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读书的特点是不务正业、不走弯路、不求甚解 腾讯书院第三期实录 时间:2012-11-7 地点: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主持人:今天的主题是《读书,作为信仰》,我们嘉宾席上坐的是《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编李鸿谷,还有著名的哲学家、学者周国平老师,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我们今天的讲座可以说是一个非常轻松的,而且是具有互动气氛的讲座。整场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两位嘉宾阐述对读书的看法,第二个部分是嘉宾有一些互动和交流,会有一些互相的提问。最后我们会把时间留给微博的网友提问,以及现场同学的提问。 周国平:我读书的特点是不务正业、不走弯路、不求甚解 周国平:我先说说我自己读书的方式和习惯。我这一辈子读书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不务正业,博览群书”。博览群书是好听的说法,我的意思是我没有受自己专业的限制,什么书都看,这么一个特点。 从我上大学就开始这样,上高中、大学的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我大学学的是哲学系,北大哲学系。其实我大量的书看的是文学书,上课的时候也经常偷偷看,那时候特别喜欢比如说俄罗斯的文学,我那个时候应该说从我当时读书的比例来说,可能课内的非常少,也就是四分之一,四分之三是课外书,课外书里面一大半都是文学书。我自己觉得一个人你到世界上来,没人规定你必须干什么,我后来上了哲学系,这完全是偶然的,我没有必要受那个限制。一个人最重要还是让自己完整一点,我觉得实际上像文科,文史哲这个东西真的不分,没有界限,都是精神生活的一个部分,之间没有那么严格的界限。我什么书都看,不受专业的限制。 这一点直到后来,离开学校以后,我后来到了科学院的研究所从事哲学工作,我们所对我仍然有这个评价,说周国平不务正业,什么都干。我也写哲学方面的东西,这碗饭还是要吃。所以我也搞哲学研究,写过尼采的著作,主要是两本,《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这是我的专业,我也做,我当然也是喜欢,和我的爱好是完全一致的。 另外我也写了很多所谓的哲理散文,别人问我“你到底是作家还是学者”?我说这重要吗?不重要。我首先是个人,我怎么样舒服,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在那活着,我就怎么做,这是我一个主要的标准,这是我的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虽然我爱读书,什么都看,但是我无论是文学也好,哲学也好,历史也好,我是瞄准了经典大师,我刚才讲的第一个特点是不务正业,博览群书,我第二个特点就是“不走弯路,直奔大师”。那些大师的作品和比较聪明的,有才华人的区别太大了,一个人一辈子能够用来读书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像我这样的毕业以后可以说是以读书为职业的人——学者嘛大量的时间用来读书——但是我觉得一辈子能够读的书是有限的,既然如此的话,你就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比较平庸的作品上面。应该直接去找那些大师,这是我第二个特点。 而且我觉得一个人读什么样的书,其实跟自己的精神成长的关系非常大,你可以说你吸取了什么样的营养,你的精神就会长成什么样的状态。“一个人就是他吃的东西”,我说这句话起码在精神成长上是对的,就是这样一个情况。精神上吸取什么样的营养,你的精神发育的状态就是什么样的。所以我觉得选择什么样的书非常重要。而且我自己感觉,你真正去读大师的作品,有的人会觉得经典著作很难读,其实如果说你真正去读的话,其实不难读。真正大师的作品,他的文学性很强,像尼采的作品,其实很多是非常有意思的。我觉得没有必要走弯路,读大师的作品,读经典反而是走捷径。不应该去读二手的,三手的,那些东西。比如说你知道孔子,你就去读《论语》,你去读感悟,解读,心得,你了解的不是孔子。最后你真要了解孔子,还是要读《论语》,这是一个捷径。 古希腊有一个哲学家,他说过有的人很奇怪,明明喜欢哲学,但是不去读哲学家的著作,反而去读旁边介绍哲学的著作。这就像有一个人爱上女主人,可是他怕麻烦,就向女仆求婚,这不是很可笑吗?你喜欢女主人,你就向女主人求婚。书籍的世界里不存在这样的情况,你没有必要找他的助手,他的仆人,他的秘书,没必要。这是我的第二点,不走弯路,直奔大师。我读的书,大部分都是死人的书,活的人很少。从古希腊到近代,文学上面从古希腊到莎士比亚,这些书就很多了,够你读的了。我觉得这些东西非常可靠,不会让你失望的。经典的里面有些东西你不一定都喜欢,但是你一定能找到你自己喜欢的。选择的范围,你要找好书,现在的出版物太多了,你自己去找的话,费工夫,你读了很多很平庸的,才好容易发现一点好的东西,这个太浪费了。我说考虑到成本,要节省成本,是一个效益问题,那是最有效的。你可能现在的书不去看,你会错过去好东西,这种损失是会有,比较起来小的多。比你把时间花在一般的书里面去筛选,反而把经典的作品荒废掉了,你这个损失会更大。这是我讲的第二点。 有的人说经典难读怎么办,我就有第三点,尽管我是读的经典,但是我“不求甚解,为我所用”,这是我的第三个特点。我读书是三不主义:第一“不务正业,博览群书”;第二“不走弯路,直奔大师”;第三读大师的书“不求甚解”。我真正要搞一个课题,我必须是很认真的弄清楚它的原意是什么,要去找资料。对一般的阅读来说,其实阅读主要是我个人的一种精神生活,我没有必要去死抠含义是什么,如果读的过程中不感兴趣,你可以跳过去,慢慢的,不求甚解,不求甚解的阅读过程中,你读过的经典资源逐渐的积累,你在受那些书的熏陶,你的人文素养越来越提高。有一天你就会发现你读那些书非常愉快,可以把它当闲书一样读。一开始拿尼采的书,读起来很慢,要命令自己好好读下去。你读到后来,你拿起来真的是可以读一本小书那样读,会变成很愉快的事情。你在不求甚解的阅读过程中,对经典的理解是在不断积累的。这个过程你不知道,实际上你在积累,你在受熏陶。 我想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为我所用,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我们排除做学问很实际的目的,学者当然要做学问,要写出他的著作。如果我不是把自己放在学者的位置上,我这样来读的话,我没有必要那样。我在吸取营养,我把自己丰富起来,能生长的好就可以了。但是这个过程中,吸收营养的过程中,从学习的方法来说有一点特别重要,我自己感觉,读书最愉快的是时候是什么时候?读的过程中你突然发现“我也有这个思想”。最快乐的时候是把你本来已经有的,你不知道的东西把你唤醒了。像这样一个过程是自我发现的过程,阅读的过程是自我发现的过程,你发现还有这个好东西,是跟大师是一样的,你不太清楚。你把这个东西找出来,让它更丰满,这样一个过程也是你今后成长的过程。 我基本上是这样三个特点,我先说这么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