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穴治百病-
1、穴名:下都(经外奇穴、八邪穴之一)取穴方法:手背四、五指缝尖上五分处。 -
主治:发烧。 -
手法:连续不断掐按1—2分钟。 -
2、穴名:少海(手少阴心经,合穴) -
取穴方法:屈肘,肘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
主治:心动过速。 -
手法:揉按1-2分钟。(60-70/分) -
3、穴名:通里(手少阴心经、络穴) -
取穴方法:神门穴上一寸。 -
主治:心动过缓。 -
手法:按揉1—3分钟,300-500次。 -
4、穴名:大陵(手厥阴心包经、原穴) -
取穴方法:腕关节掌侧第一横纹正中,两筋之间, -
主治:失眠症。
手法:点按1—2分钟,直按斜上顶。 -
5、穴名:神门(手少阴心经、原穴) -
取穴方法:掌侧腕横纹尺侧上方凹陷处。 -
主治:多汗症。 -
手法:直按斜顶向内关1—2分钟。 -
6、穴名:涌泉(足少阴肾经、井穴) -
取穴方法:足底前、中三分之一交界处,屈足卷趾时呈凹陷处。 -
主治:足心热。 -
手法:揉按36次。 -
7、穴名:盲俞(冲脉、足少阴之会穴) -
取穴方法:肚脐旁开五分。 -
主治:头痛。 -
手法:拇、中指按后,斜向上顶,左治右,右治左。 -
8、穴名:列缺(手太阴肺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
取穴方法:两手虎口相交叉,食指尖所指筋骨凹陷处。 -
主治:头顶痛。 -
手法:直按斜向上顶。 -
9、穴名:悬钟(足少阳胆经、八会穴之髓会) -
取穴方法:足外踝尖直上三寸,腓骨后缘。 -
主治:偏头痛。 -
手法:按揉3—6分钟,左治右、右治左。
10、穴名:定喘(华佗夹脊) -
取穴方法:在大椎旁开五分处。 -
主治:哮喘。 -
手法:斜向肩部顶1-2分钟。 -
11、穴名:止泻(任脉上,关元、石门中间) -
取穴方法:脐下二寸半取之。 -
主治:腹泻。 -
手法:直按稍斜上顶。 -
12、穴名:降压点(足厥阴肝经上) -
取穴方法:在大敦与太冲之间, -
主治:高血压。 -
手法:震颤点按1-2分钟。 -
13、穴名:足三里(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下合穴) -
取穴方法:外膝眼下三寸,四横指。 -
主治:腹部疾患、高血脂症,止胃痛。 -
手法:直按斜向下1-2分钟。胃痛时,用双拇指按揉患者双腿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待有酸麻胀感后 3一5分钟,胃痛可明显减轻。 -
14、穴名:大骨空穴(经外奇穴) -
取穴方法:拇指近节指骨与远节指骨连接横纹桡侧面中点赤白交界处。 -
主治:白内障。 -
手法:用力点刺,重手法效果好。
15、穴名:神庭(督脉) -
取穴方法: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
主治:脑疲倦,(醒脑) -
手法:中指点按刺激。 -
16、穴名:血海(足太阴脾经)取穴方法:髌骨内上缘二寸。 -
主治:眼皮浮肿。 -
手法:拇指强力度按压。 -
17、穴名:肩痛穴(足阳明胃经上,) -
取穴方法:足三里下约三寸左右,胫骨边缘。 -
主治:肩周炎。 -
手法:强力度按压1-2分钟,左治右,右治左。 -
18、穴名:扭伤穴(经外奇穴) -
取穴方法:曲池(手阳明大肠经)与阳池(手少阳三焦经)联线的上1/4与下3/4交点处。 -
主治:急性腰扭伤。 -
手法:强力度,同时按压两臂的扭伤穴。 -
19、穴名:坐骨穴(新穴) -
取穴方法:大转子与尾骨尖联线中点下一寸处。 -
主治:坐骨神经痛。 -
手法:拇指用力直按,斜向下顶。 -
20、穴名:足跟点(手针穴位)
取穴方法:大陵穴与劳宫穴联线上找痛点。 -
主治:足跟痛。 -
手法:按揉1-2分钟。 -
21、穴名:承浆(任脉,) -
取穴方法:唇沟之中央凹陷处。 -
主治:小儿厌食症。 -
手法:中力度按揉3-5分钟。 -
22、穴名:遗尿点(手针穴位) -
取穴方法:手小指末节横纹中点。 -
主治:小儿遗尿(肾虚) -
手法:轻按揉1-3分钟。 -
23、穴名:天柱(足太阳膀胱经) -
取穴方法:颈部大筋外缘之后发际五分凹陷处,哑门旁开1.5寸。 -
主治:喉头肿痛。 -
手法:轻揉按2-4分钟。 -
24、穴名:太冲(足厥阴肝经,腧穴、原穴) -
取穴方法:足背一、二趾缝间上一寸五分处。 -
主治:鼻出血。 -
手法:垂直用力点按。 -
25、穴名:上迎香(经外奇穴) -
取穴方法:在眼内眦下五分处。 -
主治:鼻窦炎。
手法:按揉1-2分钟。 -
26、穴名:少泽(手太阳小肠经,井穴) -
取穴方法:手小指尺侧,距指甲0.1寸。 -
主治:急性结膜炎。 -
手法:拇指重掐法。 -
27、穴名:大抒(足太阳膀胱经) -
取穴方法: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
主治:麦粒肿。 -
手法:直按斜向颈椎用力顶按。 -
28、穴名:冠心穴() -
取穴方法:左足背解溪穴(足太阳膀胱经)至2、3趾骨联合处联线中点。 -
主治:冠心痛,止痛。 -
手法:指端或用圆珠笔芯按压5分钟。 -
29、穴名:元骏穴() -
取穴方法:位于左手手掌心中指指关节下。 -
主治:冠心病,心绞痛。 -
手法:一指禅推法点揉。 -
30、穴名:关元(任脉,小肠募穴) -
取穴方法:脐下四横指,中线。 -
主治:失眠。 -
手法:半卧后揉100-200下,45℃水泡足,按揉涌泉穴200下。 -
31、穴名:四白(足阳明胃经)取穴方法: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
主治:便秘。 -
手法:按揉腹部自右向左推200下;排便时按双侧四白加长强穴(长强尾骨端凹陷处)。 -
32、穴名:安眠穴(经外奇穴) -
取穴方法:翳风(手少阳三焦经)与风池穴(足少阳胆经)边线中点。 -
主治:失眠、偏头痛。 -
手法:中度点按。 -
33、穴名:牵正穴(经外奇穴) -
取穴方法:耳垂前5分至1寸。 -
主治:面神经麻痹、口腔溃疡。 -
手法:中度向前斜刺,(口腔溃疡加小肠反射区)。 -
34、穴名:失眠穴(经外奇穴,足底) -
取穴方法:足底足跟正中点。 -
主治:失眠、足跟痛。 -
手法:重度力点按。 -
35、穴名:闪腰穴(足太阳膀胱经上) -
取穴方法:在小腿肚上,承山穴(足太阳膀胱经)与昆仑穴(足太阳膀胱经)连线上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附近有一压痛点。 -
主治:腰扭伤又称闪腰。 -
手法:点按。患者俯卧,医者找出双侧“闪腰穴”后,用双手拇指猛然点按患者双侧穴位,压放三至五次后,再平揉一至三分钟,以患者忍受且微有出汗为度。接着轻柔、和缓地按摩腰部数分钟结束治疗。一次手法完毕后,患者多有明显好转,每日或隔日一次,一至四次治疗后,腰痛症状就会消失。
36、穴名:落枕穴(经外奇穴) -
取穴方法:位于手背侧,当第2、第3掌骨间,指掌关节后约0.5寸处。 -
主治:落枕。 -
手法:落枕穴在手背上。在手背上食指和中指的骨之间,用手指朝手腕方向触摸,从骨和骨变狭的手指尽头之处起,大约一指宽的距离上,一压,有强烈压痛之处,就是落枕穴。用食指指腹,或圆珠笔头(不是笔尖)按在此穴上,稍微用力刺激它,落枕的脖子便会变得轻松多了。
37、穴名:太阳穴(经外奇穴) -
取穴方法: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
主治:头痛。 -
手法:头痛发作时,患者自已回用双手食指分别按压头部双侧太阳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一寸凹陷处),压至胀痛,并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约1分钟,头痛便可减轻。 -
38、穴名:合谷(手阳明大肠经) -
取穴方法:确定此穴时应让患者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合谷穴位于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点,拇指侧。(或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再介绍一种简易找法: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的交点即是此穴。 -
主治:晕厥。 -
手法:中暑、中风、虚脱时,病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可用拇指陷捏患者合谷穴(虎口上),持续2一3分钟,一般会缓解。 -
39、穴名:人中(任脉) -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
主治:休克。 -
手法:刺激人中穴有升高血压、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当遇到中风、中暑、中毒、过敏的病人突然出现昏迷、呼吸停止、血压下降、休克等情况时,用拇指尖陷压人中穴可起到急救作用。
40、穴名:劳宫(手厥阴心包经,荥穴) -
取穴方法:劳宫穴位于人体的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的中指尖处。 -
主治:高血压. -
手法:高血压患者因生气、暴怒、激动、劳累,血压会急剧上升,对患者生命有极大威胁。此时按压劳宫穴 -
(屈指握拳,中指与无名指尖之间所对的掌心中),可使血压逐渐恢复正常。 -
41、穴名:少商(手太阴肺经,井穴) -
取穴方法:少商穴在大拇指外侧,距指甲角一分处。 -
主治:呃逆。 -
手法:呃逆时,患者可用拇指和食指紧压少商人,至有酸痛感为度,持续半分钟到1分钟,呃逆可止。 -
42、穴名:内关(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 -
取穴方法: -
主治:止呕吐. -
手法:呕吐时,可用中指压内关止呕。内关穴在掌面腕横纹上二寸两筋之间,压至有酸胀感即说明已中穴位,约1分钟即止呕吐。 -
43、穴名:天枢(足阳明胃经,大肠募穴) -
取穴方法: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 -
主治:便秘 -
手法:便秘者在大便时以左手中指点压左侧天枢穴(位于肚脐左侧2寸),至有明显酸胀感即按住不动,坚持1分钟左右,就有便感;然后屏气,增加腹内压, -
即可排便。
44、穴名:脚后跟 -
取穴方法:踝关节及足跟骨之间的凹陷处。 -
主治:止鼻血。 -
手法:鼻子出血时,马上用拇指和食指捏脚后跟(踝关节及足跟骨之间的凹陷处),左鼻出血捏右脚跟,右鼻出血捏左脚跟,即回止血。 -
45、穴名:阳陵泉(足少阳胆经,合穴,胆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 -
取穴方法: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
主治:胆绞痛. -
手法:囊炎、胆结石发作时,右上腹可发生剧烈绞痛。病人可在右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1寸凹陷处的阳陵泉穴上,用大拇捂持续授摩2分钟钾,可获良好止痛效果。 -
46、穴 名:三阴交(足太阴脾经) -
取穴方法: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
主 治:肾绞痛。 -
手 法:肾绞痛发作时苦不堪言,此时可用大拇指揉按三阴交(内踝上三寸胫骨后缘),反复授摩3一5分钟,肾绞痛即回缓解。 -
47、穴 名:至阳(督脉) -
取穴方法:背部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
主 治:缓解心绞痛. -
手 法:心绞痛发作常伴有胸部压迫、窒息感。此时可按压至阳穴(位于背部第七胸椎下,病人坐位低头垂臂,两侧肩胛角下缘直线交于脊柱五中点即是此穴),授压3一6分钟,心绞痛即可缓解。
大椎穴妙用-
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的凹陷中,约与肩平齐,属于督脉穴。大椎穴在临床上应用相当广泛,如果应用得当,可获得良好的效果。临床治疗热病-头项强痛-神志病及脑病-咳嗽-哮喘等病时,可以大椎穴为主,再根据其他症状加以辨证配穴。针刺手法一般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针刺方向一般乡下斜刺0.2--2.5厘米,。现介绍大椎穴在以下病症治疗中的运用。
1. 热病 -
大椎有通阳解表,退热驱邪的作用,为全身退热之要穴。常配以风池-外关-合谷,用泻法,不留针,或在大椎穴以三棱针散刺出血,然后拔火罐,使邪热从血而出。 -
2. 头项强痛 -
大椎穴可通调诸阳经脉,又位于颈部,故可用于头项痛症,尤其是颈椎病-落枕-引起的头项强痛,疼痛,疗效颇佳。临床治疗时常合以-风池-天柱-后溪,方法是先针双侧后溪,捻转法,强刺激,令患者活动颈项部,至疼痛-强硬缓解后,再针大椎等上述诸穴,留针一小时。
3. 神志病及脑病 -
大椎穴在临床可用于治疗神志病及脑源性疾病,如癫狂-癫痫-大脑发育不全-脑炎后遗症等。临床治疗癫痫时常配百会-间使-申脉(白天发病取)-照海(夜间发病取)-丰隆及足三里(痰多口吐白沫时取),发作时用泻法,平时用平补平泻法。治疗癫狂时可配百会-内关,风池-人中-丰隆等。治疗大脑发育不全可配四神聪-后溪-悬钟等。 -
4. 外感风寒无汗 -
大椎穴可用于外感风寒所侄的恶寒-发热-无汗-鼻塞等表证,常配合谷-风池解表发汗,诸穴用泻法。 -
5. 咳嗽-哮喘 -
大椎穴常用于咳嗽-哮喘-气喘等症,临床常选配中俯,檀中-肺腧-定喘等穴治疗此病。
6. 脱证 -
大椎穴可用于主治昏迷,或大汗吐泻,元阳虚脱,临床常取大椎穴-关元穴,用大壮艾柱直接灸,直至阳气复至,病人苏醒后卧床休息。 -
7. 虚劳 -
临床实验研究证明,大椎穴具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故临床多用于虚症的治疗。常配合足三里-膏盲-脾腧-,针刺用补法并加灸。 -
一针疗法辨证施治
一、 身柱妙用 -
身柱 -
部位:在脊椎正中线上,于第三、四胸椎棘突的中间凹陷处取穴。采取坐位,俯首取穴。 -
针法:用 1.5 寸 28 号针(长 4.5cm,直径 0.32mm)对准穴位直刺,不可稍偏,针尖下边有抵抗,针尖达到脊椎骨膜上边为度。如果针下空软,那是针刺偏了,急宜提出向穴位直刺,如果刺偏而误入胸膜则有发生气胸的危险。 -
针进到应刺的深度则停止,使针身正直不偏不歪,留针 20 分钟至30 分钟。起针时先动摇针柄,感到针体松动时以不紧不慢的手法拔出,即用消毒干棉球压住片刻。 -
作用: -
(一)增加强壮 -
1. 先天不足或后天亏损者; -
2. 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者; -
3. 多次针灸不效者。 -
(二)预防感冒 -
1.冷天、大风天外出以前针之; -
2.感冒流行发生季节; -
3.同室的人有感冒时; -
4.经常好感冒的人。
(三)抗高烧 -
1. 感冒高烧至 39C 者,针后半小时汗出烧退,轻松愉快。 -
2. 常发低烧者。 -
(四)小儿疾患 -
小儿疳疾、惊风、便溏、虫积。可用艾卷灸身柱穴十分钟,每日 1 次。连续3—7 天。 -
二、痛点止痛法 -
针灸的缪刺取穴法是左病刺右,右病刺左,即选好病侧的穴位而针其健侧的同名穴,效果较好,是调整经络平衡的治疗方法。“痛点止痛法”是专为治疗小面积疼痛的一种止痛方法。周身不论何处疼痛都可以使用,但只限于直径 1 厘米以内的小范围疼痛。 -
该法操作简便,效果迅速,能够达到针入病除。具体做法是用 30 号 1 寸针 1 支,在其痛点的相对侧快速刺入,其痛无不应针而止。例如痛处恰当内关,可针外关;痛处恰当阳陵泉,可针阴陵泉。头面胸腹四肢任何部位疼痛都可使用这种刺法。也有不很明显的相对处,如头顶部有痛点,由于颈项的关系,不可能两侧相对。比如痛点适当前顶,可针廉泉,如痛点在百会,即无相对处。然而,这仅是很少的局部痛,如果文诌诌“无关宏旨”。周身各部位绝大多处是有对立面的。还有关节部如“网球肘”的痛点下面是肘关节,肉少骨多,不容易找准相对点,其效较差。然而这仅是极少的局部。周身各处绝大多数可以找到绝对的对立面的。 -
三、快速降压 -
该法对凡属原发性高血压,不是因其他疾病而继发的效果最好。即或由其他疾病继发的对降压的作用也非常明显,但因其他引起高血压的疾病不愈则高血压亦不能根治,只能使血压下降而减少其痛苦而已。 -
针灸穴位: -
在八会穴中“血会隔俞。膈俞降压法操作简便,只要找准穴位,双侧各埋 1号皮内针1 支,穴位找准,血压应针而降。冬季可埋 5天,夏季因洗澡频繁可埋3 天。起针后间隔 1 天,继续埋针。 -
膈俞 膀胱经第十七号穴 八会穴之一(血会)。 -
定位:俯伏位,在七胸椎棘突下,当督脉至阳穴旁开 1.5 寸处取穴。
操作方法: -
找好隔俞穴,皮肤消毒,用小镊子夹起皮内针,以左手拇、食二指向左右扒紧穴旁皮肤,将皮内针由膈俞穴中间向脊椎方面横刺,皮内针刺入在表皮以内真皮之上,不能超越真皮,针尖要向脊椎方面刺入。针刺入后,剪胶布两块,一小一大,大者不过如指甲大,小者先贴在皮内针柄的下面以免针柄接触皮肤,然后将大块贴在小块胶布和皮内针上,压平即可。 -
皮内针如刺过真皮,患者会感到疼痛。针入以后应医手指在针上按压,如患者说疼即宜起出重新按常规小心针入。 -
四、翳风治牙疼 -
牙疼的原因很多,翳风穴所治的仅限于齿根骨膜炎的牙疼。其病源由药物治疗的合并症。
有齿根骨膜直接受冲撞,或常吹乐器,常含铁钉,常咬丝线等外伤性的;有细菌由齿髓侵入齿根骨膜传染性的。症状是有的化脓有的不化脓,疼痛同样是自发的,但不带发作性,是连续的痛。在敲打牙齿时,疼痛就更加剧烈,这是与齿髓炎不同的一点,也是齿根膜炎的特征。
齿根膜炎,中医叫风火牙疼。治牙疼的穴位很多,一般针下关,颊车,也有针合谷或足三里、内庭的,虽然也有一定的效果,但针入以后需要留针十几分钟或更长时间才能止痛,而针翳风穴,有针入痛止立竿见影的效果。 -
翳风 -
定位:正坐位,在耳垂后方,当下颌角与乳突之间凹陷中取穴。以手压穴则觉耳孔中有牵引性微痛是穴。 -
针法:用 28 号 1.5 寸针,向前下方直刺入 1 寸,并作轻度旋捻以增强针感。疼痛已止,可立即起针,一般的病人心理希望多留一些时间。实际如针入而牙痛不止时可以久留,此穴针入立即止痛,久留与不留是一样的。 -
五、四缝穴的效验 -
四缝穴在手指食、中、无名、小 4个指头的第一、二指节横纹中,通于大肠、心包、三焦、心、小肠 5 个经。手指为神经终末反应灵敏,治病的疗效很好。
主治: -
小儿疳疾,气管炎,蛔虫,消化不良,身体羸瘦,发育不良均有特效。 -
针刺方法: -
穴位皮肤消毒,用助手由指尖向指根推几下,然后在第一指节上边以指捏住,术者则由指根向前推捏,用 26 号针刺入穴上,当即有白粘液随针而出,挤净擦干。每隔 4 天一次,一般 4—5 次可愈。针后白色粘液渐少,即是好的现象,白粘液渐消失,而针出血液则痊愈。 -
患儿面黄肌瘦,头发打缕,食欲不振,视其腹部微胀而扪之有青筋或硬块,是为疳疾。 -
一般针一次即食欲旺盛,数次痊愈。 -
用该法治小儿疳疾,效果极好。对成年人形态消瘦,食欲不振,体重达不到正常标准,依法针之,效果显著。 -
四缝穴还具有健脾化湿、止咳平喘的作用。可以治疗小儿百日咳。慢性气管炎。 -
六、腹结通便 -
便秘是常见病,亦老年人的多发病。主要是结肠蠕动迟缓,粪便久积结肠不能排出,引起再吸收,使粪中之毒素入血液,上则口燥舌干头晕目眩,下而固结不能进入直肠。痛苦之状不可忍受。 -
治法:在左腹结穴埋一皮内针,往往当日排便。 -
腹结 -
定位:仰卧,脐旁 4 寸的大横穴,直下 1.3 寸,上与乳腺相对。 -
左腹结与下行结肠相适应,皮内针不断刺激结肠使肠蠕动加快则粪便自然容易排出。 -
病例举要: -
刘 XX 女 60 岁 家庭妇女 -
患习常便秘,近来加重,久不排便,导致头晕口干舌燥,腹部闷塞,食欲不振,总有排便感而排之不出。曾用开塞露无效,内服麻仁滋脾、承气汤、桃仁承气均无效。便秘已一个月,痛苦不堪。来诊时有忧郁表情。在左腹结埋皮内针一支,翌晨排便,疾病如失。满面笑容来复诊,与以调理脾胃之药而愈。
七、慢性喉炎 -
慢性喉炎不痛,但音哑,久不愈。 -
穴名:喇嘛穴传自藏医,甚有效。 -
部位:在背后腋窝缝的缝纹头。 -
针刺手法: -
初诊以毫针刺少商,三棱针刺金津、玉液出血。隔日复诊时单刺喇嘛穴,深度 1 寸至 1.5寸因病人肥瘦而异。 -
手法:少商、金津、玉液点刺出血。喇嘛穴则慢慢旋捻,平补平泻手法三进三退至5 分钟。
以后单用喇嘛穴,隔日 1 次。留针 20 分钟再行前述手法,此手法旋捻要慢,不可使病人疼痛,隔 10 分钟行第三次手法。得气时针感下行至手指,再旋捻则上行直达于咽喉,病人感到轻快,再留10分钟起针。 -
初诊隔日 1 次,一周后每周两次,继则每周 1 次。以愈为度。 -
注意事项: -
使声带休息,不要大声讲话,更不要喊叫。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并忌烟酒,讲话不宜太多。 -
八、增肥穴: -
位置:相当于传统腧穴的中脘穴。 -
取法:仰卧位。在脐上4寸,腹正中线上。 -
作用:具有健脾胃、助消化、增体重的作用。 -
取增肥穴常规消毒后,用1寸毫针垂直刺入4~6分,行捻转手法,以补为主,首次行针连续半分钟,然后留针30分钏,每隔10分钟行一次针,每周治疗2~3次,12次为1个疗程。每次针刺结束后,可用右手掌掌根部置于增肥穴处,做顺时针方向按揉5分钟左右,对促进胃肠消化吸收功能具有重要作用,但对婴幼儿手法不宜太重。 -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针刺中脘穴可使正常人的胃蠕动加强,收缩有力,胃消化液分泌增多,同时,促使空肠黏膜皱襞增深,增密,空肠动力增强,上段较下段明显,食物吸收功能亦明显提高。
九、面瘫穴 -
位置;相当于传统腧穴下关穴, -
取法:侧伏或正坐位。合口取穴,在颧弓下缘,下颌髁状突的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开口即闭。 -
作用:具有清热泻火,舒筋活络的作用。 -
主治: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 -
取健侧面瘫穴常规消毒后,用2寸毫针直刺1~1.2寸,行泻法,其强度视病人的体质与忍演戏程度而定,待针感传至牙龈或嘴角处即可留针30分钟,每5~10分钟行针一次,每2~3日治疗1次,12次为一个疗程。由于面瘫多与寒气阻瘀脉络有关,故此症如能加刺患侧的鱼腰、四白、下关、颊车穴等效果更好。对火盛的人,用三棱针放血3~5滴。对寒盛的人,如能配火针、点刺鱼腰、四白、下关、太阳穴等,效果显著。 -
现代医学证明实,多数面瘫病人的下关穴有不同程度的压痛,以健侧为明显,所以多采用针健侧下关穴。 -
另外,一切外感病症取手三里穴,有针刺以微出汗为度,独穴即可,此方法我在临床上用过,效果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