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准扶贫:教育信息化大有可为

 陈主君 2015-10-08
2015-09-30 人民政协报 马敏

  教育扶贫,重点在基础教育,难在精准。目前我国中西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尤为薄弱,仍存在农村教学点“开不齐课”、“开不好课”,连片特困地区教师专业水平低,连片特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德行、学业、安全和心理等问题堪忧等突出问题。针对这些突出问题,2014至2015年,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在湖北省贫困地区咸安区、崇阳县、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来凤县、孝感广水市和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等地进行试点,利用信息化手段,对这些中西部连片特困地区进行精准教育扶贫,改变原来“大水漫灌、一刀切”的方式,对症下药,靶向治疗,目前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精准教育扶贫,教育信息化大有可为。

  建数字学校

  解决“开不齐课、开不好课”

  针对农村教学点因师资严重短缺导致英语、音乐、美术等课程无法开齐、开足的难题,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中西部农村偏远地区建设“教学点双轨混成数字学校”,中心学校和农村教学点结对合作,中心学校承担对教学点教学任务,教学点教师配合中心学校开展课前准备、课堂纪律的维持、自主学习活动的组织以及课下作业的安排和督促,通过建立中心学校和农村教学点共同成立实践共同体,聚合优秀教师资源和数字化信息资源,可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配送与共享。同时,还可通过“多媒体实体课堂”、“同步互动专递课堂”和“基于数字资源的教学”等多种方式为农村教学点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有效地填补农村教学点教师人才洼地,实现“开齐课,开好课”的核心目标,整体提升农村教学点的教育质量。建设“教学点双轨混成数字学校”,能让农村教学点获得亟须的优质稀缺课程资源,通过共建共享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

  在实践中,我们还有一点思考。如果以学科建设为“抓手”,结合学科教学需要,在中西部教育扶贫重点区域之内,结合“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开展优质特色资源创建活动,使每个教师每个学期在完成一堂优质课的同时,开发用于教育教学的优质、特色资源,并在教育扶贫重点区域内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就可以丰富本地课堂的教学内容形式,提高教学效果,逐步形成一套覆盖教育扶贫重点区域特色资源和生成性资源体系,最终实现“课课有资源,人人用资源”的新局面。

  通过教师信息空间建设提升贫困地区教师专业水平

  实践证明,通过开展TPACK(“技术、教学法与学科内容整合的知识”)教师知识能力培训,可以有效提高连片贫困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只要以增强信息化环境下教师知识能力为核心,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为重点,实施连片贫困地区“种子”教师TPACK知识能力培养计划,通过这些“种子”教师的孵化功能,完全可以带动整个连片贫困地区教师TPACK知识能力的提升。

  加强教师信息空间建设,也可以有效提升连片贫困地区教学质量。针对连片贫困地区教学质量差的问题,可以教师网络教研的个性化发展为目标,遵循实用性、专业性、开放性的原则,建设集教师资源共享、教学应用、专业发展、交流互动为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空间,涵盖教师教学教研、个人学习、校园班级活动等内容,通过网络教研平台实现跨校集体备课、教研专题研讨、视频课堂互动观摩等方式,利用QQ、MSN等即时通讯软件和教育博客等加强连片贫困地区教师协同合作,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实现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通过实践,我们坚信,除了传统的定点援建、送教下乡等措施外,精准扶贫,提高贫困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水平,教育信息化也是一种值得探索的新途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