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画家兴隆阿的《木兰秋狝图》

 黄庭养元斋 2015-10-21
壮观的木兰秋狝

  历史探究

  □芮梦

  自康熙十六年至嘉庆二十五年的约140年间,康、乾、嘉三帝共出塞北巡124次,行猎木兰92次,木兰秋狝的规模很大,扈从者有皇家子弟、文武百官、八旗禁卫军、蒙古贵族及其本部骑兵等等。据记载康熙秋狝时就已有四五千人伴驾,到乾隆在位时期人数更多,往往在六七千人以上,最多时达三万之众。为保证庞大队伍的物资需要,每次都要征用大车七百辆,骆驼八九百只用以运送物资。若再加上前来迎驾的内蒙古四十八旗王公及其随从,车马队浩浩荡荡几十里,何其壮观。当清帝赐宴同娱时,如此众多的帝王贵胄的顶级聚会,其壮观热闹的场面可想而知。

  清代画家兴隆阿的《木兰秋狝图》,正是反映木兰行围这一题材、主题和内容的大型历史画卷。《木兰秋狝图》中绘有人物830 人,马469匹,舆12乘,详细的描绘了秋狝期间的繁荣景象。图中大营内,人来人往,匆匆忙忙。有的手端什物站立,有的携着什么东西匆匆欲出。外城正南的军机、内阁诸部,众人并列启旌门两旁,马匹俨然而立。看城正南门,有正黄旗卫兵把守,门前有黄色肩舆一架,右侧有红、黄、绿车轿三架,正黄、正蓝等旗将卒聚集门前,有的盘坐饮酒,有的站立交谈。在蓝色的帐幄里,有一蓝服官员盘腿而坐,前面是炭炉,炉上有一盆,里面有大小酒壶。众多将士卸马休息。街肆部分中有一行从右至左的人群、马、驼、羊群等形成了一条流动的线。人群之中有赶着羊、马群的乡民,有肩担双挑的商贩,有磨剪子磨刀的,有卖水卖茶的,有卖酒卖肉的,还有卖茶汤的;其中有当地的贵族,也有蒙古、新疆的少数民族,既有地方官员,也有戴着眼镜坐着轿车的上层商人;既有送脚的,又有骑着驼、马赶集的;既有外地商人,也有当地的买卖人。有为皇帝运送货物的骆驼队,也有各种贸易的马队,还有酒家、肉摊、粥摊和各种买卖行人。可以看出秋狝期间围场的集市的丰富程度和繁闹场面丝毫不输现在的大型集会。画面中的种种细节,既能真实的反映出当时的风俗民情,也可以看出百姓安逸富足的生活。如流动的人群中有一个骑着骆驼行走的乡民,吸完烟后,将灭了火的烟灰搕在骆驼的屁股上;又有一位戴着小白帽挑担的老者,他的担子上挂着锯、竹条等,腰里别着一把斧子,看上去像个修箩的;还有一位留着两撇小胡子,挑着茶炉、拿着鸡毛薄扇,弓着身子行走的老头儿。在大营右下侧同样也有一个用扇子正在给茶炉煽火的老者。在大营的左下侧,是两个屠羊人,其中一人剥完羊皮后正在破腹掏肠,他口叼尖刀,真是个熟练的屠宰手,另一个老者正在烧水,往锅里添着佐料之类的东西。另外还有磨剪子磨刀的扛着条凳行走,赶着羊群的和抬着东西侃侃而谈的,卖茶汤,卖羊头肉的等,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康熙诗云:“入幕今犹昨,搴帘树与山。牛车来晚市,铃索谨宵关”,诗有小注:“例许蒙古互市,率驱牛马以来”,“前锋营掌卡路之事,以铃声索为界”,前来“晚墟”的人“不得私越”。“布帐开山市,牛羊趁晚墟,入宵景更好,星野朗安居”。通过此诗我们可以知围场的“夜市”是非常热闹的。商人小贩搭起布帐,在星光月夜下进行交易,一直到深夜,大多远来的商人便在星光之下安居。

  《木兰秋狝图》所表现出的仅是清代帝王木兰之行繁荣景象的一隅,正是因为秋狝之行,才将承德从一个二三十户的小山村发展为承德府,乃至如今三四百万人口的承德市。木兰秋狝对清代统治者来说,是习武绥远的好传统,却无形之中带动了关外各少数民族及围场附近的商贸往来。木兰行围对于承德、围场及塞外各少数民族的经济、贸易联系,往来和发展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不仅是皇家的奥运盛会,更带来了塞外一方百姓的安宁和经济的繁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