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自由引导人民》 【创作者】德拉克洛瓦(1798年~1863年)法国
作于 1830年 现藏于:卢浮宫
《自由引导人民》是德拉克罗瓦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之一。画家以奔放的热情歌颂了这次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参加的革命运动。高举三色旗的象征自由神的妇女形象在这里突出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特征。她健康、有力、坚决、美丽而朴素,正领导着工人、知识分子的革命队伍奋勇前进。强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戏剧性效果,与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充满着动力的构图形成了一种强烈、紧张、激昂的气氛,使得这幅画具有生动活跃的激动人心的力量。
本画取材于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事件。1830年7月26日,国王查理十世取消议会,巴黎市民纷纷起义。27至29日为推翻波旁王朝,与保皇党展开了战斗,并占领了王宫,在历史上称为"光荣的三天"。在这次战斗中,一位名叫克拉拉·莱辛的姑娘首先在街垒上举起了象征法兰西共和制的三色旗;少年阿莱尔把这面旗帜插到巴黎圣母院旁的一座桥头时,中弹倒下。画家德拉克洛瓦亲身经历了这场斗争,创作了这幅作品来歌颂人民争取权力和自由的斗争。
132、《希阿岛的屠杀》 【创作者】德拉克洛瓦(1798年~1863年)法国
此画作于1824年 现藏巴黎卢浮宫
《希阿岛的屠杀》是德拉克洛瓦的第一幅成名作品.
《希阿岛的屠杀》描绘的是希阿岛刚刚被土耳其人劫掠过后的情形。一个土耳其骑兵拉起了马的缰绳,准备用鞭子抽赶无辜的平民,马的后面还拖着劫掠来的女人。在这个骑兵的斜下方,手无寸铁、备受蹂躏的岛上居民们与他形成了三角形构图。一个老妇人抬起头仰望苍天,向上帝发出求助和控诉。有人认为这个老妇人的形象就是画家当时的精神形象。一群手无寸铁的男女老少,已经失去反抗的能力,他们和自己的亲人依偎在一起,神情疲惫而绝望,一个土耳其士兵拿着枪站在这群人身后的阴影里。画面右下方横躺着一个已经不醒人世的年轻母亲,她胸怀袒露,她的孩子却饥饿地爬在她尸体上寻找乳房。这一部分初稿是母亲抱着死去的孩子,定稿改成孩子爬在死去的母亲身上嗷嗷待哺。远处焚烧村落的烟火和被士兵驱赶的人群依稀可辨,天空云彩看似宁静却有压抑、沉重的感觉。为了加重这幕悲剧的色彩对比性,有些形象是以半裸的人体来表现的。
133、《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创作者】列宾(1844年-1930年) 俄国
现藏于: 圣彼得堡 俄罗斯博物馆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描绘的是11个在被烈日炙烤得焦黄的河岸上拉纤的纤夫。这11个人可以分为3组,第一组是前面的4个人。领头的名叫冈宁,他原是个神父,后来被教会革职,一度充任过教堂唱诗队的指挥。他深陷的眼睛似乎诉说着对这种沉重负担的无力承受和对残酷生活的无奈。列宾在他的头上添画上一块包头的破布,似乎要把他塑成古希腊哲学家的样子。在他右边的一个是身材壮实的农民,他赤着脚,满脸浓密的胡子,似乎在低低地向冈宁絮叨着什么。这个形象起到了衬托冈宁前倾身子的作用。在他后面是一个细高个,他头戴麦秆帽,叼着一只烟斗,他挺直着身子,没有用力拉纤,似乎在思考。他的左侧,则是一个躬背弯腰的纤夫,他原来是个水手,叫伊卡尔。他的眼神直视着前方,显得茫然而倔强。
中间一组也是4个人:穿着粉红色破衫的少年名叫拉里卡。他似乎正在努力适应这个对他来说负荷太重的工作,他的颈上还挂着一只十字架,祈求上帝能保佑他路上平安。据说列宾为画这个少年纤夫,曾从他熟悉的孩童形象中挑选了一个作模特儿。少年右边是个有些虚弱的纤夫,他步履艰难,已用光了全身力气,用袖口擦着脸上的汗水。紧靠在拉里卡后面的,是一个秃顶的老年人,他斜倚在纤索上,打开了自己的烟袋,想偷闲抽口烟来缓解一下自己的苦闷。他和前面的少年,在色彩上构成了强烈对比。在拉里卡与老汉之间,露出了另一个纤夫的脑袋顶,此人的脸庞发黑,鼻孔朝外,嘴唇很厚,看样子是个鞑靼人,他有些呆滞地望着前方,仿佛是在怀念着自己的家乡。
最后一组,走在前面的是个退役军人,他的像是皮制的长靴是11人鞋子中最完整的,第二个头上戴着一顶小小的白帽毡,向后看着,似乎在咒骂着无情狠毒的船主。最后一个人只见到了他的低垂的头顶,他走得更加吃力,行尸走肉似的形态让人最感心酸和悲伤。全画以淡绿、淡紫、暗棕等色调来描绘上半部的空白,加强人物的悲剧性,烘托干燥炎热的天气。列宾在冈宁和伊卡尔两个人物身上曾作过一些改动,尤以伊卡尔缠着白布的头改动得最多。
全画以淡绿、淡紫、暗棕色描绘头上的天空,使气氛显得惨淡,加强了全画的悲剧性。
134、《恐怖的伊凡和他的儿子》【创作者】列宾(1844年-1930年) 俄国
创作于1885年 现藏于:莫斯科特列恰柯夫美术馆
在列宾的2幅最大的历史画便是《查波罗什人给土耳其苏丹的信》与《伊凡雷帝和他的儿子》。该画选择了伊凡四世在日常生活中的暴行,在一与儿子的的争吵中,伊凡四世用笏杖击中儿子的太阳穴,这一偶然的冲动致使儿子丧命。伊凡顿悟这绝后的可怕举动,立刻上前搂抱垂死的儿子,睁大恐怖、悔恨交加的双眼。他想求儿子饶恕,兽性和人性同时显在他身上。为了增强画面的恐怖感,画家有意采用了深重的红色调。该画集中刻画伊凡的瘦脸,瞪着两只大眼珠,那种不可逆转的杀子之痛预示着伊凡统治将临灭亡。
135、《意外归来》【创作者】列宾(1844年-1930年) 俄国
此画作于约1882 年 现藏苏联特列恰柯夫美术馆
这是画家创作鼎盛时期的一幅作品。画家塑造了一个在沙皇专制统治下遭受迫害的革命知识分子的形象。经过长期流放和苦役,革命者突然归来。一个面容瘦削、满脸胡须的中年男子走进房里,身上还穿着囚衣。门口的女佣把他看成“陌生人”,妻子吃惊地站起来。画面上还有年迈的母亲和两个幼稚的儿女。这幅画几经周折才得以展出。
136、《庞培城的末日》【创作者】勃留洛夫(1799年-1852年) 俄国
此画作于1833年 藏俄罗斯博物馆
勃留洛夫是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的高材生,毕业后被学院公费派往意大利进修深造。1827年,他随考古队到庞培城去考察,出土的庞培城遗址使他惊叹不已。庞培城毁于公元79年一次火山爆发,许多古代的艺术品因此重见天日,在欧洲再次引起人们对古代艺术的向往之情。勃留洛夫在当时便产生了一个构思,表现这个古代毁灭时震撼人心的场面。他用了六年的时间,反复思考,并进行了长期的资料收集工作,最后决定表现人们在末日到来时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亲人间的相互支持。画面的处理手法夸张,勃留洛夫用鲜红、暗红、黑灰和白的对比,表现闪电雷光和山崩地裂时的景象,人嚎马嘶,大理石雕像从屋顶往下坠落的细部描写,更加强了画面的气氛。
137、《深渊》 【创作者】列维坦(1861年--1900年) 俄国
此画作于1892年 现收藏于莫斯科特列恰柯夫美术馆
《深渊》(又名:夏天的傍晚)取材于民间故事:故事讲的是一个磨坊主的女儿与一青年农民相爱,而女儿的父亲坚决反对。设法买通征兵局,结果青年给抓去当了兵。(旧时俄国的兵役制是终身的)姑娘闻讯深感绝望,便从该桥跳入水潭。
138、《白桦林》 【创作者】列维坦(1861-1900年) 俄国
在这幅《白桦丛》中,列维坦尝试描绘阳光照在桦树林中的光感和空气感,具有鲜明的印象派画风。
139、《白桦林》【创作者】库茵芝(1842-1910)俄国
现收藏于莫斯科特列恰柯夫美术馆
库茵芝在1880年举办了一次只展出一幅画的展览会,展出的作品是他的名作《第涅伯河上的月夜》,轰动了彼得堡城,每日参观者拥挤不堪。一年后库茵芝又举办了一次只展出独幅作品的展览会,这幅作品便是《白桦林》。不知道大家还记得朴树的校园民谣《白桦林》,或许就是从中获得灵感呢?
140、《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创作者】苏里科夫(1848-1916年) 俄国
此画作于1881年 藏于特列恰可夫画廊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1698年正当彼得大帝出国访问时,俄国发生了近卫军兵变。彼得大帝得知后仓促回国,立即残酷地镇压了这次兵变。当时的俄国近卫军代表了维护宗法制度的古俄罗斯,而彼得大帝和已经欧化了的军队,则代表了向资本主义发展的俄国。在他们尖锐的斗争中,双方都为坚持自己的信念而斗争。苏里柯夫抓住了这两种势力对峙的中心点,在1878年开始绘制《近卫军临刑的早晨》。为了画好这幅画作,苏里柯夫阅读了大量相关历史文献,几次到博物馆研究实物资料。花了3年时间,才完成了此画。
画面的背景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墙外和华西里伯拉仁诺大教堂的天球顶。地面上满是泥浆,被车辙压过的泥沟反射着浆水的痕迹,这是一个刚下过雨的泥泞的早晨。占据画面大部分前景的是动乱的人群,人物众多。处在构图中心的是近卫军和前来与他们诀别的亲人们。一些农民装束的近卫军家属围绕在6个即将临刑的近卫军身旁,他们悲痛地哭泣着。彼得大帝骑着高头大马出现在画面右侧,他威严地注视着前方,亲自监督处决“谋反”的近卫军。在他背后,是隐约可见的整齐森严的行刑队和一排绞刑架,他的右边是一群外国使节和他的宠臣。近卫军这时已被带上了手铐,握着罪人临刑前点燃的蜡烛,将依次走上绞架。远处骑在马上监督执刑的彼得大帝,以及他周围的外国公使们,严肃傲慢地等待着。在近卫军中,中间那个戴红帽,长着褐色头发,目光凶狠,望着远处彼得大帝的近卫军,是个无畏而不屈服的哥萨克。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头上裹着红头巾的小女孩,她位于画面的中心,手将要抬起来指向前方,眼神焦急而忧愁。小女孩稚嫩的脸庞和这个阴郁肃杀的氛围形成强烈对比。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缅希柯夫在别留佐夫镇》、《女贵族莫洛卓娃》被称为苏里柯夫历史画的“三部曲”。
141、《女贵族莫洛佐娃》【创作者】苏里科夫(1848-1916年) 俄国
苏里科夫画中的莫洛佐娃是个真实的人物,她是显赫的波雅尔,又是旧礼仪派的忠实信徒,曾向旧礼仪派领袖阿瓦库姆提供物质帮助,1671年根据沙皇的命令被逮捕,最后死于被幽禁的修道院中。苏里科夫所描绘的是这位女贵族被押解通过莫斯科大街的情景。画面上的莫洛佐娃纤巧动人,她的面部既因为激动而显得很美,又由于狂热的目光和苦修造成的瘪陷和灰白而显得可怕。画家通过这样一个历经苦难但仍坚信自己是在为俄罗斯斗争的人物形象,再一次出色地表现了俄罗斯民族精神和俄罗斯历史发展中的悲剧。
142、《干草车》【创作者】康斯泰勃尔((1776年--1837年)英国
《干草车》是康斯泰勃尔的成名作。
在《干草车》中,康斯泰勃尔描绘了这样一个单纯的农村生活场景:在一个夏末的下午,一辆运干草的马车正在渡河。马车边两个押车的马车夫正在小心翼翼地驱赶着,吆喝着淌水而行的强壮的马。粗木制成的干草车上,干裂的木轮和结节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四个轮子上磨损的印迹,说明这辆干草车已经使用了很多年了。浅浅的河水只漫过了轮子的很小一部分,我们还能看见河里的几块石头。干草车慢慢地向前边的红顶磨坊走着,溅起了点点水花。一只狗在河边的小路上走着,忍不住望了一眼河里的马车。河边开满了野花,树木在微风中摇曳。远处的田野已经泛出了金黄色的光芒,一些树的叶子也已经变黄了。天空中不同色彩的云朵像天鹅绒似的在飘浮滚动,清澈的河水中映出美丽的天空、古树和房舍,使乡村更显得宁静。
143、《麦田》【创作者】康斯泰勃尔((1776年--1837年)英国
《麦田》又叫《乡村小径》,是画家本人非常喜欢的一幅画。画里的情节有当地人的生活情趣:一群羊正在绿树荫荫的小路上走着,后面跟着一条牧羊犬。身穿红背心的放羊少年因为太渴了,就趴在池塘边喝水,他把帽子放在手边,这样随时都能抓起来赶路。池塘边的土坡上大树林立,杂草丛生,还夹着芳香的野花。土坡下的树影里,有一大一小两头毛驴在吃草。小路延伸的方向,是一大片等待收割的金色麦田,一个农夫正从麦田走来。天空翻滚着大朵的白云,阳光透过云层洒满大地。
144、《晨间散步》 【创作者】庚斯博罗(1727年--1788年)英国
《晨间散步》是庚斯博罗晚年的名作,画家以柔和的笔触、淡雅的色彩来描绘人物轻松悠闲的心情。
145、《蓝衣少年》【创作者】庚斯博罗(1727年--1788年)英国
作于1770年;藏于美国圣马力诺·汉丁顿美术馆。
这件油画作品是庚斯博罗的代表作品之一,这也是他的一个壮举。因为蓝色为冷色调,一般最好不要在绘画中使用。但庚斯博罗的这件作品却是一件以蓝色为主调的作品,但这件作品却没有一点令人不适之感,反而使人感到出奇制胜;这活泼、跳跃的蓝色绸缎,这变幻莫测的衣纹、高光;这不落俗套的蓝色调与含蓄、变换丰富的黄灰、蓝灰、绿灰、红灰的背景形成了奇妙的和谐对比。这充分展现了庚斯博罗高超的绘画技巧和用色水平。
146、《梅杜莎之筏》【创作者】席里柯(1791年--1824年)法国
创作于1819年
画家以金字塔形的构图,把事件展开在筏上仅存者发现天边船影时的刹那景象,刻画了人物饥渴煎熬、痛苦呻吟等各种情状,充满了令人窒息的悲剧气氛。
背景介绍:1816年7月,法国政府派遣巡洋舰“梅杜萨号”,载着400多名官兵及少数贵族前往圣·路易斯港。率领舰队的是一名缺乏实际能力的舰长,由于他指挥错误,在途经西非海岸的布朗海岬南面时不慎搁浅,造成了惨重的灾祸。
147、《九级浪》【创作者】艾伊瓦佐夫斯基(1817-1900年)俄国
此画作于1850年 存藏处:莫斯科 特列恰科夫美术馆藏
《九级浪》是一幅表现惊心动魄的海上巨大风浪的优秀美术作品,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海浪,一层高过一层,充分显示出人们与大自然英勇搏斗的壮烈场面。从画面的构图安排上看,画面中的中下方是一根被暴风吹倒、并且被卷入海中的一根巨木,巨木上坐着几个体格健壮的人,他们正在与海浪坐着顽强的拼搏。画面的中下方是一层层波涛汹涌的海浪,正在试图吞没挣扎中的人们。画面的上方是昏沉沉的暖红色,阳光被浓云所遮挡,只显示出一片眩晕的白光。整个画面以暖红色为主色调,充分显示出惨烈及惊心动魄的视觉效果。
148、《狂暴的海涛》 【创作者】艾伊瓦佐夫斯基(1817年-1900年)俄国
创作于1868年, 存藏处: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馆
这幅画描绘的是海上惊涛骇浪的险恶场面,既充满着恐惧,又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像一首情绪高昂的诗。这是画家靠自己惊人的记忆力和对海的深刻理解而完成的。因此他所有的海景大多是真实与想像相结合的产物。
149《阿尔卑斯山的雪崩》 【创作者】卢泰尔堡(1740-1812年)英国
此画作于1803年 存藏处:伦敦 泰特美术馆藏
这是一幅以严谨的手法描绘阿尔卑斯山雪崩景象的风景画。画家十分注意造型与色彩的关系,近景的暖色与中、远景的冷灰形成对比,产生了纵深的空间感,块状的山岩造型及不同斜线的构图,造成了雪崩的动感与恐怖气氛。画家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了雪崩的奇异与壮观景象,形象地表现了山崩地裂、气势逼人的自然威力。
150、《肯特海滩》【创作者】居丹(1802-1879年)法国
创作于:1827年 巴黎 马里内博物馆藏
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一个怵目惊心的瞬间:《肯特的海滩》描绘的是在狂风暴雨的海浪中即将倾复的帆船,人们纷纷逃离帆船,乘上救生船逃命,狂涛汹涌,人们在挣扎。在黑白两色的对比中,表达的是生命与意志的不可战胜。
151、《维苏威火山爆发》【创作者】勒鲁(1829—1900年)法国
创作于:1881年 存藏处:第戎美术馆藏
1879年8月23日,维苏威火山爆发。画家以强烈的明暗对比手法,刻画了维苏威火山爆发瞬间人们的惊恐与绝望。远处是黑暗中爆发的火山,滚滚的尘埃遮蔽了天空和地面,更加突出了身着白衣逃难的女性。这幅作品运用古典的手法,刻画了女人们的表情与神态,体现出古典式的理性与严谨。
152、《埃克河边的磨坊》 【创作者】雷斯达尔(1629—1682)荷兰
创作于:1670年,现藏阿姆斯特丹国立美术馆
雷斯达尔是十六世纪荷兰著名的风景画家,一生创作了约500幅风景画,但他一生贫困,最终死于救济医院。当时几乎无人知道他的作品,直到十九世纪才受到人们的重视。他的风景画以构图紧凑宏伟、描绘精细著称。
《埃克河边的磨坊》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它描绘了典型的荷兰风光,那十六世纪普遍流行的用风力作动力的磨坊,好像一个巨人屹立在埃克河边;河面上的船只和大面积的云层,使画面保持了力的平衡。整个画面给人以宁静而又充满生气的感觉,但对色彩的重视还没有提到日程上来,这也正是古典风景画的特点和它的局限。
153、《白嘴鸟飞来了》【创作者】萨符拉索夫(1830年--1897年) 俄国
作品创作于1871年,现藏于特列恰可夫画廊
这幅作品在当时是一幅引起强烈轰动的风景画作品。《白嘴鸟飞来了》在第一次巡回展览会上展出时,引起了观众极大的兴趣和反响,成为当时画坛议论的中心。画面中所展示出来的分为三重景色,近景部分是几棵哦娜多姿的树木,在树木上栖息着几只白嘴鸟,中景部分是几间农舍,农舍的外边是一圈围着小屋的栅栏,整片房屋布置错落有致,有着一种浓浓的乡村味道。画面的远方是一望无际的田野,让画面更有一种广阔、空灵的视觉效果。从画面上的色彩来看,画面上方谈蓝色的天空飘着一层淡红色的薄云,淡红色的薄云带来一丝丝暖意,近景部分的雪地正在悄悄的融化,显示着春天已经来临。总之萨符拉索夫的《白嘴鸟飞来了》这幅作品不管是从构图上、还是从造型以及色彩表现上都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
154、《艰难的行走》【创作者】乌德(1848-1911年). 德国
作品创作于1890年 存藏处:慕尼黑新绘画馆
《艰难的行走》表现的是在泥泞的雨天,一对相依为命的夫妻艰难地行走在乡村的路上,他们虽然年青,但是等待他们的未必是乐观的前景。茫茫的雨雾,预示着他们依然艰难的命运和茫然的未来。显然,作为现实主义画家的乌德,对于这对艰难行走的青年夫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
155、《林荫道》 【创作者】霍贝玛(1638-1709)荷兰
创作时间:1689 年 收 藏:英国,伦敦,国家美术馆
此图展现了乡野的美丽风光,画面上宁静的乡间景致看似平淡,却耐人寻味,使观者心旷神怡。对称的小树于平稳中见动感,随小道向前远望还能看到左旁的教堂尖顶,右旁两幢高顶茅屋,车辙印在泥泞的村道上,表现出一种正在延续着的平静而艰难的生活,占有大部分画面的天空则云蒸霞蔚,美得令人陶醉。这幅画中还带着一种忧伤的讽刺意味,长长的林荫大道在灰暗的地平线处消失到一点,画中这种忧伤的讽喻也是霍贝玛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156、《圣女贞德》 【创作者】勒帕热 (1848-1884年) 法国
贞德是法国香槟与洛林交界处东列米村一个笃信宗教的农民家庭的少女,1428年自称受到上帝的启示,向当时尚为王子的查理(后为法王查理七世)要求率军抗击占领法国北部的英国侵略军,得令后她带领7000法军,奋勇出战,以少胜多,重创敌人,解除城围,保卫了南方国土,被誉为“奥尔良姑娘”。后被勃艮第人出卖给英军,为雷恩教会在火刑柱上烧死。
勒帕热画中描绘的是贞德正在父亲的花园中游玩,突然听到上帝启示她的情景。画面上贞德在侧耳倾听神示,背后隐约可见上帝和天使的形影。
157、《垛草》【创作者】勒帕热 (1848-1884年) 法国
《垛草》是勒帕热的一幅代表作。1973年3月,这幅画与《法国19世纪农村风景画展》一起曾在我国展出,也许看过画展的人们至今仍记忆犹新:那因“垛草”而劳累过度躺在草地上酣睡的农夫,他好像刚刚吃过妻子送来的饭,用草帽盖着脸正在享受着这片刻的轻松;年轻体壮的少妇默默的坐在丈夫的身边,长期生活的艰难使她显得疲惫不堪,神色已变得象老年人一样呆滞而默然……
158、《雪中猎人》 【创作者】勃鲁盖尔(1525-1569年)尼德兰
作于1565年;藏于维也纳艺术史美术馆
这件作品描绘的是布满皑皑白雪的冬天,猎人打猎归来。作者的视角应该是从山上面俯视。远景是在两块结了冰的池塘上,有人在滑冰、捕鱼,点景式的小人物打破了荒凉与沉寂。山坡和地平线都以对角线形式交叉组合画面,从而构成伸向低谷的变化多端的斜坡。由于恰当的远近透视处理,使画面具有深远的空间感和空气感。画面动静处理十分巧妙。浓重的树木类似剪影般屹立于前景,白雪覆盖着沉睡的大地,肃穆宁静,而穿越于林间的猎人和机灵的猎狗、远处冰河上的溜冰者身影以及空中飞翔的小鸟,使沉静的山野充满生机。画家基本上是采用黑白灰色调的对比塑造自然、人物、空气和光,给人以寒冷且透明的感觉。菠萝盖尔并非农民,但他却把自己融入到农民当中,用他的全真心去描绘真是的农民的生活,所以被誉为农民画家,成为了尼德兰民族现实主义风景画的创始人。
159、《盲人引路》 【创作者】勃鲁盖尔(1525-1569年)尼德兰
作于1568年 现藏于那不勒斯国立博物馆
《盲人引路》是16世纪欧洲绘画顶峰作品之一。画中描绘了这样一幅生动的场面:六个瞎子互相扶持着,沿着画面对角线由左上方向右下方运动,却不知已陷入险境:领头的瞎子已跌入壕沟,紧接着的一个被牵动着失去了平衡,等待其他瞎子的将是同样的命运。画中渗透着画家对尼德兰革命的失望和对人类命运的哲学思考,具有人生和社会的普遍意义。
这幅画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人物表情的生动刻画,及背景画面的清新淡雅,宁静和谐,人物与背景形成强烈的反差,更加深了画中人物的悲剧性。
160、《1808年5月3日的枪杀》 【创作者】戈雅(1746-1828年) 西班牙
《1808年5月3日的枪杀》以令人震惊的真实性展现了当时发生的一切。茫茫夜空下,在马德里皇宫附近的太子山旁,法国士兵正在处决被他们抓来的起义者。躺在地上的鲜血之中的,是已经被处决的起义者。而法军拿枪对着的是正要被处决了的另一批起义者。这些正在面对死亡的人是画面的焦点,他们跪在地上,等待着死神的降临。一个身穿白色上衣黄色裤子的男子举起了双手,即将到来的死亡让他感到有些惊恐。白衣男子旁边的农民,有着饱经风霜的面孔,他神情坚定地望着夜空,无惧无畏。农民旁的一位起义者,则在做最后的祈祷。这样赤裸裸地面对死亡让一些人已经不能承受,他们只好痛苦地用双手遮住眼睛。地面上的灯笼使一部分光由下向上照射着,造成一种动荡不安的气氛。执行枪决的法国士兵只露出背影,他们端着枪正在瞄准。远处在黑暗中的马德里,既是现实情况的真实写照,又象征着当时的西班牙正处在黑暗统治之中。
161、《克里斯蒂娜的世界》【创作者】怀斯(1917年 -- 2009年)美国
此画已成为美国的经典代表画作之一,现由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收藏。
《克里斯蒂娜的世界》使怀斯成为家喻户晓的写实画家。作品描绘的是患小儿麻痹症的克里斯蒂娜·奥尔森拖着身子,用腰部以下肢体在美国缅因州广袤的玉米田中爬行的背影,所呈现的孤寂与坚强让世人备受感动。“她像一只蟹一样。”怀斯生前回忆。对怀斯而言,她是一个高贵的、有尊严的模特,拒绝使用轮椅,宁愿在污秽中生存也不愿意被人抚养。图中冷漠地高居于山坡上的房子奥尔森之屋今日已变成缅因州的旅游景点之一。
162、《在森林的草地上》【创作者】汉斯·托马 德国
【创作年代】1876年【存藏处】 法兰克福 施泰德尔艺术研究院
画家以写实的手法,抒情的色调,描绘了在森林草地上摘花的女孩。绿色的草地,浓郁的树林、飘曳的白衣裙,正是画家所追求的“理想中的绘画”的境界。
163、《蒙马特大街冬天的早晨》【创作者】毕沙罗(1830年—1903年)法国
进入晚年的毕沙罗经常从旅馆上居室的窗口俯视描绘街景,这幅《蒙玛特大街》便是毕沙罗在1897年养病期间完成的作品。
画面中,成排的高大建筑与街道慢慢向远处延伸直到消失。画家在作画时的观察点较高,宽阔街道上的人群与马车的体积很小,所以只是凭着感觉概括的以一种“点”的笔触将移动着的物体表现出来。这种“点”笔触的运用和对静止物体的强调表现,加重了整个画面中人群与马车在街上移动的感觉。
最初的印象派画家的生活都非常窘迫,因为他们的画作不被世人承认,无人购买。毕沙罗的生活也是如此,他的家庭负担很沉重,子女又多。为了糊口,他只得不断地去求助画商,一家家跑。尽管身体极度疲乏,也不肯去花钱搭公共汽车。
164、《巴黎卢森堡花园》 作者:大卫(1748-1825年)法国
存藏处:巴黎 卢浮宫
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致的艺术感觉,描绘了卢森堡花园一角的景色。在横线、斜线交错的画面中,插入茂密的树林与整齐的楼房,显得空间辽阔深远,空气清新,乡间的生活朴素而又自然。它反映了达维德作为革命艺术家的某种心态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