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项羽本纪》:“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南公者,战国时期楚国人,阴阳家,著《南公》三十一篇。)
家族谱里明确记载,楚国除世子代表的王族(嫡长子或王长子)以外,分出很多“氏”,是楚王的其他儿子,其中以昭、屈、景三氏最为强大,是楚国支柱,三族的子弟世袭担任楚国高级官员,如屈原曾担任三闾大夫,意思就是管理王族三氏的官员。景阳是战国时楚大将,齐、魏、韩三国攻燕,燕使太子求救于楚,楚王命景阳为将救燕,景阳不赴燕而迁攻魏之丘,取之以与宋,三国恐惧,乃罢兵,燕国得解围。景阳这种战略,被载于《战国策》。
屈原为何曾任三闾大夫?“三闾大夫”,王逸的解释是,“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是以此官为管理公族,掌其世系的官员,职能似与东周流行的“宗伯”、“宗人”、“宗老”、“公族”(或“公族大夫”)一类职官相似。由此看来,三户即三个姓氏无疑。
到了战国末期,这三氏已经是楚国望族,和齐国田氏,赵魏韩等氏都是当时最旺的几个姓氏。
1、《史记集解》(作者:刘宋时期的裴骃)引用了瓒的说法,认为是三户人家。
臣瓒曰:“楚人怨秦,虽三户足以亡秦也。”(臣瓒,西晋学者。可能是傅瓒,这里的臣可能是臣子的自称)
2、《史记索隐》(作者:唐朝时的司马贞)引用了两种解释。
(1)引用韦昭之说:“三户,楚三大姓屈景昭也”。(韦昭:三国时代吴人。)
(2)引用苏林和臣瓒的说法。
苏林曰:“但令有三户在,其怨深,足以亡秦。”(苏林,汉魏之际人)
《汉书·陈胜项籍传》颜师古注:服虔曰:"南公,南方之老人也。"蘇林曰:"但令有三戶在,其怨深,足以亡秦。"
对此,近现代史学家钱穆也进行了论述。
1、他认为韦昭的说法最为合理。
钱穆认为:春秋列国宗族,见于《左氏内外传》者,如鲁有三桓,郑有七穆,宋有戴桓之八族,晋有八姓,十一族,及殷民六族,七族,怀姓九宗,祝融八姓,之类,以数字计宗姓者,不胜缕举。楚之三户昭、屈、景,亦其例也。
2、认为是三户人家的说法是望文生义之解。
盖南公意谓楚之公族虽祇昭、屈、景三家,足以亡秦,不泛指民户言也。其后陈吴发难,乱者四起,皆重立六国后。楚怀以外,如魏豹赵歇韩成田市,皆以故国旧族。其它一时将率,亦多往时大家名族之裔。虽云将相无种,而平民崛起以亡人国者,究是当时创局。虽陈婴之母,亦知骤贵不祥,欲倚名族。况南公远在乱前,其不以兴灭继绝,复国报仇之大任,期之谁何三家之小民,亦已明矣。
3、认为是地名的说法也是错误的。
司马贞《索隐》独谓诸说皆非,按左氏以畀楚师于三户之文,因谓三户是地名。孟康遂称后项羽果渡三户津破章邯,是南公之善谶。不悟三户之为地名,本由楚起丹阳,以其昭、屈、景三族而名发迹之地。而南公之言,初不当以地名释也。故三户之解,苏林臣瓒《索隐》各得其一偏,孟康之失最远,而韦昭为独得也。
可见,楚虽三户,即指“昭、屈、景”三氏。
值此端午节之际,作此文祭奠同族,亦彰先祖之德。
楚国王族
景氏,芈姓,楚公族也,以封邑名为氏。
屈氏,芈姓,楚公族也。是以封地命名的姓氏,春秋时楚武王的儿子瑕任楚国莫敖,被封在屈邑
昭氏,芈姓,楚公族也,以族为氏。
伍氏,芈姓,楚大夫伍参之后也。
能氏,楚熊挚之后,避难改为能氏。
鬻氏,芈姓,楚鬻熊之子鬻拳之后也。
班氏,芈姓,楚若敖生斗伯比,伯比生令尹子文,为虎所乳,谓虎有斑纹,因以为氏。
翠氏,芈姓,楚将景翠之后。
苗氏,源出于芈姓,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
成氏,芈姓,春秋时期,楚国君的儿子字成虎,他的后世子孙取其“成”字为姓,亦称成氏。
建氏,芈姓,楚太子建之后。
潘氏,芈姓,周代楚国王族的后代。
查氏,芈姓。春秋时,楚国有公族大夫封邑在查,其后代子孙称查氏。
荆氏,芈姓。楚文王以前的荆君,有庶出子孙以国号为姓,称荆氏。
庄氏,春秋时楚国君旅,死后谥号为“庄”,他的后世子孙以其谥号为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