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MDCC 2015】IoT峰会—硬件开发与技术专场(上):智能设备研发与硬件创业经验谈

 方珺逸 2015-10-16

2015年10月14日,第六届MDCC移动开发者大会·中国在北京新云南皇冠假日酒店隆重召开。作为大会的传统项目及亮点之一,英雄会晚宴也在主会结束后的当晚准时开宴。自2010年以来,MDCC移动开发者大会一直致力于为开发者提供最专业、最前沿、最深度、最具洞察性的交流平台,而作为这一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英雄会晚宴则成了移动产业中各路高手的“华山之巅”,不同的是,在这里我们不是以武会友,而是共享共荣,让这一行业中最顶尖的人群相互结识,从而促进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


10月15日“硬件开发与技术专场”正式举行。在上午时段,华为可穿戴高级产品经理酆怡祖、宇通智能车队队长韩威、极路客Goluk创始人钱进、3db硬件创始人朱继志分享了在研制智能设备过程中发现的产品现状、研发过程、产品定义理念和创业路上的坎坷。同时,本次专场由和君咨询合伙人、 IC咖啡发起人许永硕担任嘉宾主持。


华为可穿戴高级产品经理酆怡祖:可穿戴产品的技术挑战


酆怡祖分享了可穿戴市场的表现和困境、以华为荣耀小k儿童手表为案例,分析那个了可穿戴产品设计商的经验。他表示,可穿戴产品有三个关键点:情感、时尚和技术。华为在智能终端的布局以手机为中心,将应用云、数据云与可穿戴、智能家居等产品连接起来。




在可穿戴产品中,最为典型的两种产品就是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他分享道,智能手环目前的痛点:1.体验不够好,太电子化,装饰品属性不足;2. 服务没有整合,体验分散,没有粘性。目前手环市场已经有足够的热锻,小品牌在京东上都有十几万的销量,但是市场上还缺乏拳头产品,量级和口碑都有所欠缺。


智能手表主要面对产品和技术两方面的困难。在产品方面:1.偏离了穿戴式的本源特质,缺乏与人体紧密结合的传感器,仅仅是对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功能的移植;2.背离了手表的本源属性(装饰、身份)差异太远,不够美观;3.交互方式没有创新,停留在触摸屏、按键,真正的穿戴式需要识别语音、手势、姿势,需要具备智能。在技术方面:缺乏低功耗芯片平台和OS;电池技术没有突破;材料工艺复杂,加工慢,无法快速大规模量产;低功耗传感器,特别是生物传感器不够成熟。


宇通智能车队队长韩威:世界首辆无人驾驶大客车诞生记


宇通智能车队队长韩威以“挑战“危险之路”——世界首辆无人驾驶大客车诞生记”为主题,分享了他们从研制无人驾驶大客车的几个阶段中(系统架构设计、车辆控制改造与测试、传感器安装与标定、系统测试)总结出的经验,以及目前无人驾驶领域的关键技术问题。车辆通过视觉传感器、雷达传感器、定位传感器生产驾驶态势图簇,经过系统运算调控,传达至控制机构实现无人驾驶。




除了无人驾驶,作为清华博士生的他还在研究个性化驾驶项目。他们对驾驶员的驾驶习惯(加速、减速、跟车距离)进行了建模,通过采集数据、机器学习、参数辨识,然后生成一些不同的驾驶模式,可供用户使用。目前这个课题还处于初步研究阶段。


极路客Goluk创始人钱进:从移动互联网到智能硬件,我们所遇到的那些坑


此前,他是导航犬的创始人,进入硬件创业领域后,遇到了“三个大坑与三个小坑”,包括创业至今在产品定义、供应链管理、工业设计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产品定义时,他们讲产品想得太过完美,超出了自己能力的边界,为此交了1000万的学费。最后痛定思痛,砍掉了75%的功能定义,专注于行车记录仪上。




3db硬件创始人朱继志:高宽容度相机是什么?


目前团队专注与成像引擎的开发,可应用与手机、VR,甚至相机。成像引擎主要通过高精度的硬件电路、大规模实时运算来实现,他们为了让产品可以在复杂光线环境下拍摄出接近人眼宽容度(照片能同时展示的最亮部分和最暗部分的范围),还重新调整了成像引擎,并设计一套新的成像原理。




目前,这款名为“超感相机”的产品,还处于小范围测试阶段。他表示,这属于一个新的品类,既不能以专业摄影爱好者为目标人群,也不能仅以手机摄影爱好者为主要用户群。所以,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收集不同用户群体的反馈,以及他们的使用习惯、使用需求,进而圈定出一个比较合理的目标用户范围。


本文为CSDN原创,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完整文章并参与讨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角“…”将本文分享给你的朋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