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端论坛】坚守定力布好转型发展战略棋局

 文野 2015-09-29

 

  正确理解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科学谋划新常态下的转型发展战略,是事关农信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农信社务必要增强紧迫感,从实际出发,找准战略定位,筑牢战略支点,推进战略创新,努力走出一条“低成本,广覆盖,特色化”的可持续发展新路,以顺利实现经济新常态下的转型升级。

练定力:巩固拓展农村金融阵地


  市场定位是事关企业发展方向和目标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问题。长期以来,农信社以服务“三农”为宗旨,较好地发挥了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经济新常态下,农信社立足农村市场的定位不仅不能动摇,更要加强和拓展。


  (一)农信社与农村经济有着天然的联系。近十年来,得益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利率管制下的息差红利,并伴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县域机构的大量收缩,农村信用社可谓“一枝独秀”,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但农村劳动力外迁出现的农村“空心化”现象,也导致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网点大量收缩,部分机构“去农化”现象比较突出,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不畅的问题依然存在。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部分农信机构暴露出背离“审慎经营原则”,偏离“三农”、小微方向,盲目追逐大额贷款、房地产贷款及国家限控行业贷款风险偏好等问题。实践证明,农信社唯有坚持农村市场定位才是审慎的、可持续的发展战略。


  (二)农村经济强劲的发展势头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一方面,随着县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以及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的出台,经济发展多元化资金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将日益突出,这为农信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当然,农村经济发展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也会经历转型升级的阵痛期,农村市场竞争相对不充分的现象也会在一定时期存在,但长远看来,农村依然是农信社的掘金之地、生存之地。因此,农信社务必要抓住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矫正定位,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对于金融机构分布较少的农村而言,客户获得金融服务付出的非利息费用(如交通、食宿等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农信社通过转变服务方式,服务到村、到户,在降低农村客户融资成本的同时,也增加了获得利率定价主动权和提供增值服务的机会。


  (三)做强做优农村金融业务是降低财务风险的有效途径。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农信社的存贷款利率水平都会略高于国有大行,但贷款利率水平较前几年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更接近于市场贷款利率水平,息差收窄已是大势所趋,并随着同业竞争和互联网金融的日益发展而日趋严重。农信社队伍庞大,机构分散,运营费用相对较高,且网点建设、运营和人员费用往往带有一定的刚性。所以,利率市场化后,农信社的政策性红利将不复存在,要消化不良贷款风险和息差减少的财务风险,出路只能是既注重拓展适度规模的重资产,努力壮大业务规模,又要注重大力发展低资本消耗的轻资产,不断壮大中间业务、拓展表外业务,努力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尤其是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信社而言,更应抓住利率市场化的有利时机,积极从市场上融资,满足本地区资金总量不足的需要。

挖潜力: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


  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农信社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取决于消化存贷款息差缩小的能力。农信社根植于农村,从农信社面临的竞争环境和自身的优势来看,只有充分挖掘内部潜力,筑牢农村普惠金融的战略支点,才能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着力优化业务流程,努力推进物理网点转型。点多、面广、分散是农信社的优势之一,在给客户带来面对面服务便利的同时,自身也占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源。随着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微信银行等线上服务和ATM、POS机等服务渠道的拓展,分流了大量的柜面业务。农信社应当顺势而为,在加大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微信银行、ATM等离柜自助服务的同时,切实加强智能化网点建设,大力推广集中作业模式,强化后台集中授权功能,加大客户柜面交易无纸化自助服务改造力度,努力提升网点操作风险防控能力,最大限度地精简网点人员,优化人力资源布局。在推进网点转型和服务方式转型方面,可按照“综合柜员+自助服务”或“人工值守+自助服务”模式,提升服务网点的智能化水平,增强营业网点的客户营销体验。


  (二)着力转变服务方式,大力拓展农村金融服务空间。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主要以柜面服务为主,将大量的人力投放在物理网点和柜面上,只有少量的员工从事信贷外勤业务,存在着重存款增量、轻贷款管理的现象,以至于贷款管理粗放的现象始终没有得到改观。在经济新常态下,化解“三期叠加”形成的风险,要以网点转型为切入点,全力做好服务方式转变这篇大文章,努力降低客户融资成本,合理增加客户的财产性收益。按照“简易金融服务”模式(定时定点流动服务、助农金融服务、预约上门流动服务),布局助农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加大科技引领作用,丰富移动办理业务功能,降低客户到柜面办理业务发生的各项费用,增强市场竞争力;充分利用社会各种资源,以互联网思维广泛开展代理业务与跨界经营战略合作,不断拓展农村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最大限度地拓宽息差空间、增加中间业务收入、降低经营管理成本。


  (三)着力推进产品创新,充分满足客户差异化金融服务需求。以客户为中心,不断丰富金融产品与服务,是金融机构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农村金融机构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换位思考,不断为客户提供多层次、特色化、全方位的理财、融资、支付、信息等产品与服务,才能增加客户的黏度。传统业务是农信社的看家本领,务必要做精做细;创新业务是农信社的发展之要,务必要做实做优。例如,存贷款产品设计要能满足多层次、多维度客户需求和有利于培养客户忠诚度的差别化利率定价需要;业务流程设计要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尽可能简化、便捷;人力资源的配置要优先推行自动化、智能化服务等等。

借外力:努力提升创新驱动能力


  农信社资产规模小、资本消耗大、金融牌照少、经营成本高等特点,决定了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农信社应当善于利用自身网点、资金等比较优势,扬长避短,以“合作共赢”为基础,努力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战略创新能力。


  (一)借梯登高。农信社应当正视自身在资本管理、资产管理、风险控制、产品设计、服务手段、经营机制、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弱势,加强与同业及专业机构的战略合作,将自身网点、机制优势与合作伙伴之“梯”有机结合,达到优势互补、提升金融服务能力之目的。例如,通过与管理咨询机构的合作,完善法人治理机制、绩效考核机制、业务流程等制度性规范建设;通过与同行业在投资顾问、理财投资、资产托管、银团贷款、委托代理、机构授信等方面的合作,努力提升富余资金营运能力,规避单户贷款超比例监管问题,促进资产负债合理配置,提高团队市场拓展能力,增强流动性风险防控能力;通过与保险、证券等机构的合作,有效解决贷款担保不足制约贷款投放的问题,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通过与守押、科技、人力资源等专业机构的合作,有效降低经营成本,提升安防、研发能力。


  (二)借船出海。农信社应当积极弥补自身机构分散、跨机构渠道业务不畅等短板,充分发挥全国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的作用,加强与银联等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战略合作,积极探索与电商平台和异地收单机构的合作,加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为拓展跨区域客户创造条件。


  (三)借鸡下蛋。农信社应当克服自身金融牌照单一、经营成本较高的劣势,广泛地利用本地各种社会资源,积极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强化资产风险管理,大力开展代理、融资业务,努力引进低成本资金,充分满足当地各种金融服务需求,千方百计降低经营成本。例如,在村组建立信息联络员队伍,代替部分专职人员履职;建立健全不良资产处置机制,利用社会资源清收不良贷款;充分利用同业机构闲置资金,通过合理的期限错配,获取资金差价;适度增加债券等金融资产配置,提升金融市场融资能力和流动性管理能力;争取财政贴息贷款政策,稳定贷款客户群等等。


  (四)抱团取暖。农信社应当克服自身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资本消耗大、业务领域受限的弱势和不足,加强系统内机构的紧密合作,发扬优良传统作风,倾力打造行业品牌优势,加强机构之间的互助合作,努力提高行业整体品牌形象,努力提升全行业抗风险能力。例如,建立行业风险互助基金,建立高风险机构兼并重组机制,优化资本结构等等。(作者:内蒙古自治区联社副主任张建成,来源:《中国农村金融》2015年第17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