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赋》曰:“嗳气皆由于痰火,咽酸尽为乎食停。” 又曰:“痞满,脾倦积湿而成,呃逆者,胃气之不顺。” 叶天士曰:“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有个病人,女,65岁,口苦反酸,胃口不开,疲倦乏力,有十余天。 她问老师,这是什么回事? 老师说,脾胃不好。 老人家点了点头说,是啊,我这脾胃常年都不太好,稍微吃多一点就饱胀,嗳气,吃冷的东西也不舒服。 老师说,那就吃少点吧,老年人要养好脾胃,好吃不多吃。 然后给病人开了理中汤加黄连。方药为: 红参20克,炒白术20克,干姜10克,炙甘草8克,黄连5克。3剂。 调理脾胃病,医嘱跟用药须并行,三分治,七分养。那服药后怎么养呢?《张氏医通》上提到七分养的医嘱,非常值得推广。 “服药后,忌言语一二时,戒酒面生冷,薄滋味以养胃气,稍食美食以助药力。更宜小役形体,使胃气与药转运升发。慎勿大劳,以伤脾胃升发之气。” 这是说连服药后一两个小时内都要少说话,因为言多伤中气,影响药力。为何还要小役形体呢?这招也很高明,小役是小劳小动,帮助脾胃把气血药力运化开来。俗话说,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微动。脾胃有病,你四肢不动不行,动得太厉害也不行,要像春风拂柳那样,小动微动,好比练太极拳。 病人吃第一付药就见效,反酸口苦,基本就下去了,胃口也开了些。 第二次来复诊时,口中偶尔还会有些反酸,睡醒后有点口苦,但人有劲些了。 老师就在原方中加吴茱萸5克,枳实10克,目的是加强降浊阴的力量。 吃完药后,胃食道不舒服,饱胀感就没有了。 我们来看,这白术跟枳实就是一组升脾降胃的妙对,堪称脾胃升清降浊最佳拍档。一个健运脾气,一个通降胃肠,使升降如常,纳食变香,体质复强。 所以凡是病人中焦痞胀,上下不通,老师总会配伍这组药对。而张仲景《金匮要略》里头也把枳实白术配在一起,叫枳术汤,一升一降,治疗“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 老师说,中焦脾胃经常要放在一起来谈,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为何病人反酸口苦,为何苦为火之味,为何反酸我们不轻易用中和胃酸的药?(咽酸尽为乎食停)四肢疲倦乏力,我们为何要从中焦脾治,(脾主四肢)倦怠嗜卧为何要用白术? 参究提示:1、脾主运化,胃主收纳。2、脾宜升则健,胃宜降者和。3、降胃则嗳气酸水口苦消,健脾则胃口精神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