。
  差距不是一点点,但也再一次让我对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更好的骑行环境有了憧憬。城市里的道路越来越挤,急着拍车牌的人越来越多,但我相信还是有很多人从心底里希望走出铁皮壳子,在城市里来一场健康的骑行。
  (本文摘自“上海观察”)

  相关 链接

  如何让人们为骑车而自豪

  在瑞典第三大城市马尔默,人口数十万,自行车道却长达400公里,40%的人骑自行车上下班,不论是政府官员还是富商,大家有了共识,“5公里以内开车是可耻的。”在北欧的丹麦欧登塞——80%的孩子骑车上学,70%的成人骑车出行,连拥有骑车专用安全帽的市民也占到60%,这个仅18万人的欧登塞,更是拥有500公里自行车道。在欧登塞与马尔默的街头,都能见到专门研发的自行车路况显示系统,何地车多、何处空闲,骑车人能一目了然。路边,则随处可见免费打气筒、停靠处,让骑车人免除一切后顾之忧。
  目前在上海,部分区县已经先行一步,开始着手打造慢行空间。今年8月1日全市首个慢行系统“闵行绿道”正式对外开放。该绿道位于沪闵路东侧绿地,沿北横泾西岸从闵城路至六磊塘,绿道总长约3.8公里。这个慢行系统基本上是贴着五号线莘庄站一路向南延伸,主要一条绿道分为人行步道(1.2米)及自行车道(2.2米)两部分,中间以白线划分,将零散的养护便道串联、贯通,形成一体。
  去年,全市首个区级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出炉。这份由黄浦区编制的慢行交通规划,首次明确了构建“安全、连续、便捷、舒适”的慢行空间网络的目标,规划的最大亮点,是打通从苏州河口至日晖港、长达8.3公里的滨江公共岸线。沿江部分营造多层次的滨江贯通路线,建设人行步道和景观平台,多条历史街巷将被打造成腹地渗透通廊。在文博区(即原来的浦西世博区域)还将规划两条南北贯通的自行车道路。
  根据2014年下半年的评估显示,目前全市共有浦东、闵行、宝山、松江、长宁5个区实施了公共自行车租借项目,共计建设网点912个,投放公共自行车25975辆,居民反响热烈、需求旺盛。但目前的公共自行车项目缺乏整体规划,投入少、网点少、服务跟不上的问题屡见不鲜,何时能实现跨区骑行还有待相关部门的合作。 (整理 沈轶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