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作家六六的一篇《让病患和医生都感到恐怖的百度医生》,刷爆了我的朋友圈,数位友人询问,百度如此恐怖,那我们该怎么办? 「三年级综合征」:信息高度不对称 我有时也参阅百度医生内容,但绝不会笃信,更不会断章取义,而是批判性接受。但麻烦的是,普通的大众,我的众多无医学训练的亲友,可没有这个甄别的能力。 他们看到百度医生告诉他们,血尿可能是膀胱癌,当然会习惯性的激发自己的「恐癌症」,根本没有能力鉴别这血尿是「真性」、「假性」,是「肾性」或者「肾后性」等等,发生类似六六的恐慌也是自然。 诸位同仁,你有过「三年级综合征」的经历吗?刚接触症状学,习惯性的把书本上的症状和自己对照,这样一来感觉什么病自己都患有,因而惶恐。 阅读一些高质量的医疗科普绝对是有帮助的,但随意的自诊自治,兀自恐慌,绝对是不可取的。 医患信任:最珍惜难得 以前我碰到亲友出现类似的「血尿」,「恐癌症」爆发的求助,总是简单的回复,到医院就诊;后来我仔细反思,症结绝非如此简单处理就可得到解决。 为什么这些亲友会向我咨询一些,明知不是我专业范围内的医疗问题?除了部分人怀有医生万能的迷思外,大部分还是出于信任。他们觉得,我是他们的亲友,即使得不到非常专业的解答,至少可以获得帮助、安慰。这大概就是人人希望有一个医生朋友的原因吧。 老版的柯氏外科学的扉页,大字印着「先交朋友,再做手术」。朋友意味着信任,纷繁的医疗中,如果没有信任,要救人,医生面临的掣肘会很多,医患不能同心全力共战病魔,要取得良好的疗效谈何容易。 而现在国内的医疗实际呢,有描述是「排队三小时,看病三分钟」,前半句,作为医生也无奈,后半句,每个医生应该想到背后的危机。信任危机啊,三分钟你怎么建立信任!多少医疗纠纷,症结在于「信任」。 诸多同仁抱怨,病人对大医院的信任强,对专家更信任,有医疗意外或瑕疵,也可能就因为这层信任消弭了潜在的纠纷。 但是,所谓的大医院、专家只有稀缺才显示其大、其专,我们真的可以靠大医院、专家获得普遍的良好医疗照顾吗?缺乏良好的医疗照顾,我们面临的医疗纠纷会少吗? 诊所模式:值得期待 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回应「全国人民上协和」的问题时,指出要建立全科医师制度。今年9 月 4 日,全科医学大会在京举行,陈竺院士呼吁,所有医学院校设立全科医学系,医院要广泛设立全科医学科。 在大陆,全科医学尚在草创。海峡对岸的台湾,对应的名词是「家庭医学」。 有位家庭医生向我描述了他的行医幸福。他接受完高质量的家庭医学训练后,在一社区里开设诊所,专业的连续的医疗照顾让他备受社区居民的尊重和信赖。 当他的照顾对象需要专科医疗支援时,接到转诊后,「专家」常会打来感谢电话,因为他传递了信任,且在完成专科诊治后,病人仍需接受他持续的随访照护。 他说,在台湾,家庭医学诊所相较医院的家庭医学科,对照顾对象来说,更具有「家庭」气息,因为更亲近。他的诊所除了少量的检查检验和药品销售外,主要收入是挂号费、诊疗费和治疗费,每一分收入都饱含职业价值,都充满自豪。 「以药养医」、「以检养医」、「以高值耗材养医」,以其他什么不敢展示在阳光下的东西只是让我们苟延残喘。 医学的本质是「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回到「以医养医」吧,这也需要大家努力去推动。基于持续医疗照顾建立的信赖,是全科医生最大的价值,有了这样的朋友,百度不再恐怖。 期待丁香诊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