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荷斯坦独家】马记成:青贮制作的关键控制点

 田园居士兵 2015-09-30



  马记成 大连和实生物技术应用有限公司 品质服务总监

1980年生于呼和浩特市土默川;2001年毕业于内蒙古财政税务学院;2003年加入蒙牛乳业做常温奶销售工作;2009年3月加入现代牧业先后任青贮部长、青贮中心主任和环保中心主任;2015年8月加入大连和实生物任品质服务总监。


我认为青贮制作的关键控制点主要有四个方面:优质的原料、过程减少空气接触、避免青贮污染、正确选择青贮添加剂。那么我们该如何把握青贮的关键控制点?那只有做到“正确的方法+完善的细节”两个关键因素。


1
原料:选种、水分、淀粉、籽粒破碎


选种


对于玉米青贮来说,选种时要考虑其高产、稳产、品种、密度、成熟度等因素,详见表1。对于苜蓿来说,选种时要考虑其产量高、抗倒伏、低纤维、高蛋白、耐盐碱、抗病虫、适宜的休眠级、新品种等特性。


表1 玉米青贮选种原则及说明

图1 同时播种,收获时成熟度对比


图1所示为同一天播种的玉米,同一天收获时成熟度却截然不同。右图所示玉米在选择品种时是有问题的,到了该收获的季节却没有成熟,这样收获制作的青贮品质会非常差。


收割期/水分

表2 玉米青贮及苜蓿收获原则及说明

玉米青贮

苜蓿

干物质:30-35%

初花期收获(第一朵花-10%开花)

乳线:1/3-2/3

干物质:40-45%,需要晾晒

秸秆:茎髓水分少,发干



图2(左、中、右) 根据乳线及茎髓判断收割期


在制作青贮过程中,很多人说玉米收获时乳线已经达到1/2,为什么干物质上不去?如图2(中)隐隐约约看到的白线,其实那并不是乳线,是乳熟期没有结束,里面其实是嫩的,灌浆都还没有完全,我把这条线定为浆线,不叫乳线,真正的乳线应像图2(左)看到的白线。这就解释了好多牧场说乳线已经达到1/2,干物质却上不去的原因,其实是我们看错了乳线,这是牧场容易发生的误区之一。


今年天气跟往年很不一样,北旱南涝,像陕西、山西等地玉米都旱死了,这种时候单看乳线就不那么准确了,可能乳线刚开始出现,干物质就已经达到35%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判断呢?第二种方法就是从根部以上割下玉米,破开玉米秆,看里面白色的茎髓,如图2(右),如果中间往外超过1/2都是干的,只有边上是湿的,基本上可以判定干物质含量在30%以上。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等乳线达到1/3时,可能干物质含量已经达到40%了。


所以我建议在判断玉米收割期时,乳线及茎髓两种方法都要看,千万不要单纯只看一个,那样容易被表面现象所骗。


淀粉


较高的淀粉含量可以有效降低NDF的含量,并提高产奶净能。如表3所示。


表3 青贮玉米中可消化的淀粉含量是奶产量的关键

分类

美国平均

米纳研究所

中国

干物质含量

34

31

24

粗蛋白(%)

8.3

7.6

9.1

ADF

26.4

23.8

39.5

NDF

44.8

40.4

59.5

淀粉

29.9

38.5

10.1

产奶净能(Mcal/Kg)

1.56

1.7

1.21

备注:数据来于美国米纳研究所


籽粒破碎


籽粒破碎可以提高青贮玉米的淀粉利用率。最佳直径是4.75毫米,这是美国人计算出来的,把一颗玉米粒破成4份,这个大小度是最好的。1000ml无挤压青贮玉米中50%完整度玉米粒不应超过5粒。


籽粒破碎为选配装置,不是所有的进口设备都具备这个功能。


图3 有籽粒破碎和无籽粒破碎牛粪中玉米颗粒对比

小结


优质的原料要从选种做起,有适宜青贮制作的干物质,在最佳的收获期收割以保证营养与消化率。青贮玉米要尽可能做到籽粒破碎,以提高淀粉消化率。


2
避免污染:泥土、粪便、异物、霉物、雨水


避免污染最好的方法是留茬,玉米青贮最佳留茬高度为30厘米,如图4所示,苜蓿最佳为10厘米。


表4 玉米青贮和苜蓿留茬建议


玉米青贮

苜蓿

留茬

最佳30厘米,最低>15厘米

最佳10厘米,最低>6厘米


图4 玉米最佳留茬高度


避免污染还有很多种方法:青贮中的梭状芽胞杆菌主要来源于土壤,所以在收获苜蓿青贮时,留茬要高于收获干草,因为苜蓿青贮收获捡拾时泥土不像干草那么容易抖落。


提前清洗拉运车辆的车斗、压窖设备的轮胎、履带上的泥沙。维护好收割设备、运输车辆与压窖设备,避免机油等污染物落入青贮中。夜间下班后要清理压窖设备上发霉的青贮。


提前三天清洗青贮窖,并利用太阳曝晒,或用1-2%的漂白粉溶液消毒。遇到下雨天要停止收割、装填,将窖内的青贮压实并用塑料膜覆盖。雨水灌进去非常不利于青贮制作,有好多人开窖时中间会出现夹层的坏层,这种情况有好多是因为雨水在中途灌进去造成的。避免铁钉、铁丝、塑料袋、发霉饲料等落入青贮窖。


图5 列轨车压窖青贮残留


图5所示是我们经常忽略的问题,采用列轨车压窖,列轨里面经常残留一部分青贮,这部分青贮卷进链接里面,发霉,掉落出来,新的青贮再卷进去,再发霉,再掉落,如此反复,最后这些发霉的青贮都到了青贮堆里,这就是好多人说青贮制作过程已经控制的非常好了,可青贮质量还是有那么一点差距的原因。


另外,驾驶列链轨压窖的司机不可能一整天都在开,肯定需要来回换班,换班时设备停下来,需要先清理,清理完再继续开,一般来说四五个小时换一次班,四五个小时青贮料也不会坏掉,这是一个细节问题。

3
空气:长度、时间、密度、密封


粉碎长度


很多人说粉碎长度需要在0.95-1.9cm之间,依我的实际经验来看,很难把长度控制到0.95cm如此精确,所以我建议,青贮玉米干物质含量小于25%、在25-30%之间、在30-40%之间时,青贮玉米粉碎长度应分别为2cm、1.5cm、1cm,如表5所示,这些数据容易记住,并且应用到实践当中。

表5 青贮玉米粉碎长度推荐

干物质含量(%

青贮玉米(cm

<25

2

25-30

1.5

30-40

1


对于苜蓿青贮来说,有TMR的,粉碎长度控制在3公分;有取料机的,控制在2.5公分;有TMR+取料机的,控制在4公分;什么也没有的,控制在2公分,如表6所示。这样的长度既适合喂牛,又不影响压窖密度。


表6 青贮苜蓿粉碎长度推荐

饲喂类型

青贮苜蓿(cm

TMR

3

取料机

2.5

TMR+取料机

4

TMR取料机

2


图6 收割机的磨刀工作非常重要


有的牧场用了很好的收割机,可收获的青贮质量特别不好,这是因为刀磨的不及时。收割机的磨刀工作非常重要,如果刀磨的不及时,会出现特别多丝状的东西,如图6(右)所示,这种丝状的东西跟国外的揉丝青贮不是一回事儿,它的细胞壁破坏严重,质量非常不好。好的丝状青贮切出的效果应该像图6(左)那样,把一根杆切断,然后破成几半,而不是直接撕开。


时间


从收割到入窖时间:最好控制在4小时以内,南方可适当短一点,北方可略微长一点;超过8小时后,青贮里面开始发热,一般会超过2度,超过2度的发热基本上就可以称之为二次发酵;一般来说,收割后在车上停留了24小时再打开看,青贮基本上已经冒了烟,并且长毛了,没有任何利用价值。所以,从收割到入窖时间最好是4小时,极限是8小时。


从卸料到推料的时间:最好是卸完料立即推上去,如果堆放10分钟再推,会发现已经冒气或内部轻微发热了,这种冒气是变质的过程,并且是干物质损耗的过程,如果堆在那里60分钟没动,基本上青贮就变质了。


大家不难看出,青贮堆在窖里边和放在车上,他们的变质时间是不一样的,放在窖里没往上推,坏的速度更快,所以一定要保证卸料后立马推料。


密度


对于青贮玉米来说,压实密度氧气含量应小于1.2L/m3;对于青贮苜蓿来说,压实密度氧气含量应小于1.0L/m3。压实密度达到这个标准,青贮一点问题也没有,那么怎么做才能达到呢?


拿玉米来说,干物质为30%时,鲜重密度750kg/m3,干物质密度225kg/m3,干物质含量每低一个点,干重密度减5公斤,每涨一个点,加5公斤,以此类推,再往回推算鲜重密度就可以了,见表7。对于青贮苜蓿来说,干物质为40%时,鲜重密度750kg/m3,干物质密度300kg/m3,上下还是5公斤的递增或递减,如表8所示。只要达到这个密度,青贮质量就没问题。


很多人说,制作苜蓿青贮时压窖密度做得非常好,但开窖时苜蓿坏掉了,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还是氧气含量太高,大家都知道,苜蓿本身糖分含量非常少,如果它的氧气含量跟玉米氧气含量一样,由于苜蓿青贮的缓冲度高,发酵过程时间太长,很难保证质量,所以一定要保证青贮苜蓿的压窖密度高于玉米,这样才能更好的控制质量。


表7 青贮玉米压实密度:氧气含量<1.2L/m3

干物质(%)

鲜重密度(kg/m3

干物质密度(kg/m3

27

778

210

28

768

215

29

759

220

30

750

225

31

742

230

32

734

235

33

727

240

34

721

245

35

714

250

36

708

255

37

703

260

38

697

265

39

692

270

40

688

275


表8 青贮苜蓿压窖密度:氧气含量<1.0L/m3

干物质(%

鲜重密度(kg/m3

干物质密度(kg/m3

37

770

285

38

763

290

39

756

295

40

750

300

41

744

305

42

738

310

43

733

315

44

727

320

45

722

325

46

717

330

47

723

340

48

719

345

49

714

350

50

710

355


密封


压窖与封窖:青贮制作开始前,应先对青贮窖进行消毒。先清扫干净,如遇晴天,太阳曝晒3天即可,如不能利用太阳晒,可使用1-2%漂白粉溶液提前三天喷洒,墙体覆盖塑料膜。膜的长度=窖高+1/2窖宽+3米,膜的宽度≥15米。如图7所示。


图7


第一车的卸货位置很重要,如图8所示,那么第一车该卸在什么位置呢?如果用链轨式推土机,X=(窖高*窖宽*0.02+窖高)*2,如果用轮式装载机,X=(窖高*窖宽*0.02+窖高)*2.2。卸好第一车后,一层一层开始推料辗压,压窖设备要来回辗压,假如说虚线处为窖墙,压窖高度达到合适高度时,左下角(窖头)正好可以留下1m的空间,这样就避免了很多时候卸货位置不准确,推料到最后防止左下角(窖头)的青贮料掉出窖外,只能用勾机在窖头随便拍打修整一下完事,窖头的青贮容易坏掉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后面一层一层斜坡压就可以了,每一层厚度控制10-15公分左右,角度控制在30-35度左右。

图8 第一车卸货位置

图9 窖头用挖机修整的效果

图10 标准方法压窖的效果


图9所示是由于第一车卸料位置不对,最后窖头太高,怕料掉出来,没办法就拿勾机拍,拍出的角度太陡,轮胎摆不上去,这样的窖最好将轮胎绑起来,否则最后轮胎都掉下来,空气很难排出去。标准的压窖效果应如图10所示。


图11 不同压窖方式造成开窖后的结果不同


如图11所示,不同压窖方式造成开窖后的结果不同。图11(左)是按照标准方法压出来的效果,从上到下颜色非常均匀,没有断层,表层也没有坏;图11(右)可以看出每一层料堆的太厚,中间有分层现象,表层有一层黑色的,这都是压窖过程中造成的一些问题。


图12


青贮窖压窖应注意青贮窖墙体边的压实。如图12,前两种都不能很好的压实,并且容易破坏墙体边的塑料膜。最好是第三种,但牧场反应第三种很难实现,出现最多的都是第二种,怎么实现第三种呢?


图13 正确的推料方法


我们卸料肯定是卸在窖的中间,不可能贴着窖墙卸,往上推料时工人一般是直着向前推,推着推着容易出现中间高、两边低的现象,可能窖中间每层厚度能控制在10-15公分,到了窖墙边上可能就40-50公分了,最后开窖后窖墙的料坏的特别严重,这就是方法有问题,所以,推料时应该先往两边推,如图13所示,把两边压好最后再补中间,这样的方法就不会出错。如图14所示,窖中间略微比两边偏高,这是青贮窖压窖最常见的错误。


图14 青贮窖压窖最常见的错误


对于大牧场来说,一般在7天内完成一个窖装填压窖工作,如图15。


图15 ≤7天完成一个窖装填压窖工作


堆贮错误的压窖方法:在堆贮操作中我们最容易犯的错是堆出来个梯形,如图16所示。面和形状怎么看都非常漂亮,要想做成这种梯形,必须拿勾机进行各种拍打修补,但这种梯形堆贮造成坏的青贮特别多,第一是因为没有压好,第二是因为这样的形状容易往下散落青贮,最后拿勾机撩上去,来回撩,最后都坏掉,只要出现这种形状的青贮都是错误的,方法肯定有问题。


图16 堆贮错误的压窖方法


堆贮正确的压窖方法:所有的面都应该是压出来的,压出来应该是弧形,不应该是梯形,如图17。两边及上下来回压,最后高:底面半径应该是1:2.5或1:3,也就是说高:底边长应该是1:5或1:6。


图17 堆贮正确的压窖方法


堆贮正确的压窖方法:图18(左)是压窖的侧面图,从侧面看,前面列轨车来回辗压,后面装载机不停往上送料;图18(右)是平面图,两边机子来回辗压,这样压出来的青贮一般来说不会出现问题。

图18 堆贮正确的压窖方法


堆贮的封窖办法:压到一定程度,要进行封窖,下边铺一层透明膜(红色),两边各延伸50公分,上面覆上黑白膜(黑色),两边各延伸1米,最后再压上轮胎,这样能够有效防止雨水和空气的倒灌,一定要保证外面黑白膜比里面的塑料膜多出来一截,这样的封窖方法是最好的,如图19。

图19 堆贮的封窖办法


图20是青贮窖封窖的照片:里层搭上透明膜(红色),在窖顶处有一个2-3米的对折线,前面提到膜的长度=窖高+1/2窖宽+3米,这个长度是为了保证不管窖做的多高,都能实现对折,然后外层用黑白膜(黑色)封上,最后压上轮胎。封窖时要注意最后一道膜,上面的膜压上下面的膜,这也是防止雨水倒灌的方法之一。


很多人问,青贮窖高出窖墙(如图20所示高度A)多少才合适呢?这个没有固定标准,是根据青贮窖的窖宽、窖高决定的,是不一样的。当窖比较高时,它的下沉相对来说也比较多;如果窖比较低,有很多人说要高出窖墙50厘米,但如果窖比较宽且高,那么下沉后可能就造成窖顶较平,雨水沉积。那么这个高度具体应该是多少呢?我的建议,高度A=窖宽*窖高*0.02,做到这个,一般来说,不论是什么类型的窖,在下沉过程中,永远会保持弧形的排水优势。但高度A并不是对所有的窖都适合留出,如果窖墙有排水沟,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高度;如果没有排水沟,相邻又有好几个窖,那就不能高出来了,否则水没有地方排掉。如果窖墙没有排水,但只是独立的一个窖,那也可以做成图20这样,完全没有问题。

图20 青贮窖封窖


图21是有排水沟的相邻两个窖的处理方式:红色代表透明膜,黑色和绿色分别代表两个相邻窖的黑白膜,右边窖的黑白膜(绿色)要顺着两窖之间的排水沟一直搭到左侧窖上方1米左右,左侧窖的黑白膜(黑色)要搭到两窖之间排水沟的右侧,上面用轮胎或沙袋摆放,这个点是防止空气或雨水倒灌的最佳位置。

图21 有排水沟的相邻两个窖的处理方式


图22是没有排水沟的相邻两个窖的处理方式。没有排水沟有两种压窖方式,分别为图图22(左:两边高中间低)和图22(右:左右两侧各带一个小沟)。两个或多个窖可以都做成图22(左)那样,也可以都做成图22(右)那样,窖高不要高过窖墙,利于排水。


如果做成图22(左)那样,相邻两个窖的膜都往对面搭1米,就可以最大程度控制空气的进入;上面压黑白膜时适当要压的松一点儿,不建议压得太实。好多人在采用图22(左)窖时,为了控制窖墙的边,用很多石子或沙袋把边压的非常漂亮,但最后压出来结果也不好,为什么呢?当采用图22(左)弧形青贮时,青贮下沉时压窖的轮胎对顶层膜往下有个拉伸力度,如果窖边控制的特别结实的话,反而把膜拉坏了。所以,采用这种封窖方式时,里面用一层透明膜进行包裹,外面再用黑白膜进行覆盖,不需要在窖墙边用大量石子或沙袋处理,这完全是没必要的,我们可以用最简单的方法保证最大程度的隔绝空气。


如果两个窖都做成图22(右)那样的话,黑白膜搭到对面沟的沟底进行压好就行。

图22 没有排水沟的相邻两个窖的处理方式


小结


透明膜厚度控制在5-8丝,较薄的透明膜有更好的贴合度以减少空气。黑白膜厚度12-15丝,较厚的黑白膜不易破损且透光率更低。


斜坡压窖30-35度,单层推料10-15公分。轮胎摆放从中间往两边摆,这样对排除空气是最好的方法。


封窖工作是将空气隔绝在外的最后一道工序,1cm的破洞可能进如空气400L,对青贮伤害非常大,所以有破洞一定要及时修补。

4
青贮剂


为什么要使用青贮发酵剂?


青贮发酵剂主要有以下功能:一,快速生成乳酸,有效抑制腐败菌生长,防止草料发霉、腐烂;二,抑制青贮料温度升高,减少营养物质损失,防止消化率降低;三,缩短发酵时间,提高发酵效率,提升青贮品质;四,降低青贮料中氨的含量,改善粗蛋白品质;五,改善饲草风味,增强适口性,提高牲畜采食量;六,有效抑制二次发酵的产生,利于长久贮存;七,调整牲畜肠道内菌系平衡,提高免疫力,增强抗应激能力;八,提高饲料转化率;九,减少干物质损失3-7%。


目前市面上主流的青贮剂有同型乳酸菌、异型乳酸菌、防腐剂、有机酸、多菌复合等类型,其优缺点见表9。


表9 目前市面上的主流青贮剂类型


表10 和实生物多菌属青贮剂“微贮博士”发酵原理,有氧稳定性达到10小时以上


如何正确选择青贮剂?


青贮玉米:干物质在25%以下的青贮玉米,建议使用同型青贮剂即可,不建议使用异型的,为什么呢?高水分的青贮会产生大量乙酸,这部分乙酸完全可以提高开窖后的有氧稳定性。对于高水分的青贮玉米,不仅会产生乙酸,还会产生大量丁酸,所以,能在干物质高的时候做一定要在干物质高的时候做。有些地方,像塞北坝上的玉米,其干物质含量只能达到15-20%,可以加点同型青贮剂,快速降低PH值,抑制丁酸产生,它的有氧稳定性在开窖后也是非常好的,或者是为了效果更好,可以加些防腐剂或单独使用微贮博士。


对于高干物质含量的青贮来说,最好的方法是同型和异型的青贮剂一起添加。第一,可以快速大量地产生乳酸,并且在开窖后减少二次发酵,提高有氧稳定性,这样效果是不错的,如果想要效果更好些,可以加一些防腐剂或单独使用和实生物生产的“微贮博士”,见表11。


表11 青贮玉米选择青贮剂的方案及成本


青贮苜蓿:对于青贮苜蓿来说,大家都知道,没有添加剂很难把青贮苜蓿做成功,除非用一个真空罐把空气抽掉,但一般来说目前没有这种技术。青贮苜蓿如何添加青贮发酵剂,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东西,提供以下5种方案供大家参考,见表12。


表12 青贮苜蓿选择青贮剂的方案及成本


小结


使用干粉乳酸菌青贮剂,最好用糖水稀释,有利于菌的复活与扩繁,尤其在苜蓿青贮上还可增加饲料糖分。正确使用青贮剂可以有效降低干物质损失和开窖后的损耗。不论是菌还是酸,喷洒的均匀度都非常重要。


应当走出青贮剂的误区。在跟牛场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牛场对青贮剂有三种最极端的误区。第一,没有青贮剂青贮就调制不成青贮,肯定要坏,这是一个误区,青贮剂不是灵丹妙药,本身要坏的青贮用了青贮剂也无济于事;第二,青贮剂没什么作用,用与不用都是一样的,这也是很大的误区;第三,青贮发酵剂哪家都差不多,用哪家都一样,这也很极端,因为青贮剂本身分为好多种,各家是有很大差别的。建议大家一定要对青贮剂有个正确的认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