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对联理论应该通俗化 我于1968年毕业于山西大学,现为对联杂志常务副主编。 多年来,我一直认为,对联理论应该通俗化,以便更好地让对联从艺术殿堂走进寻常百姓家。 为此,我潜心研究了很多的联书,从中得到不少启发与营养。但我发现,迄今为止,对联理论的通俗化工作还做得不够。我应该挑起这副重担。 我试图通过讲故事的形式,系统而形象地讲授对联创作理论,这种尝试的结晶,就是摆在您面前的《联海泛舟》。 我写了两个人物。严格地说,他们都是艺术人物。年轻人刘晓海,好学上进,毕竟底功不足;老成博学的赵云峰,底功扎实,循循善诱。为了增强可读性,后者我采用了真名真姓。这个形象,既有现实的原形,更是一个艺术形象。通过这个形象力图概括老一辈楹联艺术家的学识与风貌。在创作中我采用了想象、概括、巧合、误会、虚构等文学手段,用大量虚构的情节着力塑造一代楹联艺术家的扎实形象。 情节是虚构的,但我尽量注意细节真实。我在研究对联理论的过程中,就经历过很多有趣的细节;在与赵云峰相处的日子里,观察与收集了他那与众不同的很多细节,如喜欢使用小纸条等。书中所引赵云峰的创作对联都是真实的。 在此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在总结大家对联创作艺术实践的基础上,我编出了一串串可信的小细节。 只有解决好大情节的虚构与小细节的真实这两者的关系,才能使作品进一步增加艺术性、可读性。 我体会到,要使对联理论通俗化,既要有系统的理论,又要有引人的故事,二者缺一不可。光讲大道理,读者不感兴趣;光讲故事,难有理论深度,读者也不会欢迎。这就要在两者的巧妙结合上下功走,不把理论庸俗化,不将故事漫画化。把理论渗进动听的故事之中,使故事具备理论的色彩与魅力。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同时在这两方面打下扎实的底功,要具备进行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双重素质。 有时候,为了阐述理论的方便,要围绕理论编故事;有时候,为了故事生动感人,也应暂时让政府训故事让位。这部书中关于春联写了相当一部分,就是一个例证,是既考虑理论,又考虑故事,更考虑实用的一种选择。 在本书成书过程中,作者曾参阅了大量联书,限于篇幅,恕不一一列出。 赵云峰先生自始至终关心本书的写作,所有文字都经他认真审阅,严格把关,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对联杂志常务主编郭华荣一直是本书的热情鼓励者,对本书的出版起了重要的作用。 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齐玉墀先生和王云琦女士是该书的责任编辑,傅晶昌先生校阅了全书,同时表示感谢。 在使对联理论通俗化的探索中,本书仅是开头,望广大读者多提批评意见,以便再版时更趋完善。 赵如才
第一章 刘晓海程门立雪 赵云峰绛帐迎徒 话说世上的人,各有各的爱好。每个人一生的不同阶段,又有爱好的变化。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二十多岁的刘晓海,这位正在黄河大学中文系就读的大学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对对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称对联为“一绝”,短短两句话,就能道出一个深刻的想法,又是那样上口,那样美观。尤其是每年过大年的时候,他更为对联叫绝。不知不觉之间,万户千家,统统贴上鲜红的春联,那是多么瑰丽的景象!他说,假如中国失去春联,春节将不是春节! 感兴趣是一回事儿,会不会写又是一回事儿。他虽然也看过几本对联书,律诗也听老师简单介绍过,但仍然不会写对联。于是,这位对联爱好者便觉得,作为一个中文系的大学生,连副正规的对联也不会写,实在太说不下去了。 然而,学对联跟干体力活儿可不同,绝不是咬咬牙、出几身汗就能办到的事情。学对联入门就不易,平仄对仗更象一座迷宫,既有无限的诱惑力,又使人心烦意乱,头昏脑胀。刘晓海面对找到的那几本对联书,越看越糊涂,越看越泄气。 他的心事,终于被同宿舍小王同学发现了。有一天,小王郑重其事地说:“小刘,你想学对联,咱给你推荐一位著名的学者。他就是山西大学历史系的老教授罗元贞。罗老在古典文学方面的底功是非常扎实的。” 经小王这么一提,小刘马上说:“可不是嘛,罗老还是毛主席的‘一字师’呢!当年是罗老建议毛主席把长征诗中‘金沙浪拍悬崖暖’里的‘浪’字改成‘水’字,‘悬’字改成‘云’字,使长征诗锦上添花。这下你可提醒了我,我马上就去找罗老,拜他老人家为师!” 当天晚上,小刘就在山西大学教授楼上敲响了罗元贞教授的家门。老人虽已八十好几高龄,但鹤发童颜,精神特好。 小刘自报家门,说明自己是特来向罗老学对联的。为了引起罗老的兴趣,小刘又把自己苦学对联无门的困难介绍了一番。罗老很有兴味地听他把话说完,感慨地说:“这么多年来,我还是头一回碰到像你这样热爱对联国宝的年轻人。对联艺术后继有人啊!” 说到这里,老人拉开抽屉,从一本精制的名片夹中熟悉地抽出一张“特殊”的名片来,但见名片的右上方,印着一副醒目的对联: 半枝秃笔能扛鼎; 名片的正中间,是“赵云峰”三个字,下面写着“衔多不具录”五个小字,还有地址和电话号码。 罗元贞教授将名片递给小刘说:“我对对联也研究不深。不过,我倒可以向你介绍一位对联专家,他就是中国楹联学会理事、《对联》杂志常务副主编赵云峰先生。赵先生对对联的研究可谓精益求精。很少有人能超过他!” 罗老又拿出一张纸,工工整整给赵云峰写了一信,说给他介绍一个好徒弟。 第二天,小刘一大早起来,就坐公共汽车去找赵云峰。他按名片上的地址,找到太原双塔寺街24号(现为124号),经人指点,在主楼三层东面向阳的一间办公室外,看到了《对联杂志社》五个大字,两边门框上是一副醒目的对联: 对非小道; 他这才发现,中国还有个“对联杂志社”。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他轻轻敲了敲办公室的门,一位慈祥的长者吱地一声开了门,非常客气地说:“请进!”刘晓海掏出罗元贞写的信,说:“我找赵云峰老先生。”“敝人便是!” 赵云峰看罢罗老的信,笑眯眯地说:“年轻人中,像你这样迷恋对联的人,并不多见。惟其如此,更显得难能可贵。我也是个对联爱好者,咱们可以在一起共同探讨。既然罗老叫你找我来,我就得想办法帮你学好对联,要不然,罗老还要批评我呢!”说罢,爽朗地笑起来。 小刘仔细端详了一番赵云峰,但见他红光满面,一双智慧的眼睛闪闪发亮,看上去,虽有六十开外,身体却格外硬朗。他那张宽大的办公桌上除了一摞稿件外,别无他物,桌面一尘不染,足见老人办事的精明利落。 小刘不由自主地搓搓手,不好意思地说:“赵老,说起来真有点不好意思,我虽说是中文系的大学生,却写不好一副正经八经的对子。等我放了寒假,乡亲们让我编副对子,我能对乡亲们说我不会吗?我今天就是找您投师的,请您老无论如何收我当徒弟。”说着,向赵云峰恭恭敬敬鞠了一躬。 赵云峰没估计他会来这么一下,连忙说:“小刘,你千万不要客气,你这个徒弟,我是收定了。我不光要收你当徒弟,还要把我这辈子学到的诗联知识毫无保留地教给你!” 小刘感动得不知如何是好。赵云峰的手被他紧紧地攥着,层层热浪在心中激荡。 他不由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事情来。那时候,自己也像眼前这位年轻人一样,如醉如痴迷上了对联,恨不得一个早上就把对联的诀窍学到手。可对联哪有那么好学?最后还是得益于一位好老师——赵甸侯老先生。他教自己正正派派作人,规规矩矩学联,才为以后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刘,我教你学对联,咱是铁板钉钉,一锤敲定了。至于采用什么办法,你容我再好好想想。” 欲知小刘如何向赵云峰学习对联,请看下文。 编著:赵如才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版本:终校版 转贴请注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