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吕祖真传无上法门

 自我觉察监控 2015-10-16
祖师曰:天心者,三才同禀之心,丹书所谓玄窍是也。人人具有。贤哲启之,愚迷闭之。启则长生,闭则短折。
    委之命数者,凡夫之见也。无人不愿求生,而无不寻死。
   夫岂别有肺肠哉?六根以引之,六尘以扰之,駸駸年少,转眼颓殁。至人悯之,授以至道。诲者谆谆,听者渺渺。其故何哉?盖不明大道体用,而互相戕贼。如是求生,犹南辕而北辙也。夫
岂知大道以虚无为体,以隐现为用,故须不住于有,不住于无,而气机通流。
    吾辈功法,惟当以太一为本,金华为末,则本末相资。长生不死矣。斯道也,古来仙真,心心相印,传一得一。自太上化现,递传东华,以及南北二宗。
    道本无隐,而心传极秘。非秘也,非心授心受,不能授受也。口传固妙,而领会难一,况笔亦乎。是以太上大道,贵乎心传。而授受于鸟睹之中,豁然而开,师不得期授于弟,弟不得期受于师。真信纯纯,一旦机合神融,洞然豁然。或相视一笑,或涕泣承当。入道悟道,均有同然者。第或由悟而入者有诸,由入而悟者有诸,
未有不由心一、心信而入而得者。不一则散,不信则浮。散则光不聚,浮则光不凝。不能自见其心,又何能合太上所传之心?
    故儒崇内省,道崇内观。佛氏《四十二章经》亦云:“置心一处,何事不办?”盖以无上大道,只完得一心全体焉耳。全体惟何?虚净无杂焉耳,宗旨妙体如此。宗旨妙用,亦惟在置心一处也。内观即是置心一处之诀,即是心传秘旨。非徒可以心领,且可以口授。非徒可以口授,且可以笔示。
    至于功造其极,心空漏尽之时,然后恍然洞彻玄妙之旨。非笔之所得而示,并非口之所得而传。真虚真寂,真净真无,一颗玄珠,心心相印,极秘也。至得悟得入之后,而仍极显矣。此无他,天心洞启故耳。
    今之求道者若涉大水,其无津涯,已到彼岸,则如筏喻者,法尚应舍,若不知所从者,可不示之以筏乎?我今叨为度师,先当明示以筏。然天心一窍,不在身中,不在身外,不可摸索而开,只可默存以俟。欲识其存,不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丹书所谓是那么,非那么,非那么,却那么。才是如如,一开永开也。而功法在于存诚两字。
    诸子存诚妙用,尚有诀中捷诀。乃于万缘放下之时,惟用梵文伊字。(即日月天罡,在人身即是左目,右目,与眉心,先天神人皆具三目,如斗母雷祖是也。人知修炼,眉心即开,所开之目,名曰天目是也。)以字中点存诸眉心,以左点存左目,右点存右目,则人两目神光,自得会眉心。眉心即天目,乃为三光会归出入之总户(丹书所谓日月合璧之处)。人能用三目如梵伊字然,微以意运如磨境,三光立聚眉心,光耀如日现前,即以意引临心后关前(关即双关也)。此一处也,按即玄牝之门。以意引之,光立随临,而毋忘若如二字玄义,天心必自洞启。以后玄用,再为细示。所切嘱者,终始弗为元引耳。(元者,气机之所变幻,皆非真实玄况。若为引动,便堕魔窟。)
    诸子遵循行去,别无求进之法,只在纯想于此。《楞严经》云:“纯想即飞,必生天上。”天非苍苍之天,即生身于乾宫是也,久之自然得有身外天。
    盖身犹国土,而一乃主君,光即主君心意。又如主君敕旨,故一回光,则周身之气皆上朝。如圣王定都立极,执玉帛者万国。又如主佐同心,臣庶自然奉命,各司其事。诸子只去专一回光,便是无上妙谛。回之既久,此光凝结,即成自然法身。廓而充之,吾宗所谓鄞鄂,西教所谓法王城是也。主君得辅,精气日生,而神愈旺。一旦身心触化,岂仅天外有天,身外有身已哉?
   
然金华即金丹,神明变化,各师于心。此中妙诀,虽不差毫末,然而甚活。全要聪明,又须沉静。非极聪明人行不得,非极沉静人守不得。
   按: 此节乃是举世棒喝。举世学人,万不可少此一喝。而蒋氏所得之本节去之,是未身体力行之故。无他,信未真笃所致也。
 
                     元神识神章第二
 
  祖师曰:天地视人如蜉蝣,大道视天地亦泡影。惟元神真性,则超元会而上之。其精气则随天地而败坏矣。然有元神在,即无极也,生天生地,皆由此矣。学人但能护元神,则超生阴阳外,不在三界中。此见性方可,所谓本来面目也。
 按: 此“见性方可”四字是棒喝,万不可删。而誊本删之,今仍补入。祖意盖言人于大道,乃有行而不能入、得而不能守者,总以未见真性本体,不能无疑。大障随之,此其所以不入不守也。非真见而曰守,不过守所闻焉耳。若果能见,未有不能守也。故祖圣意,重在见性一边。一得故知此章四字为棒喝,是承上章而来也。
  凡人投胎时,元神居方寸,而识神则居下心。下面血肉心,形如大桃,有肺以覆翼之,肝以佐之,大小肠承之。假如一曰不食,心上便大不自在。至闻惊则跳,闻怒而闷,见死亡则悲,见美色则眩,头上何尝微微有些儿动(问方寸不能动乎??)?方寸中之真意,如何能动?到动时,便不妙,然亦最妙。凡人死时方动,此为不妙。最妙者,光凝结为法身,渐渐灵通欲动矣。此千古不传之秘也。
 
  谨按:千古不传之秘,非仅光凝法身一节。如云元神居方寸,识神居下心。古哲未尝一并指示,而后学乃有误认识心为心,而加之以运注,翻著有为,以致助火。盖此血肉心体,识神所依,属阴火,惟宜致寂致虚而致无者。元神乃真性,来自乾,亦属火,天火也。祖师故并标而出之。
  下识心如强藩悍将,欺天君孤立,便尔遥执纪纲,久之太阿倒置矣。今拟光照元宫,如英明主有伊周佐之,日日回光,如左右臣工,尽心辅弼。内政既肃,自然一切奸邪,无不倒戈乞命矣。
  丹道以精水、神火、意土三者为无上之宝。精水云何?乃先天真一之炁。神火即光也。意土即中宫天心也。以神火为用,意土为体,精水为基。凡人以意生身,身不止七尺者为身也。盖身有魄焉,魄附识而用,识依魄而生。魄阴也,识之体也。识不断则生生世世,魄之变形易舍无已也。惟有魂者,神之所藏也。魂昼寓于目,夜舍于肝。寓目而视,舍肝而梦。梦者,神游也。九天九地,刹那历遍。觉则冥冥焉。拘于形也,即拘于魄也。故回光即所以炼魂,即所以保神,即所以制魄,即所以断识。古人出世法,炼尽阴滓以返纯乾,不过消魄全魂耳。回光者,消阴制魄之诀也。无返乾之功,只有回光之诀。光即乾也,回之即返之也。只守此法,自然精足,神火发生,意土凝定,而圣胎可结矣。蜣螂转丸,而丸中生白,神注之纯功也。粪丸中尚可生胎离壳,而吾天心休息处,注神于此,安得不生身乎?
  按: 此功法,究其入手,以回光聚天池。是由泥丸外宫,悬于天目,有如日然。以意引由绛阙,存照中黄透入玄窍,乃达神室。既则牵降识神,下达下田,其时必有津液护识神而就冶炼者也。
    
   此是回光聚泥丸以后工法。大忌躁妄,又忌散漫与昏沉。
法惟万虑皆空,一念不扰,待得天心一开,则自油然照入。是时也,不独一身百窍,窍窍放光,大地天元三才三宝,皆可悠然感至者。
   故我斯时,总以不采采之,其妙更无穷焉。而祖师不之示者,恐学者鄞鄂未固,而世财未充,且于言外藏有妙义,不可不为述及也。
   盖神室毗连绛阙,绛阙一地,纯以无作无为为事。如是寂体寂照,绛阙乃凉,识神有制。始自随神下降下田,受烹受炼,而无逆违之验,其妙在于一念虚寂,则六贼六根,自无驻足处。中宫始泰,元神得以临莅,而胎元有兆矣。祖师玄意盖如此。是即无为功里施功之作用,而即儒之使由不使知也。
     
     斯篇妙语,乃樵云大师,得自驻世神人李蓬头者。神人本性瞿,故明殉节忠宣公讳式耜之子,管天仙亦以师礼事之者。乾隆四十三年,云游至金盖。斯时樵云大师,尚未皈依太虚也。越四载,太虚翁至,谕将斯论,注于是章之下,今故述之。
    一灵真性,既落乾宫,便分魂魄。魂在天心,阳也,轻清之气也,此自太虚得来,与元始同形。魄,阴也,沉浊之气也,附于有形之凡体。魂好生,魄望死。一切好色动气皆魄之所为,即识神也。死后享血食,活则大苦,阴返阴也。物以类聚也。学人炼尽阴魄,即为纯阳。
 
                      回光守中章第三
 
   祖师曰: 回光之名何昉乎?昉之自文始真人也(即关尹子)。回光,则天地阴阳之气无不凝。所谓精思者此也,纯气者此也,纯想者此也。初行之诀,是有中似无。久之功成,身外有身,乃无中似有,百日专功光才真,方为神火。百日后,光自然聚。一点真阳,忽生黍珠,如夫妇交合有胎,便当静以待之。光之回,即火候也。
   回光之益之妙,本文详矣。回光得聚之诀亦备矣,然犹有欲取先与玄妙一诀,可引而伸之,其诀乃放光以引耳。放光妙用,在知廓其气机,欲廓气机在知气透九霄,欲行上透须知下达。下达作用,须先目光聚于乾宫。
光足则下达中下,乃穿闾后透顶而上。透愈高,现俞愈广。觉广,仍以事回耳。此未传之秘也。
  夫元化之中,有阳光为主宰。有形者为日,在人为目。走漏神识,莫此甚顺。故金华之道,全用逆法。
  回光者,非回一身之精华,直回造化之真气。非止一时之妄想,直空千劫之轮回。故一息当一年人间时刻也,一息当百年九途长夜也。凡人自[口](户卧切,音和.注:[口]为外口内力)地一声之后,逐境顺生,至老未尝逆视。阳气衰灭,便是九幽之界。故《楞严经》云:“纯想即飞,纯情即堕。”学人想少情多,沉沦下道。惟谛观息静,便成正觉,用逆法也。《阴符经》云:“机在目”,《黄帝内经素问》云:“人身精华,皆上注于空窍”是也。得此一节,长生者在兹,超生者亦在兹也。此贯彻三教工夫也。
 
  光不在身中,亦不在身外,山河、日月、大地,无非此光,故不独在身中。聪明智慧,一切运转,亦无非此光,所以亦不在身外。天地之光华,布满天下。一身之光华,亦自漫天盖地。所以一回光,天地山河,一切皆回矣。
  人之精华,上注于目,此人身之大关键也。子辈思之,一日不静坐,此光流转,何所底止?若一刻能静坐,万劫千生,从此了彻。万法归于静,真不可思议此妙谛也。然工夫下手,由浅入深,由粗入细,总以不间断为妙。工夫始终则一,但其间冷暖自知,要归于天空海阔,万法如如,方为得手。
  圣圣相传,不离返照。孔云知止,释号观心,老云内观,皆此法也。但返照二字,人人能言,不能得手,未识二字之义耳。返者,自知觉之心,返乎形神末兆之初,则吾六尺之中,返求个天地末生之体。今人但一二时闲坐,反顾其私,便云返照,安得到头?
  佛道二祖,教人看鼻尖者,非谓著念于鼻端也,亦非谓眼观鼻端,而念又注中黄也。眼之所至,心亦至焉。心之所至,气亦至焉。何能一上而一下也?又何能忽上而忽下也?此皆认指为月。毕竟如何?曰:鼻端二字最妙,只是借鼻以为眼之准耳。初不在鼻上,盖以太开眼,则视远而不见鼻矣。太闭眼,则眼合而不见鼻矣。太开失之外走,易于散乱。太闭失之内驰,易于昏沉。惟垂帘得中,恰好望见鼻端,故取以为准。只是垂帘恰好去处,彼光自然透入,不劳你注射与不注射也。
 
   天心章言以意引临心后关前,是示功夫已到之人,统说回光之全功也。此言不必念又注黄中,是教初学凝神一处以聚光,不可分心两处也。待得透入之后,则鼻尖是指,中黄是月。看鼻尖者,用以为眼之准,使无外走内驰之弊,惟垂帘为得中。然意初不在鼻而在天目,所以聚光于此。光既得聚,则又须引光下注中黄。盖以中黄,在人身地天之正中,即易之黄中,释氏所谓缘中,吾宗名曰玄牝之门,乃是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玄窍。修真成道之基,基于此者。初学如何便得注此?故须假鼻尖以为准,始得光聚天目。天目为三光之都会,而山根为人身之性户。上达泥丸,中达黄中,下通脐后者,故须凝聚光于此处,由此而下注,是乃不易之功法。然忌太著意,又忌无意,兼忌躐等而进。其理如此,必须循序而行。尤须无滞无脱,密密绵绵,一任自然。总以光聚黄中为得也。
  
看鼻端只在最初入静处,举眼一视,定个准则,便放下。如泥水匠人用线一般,彼只起手一挂,便依了做上去,不只管把线看也。
  止观是佛法,原不秘的。以两目谛观鼻端,正身安坐。系心缘中,道言中黄,佛言缘中,一也。不必言头中,初学但于两目中间齐平处系念便了。光是活泼泼的东西,系念眼之齐平处,光自然透入,不必著一念于中黄也。此数语,已括尽要旨,其余入静出静前后,以小止观书,印证可也。
 
  缘中二字极妙。中无不在,遍大千皆在里许。聊指造化之机,缘此入门耳,缘此为端倪,非有定着也。此一字之义。活甚妙甚。?
  止观二字,原离不得,即定慧也。以后凡念起时,不要仍旧兀坐,当究此念在何处,从何起,从何灭,反复推穷,了不可得,即见此念起处也。不要又讨过起处,所谓“觅心了不可得”,“吾与汝安心竟”,此是正观,反此者名为邪观。如是不可得已。即仍旧绵绵去,止而继之以观,观而继之以止,是定慧双修法。此为回光。回者,止也。光者,观也。止而不观,名为有回无光。观而不止,名为有光而无回,志之。
   止观,原文有此。推究功法,是为未见心体,且不真信心体本虚、本无、本净、本寂,故有等等推究,造至了不可得。盖已为汝安心竟也,此一句,是为即境指点法。若已见性,一照即觉,妄自遁矣,不劳推究。妄去体验,不劳寻觅,然只可为已见性者道。若未见性,必令从推究体得,尚须当下点破,信根方坚,疑根方断也。此后绵绵行去,但嘱勿动勿随,凭他妄说弥天盖地,而吾体自存。种种妄说,一切如浮云之点太虚,与我何损之有?盖此种种妄说,乃是气机,第无净尽之理。一起扫除之念,此念即妄,此起即著。古德云:“驱除烦恼重增念,趋向真如即是邪。”故吾宗但嘱勿动,动则非逐即随。岂仅乱性已哉?谨按此节祖意,乃在知止,故有等等推究功法也。吾辈事之,但加心信以行。一味返妄归真,返妄归真,不外回字。回光自返,无劳引导。一得寂体宗旨,谓当静也照,动也照,第照字须若春之日,秋之月,乃为得宜耳。
  
                        回光调息章第四
 
  祖师曰: 宗旨只要纯心行去,不求验而验自至。大约初机病痛,昏沉散乱二种尽之。却此机窍,无过寄心于息。息者,自心也,自心为息。心一动而即有气,气本心之所化也。吾人动念至速,霎顷起一妄念,即一呼吸应之。故内呼吸,与外呼吸如声响之相应。一日有几万息,即有几万妄念。神明漏尽如木槁灰死矣。然则欲无念乎?不能无念也。欲无息乎?不能无息也。莫若即其病而为药,则心息相依是已。
  故回光必兼之调息,此法全用耳光。一是目光,一是耳光。目光者,外日月交光也。耳光者,内日月交精也。然精即光之凝定处,同出而异名也,故聪明总一灵光而已。
  坐时用目垂帘后,定个准则,便放下。然竟放,又恐不能,即存心于听息。息之出入,不可使耳闻。听惟听其无声也,一有声,便粗浮而不入细,即耐心,轻轻微微,愈放愈微,愈微愈静,久之忽然微者遽断,此则真息现在,而心体可识矣。盖心细则息细,心一则动气也。息细则心细,气一则动心也。定心必先之以养气者,亦以心无处入手,故缘气为之端倪,所谓纯气之守也。
  调息用耳光,秘法也。然有耳聋一辈,息之粗细不得闻,奈何?是当体之以觉。盖以气由心化,心无形,其粗其细,不易觉。气则无质而尚有迹,可体觉也。迹粗则加静其心,心静则迹自细,而息已微矣。迹造至无,则息已造真息矣。较用耳光,得调更速。故古有调息不若调心之妙用也。年老耳聋之人,舍是体觉一诀。此步功夫,终难入够也。况觉乃性精,迹乃命末,是亦有性命相顾之义,先师太虚翁,曾为高海留言之,谨采补祖示之所未及。
  子辈不明动字,动者,以线索牵动言,即掣之别名也。既可以奔驰使之动,独不可以纯静使之宁乎?此大圣人视心气之交,而善立方便,以惠后人也。丹书云:“鸡能抱卵心常听”,此要妙诀也。盖鸡之所以能生卵者,以暖气也。暖气止能暖其壳,不能入其中,则以心引气入。其听也,一心注焉,心入则气入,得暖气而生矣。故母鸡虽有时出外,而常作侧耳势,其神之所注,未常少间也。神之所注,未尝少间,即暖气亦昼夜无间,而神活矣。神活者,由其心之先死也。人能死心,元神即活。死心非枯槁之谓,乃专一不分之谓也。佛云:“置心一处,无事不办。”心易走,即以气纯之。气易粗,即以心细之。如此而心焉有不定者乎?
  大约昏沉散乱二病,只要静功日日无间,自有大休歇处。若不静坐时,虽有散乱,亦不自知。既知散乱,即是却散乱之机也。昏沉而不知,与昏沉而知,相去奚啻干里!不知之昏沉,真昏沉也。知之昏沉,非全昏沉也,清明在是矣。
  散乱者,神驰也。昏沉者,神未清也。散乱易治,昏沉难医。譬之病焉,有痛有痒者,药之可也,昏沉则麻木不仁之症也。散者可以收之,乱者可以整之。若昏沉,则蠢蠢焉,冥冥焉。散乱尚有方所,至昏沉,全是魄用事也。散乱尚有魂在,至昏沉,则纯阴为主矣。
  静坐时欲睡去,便是昏沉。却昏沉,只在调息,息即口鼻出入之息,虽非真息,而真息之出入,亦于此寄焉。凡坐须要静心纯气,心何以静?用在息上。息之出入,惟心自知,不可使耳闻。不闻则细,细则清。闻则粗,粗则浊。浊则昏沉而欲睡,自然之理也。虽然,心用在息上,又要善会,亦是不用之用,只要微微照听可耳。
  何谓照?即眼光自照,目惟内视而不外视。不外视而惺然者,即内视也,非实有内视。何谓听?即耳光自听,耳惟内听而不外听,听者,听其无声。视者,视其无形。目不外视,耳不外听,则闭而欲内驰。惟内视内听,则既不外肆,又不内驰,而中不昏沉矣。此即曰月交精交光者也。
  
昏沉欲睡,即起散步,神清再坐。清晨有暇,坐一蛀香为妙。过午,人事多扰,易落昏沉。然亦不必限定一炷香,只要诸缘放下,静坐片时,久久便有入头,不落昏睡矣。
                    
                  回光差谬章第五
 
  祖师曰: 诸子工夫,渐渐纯熟。然枯木岩前错路多,正要细细开示。此中消息,身到方知。吾今则可以言矣。
  吾宗与禅学不同,有一步一徵验。请先言其差别处,然后再言徵证。宗旨将行之际,预作方便,勿多用心,放教活泼泼地令气和心适,然后入静。
  静时正要得机得窍,不可坐在无事甲里(原注:所谓无记空也)。万缘放下之中,惺惺自若也。又不可着意承当(原注:凡太认真即易有此,非谓不宜认真,但真消息在若有若无之间,以有意无意得之,可也。)。惺惺不昧之中,放下自若也。又不可堕于蕴界。所谓蕴界者,乃五阴魔用事。
  如一般入定,而槁木死灰之意多,大地阳春之意少。此则落阴界,其气冷,其息沉,且有许多寒衰景象,久之便堕木石。又不可随于万缘,如一入静,而无端众绪忽至,欲却之不能,随之反觉顺适。此名主为奴役,久之落于色欲界。上者生人,下者生狸奴中,若狐仙是也,彼在名山中,亦自受用风月花果,琪树瑶草。三五百年受用去,多至数千年,然报尽还生诸趣中。
  此数者皆差路也。差路既知,然后以求证验。
         
                       回光证验章第六
 
  祖师曰:证验亦多,不可以小根小器承当,必思度尽众生。不可以轻心慢心承当,必须请事斯语。
  静中绵绵无间,神情悦豫,如醉如浴。此为遍体阳和,金华乍吐也。既而万类俱寂,皓月中天,觉大地俱是光明境界。此为心体开明,金华正放也。既而遍体充实,不畏风霜,人当之兴味索然者,我遇之精神更旺。黄金起屋,白玉为台。世间腐朽之物,我以真气呵之立生。红血为乳,七尺肉团,无非金宝。此则金华大凝也。
  第一段,是《应观经》日落大水行树法象。日落者,从混沌立基,无极也。上善若水,清而无暇。此即太极主宰,出震之帝也。震为木,故以行树象焉。七重行树,七窍光明也。(西北乾方移一位为坎,日落大水,乾坎之象也。坎为子方,冬至雷在地中,隐隐隆隆,至震而阳方出地上矣,行树之象也。余可类而推之者。)
  第二段,即肇基于此,大地为冰。琉璃宝地,光明渐渐凝矣。所以有莲台而继之佛现也。金性即现,非佛而何?佛者,大觉金仙也。此大段徵验耳。
  山本此下载有宣示秘文:
  至此,鸾笔忽停。时值月晦,倏大明亮,非日非月,而毫末不隐,异香充塞,空中隐隐闻有天乐。久之,鸾始飞舞。判曰:此毗卢遮那如来光注也。
  吾宗太上曾言,昔我于无量劫前,位证无量寿主。境土极西,去今西牛贺洲,十万八千里,国曰无量寿国。我于斯地,集诸同志万五千人。即身即世,即世即身。以觉通性,灭度一切。光明藏中,法界如琉璃。而大地行树,七宝凝成。人无男女,莲花化生。飞潜动植,无不咸若,寿亦无量。今之阿弥陀佛国,即昔无量寿国也。今岩于龙峤演说先天虚无太一金华宗旨,盖亦欲自此修证,可俾东土化成极乐国。
  善哉!善哉!宏愿肇宣,宏运斯应。朕兆有开必先,性光无运勿届。今得感降祖性光注,福庇无量矣。祖性,即毗卢遮那如来也。
  长春邱祖亦临坛,训曰:“《金钢经》曰:如来者,无有从来,亦无所去。如名如来,心存则现,念隐即泯。泯现者迹耳,并无生灭者也。”其时候真咸会,各有颂赞,不能悉述,识其要训如此。
  此真八万劫一集之会,不期于龙峤遇之。得读是书者,慎毋自弃。裔孙太定谨识。
  此先哲石庵氏所志,今蒋氏所本,乃中宗后裔,掩袭此书。而抑北宗,故削去之。誊本亦然,兹特为补录。
  现在可考证者有三:一则坐去神入谷中,闻人说话如隔里许,一一明了,而声入皆如谷中答响,未尝不闻,我未尝一闻。此为神在谷中,随时可以自验。一则静中,目光腾腾,满前皆白,如在云中。开眼觅身,无从觅视,此为虚室生白,内外通明,吉祥止止也。一则静中肉身絪緼,如绵如玉。坐中若留不住,而腾腾上浮,此为神归顶天,久之上升,可以立待。
    此三者,皆现在可验者也。然亦是说不尽的,随人根器,各现殊胜。如止观中所云:“善根发相是也。”此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须自己信得过方真,先天一炁,即在现前。证验中自讨,一炁若得,丹亦立成。此一粒真黍也。一粒复一粒,从微而至著。有时时之先天,一粒是也。有统体之先天,一粒乃至无量也。一粒有一粒之力量,此要自家愿大,为第一义。
 
   蒋本誊本,“自家愿人”,改作“胆大”,此误笔,是大有关系。盖“愿大”两字,即承根器而来。愿大者,大根大器人,非自了汉也。况上文功作,并无根异,何须胆大乎?
 
                回光活法章第七
 
  祖师曰:回光循循然行去,不要废弃正业。古人云:“事来要应过,物来要识过。”子以正念治事,即光不为物转。当境即回。此时时无相之回光也。
  日用间能刻刻随事返照,不着一毫人我相,便是随地回光,此第一妙用。清晨能遣尽诸缘,静坐一、二时,最妙。
凡应事接物,只用返照法,便无一刻间断。如此行之三月、两月,天上诸真,必来印证矣。
 
               逍遥诀章第八
 
  祖师曰:
  
玉清留下道遥诀,四字凝神入气穴。六月俄看白雪飞,三更又见日轮赫。
  水中吹起藉巽风,天上游归食坤德。更有一句玄中玄,无何有乡是真宅。
  律诗一首,玄奥已尽。大道之要,不外无为而为四字。惟无为,故不滞方所形象。惟无为而为,故不堕顽空死虚。作用不外一中,而枢机全在二目。二目者,斗柄也。斡旋造化,转运阴阳。其大药,则始终一水中金而已(即水中铅)。
  前言回光,乃指点初机。从外以制内,即辅以得主。此为中下之士,修下二关,以透上一关者也。今路头渐明,机括渐熟,天不爱道,直泄无上宗旨。诸子秘之秘之,勉之勉之。
  夫回光其总名耳。工夫进一层,则光华盛一番,回法更妙一番。前者由外制内,今则居中御外。前者即辅相主,今则奉主宣猷,面目一大颠倒矣。
  法子:
欲入静,先调摄身心,自在安和。放下万缘,一丝不挂。天心正位乎中,然后两目垂帘,如奉圣旨以召大臣,孰敢不至?次以两目内照坎宫,光华所到,真阳即出以应之。
  离,外阳而内阴,乾体也。一阴入内而为主,随物生心,顺出流转。今回光内照,不随物生,阴气即住,而光华注照,则纯阳也。同类必亲,故坎阳上腾。非坎阳也,仍是乾阳应乾阳耳。二物一遇,便纽结不散,絪緼活动,倏来倏往,倏浮倏沉。自己元宫中,恍若太虚无量,遍身轻妙欲腾,所谓云满千山也。次则来往无踪,浮沉无辨,脉住气停,此则真交媾矣,所谓月涵万水也。俟其杳冥中,忽然天心一动,此则一阳来复,活子时也。然而此中消息要细说。
  山本此下,载有王昆阳律祖玄论。时为康熙戊辰秋,律祖自北南来,馆于杭城宗阳宫。靖庵隐真往谒,呈上此书。律师郑重其仪,拜而阅之。曰:“太上心传,备于此矣。是乃即世圆行之功法,而淑世功验亦于此卜,不可偏在一身看。其大旨微露在斡旋造化二句,虽无一字及普济,而此章内功缜密,此中正陶冶全世功法。不言世,而世在其中。行功至此章,身世方有真验可得。二三子毋自歉,亦毋自恃,大行正有待也”。乃命小子识之。今故附梓于后,后学者勉之。太定谨白。
  一得今按:蒋本此注不录,誊本亦不载。律祖谓行有待,信矣。
  凡人一听,耳目逐物而动,物去则已。此之动静,全是民庶,而天君反随之役,是常与鬼居矣。今令一动一静,皆与人俱。人乃真人,即身中天君也。彼动则与之俱动,动则天根也。??静则与之俱静,静则月窟也。动静无端,亦与之为动静无端。休息上下,亦与之为休息上下。所谓天根月窟闲来也。
  天心镇静,动违其时,则失之嫩。天心已动,而后动以应之,则失之老。天心一动,即以真意上升乾宫,而神光视顶为导引焉,此动而应时者也。天中既升乾顶,游扬自得,忽而欲寂,急以真意引入黄庭,而目光视中黄神室焉,既而欲寂者一念不生矣,视内者忽忘其视矣。尔时身心便当一场大放。万缘泯迹,即我之神室鼎炉,亦不知在何所。欲觅己身,了不可得。此为天入地中,众妙归根之时也,即此便是凝神入气穴
  夫一回光也,始而散者欲敛,六用不行,此为涵养本原,添油接命也。既而敛者,自然优游,不费纤毫之力,此为安神祖窍,翕聚先天也。既而影响俱灭,寂然大定,此为蛰藏气穴,众妙归根也。一节中具有三节,一节中具有九节,且俟后日发挥。
  今以一节中具有三节言之:当其涵养而初静也,翕聚亦为涵养,蛰藏亦为涵养,至后而涵养皆蛰藏矣。中一层可类推,不易处而处分矣。此为无形之窍,千处万处一处也。不易时而时分焉,此为无候之时,元会运世一刻也。
  谨按:无形之窍,玄窍是也。玄窍无处,三才尽在玄窍之中。何大何小,何远何近,何人何物,何身何世之有分限哉?无候之候,活时是也。活时无候,万古总在活时之中。何上元、下元,春、夏、秋、冬、子、午、卯、酉、月、日、时、刻之可执哉?
  然而欲开玄窍,须于活午、活子者。动极而静,静极而动。窍之得体,盖于此耳。何为活子?万类无声,一机时振,而无所得者是。何为活午?万路齐开,一机时寂,而无所归者是。盖以窍无刻闭,机寂则现。机搅则隐。现则觉,隐则迷。觉则循真,迷则入惑。欲启玄窍,绝无动运法。惟在寂体。是故智者,但自栖神虚无。气机之动静,含光视之而已。亦不须作意寂定于其间,故能无入而不自得。回光妙诀盖如此。循是诀者,活子亦得,活午亦得。
  正子正午,或得或失,不出乎心。心为机所自出耳,是为正本清源之要旨。曰子曰午者,动与静,阴与阳,乃于此别。而得有后先,有清浊,有老嫩。乃在一节之中,具有九节焉,其说繁烦。五种仙誊所自出,有非一言得了者,祖故谕云,俟后发挥。
  
凡心非极静则不能动,动则妄动,非本体之动也。故曰: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若不感于物而动,即天地之动也。不以天之动对天之性句,落下说个欲字,欲在有物也。此为出位之思,动而有动矣。一念不起,则正念乃生,此为真意。寂然大定中,而天机忽动。非无意之动乎?无为而为,即此意。
  诗首二句,全括金华作用。次二句是日月互体意。六月,即离火也。白雪飞,即离中真阴,将返乎坤也。三更,即坎水也。日轮,即坎中一阳,将赫然而返乎乾也,取坎填离即在此中。次二句,说斗柄作用,升降全机。水中非坎乎?目为巽风,目光照入坎宫,摄召太阳之精是也。天上即乾宫,游归食坤德,即神入气中,天入地中,养火也。末二句,是指出诀中诀。
诀中之诀,始终离不得,所谓洗心涤虑为沐浴也。圣学以知止始,以止至善终,始乎无极,归乎无极。
  佛以“无住而生心”为一大藏教旨,吾道以“致虚”二字,完性命全功。总之,三教不过一句,为出死护生之神丹。神丹惟何?曰一切处无心而已。吾道最秘者沐浴,如此一部全功,不过“心空”二字,足以了之。今一言指破,省却数十年参访矣。
  子辈不明二节中具有三节,我以佛家“空、假、中”三观为喻。三观先空,看一切物皆空。次假,虽知其空,然不毁万物,仍于空中建立一切事。既不毁万物,而又不著万物,此为中观。当其修空观时,亦知万物不可毁,而又不著,此兼三观也。然毕竟以看得空为得力。故修空观,则空固空,假亦空,中亦空。修假观,是用上得力居多,则假固假,空亦假,中亦假。中道时亦作空想,然不名为空,而名为中矣。亦作假观,然不名为假,而名为中矣,至于中,则不必言矣。
  吾虽有时单说离,有时兼说坎,究竟不曾移动一句。开口提云:枢机全在二目。所谓枢机者,用也。用此斡旋造化,非言造化止此也。六根七窍,悉是光明藏,岂取二目而他概不问乎?用坎阳,仍用离光照摄,即此便明。朱子(朱子:云阳,讳元育,北宗法派)尝云:“瞎子不好修道,聋子不妨。”与吾言异?特表其主辅轻重耳。
  日月原是一物,日中含真阴,是真月之精。月窟不在月而在日,所谓月之窟也,不然,只言月足矣。月中翕真阳,是真日之光。日光反在月中,所谓天之根也.不然,自言天足矣。一日一月,分开止是半个,合来方成一个全体。如一夫一妇,独居不成家室。有夫有妇,方算得一家完全。然而物难喻道,夫妇分开,不失为两人。日月分开,不成全体矣。知此则耳目犹是也。吾谓瞎子已无耳,聋子已无目,如此看来,说甚一物,说甚两物,说甚六根,六根一根也。说甚七窍,七窍一窍也。吾言只透露其相通处,所以不见有两。子辈专执其隔处,所以随处换却眼睛。
 
                   百曰筑基章第九
 
  祖师曰:《心印经》云:“回风混合,百曰功灵。”总之立基百日,方有真光。如子辈尚是目光,非神火也,非性光也,非慧智炬烛也。回之百日,则精气自足,真阳自生。水中自有真火,以此持行,自然交媾,自然结胎。吾方在不识不知之天,而婴儿自成矣。若略作意,便是外道。
  百日立基,非百日也。一日立基,非一日也。一息立基,非呼吸之谓也。息者,自心也。自心为息,元神也,元气也,元精也。升降离合,悉从心起。有无虚实,咸在念中。一息一生持,何止百日?然百日亦一息也。?
  百曰只在得力,昼中得力,夜中受用。夜中得力,昼中受用。
  百日立基,玉旨也。上真言语,无不与人身应。真师言语,无不与学人应。此是玄中之玄,不可解者也。见性乃知,所以学人必求真师授记,任性发出,一一皆验。
 
                  性光识光章第十
 
  祖师曰:回光法原通行、止、坐、卧,只要自得机窍。吾前开示:“虚室生白”。光非白邪?
  但有一说,初未见光时,此为效验。若见为光,而有意著之,即落意识,非性光也。子不管他有光无光,只要无念生念。何为无念?“千休千处得”。何为生念?“一念一生持”。此念乃正念,与平曰念不同。今心为念,念者,现在心也,此心即光即药。凡人视物,任眼一照去,不及分别,此为“性光”。如镜之无心而照也,如水之无心而鉴也。少刻即为“识光”,以其分别也。镜有影,已无镜矣,水有象,已非水矣。光有识,尚何光哉??
  子等初则“性光”,转念则识,识起而光杳不可觅。非无光也,光已为识矣。黄帝曰:“声动,不生声而生响”,即此义也。《楞严推勘入门》曰:“不在尘,不在识,惟还根”。此则何意?尘是外物,所谓器界也,与吾了不相涉。逐物则认物为己,物必有还,通还户牖,明还日月。将他为自,终非吾有。至于不汝还者,非汝而谁?明还日月,见日月之明无还也。天有无日月之时,人无有无见日月之性。若然,则分别日月者,还可与为吾有耶?不知因明暗而分别者,当明暗两忘之时,分别何在?故亦有还,此为内尘也。惟见性无还,见性之时,见非是见,则见性亦还矣。还者,还其识流转之见性,即阿难使汝流转心目为咎也。初言八还,上七者,皆明其一一有还。姑留见性,以为阿难拄杖。究竟见性既带八识,非真不还也。最后并此一破,方为真见性,真不还矣。
  子等回光,正回其最初不还之光,故一毫识念用不着。使汝流转者,惟此六根。使汝成菩提者,亦惟此六根。而尘与识皆不用。非用根也,用其根中之性耳。今不堕识回光,则用根中之元性。落识而回光,则用根中之识性,毫厘之辨,乃在此也。
  用心即为识光,放下乃为性光。毫厘干里,不可不辨。识不断,则神不生。心不空,则丹不结。
  心静则丹,心空即药。不著一物,是名心静。不留一物,是名心空。空见为空,空犹末空。空忘其空,斯名真空。
 
             坎离交媾章第十一
 
  祖师曰:凡漏泄精神,动而交物者,皆离也。凡收转神识,静而中涵者,皆坎也。七窍与外走者为离,七窍之内返者为坎。一阴主于逐色随声,一阳主于返闻收见。坎离即阴阳
  阴阳即性命,性命即身心,身心即神气。一自敛息,精神不为境缘流转,即是真交。而沉默趺坐时,又无论矣
 
             周天章第十二
 
  祖师曰:周天非以气作主,以心到为妙诀。若毕竟如何周天,是助长也。无心而守,无意而行。仰观乎天,三百六十五度,刻刻变迁,而斗枢终古不移(蒋本誊本俱作斗柄。钱恬斋方伯藏本作北辰。朱石君中堂佩本亦作北辰,而注载:当从龙峤本作斗枢。其下有注曰,斗枢即北斗第三禄存贞星君,德合北极辰星。辰星者,镇星也。动而不出其极者,故北斗禄存星君亦自终古不移其处,斗为天心,盖以此。邵子诗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以其定若枢然,故曰斗枢。况按是书出自龙峤山房,世本不足据云,可见是书都中自有,陶本可采,蒋侍郎何故不之采?想必误于王和尚也)。吾心亦犹是也。心即斗枢,气即群星。吾身之气,四肢百骸,原是贯通。不要十分著力,于此锻炼识神,断除妄见,然后药生。药非有形之物,此性光也。而即先天之真气,然必于大定后方见,并无采法,言采者大谬矣。见之既久,心地光明,自然心空漏尽,解脱尘海。若今日龙虎,明日水火,终成妄想。吾昔受火龙真人口诀如是,不知丹书所说,更何如也。?
  一日有一周天,一刻有一周天。坎离交处,便是一周。我之交,即天之回旋也,未能休歇。所以有交之时,即有不交之时。然天之回旋,未尝少息。果能阴阳交泰,大地阳和,我之中宫正位,万物一时畅遂,即丹经沐浴法也,非大周天而何??(石庵氏曰:“句中有话,莫小用了”,今世本皆失,采入。)此中火候,实实有大小不同,究竟无大小可别。(石庵氏曰:“吾辈可以悟矣,小就,惜哉!”)到得工夫自然,不知坎离为何物,天地为何等,孰为交,孰为一周、两周,何处觅大小之别耶?
  总之一身旋运难真。不真,见得极大亦小;真则一回旋,天
地万物悉与之回旋。即在方寸处,极小亦为极大。故金丹火候,全要行归自然。不自然,天地自还天地,万物各归万物。若欲强之使合,终不能合。即如天时亢旱,阴阳不和。乾坤未尝一日不周,然终看得有多少不自然处。我能转运阴阳,调摄自然。一时云蒸雨降,草木酣适,山河流畅。纵有乖戾,亦顿释,此即大周天也。
  不可无此棒喝,不真即妄,毫厘而亿万亿也。治身得真,医世在其中矣。寂而体之,祖即以天时验内功.旨哉旨哉!
  问活子时其妙,必认定正子时,似著相。曰不著相,不指明正子时,何从而识活子时?既识得活子时,确然又有正子时。是一是二,非正非活,总要人看得真。一真则无不正,无不活矣。见得不真,何者为活?何者为正耶?即如活子时,是时时见得的。毕竟到正子时,志气清明,活子时愈觉发现。若未识得活的,且只向正的时候验取,则正者现前,活者无不神妙矣。
 
            劝世歌章第十三
 
  祖师曰:
  吾因度世丹衷热,不惜婆心并饶舌。世尊亦为大因缘,
  直指生死真可惜。老君也患有吾身,传示谷神人不识。
  吾今略说寻真路,黄中通理载大易;正位居体是玄关,
  子午中间堪定息。光回祖窍万神安,药产川原一气出。
  透幕变化有金光,一轮红曰常赫赫。世人错认坎离精,
  搬运中肾成间隔。如何人道合天心,天若符兮道自合。
  放下万缘毫不起,此是先天真无极。太虚穆穆朕兆捐,
  性命关头忘意识。意识忘后见本真,水清珠现玄难测。
  无始烦障一旦空,玉京降下九龙册。步霄汉兮登天阙,
  掌风霆兮驱霹雳。凝神定息是初机,退藏密地是常寂
 
  吾昔度张珍奴二词,会有宗旨。子后午前非时也,坎离耳。定息者,息息归根中黄也。坐者,心不动也。夹脊者,非背上轮子,乃直透玉清大路也。双关者,此处有难言。忌忘神守,而贵虚寂与无。所守,守此义也。液于是化,血于是成,而后于是返先天。气于是返神,神于是还虚,虚于是合道,道于是圆志,志于是满愿。诀不胜述,此处是也。(此处十三句惟我宗坛遗册有之)至如地雷震动山头者,真气生也。黄芽出土者,真药生也。而基皆筑于神守双关也。(此一句惟宗坛遗册有之)小小二段,已尽修行大路,明此可不惑于人言。
  昔夫子与颜子登泰山顶,望吴门白马。颜子见为匹练,太用眼力,神光走落,故致早死,回光可不勉哉!?
  回光在纯心行去,只待真息凝照于中宫,久之自能通灵达变也。总是心静气定为基,心忘气凝为效,气息心空为丹成,心气浑一为温养,明心见性为了道。子辈各宜勉力行去,错过光阴,可惜也。七子勉之。一日不行,一日即鬼也。一息行此,一息真仙也。参赞化育,其基于此,七子勉之!
 
 
道家养生丹道等更多精华内容请见。。。。。http://www./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