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清翰林赵尚辅

 陆安桥1871 2015-10-13

晚清翰林赵尚辅,字翼之,(1849-1901)是万县一位精通经史科举的英才,忠实的教育开拓者,践行孝义的儒家后继人,廉洁清正的京官。他英年早逝,短暂的一生为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德行、孝悌、文章、诗词以及潜心教育的动人事迹,在湖北、川东一带影响深远。他宛若晨星,闪耀三峡,稍纵即逝,令人叹惋。

 

(一)

 

赵尚辅于清·道光29年(1849)二月生于四川省万县大周里七甲茅谷冲(今重庆市万州区天城镇茅谷村)。世以耕读传家,曾祖父赵世德热心桑梓教育,曾捐出黄草坡山地为学田;《同治·万县志》称颂他是一位“积学不辍,常欲子孙皆读书人”的“义行寒士”。父亲赵集云,庠生,从事私塾教学达27年,县内后学多从其学,培养出不少茂才。

赵尚辅天性诚笃,颖悟绝伦。7岁随父读于塾馆。13岁考取童生,进县学,习制艺。16岁入邑庠,23岁成为拔贡。27岁乡试中举,脱颖而出。光绪9年(1883)春闱,又擢中二甲进士,点入翰林院任庶吉士,时年34岁。3年后又升为编修。从此踏上仕途。

光绪14年(1888),赵尚辅外放湖北省学政。四年任期间,忠于职守,清正廉洁,不畏权势,不受贿,拒舞弊。他为振兴教育,捐廉(养廉金)扩建书院,增加师生膏奖,博征经史,编纂《湖北丛书》,动费万金不吝。鄂人谓自张文襄(之洞)督学后,继起惟赵公1人。

光绪18年(1892)冬月任满回京,因构怨于吏部侍郎陈某,未能擢升,仍留翰林院,浮沉清班,安之若素。

光绪22年(1896),日本倭夷侵犯我旅大,长驱直入。辅认为有了明君(光绪帝),国家有了希望。曾两次上书朝廷,大声疾呼:当抗战图存,备战拒敌,以慰国人。然为慈禧后党所拒,置善意良策于罔闻。

光绪24年(1898),迁翰林院侍读,不久晋升侍读学士、日讲起居注官,常侍光绪帝侧。

光绪26年(1900)义和团起义,举起“扶清灭洋”大旗,招致八国联军进犯京师。7月,慈禧挟持光绪帝西逃,经大同到太原,辗转驻西安,次年夏回宫。时尚辅奉命侍跸护驾。由于奔波犯寒暑,积劳成疾,卒于京寓,年仅51岁。翌年,由其子扶柩回籍,安葬在茅谷村祖塋内。

(二)

 

赵尚辅深受儒学熏陶、学术造诣很深。

他不仅是万县科举考试中获得最高成就的学子,在下川东各州县也是出类拔萃的佼佼者。

清朝科举考试始于顺治3年(1646),终于光绪30年(1904),在258年中,共举行了112场会试,四川省共考取进士786名,仅占全国的三十五分之一,全国平均每年仅录取进士106.6人,真是凤毛麟角。可见四川当时文化教育的落后。

举人参加由礼部主持的3年一次的会试,考中后再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复考,合格者赐一甲(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

据川大教授李朝正《清代四川进士征略》一书统计,在清代四川考中进士的786人中,荣获鼎甲仅有3人,他们是:状元骆成骧,1895年考中,资中人;榜眼李仙根,1661年考中,遂宁人;探花江国霖,1838年考中,大竹人。中二甲的为219人,占全省进士总数的27.86%,近三分之二都是赐同进士出身的三甲。

从原万州府各县看,中进士的为43人,占全省进士总数的5.47%;其中考中二甲的7人,占全省二甲总数的3.19%。

 

 

 

 

 

 

 

 

 

清代夔州府各县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名录

 

县 名  进士姓名      中进士时间         名 次     备 注  

万县  杨 棠          康熙33年(1694)   35    

      陶仁明         康熙45年(1706)   不详    

      赖 勲          嘉庆4年(1799)    58    

 刘兆藜         嘉庆10年(1805)   117  

 陈昌言         光绪3年(1877)    60    

 何永卓         光绪6年(1880)    119    

      刘衍茂         光绪20年(1894)   64    

      刘汉云         光绪24年(1898)   37    

奉节  谭 译          雍正11年(1733)   147    

      林映棠         道光15年(1835)   56    

      刘正品         咸丰6年(1856)    52    

      刘贞安         光绪29年(1903)   69    

      陈正学         光绪30年(1904)    4    

云阳  彭聚星         光绪年间  不详     

      李平先         同治10年(1871)   95    

      胡瀛涛         光绪3年(1877)   118    

     聂正中         光绪9年(1883)   112    

   甘作赓         光绪18年(1892)  94    

      李 肇          光绪29年(1903)  59    

开县  沈西序         道光24年(1844)  21    

      陈 昆          道光25年(1845)  46    

  谢临春         光绪15年(1889)  61    

忠州  李国凤         康熙36年(1697)  95    

     成文远         康熙36年(1697)  92    

      杜 熏          康熙52年(1713)  82    

      杜 煜          雍正8年(1730)   111    

      杜鹤翱         乾隆2年(1737)   27    

      贺鹤云         道光6年(1826)   69    

      秦时英         道光24年(1844)  63  

粱山  何荣楠         光绪6年(1880)   26        

      高元吉         康熙39年(1700)  47        

      高人龙         康熙37年(1698)  88        

      彭省非         乾隆52年(1787)    不详    应试时年满86岁,四川总督上书乾隆皇帝,钦赐举人,次年钦赐进士,授翰林院检讨职。    

    刁思卓           乾隆60年(1795)    62    

 

赵尚辅自幼聪颖,饱读诗书,少年入庠,弱冠后中举,中年考中进士成为翰林。这在文气渐开、士林不稠的万县,可以说是英俊联翩,独占鳌头,人人景仰。再从下川东各州县看,被钦点二甲进士的7名学子中,都是成绩优秀而入选翰林院任庶吉士。可是经过三年散馆后,有6人是改行从宦,仅有赵尚辅始终在翰林院供职。他从编修、学政、侍读,侍读学士,升到日讲起居注官,居三品,这在万县清代官员中是没人能够超过他的。

赵尚辅的主要政绩是热心倡导,捐廉措资,殚精竭虑,为文化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第一,扩充书院。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书院变成了天下学子求取功名的场所。光绪14年(1888)秋,赵尚辅走马上任湖北省学政,目睹旧有书院残破简陋,特捐出自己的养廉金和乡绅集措资金,将设于文昌门附近的“经心书院”迁建至三道街。院内宽敞宏大,建有山长住宅、讲堂、学生斋舍、图书馆和天文台。经史子集、舆地、经济、诗文、辞赋皆有所备。聘请著名学者为山长、教席,聚徒讲学,成为全省教学中心,盛况空前。倡实学,重文体,培养人才,其功不可没。

第二,搜集整理遗文,主持编印《湖北丛书》。嘉庆以来,历经多次兵变,各地旧藏书籍大半散佚。同治帝谕示:“现在地方已经肃清,亟应振兴文教。士子有志读书,而载籍难以购觅,其何以资讲坛而惠艺林”。“著各省督抚和有关学政,广为搜集,考订遗文,重加纂辑、刊发,以广流传”。赵莅任后,不遗余力,搜集楚人经史,辑成《湖北历史名贤著述》,计31种,200余万字付梓。因刻板工程浩大,耗资上万金。赵虽捐出俸银,亦不能刊行,同官感其热忱,亦多赞助数千金。特别是前任学政后为湖广总督的张之洞,为提高著名度,以白银四千两购回全部版本,改称《湖北丛书》,始得以刊行问世,使许多频临泯灭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存下来。

第三,热心家乡教育。光绪18年(1892)冬,赵任满回家省亲,时朝廷励精图治,变法自强,万县邑绅创建的白岩书院刚落成。首任山长胡元直(湖南长沙人)就是他推荐的。后又特邀荆湖名儒、词人、经学家况周颐担任山长和主讲书院,除精研经史外,还开设时势策论,学以致用,川东州县学子趋之若鹜,多时达数百人,一时风气大变,可与成都尊经书院并驱。况氏在任内遍采濒灭文物,撰有《万邑西南山石刻记》二卷及附录一卷,为万州保存了弥足珍贵的文献。

赵尚辅廉洁清正,洁身自爱。

寒士一旦中了进士,金榜题名,做了高官,大多会攀附权势,贪婪误民,光宗耀祖,鸡犬升天。而赵尚辅步入仕途后恰恰相反。

赵初任湖北学政时,得家训《六戒三字》。

六戒:

一、为官戒贪;

二、约束幕从,不作奸枉法;

三、荐实才,举贤良,拔寒微;

四、务真求实,不循私舞弊;

五、纳他人之长,不持己见;

六、立功德,树贤名,人去留馨。

三字:

不要钱。

他身体力行,重身教,循从不违。他不但在任上捐俸廉,造福社会,任期届满回家给母亲祝寿,返京缺盘缠,还是母亲替他拉借筹措。5年后,母亲病故治丧,一位多年的京官,家里依然贫穷得“丧葬无钱勉强力,礼节草草不周全。”令人叹息。

一身正气,不畏权势。光绪17年,他赴德安府(今湖北随州)担任主考官。时接到吏部侍郎陈学棻的亲笔信,称他的侄子将请人代考应试秋闱。陈学棻掌握升迁大权,赵秉公办事,将陈学棻的侄子“面试不符”除名,得到舆论好评,却受到陈的多次挟嫌报复。先阻止他再补某省督学,又在翰林官三年一次大考中,抑置三等,罚俸一年。时人称他“杜绝请讬,风骨崚赠,一身正气。”

由于赵尚辅坚守儒家名教,洁身自爱,错过了一些机遇。如开县李宗羲是道光丁未(1847)年的二甲进士,入选庶吉士散馆后以知县任用。太平军兴起,他奉命随清军办理粮饷及军械,出力不浅。后投靠湘军曾国藩,帮办军务,倚为左右手。1864年曾国藩攻克南京被授予两江总督后,特保荐李宗羲任两淮盐运使,旋升安徽省按察使、江宁布政使、山西巡抚,直至两江总督,成为清代封疆大吏。相比之下,学问渊博,高风亮节,赵超过李,而钻营从政,趋炎附势,赵却大为逊色。

赵尚辅毕生践行孝悌,侍亲至孝,待弟谦让,处世宽厚,为后世留下榜样。

他以万县方言和七字韵语写成的《哭母文》,洋洋8000余字,字里行间写出了慈母温良贤淑的美德,勤俭持家的艰辛,道尽了儿孙们的悲恸与思念。发自胸臆,其意也切,其言也哀,读之令人唏嘘,催人泪下。

此文言简意赅,雅俗共赏,在民间广为流传,至今百年不衰。

 

(三)

 

赵尚辅离开我们已有一个多世纪,岁月如斯,物换星移,我国面貌发生了天翻地复的变化。他翰林出身,从政廉洁,集道德文章于一身的美名,赢得人们的爱戴,仍闻名故里。

赵学识渊博,著作诗词不少,鄂人拟搜集他的遗稿付梓,可惜在他随銮西行时,留存于京郊昌平州的文稿散失,无从访求,未能刊世。赵工书法,擅楷书,喜题字,写门额,作墓志铭。今存有摩崖碑刻于万州太白岩和开县城南一带。

赵的后人继承“耕读为本,诗礼传家”的家训,曾出过2名秀才,1名举人,2名留日学生,大多从事教育科技工作。

赵的故居和坟墓至今保存完整。赵的坟在其故居左侧仅十余米,前立一碑。刻有“晚清日讲起居官,翰林院侍读学士”。正中写有“诰授奉政大吏、晋封通议大夫、赵公尚辅字翼之大人墓”。

赵尚辅的故居和坟墓现已列为万州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赵的曾祖父赵世德和祖父母、伯父、父亲的祖茔亦葬于斯。每逢春节、清明都有后辈前往祭扫。日前还有一位赵氏后裔充当志愿守墓人。

值得庆幸的是,万州一些热心地方文史的同志,积极收集编写赵尚辅的生平传略。先有牟沛然(万县中医校教师),后有张守兴(退休公务员)。张守兴是赵尚辅母亲张家的晚辈,自幼熟知赵尚辅的许多佚事,对其人品学识均极佩服。他曾在万州区天城党工委工作,退休后,锲而不舍地寻访采集各种抄本,校正错讹,终于将濒临泯灭的《哭母文》等遗作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他还撰写了《赵尚辅生平简介》、《赵尚辅年谱》等文章,以《赵尚辅祭文集》一书自费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