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母亲的家织布(散文)|槐荫风情

 溪枫典藏图书馆 2015-10-15
母亲的家织布(散文)母亲的家织布
龚文锋
我的童年是在解放前后度过的,记事则从解放初期开始。我记得,自从记事,我童年时期身上所穿的,几乎全是母亲亲手纺织、缝制的家织布衣服。当时,有的人称这样的家织布为土布,我们乡下则称其为“棉布”,称买来的机织布为“洋布”。
我记得,除了轧花、弹花两道工序由别人完成外,要把棉花织成棉布,母亲起码还得经过八道工序才能完成。
第一步,搓棉条。
母亲有一根“棉条棍”,筷子般粗细,比筷子稍长,约有一尺来长,又光又直。当棉花被弹成絮花,母亲就在油灯下用这根棉条棍搓棉条。搓出来的棉条是用来纺棉线的。在我的印象中,母亲搓棉条的姿势是很优美的,抓一把棉絮,铺开,将棉条棍压上去,右手随之有节奏地搓动,几下就搓成了一根棉条。
第二步,纺棉花。
母亲有一辆手摇防线车,是用来纺棉线的。这是母亲织布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用时最长的一道工序。母亲经常是常年累月在做这项工作,因为把棉条纺成棉线,花费的时间最多。有时,社里在我家开社员大会,母亲也不停地在那里纺线。现在回想起来母亲劳动是很优美的一种劳动,她通常是右手摇车,左手牵线,经过左右手的动作配合,左手里的棉条渐渐变成一条细线,绕在纺锤上。我们当地的纺锤,是铁质的,比筷子还细,我们那里叫它“铤子”。“铤子”由纺车带动旋转,尖子上把棉絮纤维转成细线,线拉到一定的长度,母亲的右手再一回车,左手回放,细线就绕到纺锤上去了。由于种种原因,“铤子”特别爱弯,弯了的“铤子”就纺不成线了。母亲总是自己用手把“铤子”取下来扳直。不知湾里纺线的妇女是不会扳直“铤子”还是她们不想扳,全湾几乎所有的“铤子”弯了,都要送到我家让母亲帮忙扳直。我几乎是看着母亲纺线长大的。母亲纺线时的节奏,纺车依依呀呀是声音,就像一曲曲动人的乐章,让我陶醉其中;有时又像一曲小夜曲,催我入睡。
第三步,扒棉线。
这是把纺锤上的线扒成有条理的线团,以备浆线。母亲有一个专门扒线的“线子扒”,“8”子型,两头是平的。母亲用它把纺好的线扒成线团。只见母亲右手拿着线扒,左手牵着线,不断地上下左右绕动,不一会就扒出一团线来。
第四步,浆线团。
这是最简单的一道工序。母亲把扒好的线团放到米汤或面粉浆糊里浸泡后再取出晾干即可。浆过的线团比先前的僵硬了许多。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母亲告诉我,那是为了让棉线的“经丝”好,织布时减少断线。
第五步,绾线锭。
把浆好的线团放到“风机”上,用纺车把线绾到“筒壳”上,以便牵线。“风机”像个小纺车,纺车带动“筒壳”绕线,“风机”跟着飞快地转动,不一会就绾成一个线锭。我最喜欢看母亲绾线,那纺车带动“风机”的飞转,很有机械转动的味道。
第六步,牵长线。
据母亲她们讲,这个工序叫做“牵布”。事先几家商量好,设计好。按设计的经线数量决定放置“筒壳”的数量。地上放一排木板,木板上插一些木(或竹)棍,筒壳就放在木棍上滚动,牵线的人就将一批棉线牵成一卷长卷,卷成一个大锭子。
第七步,梳经线。
先把卷好的锭子的棉线按顺序插到梳线的工具——“扣”上,再把经线梳理清楚,然后再卷成一个经过梳理后的大锭子,架到织布机上,以备织布。在这“牵线”、“梳线”两个工序中,得好几个人配合才能完成。往往是几家合织一卷布,那就几家出人工合作。如果只一家织布,这两项工作就要请人帮忙了。
第八步,织棉布。
这是母亲织布的最后一道工序了。把梳好的经线,再按顺序一根根穿过“综”眼,便于织布时按单、双数上下扯动,再用梭子把纬线穿来穿去,布就这样织成了。
织布是一道最复杂的工序。人坐到织布机上,双脚踏着两个踏板,交替踩动踏板,踏板带动“综”,“综”扯动经线交替上下,张开中间的空隙;双手甩动梭子,相互交替,梭子把纬线织在经线中间,布就这样一线一线地织进去的。梭子里装有一个纬壳,纬壳上绾有纬线,这些纬线是事先在纺车上绾好了的,绾好了纬线的纬壳叫“纬子”,往纬壳上绾纬线叫“倒纬子”。
母亲织的布是全湾最好的,布质细腻光滑。我很喜欢母亲织的布做的衣服。后来,“洋布”渐渐多了起来。母亲的家织布也渐渐少了。尤其是上了初中,住校了,我再很少穿“棉布”衣服了。
那时,我们家人口很多,全家人身上穿的衣服、脚上穿的鞋子,都靠母亲一双勤劳的双手。
直到今天,我还不能忘记母亲织的棉布,母亲缝制的棉布衣。

写于2010年8月19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