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连载08:“文”与“化”

 晓峰书阁 2015-10-09


“文”与“化”

文:吴柏林


圣人们通过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进行细致观察,分析揣摩现象背后的规律,将这些规律记载下来,就形成了各种文化典籍。记载这些典籍的目的是“化成天下”,教化“天下”的人民,让他们了解这些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以使大家获得更好的生活状态,使社会得以发展进步。


其实,不单是读古文的时候要注意训诂,对于现代汉语的词汇也要学会推敲。因为,虽然是现代汉语,它与古汉语还是存在传承关系的,很多时候除了通常的含义以外,还有古汉语语素的基本义蕴,即使是国外翻译过来的词汇,也是这样。因为译者们也力求与中国文化接轨。


比如:我们常说的“文化”一词,是现代汉语语境下的一个学术名词,对文化的定义不下二百余种。通常讲: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有时特指社会意识形态,英文是culture。这里不展开讨论,我们重点来看看古代汉语中的“文化”。


那么,什么是“文”呢?“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其实仔细研究起来,问题还挺多的,因为文字本身有自己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其含义也不断地丰富。


最初,“文”最初指人们观察自然界和社会时,看到的各种现象,比如“天文”、“水文”、“人文”,以及“纹理”。


后来,圣贤们通过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各种现象的长期观察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现象背后的规律,然后用符号记录下来,比如“文献”。


再后来,随着文字的成熟,各种记载日渐丰富,记录的内容也日渐艺术化,于是出现了“文学”、“文采”。


“化”是和会意字,其演变历史也比较复杂,这里不做过多阐述,基本含义是“变化”的意思,比如“化育”、“教化”。


最早“文”是“文”、“化”是“化”,这两个文字的并联使用,最早出现在《易·贲卦·象传》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意思是说,圣人们通过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进行细致观察,分析揣摩现象背后的规律,将这些规律记载下来,就形成了各种文化典籍。


记载这些典籍的目的是“化成天下”,教化“天下”的人民,让他们了解这些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以使大家获得更好的生活状态,使社会得以发展进步。


在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词,如《说苑·指武》的:“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以及《文选·补之诗》的:“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之后,“文化”一词的含义逐渐接近现代汉语。


通过对“文化”一词的演变历史的简单描述,古人通过“文”和“化”告诉我们:“文”是手段,“化”是目的,“化”是重点。


事实上,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象来看,中国古代特别重视教育。《礼记》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首先要注意“国”和“君”两个文字。春秋战国时期的“国”与后来的“国”内涵是有区别的。那时“国”是相对于“天下”来讲的,“天下”的范围大,那时是周朝的周天下,“国”是各个诸侯国。诸侯国相当于后来中央下辖的地方行政单位,类似于现在的省,但也不有同,更像自治区。另外“君”,这里是动词,领导的意思,也有“使……服(佩服、服从)”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建设好一个地方,领导好这个地方的人民,并且使得大家佩服你,从哪里入手呢?是教育。


同样的,治理企业有何尝不是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