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战汉古玉赏析

 古典文化一站 2015-10-04

  战国兽面纹圆琮,高36.46mm,射径51.69mm,孔径40mm。

       战国兽面纹圆琮,整体为圆筒形,中部对钻一大圆孔。琮身外侧有三块浅浮雕式的长方形凸弧面,每个弧面各琢一组兽面纹。兽面椭圆形眼,粗长眉,卷云纹鼻,发须也均用卷云纹雕饰。三组兽面工艺规整,雕琢精细,面部显得庄重而又狰狞,从器形纹饰上看,应为陈设或把玩器,而非礼器。

        此琮和田玉质,已成半钙化状态,在琮的底部钙化相对较重,并有数条细小的绺裂产生。琮整体已沁成青褐色,中部及钙化部分褐色沁较多,褐色沁通过细小的绺裂进入到了玉质内部,在顶部零星分布褐色沁,从器表观察,琮包浆非常浑厚,与阴线和孔内浑然一体。

[转载]战汉古玉赏析——战国兽面纹圆琮

圆琮纹饰观察图一

 

[转载]战汉古玉赏析——战国兽面纹圆琮
圆琮纹饰观察图二

 

[转载]战汉古玉赏析——战国兽面纹圆琮
圆琮纹饰观察图三

 

[转载]战汉古玉赏析——战国兽面纹圆琮
圆琮顶部观察图一

 

[转载]战汉古玉赏析——战国兽面纹圆琮
圆琮顶部观察图二

 

[转载]战汉古玉赏析——战国兽面纹圆琮
圆琮底部观察图

    首先,从入土特征分析:

[转载]战汉古玉赏析——战国兽面纹圆琮
钙化部分观察图

 

[转载]战汉古玉赏析——战国兽面纹圆琮
绺裂与工艺观察图一

 

[转载]战汉古玉赏析——战国兽面纹圆琮
绺裂与工艺观察图二

 

[转载]战汉古玉赏析——战国兽面纹圆琮
玉琮底部绺裂与沁色观察图一

 

[转载]战汉古玉赏析——战国兽面纹圆琮
玉琮底部绺裂与沁色观察图二

 [转载]战汉古玉赏析——战国兽面纹圆琮
顶部残口与绺裂延续观察图

         从以上60倍放大图片可以清晰看到,此琮包浆非常厚重,与阴线、孔内完全一致。在琮底部已完全钙化,顶部有局部钙化,中部的褐色沁较重,顶部则相对较少。绺裂穿过阴线,使纹饰产生了轻微的错牙现象,而绺裂的边缘处,有轻微“缩肉”的现象,在绺裂内部,也已产生了白色的衍生物,首先在此可以断定是工在先。有一条绺裂,延续到琮的顶部,使顶部的边缘处,因受外力的作用,产生了一个残口,而裂口内部断裂的处,也已变得光滑,包浆亦非常浑厚,可以说明是在坑口内部受外力作用,造成了这种断口。从此琮的入土特征上看,包浆、钙化、绺裂及沁色层次明显,过度自然,符合工在先,入土后受环境影响统一产生各种变化的特征。

        再次,从加工工艺上分析:

[转载]战汉古玉赏析——战国兽面纹圆琮
卷云纹观察图一

 

[转载]战汉古玉赏析——战国兽面纹圆琮
卷云纹观察图二

 

[转载]战汉古玉赏析——战国兽面纹圆琮
游丝毛雕观察图一

 

[转载]战汉古玉赏析——战国兽面纹圆琮
游丝毛雕观察图二

 

[转载]战汉古玉赏析——战国兽面纹圆琮
孔部横向旋痕与纵向绺裂观察图

        从以上60倍放大图可以清晰看到,此琮的纹饰阴线工艺精细,兽面的眉部,“游丝毛雕”阴线细而流畅,砣痕衔接严谨,无重砣现象,为一次性完成。在卷云纹的转弯处,均做过精细的打磨,可看到以圆切线方式打磨留下的研磨砂的痕迹,在阴线的底部还可以隐约看到小砣片加工所留下的“接砣”痕,且阴线的包浆与外部完全一致。在琮的顶部和底部,有“翘偏”现象,放在平滑的玻璃板上,按琮的一侧,另一侧会轻微翘起。这是由于当时受生产力水平影响,在切割打磨玉琮两端时,产生了一定的误差。此现象在“圆琮纹饰观察图”上,可以明显观察到玉琮的两端是有一定的弧度的。当然,也不排除是因受坑口环境影响,玉质内部发生应力反应,胀缩比不一致,造成了这种特征。从以上阴线工艺分析,符合古代正反转、慢速铁砣的加工工艺特征。

        再次,从形制上分析:

        此琮的形制为圆形短射,纹饰为三组兽面纹组成。从琢制纹饰的阴线痕迹上看,很明显是用铁制砣具碾琢而成,特别是兽眉用了“游丝毛雕”工艺,更是有力的说明,再者“游丝毛雕”也是因琢玉金属工具的改进而出现于战国时期。兽面的须发,均使用了卷云纹,兽眼为椭圆形,长角形的眉。因此可以断定此琮应为战国中期之物。

        玉琮是古人祭祀活动中,重要的礼器,在《周礼·春礼·春官·大宗伯》中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据此,璧与琮分别象征天与地。琮的大多形态为内呈圆管状中通的方柱体,圆管两端突起于方廓,被称作“射”。早的出土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为5100年左右。至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广东的石峡文化、山西的陶寺文化中出土量较多,尤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为精美,出土与传世的数量也最多。玉琮在商周还常见,但在战国两汉以后,就很少见了。其用途也被纳入儒家的礼仪系统中,成为礼器或葬器。宋以后出现了仿古玉琮,但宋至明的仿品上多饰当时流行的纹饰。明末至清代的伪古玉,以仿商周素面矮体玉琮为多,也有仿良渚文化玉琮。清代乾隆时期仿古玉琮尤甚。因加工工具、习惯的不同,伪品多数显得圆滑有余而古意不足,熟旧的程度更难做得逼真。

        最后,综合分析:

        根据以上对此圆形玉琮的的入土特征、加工工艺、纹饰形制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