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城里的运营马车(照片珍档)

 国之档案 2015-10-12

 

  民国时期,南京市民向南京市卫生局反映运营马车乱停乱放等问题的信件。

            (此档案现存于江苏省南京市档案馆)

民国时期的一张调整马车价目表

 (此档案现存于江苏省南京市档案馆)

    马年说马,是时下的潮流,联想到关于马的话题,让人不由地想起早已离我们远去的南京运营马车。笔者曾与南京运营马车有过零距离接触,自然会给大家讲一讲档案中南京运营马车的故事。

    南京运营马车的兴衰

    旧时南京汽车十分稀少,可以供人们乘坐的车辆更是凤毛麟角,所以马车便成为平民百姓出行、郊游的主要工具之一。从1891年,宁波工匠在南京鼓楼保泰街开设贤泰公司修造马车开始,马车便在南京这座古城落脚了。

    其实在中国,马车是由上海率先引入的,但运营的时间却远不及南京长久。也许是南京城的范围相对于上海、北京等大城市要小许多,而且市民的生活节奏较慢,所以马车能在这里长久的经营下来。到了1945年,南京的马车业迎来了鼎盛时期,南京全市的马车拥有量达千辆,客运线路也增至11条之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南京的运营马车依然承担着一定的客货运业务,而且还是南京城里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民国时期的运营马车

    随着汽车业的发展,乘坐马车的人逐渐减少。1959年后,只有在下关一带才能看到运营马车的身影。原来,这条线路是为了解决从轮渡码头到下关车站之间大量旅客的接驳问题而刻意保留的。

    南京的运营马车由盛而衰,其根本原因是它早已跟不上社会的发展。随着方便快捷的公共汽车迅猛发展,相比之下南京的运营马车就相形见绌,从而公共汽车顺理成章地取代了马车。

    运营马车畸形发展带来的困扰

    抗战胜利以后,南京的人口急速膨胀起来,同时也极大地刺激了南京马车业的发展。毋庸置疑,马车在给市民出行带来便利的同时,由于管理的疏忽也有很多的负面影响。

    在南京城南闹市三山街一带是运营马车的聚集地,由于当时南京市政府疏于管理,马车经常乱停乱放,给市民和商家带来很大困扰。三山街上的老大伦绸布局、同昌铜锡号、华昌百货号等就曾联名向南京市政府反映,运营马车每日在此争相拉客,还在繁华市口、商家门前双列并行,前驶后继互不相让,乘客上下马车时还会造成路面拥堵。马匹排出的粪便满街都是,因为没有及时清理导致臭气四溢,严重影响了城市环境。商户们要求政府大力整顿并另觅马车的停车地点,也有市民写信给南京市卫生局提出合理建议,要求给每辆马车的马匹配置粪袋,从而解决马匹的粪便污染城市环境的问题。在舆论压力之下,南京市政府作出批示,限期执行设置粪袋的措施,否则严禁马车进城。对于商家反映的乱停乱放、混乱不堪的问题,也作出了适当调整,将位于三山街口西南角,紧邻老大伦绸布局的马车停靠站牌,向西移动了数十米。措施实行后,运营马车脏乱差的问题得以解决,民众心中的激愤也稍稍平息。

    在新中国成立前,南京的政治极度腐败,经济全面崩溃,市面物价飞涨,马车的车资也节节攀升。南京市马车商业同业公会以马料价格暴涨、运营成本大幅度上升,运营举步维艰为由,数度调整了价格,民国时期的一张调整马车价目表佐证了当时南京城的马车客运线路共有11条,并且还真实地反映出市民出行乘坐马车时所需要支付的不菲花费(车资分短途、中途和长途三档)。短途、中途、长途的票价,分别为1万元、1.5万元和3万元(旧币的面值)。

    乘坐马车是最惬意的事

    新中国成立初期,南京仍然保留了多条马车客运线路和前往中山陵的游览线路,这时马车仍分担着一部分城市客运任务。

    笔者曾坐过几次马车,马车的车身较宽,座位共有两排,乘客相对而坐,可坐8人,驾驶座上往往还可以加坐1人。那时每匹马屁股后,仍延续着挂布兜接排泄物的方法来保持路面的整洁。乘坐马车时,有些乘客很喜欢与车夫并排坐在车头的车架上。当车夫轻拽缰绳,扬起马鞭,大喝一声“驾”时,马儿便乖巧地奔跑开来,并且还伴有清脆的马蹄声。

    时常还会有顽皮的孩子,偷偷悬挂在急驶马车的后横杠上,这时马车夫并不吱声,突然间,他将马鞭往后面一抖,只听“啪”的一声,那些孩子便都吓得纷纷滚落,逃之夭夭。当马车欢快地奔跑在绿荫遮蔽着的慢车道上时,沿途美丽的街景映入眼帘,对于乘客们来说,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4年6月26日 总第2626期 第三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