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学汇第二期:宋太祖为何不杀上书言事人

 lvzhenghui 2015-10-24

王立新论史:宋太祖为何不杀“上书言事人”?

分享到:

2015.10.23 第2期 作者:王立新

 

宋初宰相赵普

“道理最大”与“任宰相当用读书人”

宋太祖在建立宋朝之初,就经常和宰相一起探讨治国安邦的道理,他问宰相赵普:“世界上究竟什么最大?”

要是其他朝代的臣子,顺口便会逢迎主子说:“皇权最大”。但是赵普却说“道理最大”!

权力,利益,亲情,关系,这些都不小,但都不是最大的,天地间只有“道理最大”。制定政策政令,要讲道理,要有道理依据。处理政务要讲道理,收税、断案要讲道理,就是处理日常事务,判断人事是非,解决民事纠纷,也要讲道理。

为什么要制定这样一项政策或者政令,甚至某件具体事情为什么非要那样做?如此做法的理据在哪里?效果预测的根据在哪里?这样的做法对现行统治、对社会、对生民、对国家、对民族,究竟有什么好处?都得问道理。没有道理或者道理不明,就不能这样做。同样,某件事情为什么不这样做?同样需要问道理。不做没道理的事情,这是为政的最基本的起点,要是一切做法都仅仅围绕着自己的统治能否维持下去,那就是不讲道理!那就是不懂道理!小事情也一样,做与不做,一定要先问问有没有道理。因为无论权力有多大,都没有道理大!不管某种措施或者某项工程获利究竟有多大,都不如遵循道理获利更大。世界上什么事情最有利?讲明道理,遵循道理最有利!

孟子见梁惠王(资料图)

梁惠王问孟子能够给她带来什么利益?孟子告诉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很多不明真相的人以为孟子不言利,不懂利,连司马迁都这样认为。其实孟子不是不讲利,而是不讲小利讲大利。遵循仁义,就是最大的利。遵循仁义,遵守道理,就会获得上天的眷顾,《周易》说,“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赵匡胤由衷赞同赵普的说法,君臣同心,坚守“道理最大”的原则。在赵宋皇帝和历届朝臣一代一代地坚守之下,宋朝虽承晚唐、五代之弊,社会风气贪鄙无耻之极,人心颓废无以复加,但在几十年之间,就彻底改观,人心向善,风俗醇厚,贪鄙之习渐远渐匿,廉洁奉公的风气骤然兴起。一个崭新的社会,奇迹般的出现在东方的地平线上。

宋孝宗曾经对大臣们说:“太祖问赵普云:‘天下何者最大?’普曰:‘惟道理最大。’朕尝三复斯言,以为祖宗时,每事必问道理。夫焉得不治?”凡事必问道理,先问道理,国家怎么会治理不好?

孝宗的话语,表明到了南宋的时代,赵匡胤的子孙们还在坚守“道理最大”的原则,按照“道理最大”的原则治理国家。凡事首先要问有没有道理,合不合道理,这就是宋代的君臣。这样的政治国家,是很难走上绝对的独裁和专制的道路上去的,也不会被天下人所遗弃,成为实际上的孤家寡人。

有了“道理最大”,并将“道理最大”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上,国家的政治生活就会充满民主的气息,真心诚意的参政、议政,就会成为社会精英们习惯性的做法,社会生活也同样会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获得真正的和谐与稳定。

有关“道理最大”的这段对话,被后世赞誉为明王尧、舜和贤臣契、稷之间的对话。“道理最大”,是宋代皇帝的传家之法,这个家法定下了宋代政治的基本格调。这项原则,一直被宋朝的各代皇帝和臣僚们带到了血如夕阳的宋朝之末。

“道理最大”“任宰相当用读书人”和“不得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人”,使宋朝赢得了广泛而持久的人心拥戴。在这方面,远远超过汉代和唐代,元明清更不足以与宋朝相比。元代的许有壬说:“宋养士三百年,得人之盛,轶唐、汉而远过之。”说宋代在优礼士大夫,从而赢得士人真心拥戴,盛况空前,远远超过汉唐,绝非汉唐两朝所可比拟。

宋朝用“道理最大”,挽救汉、唐以来的绝对专制带来的严重社会弊端,使为官一事,不再专为拥有权力而设,不再成为谋取私利的条件和手段,使所有的各种权利的拥有者们知道:“权利不如道理大”。同时,“任宰相当用读书人”的国策,极大地鼓荡了天下人读书的热情,朝野上下风气大变。赵宋王朝就以这样的治国原则和治国方略,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真正的“文质彬彬”的生民社会。而“不得杀士大夫与上书言事人”,则有效地保护了不同政见者的合法权利,使统治集团能够不断的听到与自己的统治方略不同的声音,从而不断地修正统治的错误,不断地使自己的统治方针朝向符合社会实际的方向改进。生民的苦楚,得到了必要的伸说和倾泄,没有淤积成巨大的社会隐患。有宋一代,并没有出现像汉、唐、明、清等重大的内部祸乱,与这项国策有直接、重大的关系。

“道理最大”、“任宰相当用读书人”、“不得杀士大夫与上书言事人”,以此三点为核心内容,构造起了整个大宋王朝的政治大厦。君主的诚心,赢得了士人的忠心,赢得了民众的欢心。以至于宋朝在那样的内忧外患之下,面对人类历史上任何王朝都不曾遭遇过的辽、夏、金、元的强敌(就元朝之强而论,甚至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最强悍的外敌,其不可想象的野蛮和凶顽,简直就是外星人!人类历史上从来就没有遇见过。凯撒、拿破仑和希特勒等,没有遇见成吉思汗,算是他们运气好),依然能够坚持那样久,而且在国家实在无力支撑之时,官僚、士大夫们纷纷挺身而出,慷慨赴死,仿佛人类的历史已经结束,甘愿与大宋王朝一同化为齑粉。这种悲壮与绚丽的风景,不仅在中国的历史上绝无仅有,就是在人类的历史上,也断然没有第二次出现过!

顾炎武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宋代知识分子满含忠义之气,以名节为高,以廉耻相尚,“靖康之变,志士投袂,起而勤王,临难不屈,所在有之,及宋之亡,忠节相望。”就是说宋代“讲道理”和真正尊重知识分子的政治,赢得了士大夫阶层的普遍忠心,激发了他们为大宋王朝英勇效命的由衷热忱。从北宋靖康年间金兵毁掉北宋政权,直至南宋最后毁灭于元兵之手,160余年之间,宋代为国死难的忠烈之士,随处可见,随时可见,前后呼应,从来没有间断过。这些牺牲的志士,虽然舍弃了生命,但他们的精神,却像一道互相链接而成的绚丽的彩虹,永远的高挂在中国历史乃至人类历史的上空,光彩夺目,光耀千秋!

写过“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清代学者赵翼,在其所著的历史学著作《廿二史札记》里也说:宋代对待士大夫的宽厚,使得他们完全不必为生计而忧烦,从而能把全部精力用在为国家的兴亡和民族文化的兴衰的考虑上。“惟其给赐优裕,故入仕者不复以身家为虑,各自勉其治行。观于真、仁、英诸朝名臣辈出,吏治循良,及有事之秋,犹多慷慨报国。绍兴之支撑半壁,德祐之毕命疆场,历代以来捐躯赴国者,惟宋末独多。虽无救于败亡,要不可谓非养士之报也。”宋代对知识分子的优礼,赢得了超常的回报,这些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知恩图报,平居,则严于律己,教育子侄;为官,则清正廉洁,为民请命;被贬,则思念君王,心忧天下。当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奋身投入拯救,拯救无望,则以身殉国,绝不苟且存活世间。宋代为国家牺牲的烈士,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可以相提并论,为宋代而牺牲的英烈,比全部中国历史上所有王朝中,为国家和君王死难的全部总和还要多出不知多少。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因为宋朝统治者不以手中握有的绝对统治权力欺凌人,不以自己掌控的强大武力的威慑恐吓人,不以统治阶级的意志,实施对文化思想的钳制去恶心人。

在皇帝带头倡导,朝廷大臣以身作则,天下文人、士大夫踊跃投身之下,宋代文化昌明,人心醇厚,社会风气正大刚健。所有这些,都是中国历史上任何朝代所无法比拟的。

明清时期,有人指责宋代的士大夫和理学家们,说他们“平居袖手谈心性,临难一死报君王”,说他们平常没事的时候,抱个膀儿在那里谈论心性问题,等到国家遭遇灭顶之灾的时候,没有好的拯救方案,只是一死了事。这种所谓的批评,除了缺乏对实际情况的客观全面的了解之外,还表现为:小视壮烈牺牲的豪迈,蔑视为国捐躯的勇烈,无视为正义而慷慨赴死的感天动地!

“道理最大”,还奠定了宋朝文化繁荣,理学昌明的重要政治统治方略基础。因为只有“道理”最大,“道”才最大,“理”才最大,“道学”和“理学”才被看重,道学宗主和理学开山祖师才会有地位、有影响力。周敦颐能够“被做大”,正是宋代统治者崇高的政治理想的需要使然,也是宋代知识分子“参赞”圣德的积极努力的最大成效之一!同时,又是在讲道理的宋代社会的大趋势和大风俗的背景的烘托与陪衬下,必然产生的客观结果。

《清明上河图》中的北宋皇城

只因知道“道理最大”,宋代才是真正的大宋王朝。其余如唐朝、汉朝和明朝、清朝等,都没有资格被称为“大唐”、“大明”、“大汉”和“大清”,因为这些王朝都不知道天底下究竟什么最大,他们或者以为利益最大,或者以为权力最大,就是不知道“道理最大”。换句话说,就是他们都不懂道理,更不懂“道理最大”。连天底下什么最大都不知道,怎么能够叫做“大汉”、“大唐”、“大明”、“大清”呢?如果一定要这样称呼,意义也只能限于武力强大、利益最大、疆域辽阔和自以为是等的虚妄称谓。其实也只是臃肿肥大而已,用民间话语说,就是“虚胖”,需要“减肥”才行。只有宋朝,才可以叫做“大宋”。因为“大宋”的“大”,不是疆域、权利、武力和财力大的意思,而是“伟大”的大。只有知道“道理最大”的王朝,才是真正伟大的王朝。

(本文系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新先生授权凤凰国学独家发布,节选自其专著《理学开山周敦颐》,岳麓书社出版,略有删节。转载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宋史·周敦颐传》

分享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