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文学中经典的文学意象

 优雅a 2015-10-22
发布时间:2010/12/1610:31:37来源:中国文学网
  
  中国古代文学中常常出现许多令人见之即能感慨太息的意象来,而文学作品正是因为这些凝聚着数十代文人才子心血和神情的意象才使得文学作品具有极强的生发演绎效能的。总的来说,中国文学中经典的文学意象有这些:冷月、寒窗,红烛、画屏、暖帐、心香、团扇……至于香草美人,琴棋书画、梅兰竹菊那是文人士子生活中常有的物件,而民间文学中是少见的。
  
  一。冷月长凝
  
  民间百姓称呼月为月亮或是月牙儿,而民间对月亮的人世和感受往往纳入到戏文里边,月亮就是百姓们的另一个可以诉说的知己。嵊州戏里面,才子佳人式的爱恋,明月常是扮演重要角色,或是对月寄情说相思,或是仰月长啸叹抒怀。而这婵娟亦是带给佳人才子意外的欣喜,传递了情丝,成就了佳话。可以说婵娟之约是秀才闺小长相守不离不弃的凭证,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古典式浪漫亦是今人所不能感怀的,只存在于古典之中。今人相约常是咖啡馆、相思广场,或是中山公园里,嘈嘈杂杂的行人和车辆又哪能凸显守望等切之人的急迫和焦虑呢?又哪能体味到她的到来的释然欢喜呢?古典之约已然成为历史了,注定是不能在人人都忙碌的今生复制的。
  
  若是相思之人远行了或是不懂得自己的心境,姣姣寒月又是可以话相思说别离的对象了。越剧《西厢记》里不就有崔莺莺待月抒怀一段吗?张生离了菩提寺赴京赶考去了,只留下崔莺莺和崔老夫人守望于洛阳。崔莺莺月夜凝眸婵娟有着说不尽的相思之苦别离之怨,对这洁素如雪的圆镜长叹落泪,黯然神伤了。也许他是为已是状元的张君瑞入赘相府的传言而不能释怀,也许是对这白玉盘想起了远在京城繁华地的张生了,这只有明月知其心境了,旁人是捉摸不透的。
  
  冷月长挂于漆凄黑夜,寒窗却是尽在离人眼中了。对着幽幽明月,倚这朱红寒窗是怎样的一种心地,蓦地想起一首唐人辞章来: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只有这远行之人回道身旁伴我左右,这寂寂无边幽幽无限的愁绪才能化解,这相思之情才能断绝吧!这就是朱红炽烈的红窗为何总是寄情之处,为何绮丽高楼总有闺怨之音。只因为不能长相思守呵……
  
  千里婵娟不仅仅照射离人眼中的啼血,亦映射游子的始终不改的赤心。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月亦是远行的士子征夫思乡之时。士子会把相思化作管苇之力,写出心中的郁结,以诗文寄托思乡之深之切;而征夫亦是受降城外月如霜中的羌笛和玉门关中的春风垂柳,一夜望尽乡。这也是为何汉边塞诗中多由征夫怨妇之憾,而唐人边塞诗中除了征夫怨妇外亦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之气。而明月却是共通的望乡之情.
  
  二。烛影摇红
  
  古代的文人骚客多兴于闺阁妇人之手,虽长于斯他们却对此不彰显出应有的感恩和情愫,而是对此深藏内心,把绝大部分的精力寄托政治、寄情诗文。然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子和寻常百姓对于闺情亦是有着极深的兴趣,写下许多极好的诗词戏文。辟况唐人玉溪生的《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而民间戏文里亦是有着洞房闺思的,嵊州戏里的《孔雀东南飞》里的焦仲卿与刘兰芝的深闺话别亦是深情款款、惊神泣鬼的。
  
  中国民间夫妇结亲伊始亲朋好友是要闹洞房的,今人编写《中国文化史大纲》亦把闹房写进文学史中,然点评之语是不好的,道闹房是古代婚庆中的陋俗应废止。然他亦是不晓得中国民间夫妇之亲不单单限于夫妇之间,亦可以延伸到亲朋友人之间的,只是不似夫妻情深似海般,然亦是有仁义知荣辱的。民间若无亲朋好友前来闹房与怎能凸显新婚之庆呢?又如何昭彰新妇之德呢?闹房之举实是民间智慧和友谊的最佳显现的方式了,要知道在百姓之中若是无人品之人是不可邀请邻人挚友来出席喜宴的。这亦是民间百姓自己的德化教育了。
  
  新人入洞房自然是要和合欢酒的,饮了这杯酒才算是真正无嫌疑无猜忌的夫妻了。新人饮完合欢酒后,高朋挚友自是知趣退出洞房,这接踵而来的才是夫妇之时了。烛影摇红,心香袅袅,烛台画布交映程辉,把整个新房妆显的如仙境华堂。红,主色调,无他之词可以描绘的,只是透着氤氲之气的红,夹杂新妇娇羞之态。这才是民间夫妇之始也!
  
  我曾在《有凤来仪》一文中详述了中国红之意蕴,今已不想多写。只是愈发察觉东西方文化差异之大之深了,东方把红白两色视作喜丧两调,而西方却是黑白两色为丧喜之系。东方夫妇结亲是两个家族甚至是两个势力集团的联姻,而西方结亲却只是夫妇独自之事了,连父母亦是毋庸告知的。这就是民族和人种,文化和习俗之别了。新房里缺少不了的昏罗帐和画屏能够彰显妇夫之德之才的。红罗帐是新妇的首选了,因是新婚亦是要有喜色的,所以红罗帐是最佳的。而画屏选什么意蕴为好却是虽时间季节的推移而变动的。为夫的若是才子士人会选梅兰竹菊等传统代表士大夫之心境的山水草木之态的画屏,然亦是要高雅素淡,清新宜人的;若是商人大少必会选牡丹芍药,牡丹朝朝富贵,芍药岁岁常开,想是讨个彩头了;然是高逸隐士只能是劲松幽石了,亦或是长卷瘦竹,除此无他物能体显他之高洁、飘逸了。唐中叶,诗人杜牧写过一首七夕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真是既有闺情又有闺意了,写出了美人的神采仪态了。
  
  三。心斋长卷
  
  能有自己书斋的不是士大夫就是文人,商人也或有书斋但却只是附庸风雅,不常去的。而士大夫文人的书斋真是别有洞天,另有一番光景了。宋朝真宗曾写下“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盅粟”来勉励士人读书考科举,然却是功利性和熏心之气很强,不能显出文人雅士们特有的情趣来,亦不能体会到书斋之乐的。
  
  书中自有香草美人,自有博学鸿儒,自有功名利禄。而书中更有的是读书人的那份淡雅那份心境,读书人在思想上追随先贤哲人不断探寻不断开拓,不断的以圣人之训教化百姓为国建功立业为命奔走辛劳。然这都是圣人教的,不是读书人自己的意愿和情感青睐的。读书人渴望的是倦卧书斋,手持一书,书桌上一壶清茗,一坛心香,最好还有美人立侧红袖添香了。固然欧阳修的“六一居”已让人歆羡不已了,若还有美人在怀,吴秀飘香这岂不是天上人间了。
  
  然美人在侧红袖添香是不常有的,立侧的恐只有堂下之妻了,添香的亦只有总角书童了。然是书斋中的清宁静谧却是可以感受到的,这最是一方只有自己和故人的天地,徜徉书海追思古人,评古论今岂不快哉?又何尝需美人在怀红袖添香呢?有仲夏夜庭院深深桂影斑驳摇曳之态,有孟冬窗外飞雪之寒,又需美人呢?只需一暖壶而已。
  
  文人,不是荡子,离不了美人的。文人追慕圣贤,凭思美人,却是与人争长短,邀人说相思的,并不是荡子留情远游怀人的。文人士子是有着高洁之心、纯真之念的,又岂是无心无义无情之人,得到美人却又将其舍弃。这恐怕就是文人的风骨与荡子的游心之别吧!
  
  心斋长卧,醉看风韵。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文人士子虽身在书斋,在自己的一片空闲第播种耕耘,也会关心国家大计、苍生万民,这是自身与生俱来的责任和义务。虽稳坐书斋闲看云卷云舒,落寞庭院宠辱不惊,士子文人还是不会忘记自己身上承载的担子和闲愁。我亦是从心底喜欢这样的学子士人,推则长卧闲斋,著述立言,进则金殿议事,指点江山,闲事激扬文字粪土万户侯,真实畅快淋漓!
  
  书斋亦是文人骚客最值得留恋的,学子眷家,一是堂上有高堂,房中有妻儿,而就是家中有书斋,有心灵可以停泊的温馨小港了。宋人蒋捷有一首《贺新郎.舟过吴江》词,写到: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烧香。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呵呵!词人真实急切的赶回家中,舟过吴江后,摇橹声声了,见到了熟悉的景物豁然映入眼中,更是想归至家中了。洗洗归尘中的客袍,调弄带有银字的笙,再焚上心字的熏香真是一派其乐融融的场景了。与佳人回首,笙歌再弄,曼舞再起,闲书再看这怕是一个常年飘零在外的人梦中都想的吧!何况是才学很好的蒋捷呢?
  
  四。吴江枫冷孤雁南归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还后很多的意象是值得我们迷恋的。诗人才子脉脉来访江南之地总是留下数不清的佳句妙韵,而今人只能是从古典中采摘到冰山一角了,我亦是有班门弄斧之嫌,冒头充大佬了。
  
  六朝之南朝,江南作为新发觉的一块风景绮丽的美地后便迅速的招致了许多爱好山水的文人。李白的诗文里“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中的小谢便是南朝人谢朓了,他的很多关于江南佳丽地的诗句是琅琅上口,流传千古的。像: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都是名句,亦是被后世文人所效仿的。而谢朓的族叔谢灵运更是因山水诗为世人所称道,更确切的来说,是他成就了山水诗。他在做永嘉太守时对永嘉山水的吟咏使得更多的文人墨客来到永嘉,或是凭吊灵运公或是来看永嘉山水,作诗文的。可以说,六朝南朝是江南的兴生之期。
  
  到了唐宋之际,迁客骚人,荡子王孙都对江南繁华地恋恋不舍。白居易曾作过三首《江南好》,写到了江南的夏日风荷,三秋桂子,禅刹磬钟,碧波画渺了。而宋人柳永亦是对西湖风月记忆犹新,写下“十里荷塘,三秋桂子”的辞章,招得金主兴兵南下要来西湖观赏好风景了。东南诸郡天生就是和多情高才的士子向联系的,若是没有这般文士,江南的风景再好亦只能独自花开花落了。
  
  唐宋之人不单单对东南嘉地吟咏称道,他们亦有着无限情思和悠悠愁绪的。恰如“枫落吴江冷”的诗句亦是在吴江行舟的客船上诞生的,而“寄书何不达,归雁洛阳边”的辞章也是在风景如画的江南产生的,东南更有张继的《夜泊秦淮》: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般的诗句亦是诞生在姑苏的城边,书写了游子的思绪和怅惘。原来繁华之地,美人之乡,帝王之州不是故土亦难能留住游子的客心,驱走心中的归绪与愁闷。这也是一个心中的江南。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之如何?古代文人士子之间的亲友之情亦是深深,而为亲人为友人送行真是伤之如何。唐人有长安折柳送别之礼,长亭送别之俗,而今人却只能车站机场送别了,甚有手机送别而不亲临的。故人真是情谊脉脉,有情难舍,不似今人都是忙碌之人,无时间顾及自己,何谈亲朋友人乎?古有长亭喝酒别离,饮完跨马驰道而逝之壮豪;亦有渭城祝君之别黄鹤楼下乘舟而逝之别。而这都只是挚友的暂别,古人亦是当成了最后的诀别,或许从此一别,终生勿会再见面的,所以古人是这般隆重这般伤感。
  
  挚友之别是隆重正式的,而亲朋之别却是痛彻心扉的。《西厢记》中有莺莺张生长亭碧云天黄叶地的红泪侵绞绡的难舍难分,但终究还是默默而去,消失在肠道尽头;汉唐诗文中有征夫怨妇之别,征人临行之前哀妇总是送上冬衣捧上佂鞋的,不知这一走是多少年能再回首的。唐人有“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诗句说的就是思妇征夫之别吧!而这一别是死生两茫茫,阴阳两不知的。这种别离才是最为悲戚和落寞的。
  
  然若是有鸿雁传书、紫燕叼锦,夫妇之别或许能够减少一些伤感离愁之苦的。只是妇人匆匆读完来信,虽知其仍旧活着心中之石得以落下,忧愁又从心底升起,吃饭穿衣是否如意,是否缺少生活用品,接着就喋喋不休自言自语的。这就是妇人的别离之意,无文士之优雅高洁,亦是锦心绣口,面有忧色的。
  
  大雁秋季南归总能让妇人忆起仍在他乡之人,一岁一秋,草木也一荣一谢了,然心中之人迟迟不归,虽得知他乡生活很好,亦难以安心等待了。夜幕之迟,黄昏中亦是会有迟暮没人的戚戚守候,望穿秋水的。但总是到了邻节前几天行人才会匆匆赶回置办年货的,而进门后妇人第一句必是“回来虽迟,终究还是回来了”,闭口不提自己的担忧和日日守望的。男人是天,自己为男人而长相思长相守是理所当然的,这又有什么悲苦的呢?
  
  五。士子见疑美人迟暮
  
  文学作品中赤子见疑美人迟暮是从屈原的离骚开始的吧!恰似宋玉的悲秋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士子美人也是成为了历代文人学子笔下所描写的对象,只是各人笔下的士子美人各有千秋罢了。赤心被谤,信而见疑是士大夫诤臣的最大悲哀,而美人迟暮容颜渐衰则是佳人的哀叹了。
  
  古往今来,无数士子忠贞之臣被昏聩塞听的君王所负,使得忠义之士日渐疏远奸佞之臣横行朝野,这是一个有着良知有着拳拳爱国的之士深恶痛绝的。然而已然遭到君王的猜忌和小人的诬陷,向君王辩解亦只能落得个欺世盗名死有余辜的凄惨下场,还不如悄悄离去。虽说痛心疾首,有感于国家的日殆衰亡亦以无力回天了,至少离去可以保全自己,赢得生命的长存。可是古来的士大夫愈是见疑愈是被谤愈要向君王陈言奏事了,愈要指出时局的动荡与国家的衰颓,进而愈是遭到君王的贬斥和诟病了,最终落了牢狱了此残生的悲怆结局。这就是有着士大夫精神的士子,血液里流淌着圣贤教化的大夫。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在历朝亦是常有的,一个再忠勇刚毅的朝臣指出君王的千百个不是已是要遭到惩罚的,就连唐朝太宗如此精明爱才的帝王亦是要惩处魏征的,何况历代的君王还不能和唐宗相较的呢?所以文士总是政治上是失落的,前途是渺茫的。亦有一句国家不幸诗家幸的古语,庙堂之高少了一个忠臣,而文苑翰林却多了一个才子。汤显祖不正是感于明代世风日下国家不兴而退职赋闲在家的吗?而正是因为赋闲在家他才能创作出《牡丹亭》这样的千古佳作,感动了世间的痴男怨,。成就戏剧史上无法逾越的巅峰。
  
  选择开缺赋闲是不如意之士的首选,如若是忠诚只为生养他的国家,文士亦会有着惊人之举的。周灭商之后,商人伯夷叔齐不就是不食周粟而而死在首阳山的吗?而这只是兄弟二人感恩于故国的恩情和对国故的眷恋了,纵使这个国家的国君无才无德,暴殄天物残害天下苍生。三闾大夫屈原被放逐到湘水亦是感怀于楚国的衰亡而无人正兴,面如枯槁投湘水而尽,亦只是为国殉情了。他自己在《国殇》一文中有感于楚国将士为楚流血牺牲赴死国难,其自己亦不是如此呢?
  
  而美人迟暮之叹则不似士人被疑之感,美人如是没有美丽的容颜便没有了争朝夕争恩宠的资本了。纵使心灵手巧,聪颖贤淑亦只能深宫独守对月抒怀的,所以美人最怕的便是迟暮了。楚王好细腰,整个楚国的女子都节衣缩食,争相缠出纤纤细腰以博君王笑颜,以至于楚宫中的宫女多有饿殍。而饿殍只为细腰了,若是美人无细腰了难能与君王嬉戏了,更何谈是迟暮的美人呢?今人张爱玲在其文中谈到:迟暮的美人才是最美的,因是历经了风雨,懂得是故,明晓心境是故迟暮的美人恰似风雨后的美人蕉,虽遭雨打风吹红叶尽落,但亦还是有着数瓣的红花残存着,而这残存的美人蕉花才是最为娇媚的。所以美人迟暮亦不是感叹邵华尽逝,老之将至了。
  
  迟暮的美人不似半老红娘风韵犹存,半老的徐娘是依旧要凭借年轻容颜的残貌来换得世间男人的风情的。而迟暮的美人却勿需装乖拌巧的,岁月的雕琢使得美人增添妩媚风情,更似柔情之水,一颦一笑彰示成熟女子的气质和风度,所以迟暮的美人才能更得到男人的青睐和赞赏。屈原有美人迟暮之叹,只是他感怀于楚国的日薄西山无法挽回,所以才显得那般凄凉,不懂得美人迟暮的雍容华贵之态。
  
  中国文学中最为古典最为常见的意象我亦只是海底寻珠,找出一些自认为还是可以的搬上纸间,而那些更有着深邃意蕴和古典气质的怕是要到深海中继续探寻了。
  
  长相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