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的地质运动 新生代包括第三、第四纪。中生代侏罗纪至第四纪以前称阿尔卑斯构造阶段,而第三纪这一阶段称为新阿尔卑斯构造阶段。 一、地壳发展由活动趋向稳定,两大地槽继续向地台发展 新生代地壳发展主要方面由活动趋向隐定,大地构造轮廓和古地貌逐步接近现代状况,从活动区发展来看具有明显的三个阶段。 其一、第三纪早期,中生代以来两个活动区还在继续活动。从欧洲阿尔卑斯山部分地区,亚平宁山、喜山地区,地壳还处于活动状态,表现为横亘东西的大海槽——古地中海(特提斯)地槽。 环太平洋地槽,紧靠中生代褶皱带外侧(太平洋一侧),还在不断下陷,处于非常活跃的地槽阶段,以及相邻的大陆(西欧、俄罗斯南部、非洲北部、北美东部)等明显下沉引起全球性的海侵,因此早第三纪海侵是新生代以来最大的一次海侵。 其二、第三纪晚期和第三纪末,由于喜山运动的影响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古地中海强烈褶皱返回,横亘东西的山脉取代了昔日的海洋,从北非的阿特斯、欧洲的比利牛斯、阿尔卑斯、喀尔巴仟,东延至高加索、喜马拉雅,成为地球上最年轻的山系,第三纪末,喜马拉雅山就已高出海面5000米了。残存的地中海及东南亚一带仍为海槽。 其三、第三阶段,喜山运动后第四纪以来。喜马拉雅地区继续上升,成为世界最高峰,青藏高原也因喜山上升而隆起,南带至今仍处于活动状态。 环太平洋地槽内带不断隆起,安第斯山继续隆起,东北也相继上升,活动区推移至现在的海沟,西太平洋群岛进一步发展,台湾脱水而出。 二、地壳发展由稳定又重新趋向活动——进化到地洼发展新阶段 印支运动后地壳发展进入到地洼初动期阶段,燕山运动后进入到极烈期,喜山运动后活动性仍继续发展,因此新生代是地壳的回春期。 其一、大规模的断裂活动和断块活动。断裂活动有一些继承中生代的断裂,另一些是新生的。断块活动,是指几组断裂切割一个地区,使其隆起或下陷的一种断裂组合活动。如庐山经断块活动被抬升,华北平原、汾河、渭水流域断裂后则下陷,前者称断隆、断块山,后者称断陷盆地。这些断裂活动至中生代以后又比较活跃,表现强烈。 其二、规模较大的岩浆活动。伴随大规模的断裂活动,出现广泛的岩浆活动,以喷发为主。例如德干高原玄武岩、东北五大连池、台湾、海南、福建、浙江、云南等地,新生代以来都发生了强烈喷发。 其三、加里东及海西阶段的一些古老褶皱带在新生代以来也重新活动,表现强烈的上升及断陷下沉,形成巨大的山系和巨大的深坳盆地。 我国西部及中亚地区大型盆地和巨大山脉相间的自然地理景观都是因此形成。新疆的三山两盆、欧洲的莱茵地堑便是一例。 新生代的古地理及古气候变化 早第三纪世界气候分带已经明显,许多地方出现反映不同气候的沉积物,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相互交替出现。 晚第三纪气候分带与现在十分相似,北半球干燥区呈南西西——北东东方向延伸,西风带已经形成。 第四纪以来,干湿及冷暖交替的波动气候,出现冰期和间冰期,以及东亚季风的形成和发展。 在冰期干冷气候条件的特殊环境下,出现第四纪黄土堆积。 冰期和干冷气候,也促进了生物的发展,第三纪末,第四纪初地球上古人类出现。 黄土堆积、第四纪冰期、古人类出现被称为第四纪以来三件重大地质事件。 中国现代构造及地貌的形成 我国现代构造和地貌,晚古生代海西运动后已初步形成轮廓,中生代燕山运动以后基本奠定基础,喜山运动则完成了现时构造和地貌轮廓。 其一、第三纪喜山运动以前,我国大陆轮廓就已基本形成,山川交错、盆地相间的地理景观。西北地区形成大型盆地,如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等盆地。东部地区由于大陆与洋壳的挤压,产生北东——南西;北北东——南南西的山系。隆起区仍继续上升,下陷盆地仍在下降,第三纪沉积物,厚度可达5000米以上,例如洞庭盆地。 其二、第三纪末的喜山运动,喜马拉雅海槽上升为5000米以上的山地,台湾也脱水而出。至此,基本造就了我国现时地貌轮廓。同时喜山运动,伴随大量的火山喷发。 其三、喜山运动后,地壳发展进入第四纪时,新构造运动表现仍十分强烈。 首先,在地貌上,山脉隆起、盆地下沉的地貌景观得到加强。青藏高原跃居为世界屋脊,珠峰成为世界第一高峰。根据有些资料,西藏高原、云贵高原,第四纪以来上升了一至二千米以上,喜山上升了三千米以上。 盆地下降,如华北平原第四纪下降达一千米以上,沿海地区最多的曾发生七次海侵。我国洞庭凹陷下降也在100米以上。太平洋西部南海珊瑚岛礁厚度也达二百米以上。 其次、由于升降运动伴随的断裂运动。西藏高原周围断裂分割,使高原抬升。天山、祁连山、秦岭等地,因升降成为高山,山岭之间相对下降形成河谷或湖泊。 新生代的划分 新生代(Cenozoic Era)约开始于六千七百万年前,延续至今。新生代时地球的面貌逐渐接近现代,植被带分化日趋明显,哺乳动物,鸟类,真骨鱼和昆虫一起上统治了地球。新生代可划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第三纪又可分为老第三纪和新第三纪。 第三纪(Tertiary Period)可划分为古新世(Palaeocence Epoch),始新世(Eocene Epoch),渐新世(Oligocene Epoch),中新世(Miocene Epoch)和上新世(pliocene Epoch)。古新世,始新世和渐新世合称老第三纪,老第三纪一直延续到二千五百万年前,那时的植被以森林为主,大地上漫步着一类巨大的食肉鸟类:不飞鸟,海洋中则以巨大的有孔虫为特征。哺乳动物中有很多现在已经灭绝的类群,旧大陆有踝节目,钝脚目,恐角目,裂齿目,肉齿目和奇蹄目的早期种类雷兽,古兽,跑犀和两栖犀等,新大陆有焦兽目,异蹄目和闪兽目等。还有很多现存哺乳动物的祖先类型也可以追溯到这时,如始祖马,始祖象等。新第三纪包括中新世和上新世,当时海洋中大型的有孔虫已经灭绝,六射珊瑚大量发展,形成大型珊瑚礁。陆地上则开始出现大草原,适应以禾草为食的新型食草动物开始繁盛,大地的面貌更加接近现在。新第三纪时的动物种类是历史上最多的,各种犀牛和古象等在这时候达到全盛,森林中还有各种古猿。 第四纪(Quatrernary Period)可划分为更新世(Pleistocene Epoch)和全新世(Holocene Epoch),开始于大约二百万或三百万年前,具体时间并未确定,现在也是第四纪。第四纪有两件大事,一件是发生大规模的冰期,一件是人类和现代动物的出现。更新世大约就是全球范围出现冰川作用的时期,又有冰川时代之称,冰期和间冰期不断交替,对应气候寒冷和温暖时期的交替。没有冰川的地区,则有潮湿和干旱时期的交替,称为洪积期和间洪积期,更新世又称洪积世。亚马孙广袤的热带雨林在干旱时期曾经退缩成岛状。更新世时动植物受到巨大的影响,许多现在的动物地理和植物地理现象皆源于此,而在我国南方动物群则一直比较稳定,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持续了很长时间。在大约一万年前最后一次冰川消退之后,就进入了全新世,或称冰后期,又称冲积世。全新世开始时人类进入农业文明时期,对自然的影响日趋扩大,进入工业文明以后,更是改变了整个地球的面貌,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生物灭绝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严重。 新生代开始时,中生代占统治地位的爬行动物大部分绝灭,繁盛的裸子植物迅速衰退,为哺乳动物大发展和被子植物的极度繁盛所取代。因此,新生代称为哺乳动物时代或被子植物时代。哺乳动物的进一步演化,适应于各种生态环境,分化为许多门类。到第三纪后期出现了最高等动物——原始人类。原始人类起源于亚洲或非洲。 [编辑本段]新生代的矿产资源 新生代的矿产主要有第三纪红色盆地的膏盐、油气和煤。例如湖南盐井的盐和石膏、乌克兰钾盐。伊朗的油气主要产于第四纪,美国落基山煤田,部分产于第三纪。第四纪主要是现代盐湖(西北、内蒙等盐湖)及砂矿、金刚石、砂金、金红石等砂矿床。此外有海岛上的鸟粪磷矿床。 中生代 中生代(英文名:Mesozoic Era;时间:距今约二点五亿年至距今约六千五万年) 显生宙第二个代,晚于古生代,早于新生代。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中生界。中生代名称是由英国地质学家J.菲利普斯于一八四一年首先提出来的,是表示这个时代的生物具有古生代和新生代之间的中间性质。中生代从二叠纪至三叠纪灭绝事件开始,到白垩纪至第三纪灭绝事件为止。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中生代时,爬行动物(恐龙类、色龙类、翼龙类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中生代时出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以菊石类繁盛为特征,故也称菊石时代。淡水无脊椎动物,随着陆地的不断扩大,河湖遍布有利条件,双壳类、腹足类、叶肢介、介形虫等大量发展,这些门类对陆相地层的划分、对比非常重要。 中生代植物,以真蕨类和裸子植物最繁盛。到中生代末,被子植物取代了裸子植物而居重要地位。中生代末发生著名的生物绝灭事件,特别是恐龙类绝灭,菊石类全部绝灭。有人认为生物绝灭事件与地外小天体撞击地球有关,但真正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古生代时的盘古大陆分裂成南北两片。北部大陆开始分为北美和欧亚大陆,但是没有完全分开。南部大陆开始分为南美,非洲,澳洲和南极洲,只有澳洲没有和南极洲完全分裂。 古生代末期,联合古陆的形成,使全球陆地面积扩大,陆相沉积分布广泛。中生代中、晚期,联合古陆逐渐解体和新大洋形成,至中生代末 ,形成欧亚 、北美 、南美、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印度等独立陆块。并在其间相隔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极海。 中生代中、晚期,各板块漂移加速,在具有缓冲带的洋、陆壳的接触带上缓冲、挤压,导致著名的燕山运动(或称太平洋运动),形成规模宏大的环太平洋岩浆岩带、地体增生带和多种内生金属、非金属矿带。中生代气候总体处于温暖状态,通常只有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差异。 中生代末发生了白垩纪灭绝事件,百分之五十的生物灭绝,包括所有的恐龙。大多学者认为有一颗彗星撞击地球,引起特大气候变化,很多动物,尤其是冷血动物,无法适应低温而灭绝。可是为何当时鳄鱼一类的冷血动物却存活,还是无可解答。 中生代时,存在一些哺乳动物,有些是后来猴类的祖先,也就是现在人类的祖先。 距今大约五亿七千万年前,地球开始进入漫长的寒武纪,它标志着原生代的结束与古生代生命大爆发的到来。寒武纪时代大致可分为前寒武期与晚寒武期,它几乎横跨了原古代晚期和古生代早期。整个古生代从晚寒武纪开始,当中经历了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跟石炭纪,至二叠纪整整持续了将近三亿两千七百万年左右的时间。志留纪时期,脊椎动物已经初步进化完成。这时候的地球物种还是以水中生命为主,它们仍然主宰着河流与海洋。其中以三叶虫、头甲鱼、奇虾、雷蝎和翼鲎(hòu)大行其道。自然它们之间相互依存,也起始了最早的大自然食物链作用。而这时的陆地除了裸蕨植物以外,仍是一片荒凉寂静。 数千万年时间过去了,随着泥盆纪的终结,地球进入了石炭纪。在此前相当漫长的岁月里,植物已经进化到了树木的形式,由于不存在食草动物,地面上出现了大片制造氧气的森林。昔日生活在志留纪水域中的头甲鱼身上所长具有强有力支撑作用的鳍,现在已完全进化为能够在陆地爬行的四肢,并且已经进化出肺脏。成为第一个能够自水中成功爬向陆地享用新鲜氧气的原始两栖动物——海纳螈。这种海纳螈便是此后时至今日三亿年时间所有陆生动物的共同原祖。时间继续到了大约二亿五千万年前的二叠纪末,地球物种遭受了一次空前的大灭绝,几乎百分之八十五的海洋生物和百分之七十的陆地生物在这个时候毁灭了,这是一场规模超过六千五百万年前终结灭绝的大屠杀。我们人类今天通过化石而特别熟知和了解的三叶虫也在这次大灭绝中覆亡了。 地球上的一批物种灭绝往往也是为了迎接下一批高级物种的到来。时空继续穿梭到了三叠纪,这时候的地球已经跨入了中生代。相比昔日(古生代二叠纪)它更充满着活活生机,在古海洋,凶猛的食肉性萨斯特鱼龙正捕食着其它海洋猎物,对于它来说,三叠纪的海洋成了它的免费餐厅。在整个中生代约占百分之七十的大部分时间,它一直担任着海洋中的重要角色。这时候不存在四大洋。陆地则是由今天世界七大洲全部相连整合在一块的完整联合古陆。加斯马吐龙(生活于三叠纪初,一种庞大的水陆两栖动物,食肉类,为现代鳄鱼和美洲鳄的最早祖先)这时正在河流中隐隐守候着,等待随时吞食过往河边喝水的动物。在这块泛大陆北部,一支庞大的水龙兽族群正缓缓向南迁徙。这是一种似哺乳爬行类,它们看上去很像三千万年后才出现的恐龙,但是与恐龙不同的是这些早期的似哺乳爬行动物和我们人类的直系祖先:哺乳动物反而更加接近一些,它们与蜥蜴和鳄鱼的关系反倒不是那么密切。当然,它是包括人类在内现代哺乳动物的远亲,由二叠纪时期的穴居动物二齿兽进化而来,在二叠纪物种大灭绝时,它因其个体小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加上前肢擅长掘土打洞,从而躲过了那次灾难并且存活了下来。在三叠纪初期它的数量远远超过了任何一个物种。但它并非是地球的霸主。因为体积过大和繁衍过快,陆地上有限的裸子植物已无法满足其庞大族群的需求,加上其它食肉动物的不断骚扰,它必然要退出中生代舞台,被别的物种取而代之。 在森林深处,似乎一个并不起眼的物种注定将要彻底改变未来地球上生物的面貌,并开启一个新的爬行动物时代,为一个有史以来最强盛帝国的诞生奠定基石。这个时候正是距今二亿四千万年左右。在我们今天的南非密布着广阔的丛林,那儿是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的天堂。在这里,一种身高不到一尺、能后腿站立奔跑、速度敏捷,专以捕杀昆虫为食的小型食肉类:新巴士鳄正繁忙活跃于丛林的各个角落,它发达腿部的髋骨使其具有超强的跳跃能力,既可以准确有效地掠捕飞行中的蜻蜓或各类昆虫,也能够以闪电般的奔跑速度轻易避开食肉天敌的威胁。这就带来了爬行动物身上从未有过的优势。因小巧的身体加上灵敏不凡的身手,让它成为密林中无可比拟的捕食冠军。 远古:从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前到公元前二零七零年这段时期,也就是原始社会。 上古:较早的古代,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夏商周秦汉这个时期,有时亦兼指史前时代。 中古:较晚的古代,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魏晋南北朝隋唐这个时期。 古代:过去距离现代较远的时代(区别于近代、现代)。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十九世纪中叶以前。一八四零是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分界线。 近代:近代,是指中英鸦片战争开始(一八四零年)到五四运动(一九一九年)这中间的一段时间。 现代: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一段时期。 当代:一九四九年以后为当代。 远古:从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前到公元前二零七零年这段时期,也就是原始社会。 上古:较早的古代,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夏商周秦汉(公元前二零七零年——公元二百二十年)这个时期。 中古:较晚的古代,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魏晋南北朝隋唐(二二零至六八四)这个时期。 近古:指武则天当政(六八四)到鸦片战争之前(一八四零)者一段时期。 近代:是指中英鸦片战争开始(一八四零年)到新中国成立(一九四九年)这中间的一段时期。 现代:新中国成立(一九四九)以来都叫现代。 当代: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技术革命,一九四六年)到现在被称为当代。 上古时期是从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的时期,上古和中古史的划分以秦皇朝为界,即先秦史就是上古史。中古就是满清皇朝一八四零年以前,直至秦皇朝。 目前史学界没有下古的概念:至于上古和中古的分界线,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根据目前最高史学权威《中国通史》(白寿彝总主编,二十二卷本),上古和中古史的划分是以秦皇朝为界的,即先秦史就是上古史。中古就是满清皇朝一八四零年以前,直至秦皇朝。第二种说法,是采用欧洲历史的学说,世界上古史是世界范围内的原始社会与奴隶制社会发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而欧洲的奴隶制衰亡是以公元四七六年为标志的。故此,第二种说法是公元四七六年之前是上古史,之后是中古史。由于我国对上古、中古的划分尚有很大的分歧,主要是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划分问题,即中国古史分期问题,到现在还没有最后确定。所以,暂时,我们就以《中国通史》为准了. 我国古书记载的上古确切年代,只能上推到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的开端:西周晚期共和元年(公元前八四一年)。一九八九年白寿彝总主编的《中国通史》出版,避开了古史分期问题,代之以时间意义的上古时代、中古时代。白寿彝在题记中说:从历史发展顺序上看,这约略相当于一般历史著述中所说的奴隶制时代。但在这个时代,奴隶制并不是唯一的社会形态.我们用上古时代的提法,,可能更妥当些。 换言之,可以简单归纳为:远古时代:五帝;上古时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中古时代:秦汉至清。【全文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