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消毒方法 4.1.1煮沸消毒法 4.1.1.1适用范围:餐(饮)具、服装、被单等不耐湿、耐热物品的消毒。 4.1.1.2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煮锅内的水应将物品全部淹没。水沸开始计时,持续15min~30min。计时后不得再新加入物品,否则持续加热时间应从重新加入物品再次煮沸时算起。亦可用0.5%肥皂水,或1%碳酸钠溶液代替清水,以增强消毒效果。 4.1.2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法 4.1.2.1适用范围:餐(饮)具、服装、污染的医疗用品等的消毒。 4.1.2.2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消毒剂溶液应将物品全部浸没。对导管类物品,应使管腔内也充满消毒剂溶液。作用至规定时间后,取出用清水冲净,晾干。根据消毒剂溶液的稳定程度和污染情况,及时更换所用溶液。 4.1.3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法 4.1.3.1适用范围:家具表面的消毒。 4.1.3.2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用布浸以消毒剂溶液,依次往复擦拭被消毒物品表面。必要时,在作用至规定时间后,用清水擦净以减轻可能引起的腐蚀作用。 4.1.4消毒剂溶液喷雾消毒法 4.1.4.1适用范围:室内空气、居室表面和家具表面的消毒。 4.1.4.2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4.1.4.2.1普通喷雾消毒法 用普通喷雾器进行消毒剂溶液喷雾,以使物品表面全部润湿为度,作用至规定时间。喷雾顺序宜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喷洒有刺激性或腐蚀性消毒剂时,消毒人员应戴用防护口罩和眼镜,并将食品、食(饮)具及衣被等物收放好。 4.1.4.2.2气溶胶喷雾消毒法 喷雾时,关好门窗,喷距以消毒剂溶液能均匀覆盖在物品表面为度。喷雾结束30min~60min后,打开门窗,散去空气中残留的消毒剂雾粒。对消毒人员和物品的防护,同普通喷雾消毒法,尤其应注意防止消毒剂气溶胶进入呼吸道。 4.1.5环氧乙烷简易薰蒸消毒法 4.1.5.1适用范围:棉衣、书信、皮革制品、电器及电子设备等耐湿、热和易被腐蚀物品的消毒。 4.1.5.2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将物品放入丁基橡胶消毒袋中,排尽袋中空气,扎紧袋口。通入环氧乙烷气体。待作用至规定时间(16h~24h),于通风处打开消毒袋,取出物品,使残留环氧乙烷自然消散。环氧乙烷为易燃易爆药品,使用过程中室内不得有明火或产生电火花。本法不得用于对房间的消毒。 4.2消毒面积与体积的测算 取卷尺,一人牵卷尺一端,固定在墙壁一角,另一人拉动卷尺测出室内墙壁的周长(m)。在测算面积时,除空气传播传染病对墙壁消毒的高度需到顶外,其他传染病对墙壁消毒的高度均为2m。 4.3消毒剂的应用 4.3.1消毒剂的杀菌水平 4.3.1.1高效消毒剂包括戊二醛、过氧乙酸、二溴海因、二氧化氯和含氯消毒剂[漂白粉、次氯酸钠、次氯酸钙(漂粉精)、二氯异氰尿酸钠(优氯净)、三氯异氰尿酸]等。 4.3.1.2中效消毒剂包括含碘消毒剂(碘伏、碘酊)、醇类及其复配消毒剂、酚类消毒剂等。 4.3.1.3低效消毒剂包括苯扎溴铵、苯扎氯铵等季铵盐类消毒剂,醋酸氯已定、葡萄糖酸氯己定等双胍类消毒剂等。 4.3.2常用消毒剂 用于疫源地消毒的消毒剂应具备消毒剂批准文号,使用前应详细阅读产品使用说明书,明确有效期、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必要时按2.2.1.2要求进行含量检测。常用疫源地消毒用消毒剂的特点如下: 4.3.2.1漂白粉 是一种混合物,代表分子式CaOCl2,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钙,还有氢氧化钙、氯化钙、氧化钙。漂白粉为白色颗粒状粉末,有氯臭,溶于水,在光照、热、潮湿环境中极易分解。漂白粉含有效氯25%左右。 4.3.2.1.1杀菌能力:革兰阳性和阴性细菌对含氯消毒剂均高度敏感,真菌和抗酸杆菌中度敏感;高浓度时,亲脂、亲水病毒及芽孢亦敏感。 4.3.2.1.2影响因素 (1)酸碱度:溶液pH越高,杀菌作用越弱。pH升至8以上,可失去杀菌活性。 (2)有机物:可消耗有效氯,明显影响含氯消毒剂的杀菌作用,尤其是消毒液浓度较低时,这种影响更为明显。 (3)温度:每升高10℃,杀菌时间可缩短50%~60%。 4.3.2.1.3剂型和使用方法:使用漂白粉前应测定有效氯的含量。有效氯含量用%(W/W)表示。用漂白粉配制水溶液时应先加少量水,调成糊状,然后边加水边搅拌成乳液,静置沉淀,取澄清液。漂白粉干粉可用于铺垫墓葬,地面和人、畜排泄物的消毒,其水溶液可用于餐具消毒、饮水消毒、污水处理、粪便处理、用具擦拭消毒等。 4.3.2.1.4注意事项:应依测定的有效氯含量,按测定浓度用药。要注意漂白粉对织物的漂白作用和对各类物品如金属制品的腐蚀作用,操作时应做好个人防护。漂白粉应保存在密闭容器内,放在阴凉、干燥、通风处。 4.3.2.2次氯酸钙(漂粉精) 分子式Ca(OCl)2,分子量197.029。白色粉末,比漂白粉易溶于水且稳定,含杂质少,受潮易分解。有效氯含量为80%~85%。影响因素、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与漂白粉相同。. 4.3.2.3二氯异氰尿酸钠(优氯净) 分子式为C3O3N3Cl2N2,分子量为219.95。白色晶粉,含有效氯60%左右,性质稳定,即使贮存于高温高湿条件下,有效氯也丧失极少。溶解度为25%,水溶液的稳定性较差,在20℃下,3d丧失有效氯5%~7%,7d丧失20%。当温度升至30℃时,1周可丧失50%。 4.3.2.3.1杀菌能力:二氯异氰尿酸钠杀菌谱广,对细菌繁殖体、病毒、真菌孢子及细菌芽孢都有较强杀灭作用。 4.3.2.3.2影响因素 (1)温度:温度低时可降低二氯异氰尿酸钠的杀菌作用。 (2)酸碱度:酸性条件下的杀菌作用要比碱性条件下强。 (3)有机物:可降低二氯异氰尿酸钠的杀菌能力。 4.3.2.3.3剂型和使用方法:与漂白粉相同,如水溶液可用于喷洒、浸泡、擦拭消毒。干粉可用于人、畜排泄物和地面的消毒。 4.3.2.3.4注意事项:使用时应注意其腐蚀和漂白作用。操作时应做好个人防护。应保存在密闭容器内,放在阴凉、干燥、通风处。 4.3.2.4环氧乙烷 分子式为C2H4O,分子量为44.05。沸点为108℃,冰点为-111.3℃,比空气重。液体环氧乙烷可与水任意比例混合,液体可溶解某些塑料。它的蒸汽压较大,对物品的穿透力强。高浓度环氧乙烷遇明火可发生爆炸。 4.3.2.4.1杀菌能力:几乎各种微生物对环氧乙烷敏感,而且细菌繁殖体和芽孢之间对环氧乙烷的敏感性差异很小,这是环氧乙烷作为灭菌剂的一个特点。 4.3.2.4.2影响因素:环氧乙烷杀菌作用主要影响因素是温湿度、药物浓度和微生物的状态。 (1)温度和浓度的影响彼此相关,例如温度在45℃~60℃范围内,浓度高于450mg/L,再提高浓度不能改变所需灭菌时间。一般来说,45℃,450mg/L已发挥药物的最大作用。但是实际应用中,还应考虑药物穿透包装材料时的吸收消耗,宜适当加大药物的用量,提高温度。 (2)湿度对环氧乙烷的杀菌作用有明显影响,一般以RH 60%~80%为宜。 (3)消毒对象对消毒效果亦有明显影响,有些材料可吸收大量环氧乙烷,对于大量吸收环氧乙烷的物品应相应加大剂量。 4.3.2.4.3注意事项 (1)环氧乙烷消毒过程中应注意防火防爆。 (2)要防止灭菌消毒袋、柜泄漏,以保证消毒过程中环氧乙烷的浓度并避免污染环境,要控制温湿度。 (3)不适用于饮水和食品消毒。 4.3.2.5过氧乙酸 分子式为C2H4O3,分子量为76.0518。液体透明,弱酸性,易挥发,沸点110℃。贮存过程中易分解,尤其有重金属离子或遇热时极易分解。高浓度和高温度可引起过氧乙酸爆炸,浓度在20%以下一般无爆炸的危险。 4.3.2.5.1杀菌能力:过氧乙酸可杀灭各种微生物,温度在0℃以下时,仍可保持活性。其杀菌作用强弱的顺序依次为细菌繁殖体、真菌、病毒、结核杆菌(分枝杆菌)和细菌芽孢。 4.3.2.5.2影响因素 (1)温度:一般说来,温度越高过氧乙酸的杀菌力越强,但温度降至-20℃时,过氧乙酸仍有明显杀菌作用。 (2)湿度:当过氧乙酸喷雾消毒时,空气的相对湿度在20%~80%时,湿度越大,杀菌效果越好。当相对湿度低于20%时,则杀菌作用较差。 (3)浓度和作用时间:过氧乙酸的杀菌作用随浓度的增高、时间的延长而增强。 (4)有机物:在用过氧乙酸消毒时,有机物对细菌繁殖体的保护作用较芽孢为明显,但是这种保护作用因菌种和有机物的种类及浓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4.3.2.5.3应用:0.1%的过氧乙酸1min~10min可杀灭细菌繁殖体;0.5%的过氧乙酸5min可杀灭结核杆菌和真菌,30min可杀灭枯草杆菌芽孢。溶液可用于浸泡消毒餐(饮)具、便器、体温计及医务人员手等。过氧乙酸气雾浓度达到1g/m3时,可杀灭物体表面的芽孢,可用于墙壁、地板、家具消毒。 4.3.2.5.3注意事项 (1)过氧乙酸性质不稳定,其稀溶液极易分解。因此,应于用前配制。配制的稀溶液应盛于塑料容器中,避免接触金属离子。 (2)对多种金属和织物有强烈的腐蚀和漂白作用,使用时应注意。 (3)接触高浓度过氧乙酸时,工作人员应采取防护措施。物品用过氧乙酸消毒后,应放置1h~2h,待残留在物体表面上的过氧乙酸挥发、分解后使用。 4.3.2.6碘伏 碘伏是碘与表面活性剂(如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氧基乙醇)的不定型结合物,如聚乙烯吡咯烷酮—碘大约含有10%(W/W)碘。由于表面活性剂起到碘的载体和助溶作用,使碘伏溶液逐渐释放碘,延长了碘的杀菌作用时间。碘伏具有广谱杀菌作用,刺激性小,毒性低,无腐蚀性(除银、铝和二价合金)和性质稳定便于贮存等优点,而且碘伏的颜色深浅与杀菌作用成正比,便于判断其杀菌能力。 4.3.2.6.1杀菌能力:革兰阳性和阴性细菌对碘伏都高度敏感,抗酸杆菌,细菌芽孢、亲脂病毒及亲水病毒等都敏感。 4.3.2.6.2影响因素:碘伏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杀菌效果最佳,软水或硬水均可用来配制碘伏溶液。有机物对其杀菌作用的影响明显比氯小,温度超过40℃可使其成为碘蒸汽。 4.3.2.6.3注意事项: (1)稀释液不稳定,2d后有效碘可降低50%,因此宜在使用前配制。 (2)避免接触银、铝和二价合金。 (3)在用于皮肤消毒时,碘伏虽比游离碘溶液引起过敏反应的频率低、反应轻,但用于敏感组织仍需慎重。 4.3.2.7苯扎溴铵 分子式为C21H38NBr,分子量为384.46。具有芳香味,呈淡黄色胶状,易溶于水,具有表面活性作用,振摇可产生大量泡沫。 4.3.2.7.1杀菌能力:对化脓性病原菌有良好杀灭作用,对革兰阳性菌的杀灭作用要大于阴性细菌。 4.3.2.7.2注意事项: (1)苯扎溴铵与其他季胺盐类一样,极易被多种物体吸附,浸泡液的浓度可随消毒物品数量增多而逐渐降低,因此应该及时更换消毒液。 (2)不得与肥皂或其它阴离子洗涤剂合用。 (3)不宜用于粪、尿、痰等的消毒。 4.3.2.8氯己定 分子式为C22H30N10Cl2·H2Cl,分子量为578.4。氯己定是阳离子双缩胍,碱性,可与有机酸、无机酸形成盐类,如双醋酸氯己定、双盐酸氯己定和葡萄糖酸氯己定等。氯己定性质稳定,难溶于水。盐酸盐基本上不溶于水而溶于醇,醋酸盐和葡萄糖酸的水中溶解度依次增加。 4.3.2.8.1杀菌能力:氯己定对革兰阳性细菌的杀灭作用较革兰阴性细菌大。 4.3.2.8.2影响因素与注意事项: (1)pH在5.5~8.0范围内氯己定具有杀菌活性,偏碱时活性较佳,pH高于8.0时,则出现游离碱基沉淀。 (2)阴离子去污剂、肥皂可与氯己定反应,使其失活。 (3)有机物对氯己定杀菌活性有明显影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其有拮抗作用,所以不可与肥皂合用。 (4)氯己定不可用于芽孢、分枝杆菌及亲水病毒的消毒。 4.3.2.9二溴海因 二溴海因的化学名为二溴二甲基乙内酰脲,是一种释放有效溴的消毒剂,加有助溶剂的国产二溴海因消毒剂有效溴含量50%。易溶于水,使用时用去离子水配成所需浓度的消毒液。可用于饮用水、餐饮具、果蔬和各种物体表面等的消毒。 4.3.2.9.1杀菌能力:能杀灭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繁殖体、病毒、真菌、分支杆菌和芽孢 4.3.2.9.2影响因素与注意事项 (1)二溴海因较不稳定,应用液应在使用时配制,并注意有效期。浸泡消毒时宜加盖。 (2)对金属有一定的腐蚀作用,必要时可添加少量防腐剂。 (3)有机物对其杀菌作用有一定影响,一些金属离子可影响消毒效果。 (4)用于果蔬消毒和餐饮具消毒时,在消毒完成后应用清水冲洗。 4.3.2.9.3应用:对一般细菌繁殖体和病毒污染的物品,用100mg/L~200mg/L二溴海因,作用30min,对结核分支杆菌和致病性芽孢菌污染的物品,用1000mg/L~2000mg/L浓度,作用30min。干扰物较多时应加大剂量。对污水消毒时,视水质污染情况而定,用量一般为5mg/L~10mg/L,作用30min。 4.3.2.10二氧化氯 分子式为ClO2,性质极不稳定,常在临使用时生产或在二氧化氯稳定液中加入活化剂。二氧化氯的杀菌作用具有广谱、高效、速效等特点,用于饮用水消毒时,一般认为其不产生三卤化物,是一种较含氯消毒剂更安全的新型消毒剂。 4.3.2.10.1杀菌能力:能杀灭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繁殖体、病毒、真菌、分支杆菌和芽孢等。4.3.2.10.2影响因素和注意事项 (1)消毒效果易受有机物影响。 (2)pH质明显影响消毒效果,pH值高时消毒能力下降。 (3)二氧化氯活化液和稀释液不稳定,应现配现用。 (4)对金属有腐蚀性,对织物有漂白作用,消毒完成后应及时清洗。 4.3.2.10.3应用:适用于医疗器械、餐(茶)具、饮用水及环境表面等消毒。常用消毒方法有浸泡、擦拭、喷洒等。对细菌繁殖体污染的物品进行消毒时,剂量为100mg/L作用30min,对肝炎病毒和结核杆菌污染物品进行消毒时,剂量为500mg/L作用30min,对细菌芽孢污染物品进行消毒时,剂量为1000mg/L作用30min。用于饮用水消毒时,剂量为5mg/L作用5min。 4.3.2.11臭氧 分子式为O3,是一种强氧化剂,在常温下为爆炸性气体。其密度为1.68。在水中的溶解度较低,约为3%。臭氧具有杀菌迅速,消毒后无残留等优点,因此适于用于饮用水、果蔬、餐饮具等的消毒。臭氧稳定性极差,在常温下可自行分解为氧,所以,臭氧不能瓶装贮备,只能现场生产,立即使用。 4.3.2.11.1杀菌能力:臭氧可杀灭细菌繁殖体、病毒、真菌等,并可破坏肉毒杆菌毒素。 4.3.2.11.2影响因素和注意事项 (1)多种因素可影响臭氧的杀菌作用,包括温度、相对湿度、有机物、pH、水的浑浊度、水的色度等。 (2)高浓度臭氧对人有毒,大气中允许浓度为0.2mg/m3,工作场所允许浓度为1.0mg/m3。(3)臭氧为强氧化剂,对多种物品有损坏,浓度越高对物品损害越重,可使铜片出现绿 色锈斑;可使橡胶老化变色,弹性降低,以致变脆、断裂;可使织物漂白褪色。 (4)臭氧对物品表面上污染的微生物有杀灭作用,但作用缓慢。 4.3.2.11.3应用:臭氧适于用于饮用水、果蔬、餐饮具等的消毒。也可用于各种物品表面消毒和空气消毒。水消毒时一般加臭氧量0.5 mg/L~1.5mg/L,水中臭氧浓度在0.1mg/L~0.5mg/L,维持5min~10min。对于质量较差的水,加臭氧量可提高到3mg/L~6mg/L。空气消毒时一般可采用30mg/m3的臭氧,作用15min~30min。臭氧水用于果蔬、餐饮具和其他物体表面消毒时,臭氧浓度>12mg/L,作用时间15min~20min。 4.3.3消毒剂浓度的表示方法 4.3.3.1消毒剂溶液浓度 消毒剂溶液浓度的表示应以有效成分的含量为准。常用百分浓度和百万分浓度表示。 4.3.3.1.1百分浓度:每一百份消毒剂溶液中含有效成分的份数,符号是“%”。百分浓度中的重量百分浓度即100g消毒剂溶液中含有效成分的克数。容量百分浓度即100ml消毒剂溶液中含有效成分的毫升数。 (2)百万分浓度:每一百万份消毒剂溶液中,含有效成分的份数,单位是mg/L。 4.3.3.2消毒剂固体制剂浓度 以百分含量表达(见4.3.3.1)。 4.3.3.3气体中消毒剂含量 以消毒剂有效成分在气体中的含量为准,一般以mg/L或g/m3为单位表达。 4.3.4主要消毒剂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法 4.3.4.1目的 测定消毒剂有效成分实际含量,用于检查消毒剂原药是否合格,或所配消毒液中杀菌有效成分的含量是否准确。此外,还可在配制所需浓度消毒液时作为计算稀释倍数的依据。 4.3.4.2消毒剂含量测定 4.3.4.2.1有效氯含量的测定:见2.2.1.2.1。 4.3.4.2.2有效碘含量的测定:见2.2.1.2.2。 4.3.4.2.3过氧乙酸(C2H4O3)含量的测定:见2.2.1.2.3。 4.4紫外线强度及消毒剂浓度简易测定法 4.4.1紫外线强度照射指示卡 4.4.1.1适用范围:监测紫外线灯管在垂直1m处的照射强度。 4.4.1.2使用方法: (1)开启紫外线灯5min后,将化学卡置紫外线灯下垂直距离1m处,有图案一面朝上。 (2)照射1min(紫外线照射后,图案正中光敏色块由乳白色变成不同程度的淡紫色)。 (3)观察指示卡色块的颜色,将其与标准色块比较,读出照射强度。 4.4.1.3结果判定: (1)30w新灯管,不低于90μW/cm2为合格。 (2)使用中的旧灯管不低于70μW/cm2为合格。 4.4.1.4注意事项: (1)紫外线照射时应严格控制时间,否则测定结果不准确。 (2)指示卡为光敏材料制成,应避光保存。 4.4.2浓度试纸测定法 4.4.2.1 G-1型消毒剂浓度试纸 4.4.2.1.1使用范围: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如漂白粉、二氯异氰尿酸钠、次氯酸钠、氯化磷酸三钠等)、二氧化氯消毒剂等的现场测定。 4.4.2.1.2使用方法 (1)消毒剂溶液有效成分浓度在浓度试纸测定范围内时,取试纸浸于消毒液中,片刻取出,半分钟内在自然光下与标准色块比较,读出溶液所含有效成分含量。 (2)消毒剂溶液有效成分浓度高于浓度试纸测定范围内时,可用自来水先将消毒剂稀释,使其有效成分浓度在试纸测定范围内,再按上法进行测定。 (3)对固体消毒剂测定时,应先用自来水将消毒剂配制成溶液,并使其有效成分浓度在试纸测定范围内,再按上法进行测定并计算有效成分浓度。 4.4.2.1.3结果判定 (1)直接测定的消毒剂溶液,对应标准色块上所示浓度为该消毒剂溶液的有效成分浓度。 (2)固体消毒剂或需稀释的消毒剂,其有效成分浓度为比色所得值乘以稀释倍数即为该消毒剂的有效成分浓度。 4.4.2.1.4注意事项 (1)溶液有效成分>1000mg/L时准确性较差,浓度在20mg/L~500mg/L时,测定结果较 准确。 (2)试纸浸湿后时间超过1min,颜色逐渐消退,结果不准确。 (3)本法所测结果不精确。 (4)用后,剩余试纸应及时放回原塑料袋内包好,以免受到环境中其他药物的影响,影响 以后的测定。 4.4.2.2其他型号浓度试纸 各种浓度试纸应通过检测机构和有关部门的检测与认可。使用时可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4.4.3含氯消毒剂中有效氯的简易检测 4.4.3.1漂白粉中有效氯的简易检测:称取0.5g漂白粉于10ml比色管中,加入清水至10ml,强烈振摇1 min,放置5min,倾出上清液,用吸管吸出38滴于白瓷盘中。将此吸管洗净,吸蓝墨水滴加于吸出的漂白粉上清液上,边搅拌边滴加蓝墨水,直至出现稳定的蓝绿色为止。消耗蓝墨水的滴数即为该漂白粉中有效氯的百分含量。 4.4.3.2漂白粉精中有效氯的简易检测:方法与漂白粉中有效氯的简易检测(4.4.3.1)相同,只是取样品澄清液19滴,有效氯的百分含量为蓝墨水滴数的两倍。 4.4.4 水中余氯检验 取经消毒的水样用市售余氯比色器或余氯测定试剂盒测定,也可以用DPD比色法或邻联甲苯胺比色法。 4.5各种污染对象的常用消毒方法 4.5.1地面、墙壁、门窗:对细菌繁殖体和病毒的污染,用0.2%~0.5%过氧乙酸溶液或500mg/L~1000mg/L二溴海因溶液或1000mg/L~2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泥土墙吸液量为150ml/m2~300 ml/m2,水泥墙、木板墙、石灰墙为100ml/m2。对上述各种墙壁的喷洒消毒剂溶液不宜超过其吸液量。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内喷雾一次,喷药量为200ml/m2~300ml/m2,待室内消毒完毕后,再由内向外重复喷雾一次。以上消毒处理,作用时间应不少于60min。有芽胞污染时应用0.5%~1.0%过氧乙酸溶液或30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进行喷洒。喷洒量与繁殖体污染时相同,作用时间不少于120min。 4.5.2空气:房屋经密闭后,对细菌繁殖体和病毒的污染,每立方米用15% 过氧乙酸溶液7 ml(1g/m3),对细菌芽胞的污染用20 ml(3g/m3),放置瓷或玻璃器皿中加热蒸发,薰蒸2 h,即可开门窗通风。或以2%过氧乙酸溶液(8ml/m3)气溶胶喷雾消毒,作用30min~60min。 4.5.3衣服、被褥:被细菌繁殖体或病毒污染时,耐热、耐湿的纺织品可煮沸消毒30min,或用流通蒸汽消毒30min,或用250mg/L~5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不耐热的毛衣、毛毯、被褥、化纤尼龙制品等,可采取过氧乙酸薰蒸消毒。薰蒸消毒时,将欲消毒衣物悬挂室内(勿堆集一处),密闭门窗,糊好缝隙,每立方米用15%过氧乙酸7ml(1g/m3),放置瓷或玻璃容器中,加热薰蒸1h~2h。被细菌芽胞污染时,也可采用过氧乙酸薰蒸消毒。薰蒸消毒方法与被繁殖体污染时相同,用药量为每立方米15%过氧乙酸20ml(3g/m3);或将被消毒物品置环氧乙烷消毒柜中,在温度为54℃,相对湿度为80%条件下,用环氧乙烷气体(800mg/L)消毒4h~6h;或用高压灭菌蒸汽进行消毒。 4.5.4病人排泄物和呕吐物:稀薄的排泄物或呕吐物,每1000ml可加漂白粉50g或20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2000ml,搅匀放置2h。无粪的尿液每1000ml加入干漂白粉5g或次氯酸钙1.5g或10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100 ml混匀放置2h。成形粪便不能用干漂白粉消毒,可用20%漂白粉乳剂(含有效氯5%),或50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2 份加于1份粪便中,混匀后,作用2h。 4.5.5餐(饮)具:首选煮沸消毒15 min~30min,或流通蒸汽消毒30 min。也可用0.5% 过氧乙酸溶液或250mg/L~500mg/L二溴海因溶液或250mg/L~5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min后,再用清水洗净。 4.5.6食物:瓜果、蔬菜类可用0.2%~0.5%过氧乙酸溶液浸泡10 min,或用12mg/L臭氧水冲洗60min~90min。病人的剩余饭菜不可再食用,煮沸30min,或用20%漂白粉乳剂、50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2 h后处理。也可焚烧处理。 4.5.7盛排泄物或呕吐物的容器:可用2% 漂白粉澄清液(含有效氯5000 mg/L)、或5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或0.5% 过氧乙酸溶液浸泡30min,浸泡时,消毒液要漫过容器。 4.5.8家用物品、家俱、玩具:可用0.2%~0.5%过氧乙酸溶液或1000mg/L~2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进行浸泡、喷洒或擦洗消毒。布制玩具尽量作焚烧处理。 4.5.9纸张、书报:可采用过氧乙酸或环氧乙烷气体薰蒸(消毒剂量和方法同4.5.3),无应用价值的纸张、书报焚烧。 4.5.10手与皮肤:用0.5% 碘伏溶液(含有效碘5 000mg/L)或0.5%氯己定醇溶液涂擦,作用1 min~3 min。也可用75%乙醇或0.1%苯扎溴铵溶液浸泡1min~3min。必要时,用0.2% 过氧乙酸溶液浸泡,或用0.2% 过氧乙酸棉球、纱布块擦拭。 4.5.11病人尸体:对鼠疫、霍乱和炭疽病人的尸体用0.5%过氧乙酸溶液浸湿的布单严密包裹,口、鼻、耳、*、*要用浸过0.5% 过氧乙酸的棉球堵塞后尽快火化。土葬时,应远离水源50m以上,棺木应在距地面2m以下深埋,棺内尸体两侧及底部铺垫厚达3cm~5 cm漂白粉,棺外底部铺垫厚3cm~5cm漂白粉。 4.5.12动物尸体:因鼠疫、炭疽、狂犬病等死亡的动物尸体,一经发现立即深埋或焚烧。并应向死亡动物周围(鼠为30cm~50cm,大动物为2m)喷撒漂白粉。 4.5.13运输工具:车、船内外表面和空间,可用0.5%过氧乙酸溶液或10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洒至表面湿润,作用60min。密封空间,可用过氧乙酸溶液薰蒸消毒。对细菌繁殖体的污染,每立方米用15% 过氧乙酸7ml(1g/m3),对细菌芽孢的污染用20ml(3g/m3)蒸发薰蒸消毒2h。对密闭空间还可用2%过氧乙酸进行气溶胶喷雾,用量为8ml/m3,作用60min。 4.5.14厕所:厕所的四壁和地面的消毒,方法同4.5.1。粪坑内的粪便可按粪便量的1/10加漂白粉,或加其他含氯消毒剂干粉或溶液(使有效氯作用浓度为20000mg/L),搅匀作用12h~24h。 4.5.15垃圾:可燃物质尽量焚烧,也可喷洒10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作用60 min以上。消毒后深埋。 4.5.16污水消毒 4.5.16.1疫点内的生活污水,应尽量集中在缸、桶中进行消毒。每10 L污水加入10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溶液10ml,或加漂白粉4 g。混匀后作用1.5 h~2 h,余氯为4mg/L~6 mg/L时即可排放。 4.5.16.2对疫区内污染的生活污水,可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消毒静止的污水水体时,应先测定污水的容积,而后按有效氯80mg/L~100mg/L的量将消毒剂投入污水中。搅拌均匀,作用1h~1.5h。检查余氯在4mg/L~6mg/L时,即可排放。对流动污水的水体,应作分期截流。在截流后,测污水容量,再按消毒静止污水水体的方法和要求进行消毒与检测。符合要求后,放流,再引入并截流新来的污水,如此分期依次进行消毒处理。 4.6疫区饮用水的消毒与管理 在疫区,应加强对集中式给水的自来水厂管理,确保供水安全,同时亦应重视对分散式用水的管理与消毒。 4.6.1井水消毒 4.6.1.1水井的卫生要求:水井应有井台、井盖与公用取水桶。水井周围30m不得有渗水厕所、粪坑、垃圾堆、渗水井等污染源。 4.6.1.2井水量的计算 圆井水量 =[水面直径(m)]2 × 0.8 × 水深(m) 方井水量 = 边长(m)×边宽(m)× 水深(m) 4.6.1.3直接投加漂白粉消毒法:将所需量漂白粉放入碗中,加少许冷水调成糊状,再加适量的水,静置10min。将上清液倒入井水中,用取水桶上下振荡数次,30min后即可使用。一般要求余氯量为0.5mg/L。井水消毒,一般每天2次~3次。所需用漂白粉量应根据井水量、规定加氯量与漂白粉含有效氯量进行计算。例如:某一园井直径0.8m,水深2.5m,消毒时规定加氯量为2mg/L,所用漂白粉含25%有效氯,则其用药量可按下式计算: 井水量 = 0.8m2 × 2.5m × 0.8 = 1.28m3 应加有效氯量 =1.28m3 × 2 g/m3 = 2.56 g 需用漂白粉量 = 2.56 g÷ 25% = 10.24 g 4.6.1.4持续加漂白粉法:为减少对井水频繁进行加氯消毒,并持续保持一定的余氯,可用持续消毒法。持续法常用的工具有竹筒、无毒塑料袋、陶瓷罐或小口瓶,可因地制宜选用。 方法是在容器上面或旁边钻4个~6个小孔,孔的直径为0.2cm~0.5cm。根据水量和水质情况加入漂白粉。一般竹筒装漂白粉250g~300g,塑料袋装250g~500g。将加漂白粉容器口塞住或扎紧,放入井内,用浮筒悬在水中,利用取水时的振荡,使容器中的氯慢慢从小孔放出,以保持井水中一定的余氯量。一次加药后可持续消毒1周左右。采用本法消毒,应有专人负责定期投加药物,测定水中余氯。 4.6.2河、湖、塘水防污染管理 4.6.2.1用河、湖水作为饮用水源时,应先定好取水点。清除取水点周围100m内各种污染源,禁止在该处洗澡、游泳、洗衣等,并防止牲畜进入。较大的水库和湖泊可采用分区用水,河流可采用分段取水。 4.6.2.2水塘多的地区可采取分塘用水,选择水质较好水量较大易于防护的水塘**饮用。塘的岸边可修建自然渗滤井或砂滤井,以改善水质。 4.6.2.3如果在水体中检出肠道传染病病原体,应在沿河、塘边树立警告牌,告诫群众,暂停使用此水。阳性水体中的水生动植物,在水体阳性期间禁止捕捞或移植,直到水体转阴为止。 4.6.3缸水消毒 4.6.3.1由于河、湖及塘水的水量大,流动快,饮用水最好采用缸水法处理。当缸水浊度高于3度时,应先经洁治处理(混凝沉淀、过滤)后再进行消毒。 4.6.3.2混凝沉淀时,以一水缸装原水,用明矾混凝沉淀。用一直径3cm~4cm,长1m左右的竹筒(或其它替代物),筒底四周钻几十个小孔,竹筒装入明矾后,在缸水中搅动。通常用量为每100 kg水加明矾50g。也可用其他混凝剂。 4.6.3.3静置沉淀约1h后,取上清水至砂滤缸内过滤。砂滤缸中细砂以0.5 mm粒径为宜,粗砂直径宜为0.8mm。细砂与粗砂层厚各为15cm~20cm。每层用棕皮或其他材料隔开,表层与底层都放置石子。砂滤缸使用一定时间后,当滤速减慢或滤出水变浊时,将滤材取出用清水洗净后重新装入可继续使用。 4.6.3.4将经洁治处理的水引入消毒缸中进行消毒。消毒时,可使用含氯消毒剂,其用量随水的污染程度而定,一般在4mg/L~8mg/L,作用30min。使用含氯消毒剂片剂时,用量可按使用说明书投放。消毒后,测量余氯,在0.3mg/L~0.5mg/L者,即可饮用。 4.6.3.5水中余氯量过高,有明显氯臭时,饮用前可用煮沸、吸附和化学中和等方法进行脱氯处理。中和药物的用量,可用递增加药法测试,以刚好使氯臭消失的用量为准。一般情况下,使用硫代硫酸钠进行化学中和时,其用量为余氯量的1.7倍以上;用亚硫酸钠时,其用量约为余氯量的3.5倍。使用的中和药物应符合有关标准和要求。 为方便工作,将非芽孢污染的各种污染对象常用消毒方法、消毒剂量等列于表4-1,现场消毒时可参照进行。具体的消毒方法特别是对受芽孢污染的消毒对象的消毒方法和一些特殊的消毒方法和消毒要求应按4.5,4.6,4.8所列方法进行。 表4-1 非芽孢污染场所、污染物品的消毒处理方法与剂量
4.7疫源地消毒效果的微生物学评价 4.7.1目的 用微生物学指标评价各种消毒措施对疫源地中被污染对象的消毒效果,以作为是否达到消毒合格的依据。 4.7.2器材 (1)磷酸盐缓冲液(PBS,0.03 mol/L,pH 7.2) (2)采样液(在PBS中加入相应中和剂) (3)中和剂(经鉴定试验合格者) (4)采样棉拭 (5)普通营养肉汤与琼脂,以及其他培养基 (6)试管与吸管 (7)水采样瓶(250ml~500ml) (8)水样抽滤设备 (9)酒精灯、记号笔和记录表 (10)接种环与镊子 (11)采样规格板(中央空格为5.0cm × 5.0cm ) 4.7.3评价标准 符合以下全部要求者,可判为消毒处理合格: (1)消毒后消毒对象中不得检出相应的致病菌。 (2)消毒对象中自然菌的杀灭率应≥ 90%。 (3)有关指标菌残留菌量,不得超过国家有关规定。 4.7.4检测方法 4.7.4.1物体表面的检测方法 4.7.4.1.1检测重点对象:以病人经常接触的物品作为检测重点。例如,食(饮)具、门把手、床头柜、便器等。 4.7.4.1.2消毒前采样:将无菌棉拭在含10mlPBS试管中浸湿,并于管壁上挤压至不出水后,对无菌规格板框定的被检物体表面涂抹采样(采样面积为5cm ×5cm),横竖往返各8次,使棉拭四周都接触到物体表面。以无菌操作方式将棉拭采样端剪入原PBS试管内,充分振打,进行活菌培养计数。对不适宜用规格板采样的物体表面(例如门把手,热水瓶把等)可按实际面积采样。 4.7.4.1.3消毒后采样:消毒至设定的时间后,在消毒前采样点附近的类似部位进行棉拭涂抹采样。除用采样液代替PBS外,其余步骤和方法与消毒前采样相同。 4.7.4.1.4将消毒前、后样本4h内送实验室进行活菌培养计数以及相应致病菌与相关指标菌的分离与鉴定。 活菌培养计数检测要求与程序参见本规范 2实验技术规范。菌数计算公式为: 物体表面菌数(cfu/cm2) = kN/SV 式中: k:稀释量;N:平板上菌落数(cfu);S:采样面积(cm2);V:接种量(ml)。 4.7.4.1.5相应致病菌与相关指标菌的采样、分离与鉴定,参见有关传染病诊断、消毒等方面的国家标准和规范,由具备检验能力的专业实验室进行。 4.7.4.2排泄物、呕吐物的检测方法 4.7.4.2.1消毒前采样:取1 ml(或1g)污染物放入含9 mlPBS的试管。振荡混匀,取0.5 ml放入另一含4.5ml PBS的试管内。在管壁上做好标记。 4.7.4.2.2消毒后采样:消毒达设定的作用时间时,进行消毒后采样。采样步骤和方法除用采样液代替PBS外,其余均与消毒前相同。 4.7.4.2.3将消毒前、后的样品4h内在送实验室进行活菌培养计数以及相应致病菌与相关指标菌的分离与鉴定。 活菌培养计数检测方法参见本规范的实验技术规范。菌数计算公式为: 排泄物呕吐物含菌量(cfu/g或cfu/ml) = kN/WV 式中: k:稀释量;N:平板上菌落数(cfu);W:试验样本重量或体积(g或ml);V:接种量(ml)。 4.7.4.2.4相应致病菌与相关指标菌的分离与鉴定,参见有关传染病诊断、消毒等方面的国家标准和规范,由具备检验能力的专业实验室进行。 4.7.4.3空气的检测方法 4.7.4.3.1消毒前采样:将拟消毒房间的门窗关好,在无人的条件下经10min后,在室内的四角和中央相当于桌面高度处各放置一个无菌普通营养琼脂平板。打开平皿盖,暴露5min~10min后盖好平皿盖。对各平皿应做好标记。 4.7.4.3.2消毒后采样:空气消毒达到规定的时间后,在消毒前采样的相同位置上,另放一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放置方法和暴露时间与消毒前采样相同。同时取2个未经采样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作为阴性对照。 4.7.4.3.3将消毒前、后的样本和阴性对照样本,尽快送实验室,于37℃培养箱中培养48h。计数菌落。并按下式计算空气中的菌数: 式中: A:平板面积(cm2);T:平板暴露的时间(min);N:平均菌落数;cfu:菌落形成单位 4.7.4.3.4对各种致病菌与相关指标菌的采样、分离与鉴定,参见有关传染病诊断、消毒等方面的国家标准和规范,由具备检验能力的专业实验室进行。 4.7.4.4水的检测方法 4.7.4.4.1消毒前采样:取拟消毒水源水样于2个无菌采样瓶中,每瓶100ml。 4.7.4.4.2消毒后采样:消毒至规定作用时间后,分别将消毒后水样采入2个装有与消毒剂相应中和剂的无菌采样瓶中,每瓶100ml。混匀,作用10min。 4.7.4.4.3将消毒前、后的水样4h内送实验室进行检测。将水样注入滤器中,加盖,在负压为0.05Mpa的条件下抽滤。滤完后,再抽气5s,关闭滤器阀门,取下滤器。用无菌镊子夹取滤膜边缘,移放在品红亚硫酸钠琼脂培养基平板上。滤膜的细菌截留面朝上,滤膜与培养基完全紧贴。将平皿倒置,放于37℃恒温箱内,培养22h~24h,观察结果。计数滤膜上生长的带有金属光泽的黑紫色大肠杆菌菌落。 4.7.4.4.4评价:饮用水以消毒后水样中大肠菌群下降至0/100ml为消毒合格。污水消毒后,大肠菌群≤ 500 个/L,连续3次采样未检相应致病菌为消毒合格。水中含菌量计算公式为: 水中含菌量(cfu/ml) = kN/WV 式中: k:稀释量;N:平板上菌落数(cfu);W:试验样本重量或体积(ml);V:接种量(ml)。 4.7.4.4.5对各种致病菌的采样、分离、培养与鉴定,参见有关传染病诊断、消毒等方面的国家标准和规范,由具备检验能力的专业实验室进行。 4.7.5检验结果报告 由检验人员填写“疫点终末消毒效果检验记录”(见附录2)。 4.8各种传染病疫点消毒要求 4.8.1鼠疫 4.8.1.1概述 鼠疫是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并且列于我国传染防治法中甲类传染病之首。该病起病急,传播迅速,病程短,死亡率高,危害大,世界各国广泛重视。鼠疫是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体为鼠疫耶尔森氏菌(Yersiniapestis)。尽管鼠疫菌离开宿主后适应外环境的能力较差,存活能力不强,但当获得适当的新宿主,则繁殖迅速,毒力极强。鼠疫传染源包括染疫哺乳动物、媒介昆虫和鼠疫患者。因为鼠疫的传播途径除跳蚤叮咬外,还可经直接接触和空气飞沫传播,故消毒在其预防中具有重要意义。 4.8.1.2消毒人员的个人防护 参加鼠疫消毒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注意个人防护,必需穿着防鼠疫服,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消毒制度,以防受到感染。必要时,可口服抗生素预防。全套的防鼠疫服包括:联身服、三角头巾、防护眼镜、防鼠疫纱布口罩或滤材口罩、橡皮手套、长筒胶靴和罩衫。其穿脱方法如下:先穿联身服和长筒胶靴,戴好普通工作帽,再包头巾,使盖住头发、两耳和颈部,然后戴上口罩,在鼻翼两侧塞上棉花球;戴防护眼镜,再穿上罩衫,最后戴橡皮手套。 在消毒工作后,仍戴着手套在0.2%过氧乙酸溶液中浸洗双手3min,穿着长筒靴站入盛有0.2%过氧乙酸溶液深度为30cm~40cm的药槽中3min~5min。然后,戴着手套脱下罩衫浸入0.2%过氧乙酸溶液中,取下防护眼镜浸入75%酒精中,解下口罩与头巾浸于0.2%过氧乙酸溶液中。最后,脱下胶靴、手套,再脱下联身服,用刺激性较轻微的消毒剂进行手的消毒。 4.8.1.3消毒方法 4.8.1.3.1对室内陆面、墙壁和门窗及暴露的用具;室内空气;衣物、被褥;病人排泄物、呕吐物和分泌物及其容器;餐(饮)具、食物;交通、运输工具;家用物品、家具和玩具;纸张、书报等可按4.5.1~4.5.9、4.5.13所列方法进行消毒。 4.8.1.3.2对手与皮肤的消毒可按4.5.10所列方法进行消毒。 4.8.1.3.3病人尸体的处理可按4.5.11所列方法进行 4.8.1.3.4动物尸体的处理可按4.5.12所列方法进行。 4.8.1.3.5防鼠灭鼠和防蚤灭蚤的方法参考有关规定。 4.8.1.3.6常用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有时,也可使用其他中、低效消毒剂进行消毒(见表4-1)。 4.8.2霍乱 4.8.2.1概述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Vibriocholerae)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多见于夏秋季。流行时有大量健康带菌者。病人与带菌者均为霍乱的传染源,一经发现即应对其疫源地进行消毒处理。霍乱可通过水、食物、苍蝇等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霍乱弧菌现有古典生物型、埃尔托生物型和O-139弧菌。霍乱的3型病原菌对常用消毒剂及各种物理消毒方法均敏感,但在硷性环境中生长良好。 4.8.2.2消毒方法 4.8.2.2.1对疫点室内陆面、墙壁;衣物、被褥;病人排泄物、呕吐物及其容器;餐(饮)具、 食物;家用物品、家具和玩具;纸张、书报;运输工具;厕所、垃圾和污水等的消毒,可按4.5.1、4.5.3~4.5.9、4.5.13~4.5.16中所列方法进行。 4.8.2.2.2对手与皮肤的消毒可按4.5.10所列方法进行。需要时,亦可使用中效消毒剂。 4.8.2.2.3对病人尸体可按4.5.11中所列方法进行。 4.8.2.2.4水的消毒可按4.6所列方法进行。 4.8.2.2.5本病疫点消毒主要使用含氯消毒剂与过氧乙酸等高效消毒剂。对部分消毒对象有时也可用中、低效消毒剂。 4.8.2.2.6在消毒的同时应开展防蝇灭蝇及灭蟑螂的工作,具体方法参考有关规定。 4.8.3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 4.8.3.1概述 此两型肝炎的病原体分别为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与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virus,HEV),其传播途径均是粪—口传播为主,亦见有经血或密切接触感染者,粪便污染食物或水源可造成流行,食用生的污染贝类,如牡蛎、蛤、贻贝与毛蚶,也可受染。 4.8.3.2消毒方法 4.8.3.2.1对室内陆面、墙壁、家俱表面;衣物、被褥;病人排泄物、呕吐物及其容器;餐(饮)具;食物;家用物品、家具和玩具;纸张、书报;运输工具;厕所与垃圾等的消毒,可按4.5.3~4.5.9、4.5.13~4.5.16所列方法进行。 4.8.3.2.2对手与皮肤的消毒,可按4.5.10所列方法进行。需要时,也可使用中效消毒剂。 4.8.3.2.3对病人遗体可按4.5.11所列方法进行。 4.8.3.2.4对水的消毒可按4.6 所列方法进行。 4.8.3.2.5在消毒的同时应开展防蝇灭蝇及灭蟑螂的工作,具体方法参考有关规定。 4.8.4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 4.8.4.1概述 此3型肝炎的病原体分别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virus,HCV)、丁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Dvirus,HDV)。这3型肝炎病毒均主要经血液传播(输血、使用血制品、静脉吸毒、通过诊疗器械等),此外,亦可经日常生活中的密切接触传播。 4.8.4.2消毒方法 4.8.4.2.1对感染者和病人流出的血液与性分泌物应就地进行消毒。方法见4.8.7.2.1。 4.8.4.2.2对地面、墙壁;家用物品、家具、玩具;衣服、被褥;餐(饮)具的消毒,按4.5.1、 4.5.3、4.5.5、4.5.8 中的规定进行。 4.8.4.2.3对手与皮肤的消毒可按4.5.10中的规定进行。 4.8.4.2.4对病人尸体可按4.5.11中的规定进行。 4.8.4.2.5对运输工具可按4.5.13中的规定进行。 4.8.4.2.6发现HBV、HCV阳性血液及血制品,应尽快彻底焚烧。对贮存此类物品的冰箱、冷库解冻后的冰水可用含氯消毒剂溶液(含有效氯2000mg/L),按1:1的比例混匀,作用30 min后排放。冰箱、冷库内外壁,亦可用上述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 4.8.4.2.7对实验室污物的处理,可将用过的针头、注射器、输液管、酒精棉球、棉签、橡胶手套、橡胶管与其它污物装入桶中,浸以0.1%次氯酸钠溶液(含有效氯1000mg/L)消毒。必要时可彻底焚烧。焚烧后的灰烬按一般垃圾处理。 4.8.4.3注意事项 4.8.4.3.1处理污物时,严禁用手直接抓取污物,尤其是不能将手伸入到垃圾袋中向下压挤废物,以免被锐器刺伤。 4.8.4.3.2在运送阳性标本途中,应携带消毒剂,以备意外。 4.8.5细菌性痢疾 4.8.5.1概述 细菌性痢疾的病原体为痢疾杆菌(Shigelladysenteriae)。主要传染源为痢疾患者和病原体携带者。可由含病原体的粪便直接或间接污染的水、食物、饮料及手等,经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由携带该类病原体的苍蝇、蟑螂等污染食物而传播。流行或暴发流行主要由水源和食物受到污染所致。痢疾杆菌在外环境中的抵抗力强,如在水中可存活90d以上,但对理化消毒因子的抗力较低。 4.8.5.2消毒方法 其疫源地消毒对象和方法同4.8.2.2。 4.8.6伤寒和副伤寒 4.8.6.1概述 伤寒和副伤寒属乙类传染病,伤寒的病原菌为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typhi),副伤寒的病原菌为副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paratyphi),后者又分为甲、乙、丙3型。主要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水经口感染。沙门菌对外环境的抵抗力强,在水中能存活2周~3周,粪便中可存活1月~2月,在冰冻土壤中可过冬。但在60℃经1h,或65℃经15min~20min即死亡。 4.8.6.2消毒方法 其疫源地消毒对象和方法同4.8.2.2 。 4.8.7艾滋病 4.8.7.1概述 艾滋病病原体为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ifficiencyvirus,HIV),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同性或异性间)、血液传播(输血、使用血制品、及静脉吸毒)和母婴传播。日常生活接触,如同桌进餐、共用浴具、握手、拥抱等不会感染艾滋病。离体后的HIV抵抗力很弱,几乎所有的消毒剂在短时间内均可将其灭活。 当环境和生活用品或医疗器械被感染者的血液、性分泌液和其它体液污染时,应随时进行消毒。病人迁移或死亡后应进行终未消毒。 4.8.7.2消毒方法 4.8.7.2.1感染者和病人流出的血液、性分泌液和炎性分泌物,应就地进行消毒后再做清洁处理。消毒时,应以二氯异氰尿酸钠或漂白粉剂将流出的体液全部覆盖,或用含氯消毒剂溶液(含有效氯1000mg/L)或0.5%过氧乙酸溶液作用15min~30min。对血液污染的物品,应煮沸15min,或浸泡于含氯消毒剂溶液(含有效氯1000mg/L),或0.5%过氧乙酸溶液中作用15min~30 min。 废弃的血液污染物品,如卫生巾、卫生护垫、卫生纸等可予焚烧,或经消毒液浸泡消毒后再按生活垃场处理。 4.8.7.2.2对地面、墙壁;家用物品、家俱、玩具;衣服、被褥、餐(饮) 具等的消毒按4.5.1、4.5.3、4.5.5、4.5.8 中的规定进行。 4.8.7.2.3对手与皮肤的消毒可按4.5.10中的规定进行,亦可用中、低效消毒剂处理(见表4-1)。 4.8.7.2.4感染者和病人粪便应按4.5.4所列方法进行消毒处理。 4.8.7.2.5病人尸体可按4.5.1中的规定进行。 4.8.7.2.6排泄物容器的消毒可按4.5.7中的规定进行。抽水马桶盖可用含氯消毒剂溶液(含有效氯500mg/L)或0.2%过氧乙酸溶液或中、低效消毒剂擦拭消毒(见表4-1)。 4.8.7.2.7运输工具可按4.5.13中的规定进行。 4.8.7.2.8发现抗-HIV阳性血液及血制品时,应尽快彻底焚烧,对储存此类物品的冰箱、冷库解冻后的冰水可用含氯消毒剂溶液(含有效氯1000 mg/L)按1:1的比例混匀,作用30min后排放。冰箱、冷库内外壁,可用乙醇、苯扎溴铵等擦拭消毒(见表4-1)。 4.8.7.2.9对实验室污物的处理,可将用过的针头、注射器、输液管、酒精棉球、棉签、橡胶手套、橡胶管与其它污物装入桶中,浸以1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消毒,作用30min以上。必要时可彻底焚烧,焚烧后的灰烬按一般垃圾处理。 4.8.7.3 注意事项 4.8.7.3.1向生殖器官喷涂消毒剂不能有效预防在性生活中感染艾滋病。 4.8.7.3.2处理污物时,严禁用手直接抓取污物,尤其是不能将手伸入到垃圾袋中向下压挤废物,以免被锐器刺伤。 4.8.7.3.3在运送阳性标本途中,应携带消毒剂,以备意外。 4.8.8淋病和梅毒 4.8.8.1 概述 淋病的病原体为淋病奈瑟氏菌(Neisseriagonorrhoeae)。该菌在外界抵抗力弱,55℃湿热下仅可生存数分钟,对常用消毒剂极敏感,低效消毒剂即可将其杀灭。传染源为现症患者及带菌者。 梅毒的病原体为苍白螺旋体(Treponemapallidum),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弱。离体后,一般1h~2h内死亡。对干燥和热敏感,在60℃经 3min~5 min即死亡,在100℃时立即死亡,但对冷抵抗力较强。对消毒剂抵抗力差,低效消毒剂即可将其杀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一般认为病程初期、二期病人传染性较强。 淋病和梅毒主要是通过性行为传播,此外当皮肤、粘膜有破损时,直接接触病灶或接触有传染性的分泌物也可受染 4.8.8.2 消毒方法 4.8.8.2.1对居室的家具表面;病人的内衣、内裤、被褥、床单、浴巾、毛巾等的消毒,可按4.5.1、4.5.3中的方法进行。 4.8.8.2.2病人用过的便器特别是坐式马桶,用0.2%过氧乙酸或5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即可。也可使用中、低效消毒剂处理(见表4-1)。 4.8.8.2.3向生殖器官喷涂消毒剂,不能有效预防在性生活中感染淋病和梅毒。 4.8.9 脊髓灰质炎 4.8.9.1概述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myelitisvirus)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粪-手-口是主要的传播方式,也可通过食物、水及苍蝇传播。脊髓灰质炎病毒按血清型分为I、II、III型,均对常用消毒因子敏感。 脊髓灰质炎是世界上继天花之后第二个要消灭的传染病,一经发现要采取严格的防治措施,包括口服疫苗应急接种,采取严格的隔离消毒措施等。 4.8.9.2 消毒方法 对脊髓灰质炎疫源地可参照4.8.2.2进行消毒处理。还要注意对患儿所在的托幼机构、学校进行消毒,特别是对玩具、文具、衣物、餐(饮)具、水及地面搞好消毒。 4.8.10 白喉 4.8.10.1 概述 白喉的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病原体是白喉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diphtheriae)。该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外毒素,引起临床症状。白喉棒状杆菌在阴暗居室内和污染的玩具上可生存3个月,在常温下易死亡,在牛奶中可繁殖。易为热、阳光和各种消毒剂杀灭。60℃作用20 min可使其外毒素破坏。 传播途径主要由飞沫传播,其次通过污染的手、玩具、用具、食具及手帕等物品传播,牛奶也可作为传播媒介,也可经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感染。 4.8.10.2 消毒方法 4.8.10.2.1对室内空气;病人分泌物;玩具、文具;饮食用具;棉织品、皮毛制品与化纤制品等按4.5.2~4.5.5所列方法进行消毒处理。 4.8.10.2.2对消毒牛奶可煮沸10 min。 4.8.10.2.3在消毒中,主要使用含氯消毒剂与过氧乙酸,部分消毒对象也可使用中、低效消毒剂。 4.8.11流行性出血热 4.8.11.1 概述 流行性出血热(下简称出血热)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病原体为汉坦病毒(Hantavirus)。人普遍易感,动物感染后一般不发病,为健康状态携带病毒。 出血热具有多宿主性,在我国主要传染源有野栖为主的黑线姬鼠和家栖为主的褐家鼠,通常情况下病人成为传染源的情况很少。出血热可经鼠咬或革螨、恙螨、蚤、蚊叮咬传播,也可垂直传播,还可经感染动物的排泄物(尿、粪)、分泌物(唾液)和血污染空气、尘埃、食物和水后再经呼吸道、消化道、伤口接触感染给人。 4.8.11.2 消毒方法 4.8.11.2.1对发热期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血;病人的便器;衣物、被褥;餐(饮)具;生活用具;室内空气和污染食物等的消毒,可按4.5.1~4.5.8进行消毒处理。有时,可使用中、低效消毒剂进行消毒(见表4-1)。 4.8.11.2.2疫点室内、庭院,有鼠隐蔽、栖息场所的地面和杂物堆,用10000 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或0.5%过氧乙酸,按100 ml/m2~200 ml/m2喷洒消毒。 4.8.11.2.3对发热期病人和疫鼠的排泄物、分泌物、血及其污染物污染伤口,或被鼠咬伤的伤口,用0.5% 碘伏消毒。 4.8.11.2.4疫区应开展杀虫、灭鼠。搜集的鼠尸和染疫的实验动物,应就近火焚,或掩埋地下。4.8.12 狂犬病 4.8.12.1 概述 狂犬病是一种古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病原体为狂犬病毒(rabiesvirus)。犬是人感染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次为猫、狼、狐、鼠等。动物在发病前一周和整个病程期间,在其唾液、血液、尿、乳汁中出现病毒。人传染人极为罕见。 狂犬病主要通过患兽咬伤或皮肤粘膜接触狂犬病毒感染,也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感染和垂直传播。个别情况下,也有被病人咬伤,或被病人唾液污染伤口,或在宰杀患兽、剥制患兽毛皮时感染。 4.8.12.2 消毒方法 4.8.12.2.1对病人饮食、生活用具;衣服、被褥等纺织品;病人和患兽的唾液、鼻咽分泌物、眼泪、血及其污染物;运送病人、病兽的交通工具;室内陆面、墙面及病兽血等污染的地面等,可按一般消毒方法处理(见4.5)。有时也可用中、低效消毒剂进行消毒。 4.8.12.2.2对病兽咬伤的伤口应迅速进行紧急处理。以清除含有狂犬病毒的唾液。先用大量的20% 肥皂水冲洗,再用0.5%碘伏对局部伤口进行消毒。 4.8.12.2.3对病人的尸体和病兽尸体应进行火化处理。 4.8.13 钩端螺旋体病 4.8.13.1 概述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 sp.下简称钩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钩体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侵入机体。人通过饲养、屠宰接触携带钩体的家畜或接触被鼠、牛、猪、狗等带有钩体的尿液污染的水或土壤而感染本病。钩体易受理化及生物因素影响而迅速死亡,在血液中能生存10d左右,尿液中能生存1d,但在稀释尿液中生存可长达数月。在水中存活时间,取决于温度与酸碱度等,一般可达数月。 4.8.13.2消毒方法 4.8.13.2.1病人尿、咳出的血痰或血液等的消毒,可按4.5.4、4.8.7.2.1所列方法处理。 4.8.13.2.2对猪圈、牛舍、狗窝及牲畜粪尿可按4.8.15.2.3、4.8.15.2.5、4.8.15.2.6所列方法处理。 4.8.13.2.3在疫源地开展室内、野外灭鼠工作。死鼠应焚烧或深埋。 4.8.14布鲁菌病 4.8.14.1概述 布鲁菌病是由布鲁菌(Brucellasp.)引起的以家畜为主的多种动物互为传染源的动物病,其在流行时波及人类,故也是一种宿主广范的*共患病。布氏菌可以通过皮肤粘膜、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侵入机体引起感染。含有布氏菌的食品及各种污染物均可成为传播媒介,如病畜流产物、乳、肉、内脏、皮毛,以及水、土壤、尘埃等。布氏菌对低温和干燥有较强的抵抗力,在适宜条件下能生存很长时间。对湿热、紫外线和各种射线以及常用的消毒剂、抗生素、化学药物均较敏感。 4.8.14.2消毒方法 4.8.14.2.1对可能被布氏菌污染的地面和墙壁;病畜的粪便、尿液;可能被布氏菌污染的衣物;餐(饮)具;室内空气;接触疫畜的工作人员所穿工作衣帽;污染的手套、靴子等可按4.5.1~4.5.5所列方法进行消毒处理。可使用中、低效消毒剂进行消毒。 4.8.14.2.2病畜的奶和制品可煮沸3 min,巴氏消毒法(60℃作用30 min)消毒。 4.8.14.2.3对病畜(有临床症状或宰后发现病变者),其胴体、内脏需经高温处理或腌制60天再出售或食用。宰前诊断为病畜但无临床症状,宰后检查又无病变家畜的生殖器官及*,只能用作工业原料或销毁。公牛、阉牛及猪的胴体和内脏可不限制出售。母牛、羊的胴体和内脏需将其煮熟或盐渍1月~2月。 4.8.14.2.4病畜的皮毛可集中用环氧乙烷消毒(见4.5.3)。 4.8.14.2.5病畜圈舍、饲料、粪尿等的消毒按4.8.15.2.3、4.8.15.2.5、4.8.15.2.6所列方法进行。 4.8.14.2.6养牛场污水按4.5.16所列方法消毒处理。 4.8.15炭疽 4.8.15.1概述 炭疽的传染源是病畜(羊、牛、马、骡、猪等)和病人,人与带有炭疽杆菌的物品接触后,通过皮肤上的破损处或伤口感染可以形成皮肤炭疽;通过消化道感染可以形成肠炭疽,通过呼吸道感染可以形成肺炭疽。 炭疽杆菌(Bacillusanthracis)繁殖体在日光下12h死亡,加热到75℃时,1min死亡。此菌在12℃~42℃间,在有氧气与足量水份的条件下,能形成芽孢。其芽孢抵抗力强,能耐受煮沸10min,在水中可生存几年,在泥土中可生存10年以上。 4.8.15.2消毒方法 4.8.15.2.1对居室的地面、墙壁、门窗;衣物、被褥、床单;纸张、书报;餐(饮)具、食物;家用物品、家具和玩具;手和皮肤;排泄物;盛排泄物的容器;运输工具和病人遗体等按4.5.1、4.5.3~4.5.11所列方法进行消毒处理。 4.8.15.2.2肺炭疽病家的空气消毒,可采用过氧乙酸薰蒸,药量为3g/m3(即20% 过氧乙酸15 ml,15%过氧乙酸20ml),薰蒸1h~2h;也可采用气溶胶消毒法(见4.5.2)。 4.8.15.2.3对病畜圈舍与病畜或死畜停留处的地面、墙面,用0.5%过氧乙酸,或20%漂白粉澄清液喷洒,药量为150ml/m2~300ml/m2,连续喷洒3次,每次间隔1h.。若畜圈地面为泥土时,应将地面10cm的表层泥土挖起,按1份漂白粉加5份泥土混合后深埋2m以下。 4.8.15.2.4对炭疽病人用过的治疗废弃物和有机垃圾应全部焚烧。 4.8.15.2.5对病畜污染的饲料、杂草和垃圾,应焚烧处理。 4.8.15.2.6对病畜的粪尿,按1份漂白粉加5份粪尿,或最终作用浓度为40000mg/L有效氯的其他含氯消毒剂搅匀后消毒作用2h,深埋2 m以下。不得用作肥料。 4.8.15.2.7对已确诊为炭疽的家畜应整体焚烧,严禁解剖。一头200kg~500kg的死畜,焚烧时需汽油或柴油100kg~120kg。先在地下挖一条宽1m~1.5m,长3m~3.5m,深1m的长沟,用铁条架在沟上,然后在铁条上架木柴100kg,用长形钢钎,将死畜置木柴上,浇以汽油或柴油后点燃,直到烧成骨灰为止。当畜体腹部胀大时,用钢钎将畜皮刺破,以防内脏物四溅。 4.8.15.2.8污染的皮毛、皮张可焚毁,或用环氧乙烷薰蒸(见4.5.3)。畜毛还可用2% 硝酸或10%硫酸溶液浸泡2h,皮张也可用2.5% 盐酸溶液加入15% 食盐使溶液保持30℃以上,浸泡40h后取出(每公斤皮张用10L溶液),再放入1% 氢氧化钠溶液中浸泡2h以中和盐酸,然后用清水冲洗,晒干。 4.8.15.2.9对生活污水处理可按4.5.16所列方法进行。 4.8.15.2.10炭疽杆菌可形成芽孢,故在消毒中不得使用中、低效消毒剂。 4.8.15.2.11疫源地内要同时开展灭蝇、灭鼠工作。消毒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必要时进行12d的医学观察。 4.8.16班疹伤寒 4.8.16.1概述 斑疹伤寒分为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为普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prowazekii),传染源为病人,虱子是传播媒介,病原体随虱粪排出,人搔痒时抓破皮肤,病原体即可侵入人体。病原体在虱粪中可存活5个月,含虱粪的尘埃可经呼吸道传播本病。 地方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为莫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mouseri)传染源为病人和鼠类,传播媒介以蚤为主。 普氏与莫氏立克次体对理化因子的抵抗力较弱,56℃经30min即可灭活。在媒介昆虫的粪便中能抵抗干燥和寒冷,保持传染性半年左右。对常用消毒剂均敏感,在0.5%煤酚皂溶液中,经5 min即被灭活。 4.8.16.2消毒方法 4.8.16.2.1对地面、墙壁;餐(饮)具等的消毒,可按4.5.1、4.5.5中所列方法进行。可用中、低效消毒剂处理(见表4-1)。 4.8.16.2.2对衣物、被褥、床单的消毒,可煮沸30min。既可消毒又可灭虱。皮衣、毛衣、化纤等物品,可采取过氧乙酸薰蒸消毒(见4.5.3)。 4.8.16.2.3皮肤消毒:用0.2% 过氧乙酸,或0.5%碘伏涂擦皮肤伤口。 4.8.16.2.4消毒的同时,应对疫点中所有人员和环境进行灭虱、灭蚤,其方法见有关灭虱、灭蚤技术资料。 4.8.17结核病 4.8.17.1概述 结核病的病原体为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有人型、牛型和非典型分枝杆菌等。人型和牛型致病力受其活力和耐药性等因素影响,对外界环境适应性强。在阴暗处可存活数月至数年,在干燥痰核、飞沫中可保持传染力8d~10d,但在直射阳光下却只能生存2h~4 h。不耐热,60℃作用 15 min,或70℃ 作用3 min可将其杀灭。 结核病的传染源主要为排菌的结核病人。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等传播,以呼吸道传播最为常见。食用被结核杆菌污染的食品,饮用病牛的生奶,或使用染有结核杆菌的餐(饮)具等,可经消化道感染。 4.8.17.2消毒方法 4.8.17.2.1对室内陆面、墙壁、家俱表面;衣物、被褥;病人排泄物、呕吐物及其容器;餐(饮)具;食物;家用物品、家具和玩具;纸张、书报;运输工具;厕所与垃圾等的消毒,可按4.5.1、4.5.3~4.5.9、4.5.13~4.5.16所列方法进行。 4.8.17.2.2对痰及口鼻分泌物,用纸盒、纸袋盛装后焚烧,或加入等量1% 过氧乙酸作用30min~60min进行消毒。 4.8.17.2.3对生活污水的处理,可按4.5.16所列方法进行。 4.8.17.2.4结核杆菌细胞壁含大量脂类,对消毒剂抗力较强,故在消毒中只能使用高、中效消毒剂(见表4-1),不得使用低效消毒剂。 4.8.18麻风病 4.8.18.1概述 病原体为麻风杆菌(Mycobacteriumleprae),属非典型性分枝杆菌。该菌在干燥环境中仍有繁殖能力,0℃时可存活3周左右,但在60℃时3 h即丧失活力。 瘤形患者可从皮肤病变和鼻腔排出大量麻风杆菌。凡检出本菌者均有传染性。其传播途径尚不很清楚,一般需经长期密切接触,可能是通过呼吸道或皮肤伤口感染。 4.8.18.2消毒方法 4.8.18.2.1对室内陆面、墙壁、家俱表面;衣物、被褥;病人排泄物、呕吐物及其容器;餐(饮)具;食物;家用物品、家具和玩具;纸张、书报;运输工具;厕所与垃圾等的消毒,可按4.5.1、4.5.3~4.5.9、4.5.13~4.5.16所列方法进行。 4.8.18.2.2对痰及口鼻分泌物,用纸盒、纸袋盛装后焚烧,或加入等量1% 过氧乙酸作用30min~60min进行消毒。 4.8.18.2.3麻风杆菌细胞壁含大量脂类,对消毒剂抗力较强,故在消毒中只能使用高、中效消毒剂(见表4-1),不得使用低效消毒剂。 |
|
来自: generalgroup > 《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