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历史上四次灭顶之灾“三武一宗灭佛” 导语
1北魏太武帝灭佛---牵连叛军,灭佛诛僧北魏为了统一北方,巩固在中原的地位,以全民为兵。那时,由于沙门历来可以免除租税、徭役,所以锐志武功的魏太武帝就在太延四年下诏,凡是五十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兵役。 同时,太武帝在宰相崔浩的大力劝谏下,改信天师道,在朝野内排斥佛教,并逐渐发展为全国性的灭佛行动。 魏太武帝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养沙门,并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门,若有隐瞒,诛灭全门。翌年,胡人起义,太武帝亲自率兵前去镇压,到达长安时,在一所寺院发现兵器,怀疑沙门与叛军通谋,大为震怒,下令诛杀全寺僧众。崔浩趁机劝魏太武帝灭佛,于是太武帝进一步推行苛虐的废佛政策:诛戮长安的沙门,焚毁天下一切佛经、佛像。一时之间,举国上下,风声鹤唳。 当时的太子拓跋晃监国秉政,一向笃信佛法,再三上表,向太武帝劝阻,虽然都不被采纳,但也由于如此,废佛的诏书得以缓宣,而使远近的沙门闻讯逃匿获免,佛像、经论亦多得密藏;然而魏国境内的寺院塔庙却无一幸免于难,史称太武法难。废佛后不久,天师道的主持人病死;崔浩也因罪而遭腰斩,其族人被诛者百余人。废佛后六年,魏太武帝驾崩,魏文成帝即位,下诏复兴佛教,佛教才又逐渐恢复发展。 2北周武帝灭佛---灭佛不杀僧,明智的治国之策周武帝灭佛大概是历史上唯一一次受到赞扬的灭佛运动,这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当时僧尼总数为3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寺院4万座,极大地影响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作。因此,北周灭北齐后,针对继续发展的佛教实体,立即推行灭佛、灭道政策,毁寺4万,强迫300万僧、尼还俗,使这十分之一的人口重新成为国家编户,这对急需兵源和财力的封建朝廷来讲,其意义之重要不言而喻。 在佛道二教极度兴盛的南北朝时期,周武帝独树一帜,毁佛断道,但并不屠杀僧侣,显示了其统治的高度灵活性。虽然周武帝个人十分认可甚至是推崇宗教思想,但当宗教的发展与国家机器的运作发生冲突时,他能清醒认识,挈重量轻,果断抉择而不拘泥于传统,实为难能可贵。 北周武帝灭佛行动真实起到了“民役稍希,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西定妖戎,国安民乐”的作用。正因为北周成功的灭佛运动,才使它国力大大增强,为北周灭齐乃至北周统一北方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唐武宗灭佛---限寺限僧,有效的经济手段武宗灭佛的原因可能有多种:主要原因是当时佛教的势力非常强大,佛教寺院的规模比皇宫还要大,十分天下财,而佛有七八,寺院不纳税,对国家财务是一个重大损失。同时僧人过多亦会影响生产活动,造成田荒民饥等后果,影响国家稳定,另一原因是唐武宗本人更加信奉道教,因此打击佛教。 唐武宗首先下令违反戒律的僧尼必须还俗,然后陆续要求限制寺院僧尼人数,不得私自剃度,限制僧侣蓄养奴婢,向僧侣施舍钱财或接受钱财施舍的僧侣都要受到背杖的刑罚,最终发展到要求50岁以下僧尼全部还俗;天下各地上州留寺一所,若是寺院破落不堪,便一律废毁;下州寺院全部拆废,天下各地拆废寺院和铜像、钟磬,所得金、银、铜一律交付铸钱,铁则交付本州铸为农器。 由于毁佛成功,从而扩大了唐朝政府的税源,巩固了中央集权,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经济手段。 4后周世宗时灭佛---手段温和,整顿为主由于佛教寺院僧尼构成了国家财政上的负担,世宗下诏禁止私自出家;订立严苛的出家条件,并规定必须在国家公认的戒坛受戒,否则无效;不许创建寺院或兰若,违反的僧尼,课以严刑;未受准许的寺院,一律废毁;民间的佛像、铜器,限五十日内交由官司铸钱,如果私藏五斤以上的,一律处死。总计,废毁寺院三万三百三十六所,大量的佛像及钟、磬等法器被铸成通钱,世称一宗法难。 据历史资料记载,周世宗此次灭佛,并没有大量屠杀僧尼、焚毁佛经,而是带有一种整顿佛教的性质,还保留着很多寺院与僧尼。但由于当时整个中国佛教的发展,已经走向了勉强维持的阶段,经过这一个打击之后,就更显得萧条衰落了。佛教强势的衰落,也使得儒佛道三教之争,不像过去那么明显和尖锐。 5一枝独秀---不受历次灭佛影响的佛教“禅宗”东晋名僧道安大师说:“不依国主,法事难立”;太虚大师提倡的“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的人生佛教理念……也都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的。 四次废佛以后,在中国还保留着一支兴旺的佛教宗派——禅宗。禅宗历史上著名的百丈怀海禅师,制定了一套《百丈清规》。除僧人立守戒律外,还提倡“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理念,这十分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故禅宗在灭佛中影响不大,也是由于契合了当时社会因缘。 据以上史书记载这四次灭佛的主要原因,各帝王虽动机不一、情况不同,但如出一辙,无非是政治原因;思想文化领域的冲突;僧团道风方面的缺陷;僧俗之间的经济利益的矛盾方面等问题。《百丈清规》云:“道场以无事为兴旺”;佛陀曾经说过,我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而僧人不守戒律,破坏僧团,不守清规,如“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