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的语言观

 优雅a 2015-10-06
       庄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人物,他是一位哲学家,老子道家哲学的重要继承人,同时也是一位文学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他的思想体系包括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文艺思想和独特的思维方式等等。他是战国时期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先秦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把道家哲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顶峰。他的哲学思想中也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内容。
  
  庄子是一位语言大师,他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比喻和象征的笔法论述深奥的哲理。但是他不是语言学家,自然不会有系统的语言理论。他的语言观主要体现在他的其他论述中。不过,与老子-孔子不同的是,他还有一篇专论,后面将要看到。
  
  庄子在名实关系上,明确反对正名说,主张无名说,否定名言概念的作用。在庄子看来,无形的“道”是不可言说的:“道不可言,言而非也……。道不当名”。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无为思想,也主张无为政治。老子提倡不言之教,他提倡“无言之道”,他通过“则阳游历楚国”的故事,论述了“无言之道”的道理,认为圣人是实行无言之道的。因而能和外物无终无始,无时无刻的相处。虽然天天与外物一起变化,但是那内在的精神是不变的。圣人不知道有天,不知道有人,不知道有开始,不知道有外物,与世道同行。真正达到了天人合一,与天偕行,善于自处。
  
  从庄子的论述可以看出,无言之道的“言”即是言语-言说-言论。它表现人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人的政见,主张,谋划,办法等等。无言之道的思想反对用这些东西去生活,从政。
  
  庄子还讲过“得意忘言”的忘人忘我的顺应自然的道理。庄子主张忘己忘我。圣人之所以惊震天下,而神人不去过问;贤人所以惊震天下,而圣人不去过问;君子所以惊震国家,贤人不去过问;小人所以顺应时令,君子不去过问。这是因为后者已经掌握了前者的思想,没有必要再去过问(运用语言)。最后,庄子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他说,“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竹笼是用来扑鱼的,扑到鱼就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扑兔的,扑到兔就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意识的,掌握了思想意识就忘了语言,因为语言已经没有用了。庄子特别强调得意忘言的境界,他希望能与遗忘语言的人交谈。在庄子看来,思想意识是根本的,语言的作用和任务就是表现思想意识,任务完成了,就应该抛弃它。
  
  庄子专题论述了寓言-重言和卮言及其关系。庄子把言论分成寓言,重言,和厄言三种。其中只有无言之言无心之言的厄言才是符合自然的。因为,只有忘言才有自然之理,才有万物齐一。庄子说,寓言十分之九,重言十分之七。而厄言天天讲,总合自然的分际。寓言十分之九,即假借别人的话论说的比重很大,比如,父亲不为自己的儿子做媒,而是托别人帮忙。父亲称赞儿子,总不如让别人称赞更可信服;别人说错了不是自己的过错,而是别人的过错。与自己意见相同就应和,不同就反驳;同于自己的意见就肯定,不同的就否定。重言十分之七,属于自己的言论,这是从年长者那里接受的言论。人年长了,而不能纵横始终的期待长者,就不算是年长才智。做人而没有先人的才智,就是无道的人;人没有人道,就是那陈腐的人。厄言天天讲,合于自然的分际,发展变化,因而享尽天年。人不说话就能齐一,齐一的无言与有言不同,说话与齐一无言也不同,那是说无主见的言论。说无主见的言论,即使终身在说话,却象没说话;即使终身不说话,却也未尝不说话。庄子认为,厄言能如实的反映自然的分际,发展变化。事物,可有可的原因,不可有不可的原因;对有对的原因,不对有不对的原因;怎样算是对的,对就是对的。怎样算不对的,不对的就是不对的。怎样去肯定,肯定那些肯定的。怎样去否定,否定那该否定的。万物本来就有对的,有肯定的,没有什么事物不对,没有什么事物不可肯定。厄言合于自然,能与自然保持永恒持久的对应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