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屠呦呦说声感谢有多难?|时事话题

 HaiheLibrary 2015-10-12

最近这些天,很多媒体都在讨论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新闻,但有些报道和评论的角度很奇怪。比如,有些中医爱好者兴奋地宣称,屠呦呦获诺奖表明中医得到了国际认可,有些“反中医”人士则撰写文章,强调青蒿素“与中医无关”;再比如,有些媒体热衷于散播屠呦呦“人品不好”“抢功”等八卦,有些评论则因其“三无院士”身份而借机抨击院士遴选制度……

在思想多元的社会,人们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解读,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看看舆论场上那些由屠呦呦获诺奖所引发的“互撕”,确实让人感觉有些无聊,甚至失望。很明显,目前很多关于屠呦呦和青蒿素的分析,不过是在“借他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那些立场先行的发言者,其实并不关心屠呦呦的学术贡献,他们原本就带有对某些问题的偏见,如今只是将屠呦呦当成了某种“工具”。

这种动机不纯的讨论,事实上有很多都属于伪命题,它们基本无助于增进社会共识,反倒会进一步撕裂社会。一些媒体为这种无聊的争论提供版面,引导公众加入到喧嚣的舆论泡沫战之中,恐怕并没有多大意义。在一些媒体功利地“消费”屠呦呦、赚取点击量的时候,真诚地对屠呦呦说一声感谢反倒成了一件难事。

正因如此,我的一位驻非同事的采访,让我印象深刻:一位在加纳、莫桑比克工作了十余年的国企员工,在得知屠呦呦获奖后,对我的同事说的第一句话是“感谢屠大科学家”——驻非期间,他和同事都曾多次感染疟疾,每一次都是靠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化险为夷。然而,这种朴素而自然的情感表达,实在太稀缺。

屠呦呦确实应该被感谢,不仅因为她是中国大陆第一位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更因为她发现的青蒿素在全球抗击疟疾的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自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已有约2.4亿人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约有150万人因该疗法而避免了疟疾导致的死亡。

很多人此前或许从没听过屠呦呦的名字,也不知道青蒿素为何物,但实质上是屠呦呦及其研究团队的受益者。如果没有她当年率研究团队深入疟疾疫区,在经历190次失败、多次以身试药后研制出“中国神药”,中国可能至今都饱受疟疾困扰。如今屠呦呦的研究终于得到“迟来的认可”,对她说一声感谢理所应当。

一声感谢的分量,或许并不比一座奖杯要轻。每个时代都有很多人为造福国家、造福人类而贡献毕生精力,我们的生活正是因为他们的付出而越来越好,他们理应被感谢、被致敬。从一定意义上讲,正视每一个科研工作者的贡献,就是对科学最好的尊重。当我们知道感激屠呦呦这样的人,我们才离正常社会更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