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何写《名篇深读》? (代序) 写《名篇深读》蓄谋已久,但一直没有动笔。2015年夏季从呼市回来才开了个头,虽然每月外出的事情总是比较多,但心里开始惦着此事,有点空就关在书房里写两天,靠这种坚持,第一册终于写完成了,十万多字。我不想太厚,倒不是怕厚了书重拿不动,而是希望读者拿到这本书可以当做一本随身携带的小册子,时时想着翻一翻,因为这本书不可浏览;必须要像我深读名篇那样篇篇都要细细咀嚼一下。这一本是专谈议论文的,接下来再把散文的名篇、小说的名篇,甚或诗词曲赋的,但还要有篇东西交代一下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就有了本文,并计划放在书首充作一篇“代序”吧。 到大学之前,曾在中学教过近十年的语文。本来语文是一门很有趣味的功课,但我自己后来都有些越教越烦的感觉:从写作背景到作家介绍,从生字生词到范读齐读,从段意归纳到主题总结,最后是艺术特色加作业练习,千篇一律的课堂,一律千篇的程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曾戏称这样的语文课上起来就是“爬课文”。“爬”完一个学期,新学期继续“爬”;语文课占的教时数可以说最多,但小学加中学12年过来,仍然是不会造句不会写文章,错别字成串,病句成篇。最让人唏嘘的,是拿来一篇课文问学生“学过没有”,回答是“学过”,再问里面讲了些什么,对不起,“忘记了”。当然,语文学得好,文章写得好的孩子是有的,但不是普遍都有。前些年学校里流传一个段子,说现在的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学习语文就这么三件事,全被师生怕了,这语文的学习成果与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看来诟病语文教学的人不止我一个,真是如此,问题就严重了,一个民族偌大部分人都不会读(文言文、白话文),也都不会写,这个民族哪里还有什么先进性,哪里还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挺立参天? 的确,语文是一辈子也学不完的;我到了今天能提笔写诗写赋了,仍然深感语文的学习停不下来。其他方面的学习,似乎和职业、养家过小康生活有更为直接的关系,关系不大的可以不学或缓一缓学习,但语文可是人生的一个基本功。在关于学习力的讨论中,我曾讲到香港中文大学余也鲁教授说的话,大意是现代社会不能仅仅是“衣、食、住、行”四个字了,还要加一个字:“传”,传播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那么,语文就是传播的重要工具,所以学习力中,有个理解力,还有个表达力。理解力,是听和读,表达力,则是说和写。现代人可以不要求两者达到演说家与大文豪的水平,但读得懂、说得好与写得文辞精彩至少是最基本的要求吧。 那么,社会对语文的要求和我们学校中的语文教育所表现水平的差异之大,确实是个严重问题。不说大学,一个孩子从小学到高中毕业,12年的学程中,语文大概是占时数最多的课程,人力、精力、财力投入很大,产出却不理想,这里面的问题便需要认真反思了。 为什么怕文言文? 这里隐藏着两个理由,其实都是站不住的。第一个理由:文言文所表达的内容都过时太久太久了,跟现实生活已经没有太大关系;第二个理由,现代人说话都不用文言了,学文言文有什么用?其实一句话就可以反驳这两个所谓的理由:历史是无法割断的,文化也是无法割断的。我们今天虽然用的是白话文,但你煽情的时候,也想吟诵几句优美的诗经楚辞吧?你在辩论的时候,也要征引几句古人的至理名言吧?再者,如果不是专门的古文化学者去读那些诘屈聱牙的奥义书,就一般而言,学文言文有那么难吗?关键在于没有把握文言文中的语言规律。我自己归纳过,文言文的核心语言规律就那么十来条,也像数理化那样都是公式,记住公式遇到就用罢了,有什么可难呢? 为什么怕周树人? 这里隐藏的理由和怕文言文相似,也是鲁迅的时代也离我们挺远了,我们还需要使用“鲁迅笔法”来说来写吗?其次,暗含的是鲁迅所代表的白话文怎么讲怎么读?生字生词,可以翻查字典词典;作家背景,可以上网搜狗百度。老师还有什么事情可做?似乎没有了,白话文的课堂成了自修课,最多是老师和学生按照教参书,归纳段意总结主题,再谈谈艺术特色了,于是,现代的白话文章,就成了朗读课、表演课、学生的自由发言课、老师的信马由缰课。讲授者是白开水一缸,学习者是稀浆糊一盆,有价值的内容常常是太少太少。 为什么怕作文? 为什么怕?一句话就是文言文没有好好学,白话文也没有好好学,它们的好规律没有记在心,它们的好经验没有拿到手,要写文章了,心空手空,如何写得出哇? 一篇完整且优美的文章,有五个要素。前四个要素让文章成形并丰满,分别是主题、材料、语言、结构。第五个要素让文章生动并美丽,即表现手法,具体而言就是叙述、描写、议论、抒情。此外,还要有个前提,即文体——你要写的东西属于何种文体,您写的东西文体不对,读的人就不知你写的文章要用来干什么,文体不对,写文章的人就成了被讽刺过的对牛弹琴的那个人。 这些要素里面,简要地说:主题的主课堂应在政治课、马列课以及对生活现象的认知中解决,语文课所解决的是主题的辩证;材料的获得主要来自生活以及大量的阅读,语文课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理解这些材料;语言能力的获得应是生活中的习得以及由阅读而来的语感培养,语文课可以讲授语言的各种使用技巧和特色规律;余下的的三个要素,则是语文课的主体任务,大家可以调查一下,有多少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能抓住这三个要素将课文讲透并对学生进行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中缺少这三个要素,写作当然会遇到严重的障碍。 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的确确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体系,是时候要认真、科学地筹划和建设了。 我曾经做过一个笨拙的计算。每个学期都有一本语文教材,大约是30篇课文,只计其中的15篇作为教师指导下的精读作品吧,高中三年应该精读15乘以6总计90篇课文。请注意,被收入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经教育部审定过的,是语文专家花费了多少次讨论研究精力的,更有经过几十年的教学验证堪为优秀范文的。如此如此,那它们毫无疑义都是相当优秀的文章。好了,我以为,这些篇优秀范文,我们的语文老师能讲透它的一条优点,并通过指导和训练让学生能够运用到自己的文章里去,高中三年下来,他的脑海里就应该积攒下90条写文章的高妙办法。当他在高考的语文考场上,当他在大学里撰写论文时,当他走上社会需要用笔阐述自己的感受或观点时,随便从自己的语文库存中拿出几条精心收藏的高妙办法出来,他的文章能不没有亮点吗?举个例子,我为河北张家口市张北县撰写《张北赋》时,使用的就是汉代大赋的典范——枚乘《七发》的问难式文体和七层递进结构,枚乘的《七发》就是我著《张北赋》的模板——当然我的水平比枚乘差了很多,但如此写来,它就必然是大赋,就必然有了赋的味道,但主题是赞美改革开放的,材料是取于当今张北的,语言是力求对仗押韵的,表现手法是铺排而抒情的,这些是我自己的东西,而文体必然照搬大赋,结构也必然因袭《七发》。 写《名篇深读》的想法就是这么来的。我的计划是,一本书立定一种文体,从中学、大学教材里以及包括《古文观止》在内的各种选本里择出20篇,按照我这里讲的想法对文章进行深入的解读,不求全面,只突出可学可用的一条(也许两条)优点,帮助读者理解,然后在自己的文章中尝试使用。现在率先写的是文言文中的议论文体,下一本是现代白话文的散文文体,第三本则是现代白话文的小说文体。每册一般10万字左右,以后再视读者反响与要求深读文学剧本、诗词曲赋、新闻通讯、幽默讽刺、应用文体等等。读者对象呢?首先就是语文老师们,这本书可以对他们的备课有帮助的作用;其次是各位为培养栋梁才灌注了无数心血的家长们,家长可以用这本书先武装自己,然后有的放矢地帮助孩子学习阅读,练习写作;第三种读者是我们青春可爱的大学生们,该探索的探索,该补课的补课,总之要加强自己的沟通能力,成为现代传播的佼佼者。 第一批的三本书,其中部分文章在不同场合下作过讲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的自信心也因此大为增强。而今年5月,在内蒙古出版集团一次以编辑为主体的学习会上我做了专题讲演,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而使我很受鼓舞,回京后则下定了动笔的决心。第一册写出一半,北师大出版社的刘松弢先生也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在此都先预表感谢,并想借助搜狐·教育频道的自媒体,拿出一些片断以及下一步想做的视频,与更广大的读者进行交流,诚恳地听取大家的意见,是记。 2015年10月16日于北师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