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泻要方 〖方源〗 刘草窗方,录自《医学正传》“治痛泄”。 〖方歌〗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
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实脾。 『病机分析』肝旺脾虚,木郁乘土,使肝脾不和,脾湿不运,清气不升,清浊不分,混杂而下。
君 白术 健脾、燥湿。 臣 白芍 酸寒,柔肝缓急止痛,与白术相配,于土中泻木。 ┌既助白术以健脾祛湿。 佐 陈皮 芳香和中化湿┤ └又助白芍以顺肝脏疏泄之势。 使 防风 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风能胜湿,为理脾引经要药。 ======================================== 主治证候病机土虚木乘之痛泻。
肝旺脾虚,也造成一种恶性循环。从根本讲,还是肝脾不和。肝旺可以克伐脾胃,造成肝脾不和。脾虚可以不养肝,造成更加肝旺。肝旺可以克伐脾胃,加重脾虚。脾虚不能化生气血津液,血不养肝,肝的阴阳失衡,肝就更旺。所以肝旺脾虚往往造成一个连带的医种恶 性循环。肝旺乘脾反应在腹痛。脾虚不运化水湿,造成泄泻,所以土虚木乘这种痛和泻,痛则治肝,泻则治脾。肝脾同病产生腹痛泄泻。泻必腹痛,泻后有一段时间痛可以缓减,就可以减轻。所以主要特征是痛泻。它的病机是肝旺脾虚。这是肝脾不和的第二个类型。 调肝脾这一节有三个类型。
功用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补脾增加脾运化功能,养肝是使肝不旺,这样祛湿止泻。 方解痛泻要方是二类方。
白术芍药这个结构,也是一种调整肝脾功能,健脾燥湿基础上,柔肝调和肝脾,避免肝脾不和,肝木伐脾土。 这方里,特疏一点的就是防风。防风的运用,当然它散风,现在用防风散外风为主,实际上应该说,在宋以前,用防风治内证治得很多,我前面提到过,防风在张仲景时代用,《金匮要略》里用了五个地方,像桂枝芍药知母汤里边用,它都是用于闭证,闭证不等于表证,对吧?那就是说,风邪侵犯到骨节、经络 这些方面。在薯蓣丸,鳖甲煎丸里,张仲景用防风,都是治内证为主。所以到后来,羌、防,到宋,从唐开始有用于外风,宋以后用得多了,所以它也就到解表药当 中去了。我相信如果在仲景时代,有个中药学,按分类的话,防风不会分到那个里头去。它实际上外证、内证都能治。说它散肝疏脾,它疏风的概念,风药疏风的概 念,不但有散表,还能够有疏肝的作用。风气通于肝,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风气通于肝,有疏肝的作用。肝气条达了,帮助脾胃运化,它又能除湿,既能散表湿,又 能燥内湿,防风说散肝疏脾,疏脾就是指恢复脾胃的功能。脾恶湿,最怕湿。疏脾,脾气升展了,运化水湿功能能够恢复。所以说防风是散肝疏脾。在痛泻要方里, 散肝我就体会是个疏肝,主要还是疏肝,这样经常我们用芥穗这些,也就是疏肝作用。疏脾是个燥湿,风药胜湿,所以在这里,防风既能增加白术的燥湿作用,又能 和芍药相配,疏肝,调肝,这是防风在痛泻要方里的使用。是一种比较特殊一点的用法。当然,泻黄散里边,这种祛湿和这个是类似的。所以在方义分析当中,特别 注意防风的使用特点。 辨证要点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脉左弦而右缓。 辨证要点是痛和泻。脉左弦而右缓指的是左肝右脾,肝脾不和,肝旺脾虚的意思。 随证加减久泻加炒升麻,苔黄腻加黄连、木香。 加炒升麻是人们常加的,升脾的清阳,以助止泻。如果脾湿郁而化热,那当然可以加黄连燥湿,因为泄泻。木香有理气止痛作用,行气止痛。如果腹痛较重,可以行气止痛。 痛泻在临床运用上,反映出痛这个特征,很明显,因为泻有很多类型,后面的方逐渐涉及到泄泻的类型多了,这种肝旺脾虚泄泻呢,它的主治证候描述中间,历代医家,从《丹溪心法》,它是出现了组成,到张景岳的《景岳全书》,他把这方具体的功用固定下来。他当然也没有命名,他写的"治痛泻要方"。这四个药,治痛泻要方。《医方集解》里就把它,名字就叫痛泻要方,是这样的。所以过 去出处都写的《景岳全书》,《景岳全书》张景岳也没说是他的方,他当然也没有说是《丹溪心法》就有这个方,他说刘草窗方,刘草窗这个人,姓刘,草窗不是 名,他是隐居的,是个文人,一个诗人,喜欢在门窗上挂很多植物。他收集了一些方,别人要打听药方呢,引路的人都告诉,就那草窗先生那个地方。草窗那个地方。后来喊惯了,就叫刘草窗。 方解
但用这个药来讲,肝旺脾虚,疼痛是引用这个方当中,历来都是治腹泻、腹痛,泄泻。泻必腹痛。说明肝旺以后,肝脾不和,肝木克伐脾土,引起腹痛是主症 之一。这卸泻主要是湿盛,湿盛则泄,脾不运湿,所以这里面有白术、陈皮这一类。白术健脾,用来燥湿,陈皮可以化湿,用芍药柔肝,缓急止痛。所以肝旺针对用 芍药柔肝这一点,也是它的特点。柔肝,缓急止痛。痛泄。对于这个主治,二版教材,是泻必腹痛,泻后痛减,那是用的“减”。我记得我们读书的时候,是这样描 述的。后来五版教材泻后痛不减。但以后又调整了,中专教材我没有看过,我听说中专教材是把泻后痛减不减回避了。光是泻比腹痛,当然这也是个处理方法。 在临床上,这类病人,往往一痛就要泻,泻了由于脾不运湿和湿的积滞,能够也个排出机会,一般疼痛会减少,会缓解一些。然后又加上逐渐的水湿 积累,胃肠道总会有一定的待排出的积滞,这一形成过程,本来正常情况下,肝的疏泄要帮助脾胃运化,肝旺情况下疏泄太过,这种疏泄一作用,它就会造成肝脾不 和的腹泻,要泄泻。这个道理有点和后面的固涩剂,我们要讲那个,当然角度不同,可以类似来考虑了。固涩剂那个五更泻的特点,为什么五更呀?那本来是阴寒内 盛,最盛,按道理讲,应该是半夜了。夜半子时以后,这段时间,但是真正阴寒最盛的时候是五更前后,你要说阳气最盛, 应该是午时,正中午前后这个时候,实际上一般往后一点,在北半球,应该是在三点左右,你最黑的时候也是这样,白天到黑暗,最黑的时候,照道理,应该是半夜 最黑,不是的。黎明前最黑。它都有这种,自然界有这种总的规律。但是你到了这个阴寒内盛,那正是一种阳气开始萌动的时候,阳气,少阳升发之气,所以到五更 的时候,阴寒内盛,加上这种少阳升发之气萌动,萌动就造成五更会有一些腹痛泄泻。而且少阳萌动,疏泄开始,他这样就泄泻了。 光是阴寒内盛,寒性收引,他不一定会泄泻,所以五更泄泻的机制跟肝肾都有关。因此像四神丸里要配点吴茱萸,你否则很难理解那个吴茱萸。光是 像那个四神丸里面的肉豆蔻,涩脾,温脾,补骨脂这类对肾,吴茱萸它涉及到一个温肝、疏肝,适应五更的少阳萌动。在这个方里,也是胃肠的积滞,本来脾虚,水 湿积滞形成了肝旺,这个疏泄太过会造成肝脾不和。腹痛,同时发生泄泻。 至于泻以后痛减不减,那我们还是以临床为标准,我觉得我自己体会临床的病人,既使腹痛,泻后会缓和一些,会减一些。积滞得去,当时会舒缓一点。 但和其他水湿泄泻的区别,就是特征在腹痛。因此和其他治湿的方,区别在于这里突出了芍药。突出了芍药。它体现出一种健脾柔肝相结合,来治疗这种泄泻。这个方的特点是这样。也就是后世容易把芍药、白术这个结构,就形成健脾柔肝一 种基本组合。也可以这种组合,甚至于整个痛泻要方做为一种组合,放在很多治泻的方子里。哪怕是脾虚为主的,包括像参苓白术散一类脾虚为主的方。泄泻有一些 痛,甚至没有痛,考虑到脾虚,反过来容易引起肝旺,也可以把它做为基本组合配在里面,使肝脾同治。而这临床最后实际上还是治脾。脾湿泄泻为主要特点的。 就防风这个药来讲,它这个散肝带有疏肝的意思。疏脾有祛湿的意思,防风本身带芳香,有化湿作用。同时风药胜湿,风药可以除湿。其道理和泻黄散里用这个类似的。是这方里配伍的一个特点。 运用 辨证要点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脉左弦而右缓。 运用 随证加减久泻加炒升麻,苔黄腻加黄连、木香。 但升麻是常用来升阳止泻。这个防风也有升阳作用。区别,能够疏肝。能够除湿。这个作用机理和升麻不同。所以升麻相当于止泻,往往跟葛根相配,相组合,这类较多。 |
|
来自: johnney908 > 《图解中医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