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领域核心课程之一。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并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 基础。 学生的科学素质就是让学生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方方面面的问题,结果造成学生对科学这门学科非常陌生。或鱼珠混杂或莨莠不齐。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教师课堂实验流于形式。学生的实验记录也是也应付检查,学生在实验中很难学到真知识,真本领。 要改变现状,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一线授课教师必须坚定本学科教学特点和方法,深刻领会本学科的新课标精髓,特别是在课堂实验时注重实效性。 小学科学实验从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单一浅显,但是能培养孩子们动手能力,揭示科学概念,原理。让孩子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激发孩子们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如就单一为传授知识则很容易造成动手实验课流于形式。如,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用显微镜观察生命世界”,是让孩子们动手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玻璃装片,并会用显微镜观察做好的装片(也就是让学生学会使用显微镜)如从教知识的角度会让学生理解背诵玻璃装片的制作方法,步骤和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步骤。这样也有利于学生的测验考试,一节课下来多数学生能说出个大概意思,时隔到下次上课时就会忘得一干二净。更不用说洋葱表皮细胞是什么样子的了。 同样是这节课,如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角度去考虑就会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动手制作玻璃装片和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这也符合新课标精神把学生作为主体。 一节成功有效的实验课,课前教师必须做好充分准备,除了弄清教学目标,重、难点外还要考虑实验中不安全因素。标本的制作方法,步骤不要拘于条条框框也没必要死记硬背学生在动手实验遇到困难时自己就会看,就会查找。最麻烦的事情是相同的实验器材,同样的方法却产生不同的效果或结果。这时教师就要一一甄别,分析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从而归结到本节课的目标上。 如,“用显微镜观察生命世界”这一课有两个活动:一个是制作洋葱表皮玻璃装片,一个是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玻璃装片。如果第一个活动完成的不好,直接影响第二个观察活动。教师怎样知道这两个活动完成的效果如何呢?第一个活动完成后教师用显微镜看一遍,并记录下来不表态,还给学生让他们用显微镜观察,并把观察到的图像画下来,每组派一名代表上黑板画出本组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然后教师逐一对照,每组观察到的细胞和检查的是否一样。同时哪些是细胞,哪些不是细胞。不是细胞的那些又是什么。等一、一解释清楚 。通过画可以检查学生是否观察到了细胞,也就证明会不会使用显微镜。通过画还可以比较小组间玻璃装片制作的好坏。整节课就是:制作——观察——绘画。都是学生做而不是教师讲学生听。制作实验过程中学生如遇有问题仅可能让他自己解决。教师要相信学生。 小学科学实验课它不同于综合实践手工课,更不是游戏制作课,上好这门课要注重它的实效性,否则与游戏无区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