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班主任研究课堂管理,非常有现实价值。
因为在当前的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形制中,一个学生的课堂违纪行为,有可能干扰同桌或周围几个同学的正常学习活动,也会诱发课堂上更多的学生产生类似的违纪行为,从而打破课堂学习秩序,影响教师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为了维护班级的课堂秩序,广大班主任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此案例中呈现的王老师的课堂管理实践状况,是班主任当前工作现状的具体体现。
为了维护班级正常的学习秩序,王老师想方设法地推进课堂管理。课前批评、严厉惩罚、联合家长“打压”、进教室“督阵”、培养学生的自制力……王老师在不断的探索中,终于找到了自己认为理想中的课堂管理策略: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尽管王老师的课堂管理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他推进的课堂管理是不够科学、不系统的,有很大的工作内容缺漏。
二、分析王老师的管理意识和探索精神
王老师积极推进课堂管理的强烈意识和不懈探索的勇气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在其他任课老师反映了班级的课堂纪律不好时,王老师马上在自己的课上进行批评,以期学生们能够改正。严厉惩罚、联合家长“打压”、进教室“督阵”、培养学生的自制力等方式方法的不断提出和验证,真实地显示了王老师不懈的探索勇气,体现了一位班主任的教育良知。
王老师的反思习惯是非常有效益的。在一次次的探索没有取得显著效果后,王老师都要进行认真的反思。尤其是,在确定提高学生的自治力前的反思,是比较深刻的,也是有效益的。因为这次反思后,王老师找到了如何科学地推进课堂管理的方法: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为每一个课堂纪律暂时存在问题的学生确定了个性化的转变策略。王老师为好接话把的世龙同学设计的四步转变措施,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这使我们体会到教育必须重视细节,而且需要个性化的教育措施。然而,我们又会提出一些质疑:这个方案能不能真正的落实?如果若干个学生都有类似的方案,怎样检查?后会不会忙不过来,会不会流于形式?
三、王老师应该怎样加强课堂管理
王老师不应该在课前(尤其是自己上课前)经常性地批评学生,这样容易影响学生下一节课的学习。就像案例中的描述一样,学生们在王老师上课的时候老老实实的,但课堂气氛不活跃。抛开“训话”的时间和地点来分析,就训话的方式本身来分析,也是非常不妥当的。王老师集体训话,没有多少针对性,他提出的要求,学生落实起来就要打折扣,况且,有些学生可能还会觉得与自己无关。
有些班主任习惯于笼统地给群体训话,缺乏针对性,效果也往往不佳。
王老师请家长来一起严惩有课堂违纪行为的学生不妥当。就像案例中描述的一样,很容易引发老师和家长、家长和学生、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在这一环节中,王老师对课堂管理的定位是错误的。班主任加强课堂管理,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益,不能进行简单的压制和惩罚。
王老师应该加强和任课老师的沟通交流。这是因为班主任的课堂管理,是全程的,不是一节课、两节课的问题。这就涉及到班主任与任课老师、任课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互动,自然会有一系列的矛盾需要解决。班主任处在这一人际关系旋涡的中心,首先要不断地及时协调自己和任课老师、任课老师与学生、自己与学生的关系,使之处于和谐的互动状态。王老师在推进课堂管理时,只注重了自己和学生关系的协调,而忽略了其他人际关系的协调。对王老师而言,要认识到人际沟通旨在实现师生真诚地理解彼此行为的真实理由,消除师生之间因交流而出现的对彼此行为的误读,并达成对彼此行为的谅解与共识。师生沟通的策略主要包括倾听和诉说、信任和责任等环节。
王老师进教室“督阵”是简单化的“控制”(或者说压制)行为。王老师进教室“督阵”,虽然能协助科任教师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但弊端更多,容易使任课教师和学生双方感到拘谨,课堂气氛会比较沉闷、压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得不到保证。这在案例中已经描述出来了。同时可能降低任课老师的威信。长时间在班级“镇压”,也增加了王老师的工作负担,容易使他身心疲惫。这样的监督,对学生的纪律保持进行外在控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纪律保持的自觉性,也不利于学生课堂行为规范意识的形成。
依据“全员德育”的教育理念,每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谁上课谁负责,任课教师是所教学科课堂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如果靠班主任督阵才能上好课,是可悲的。但是,班主任确实有责任了解并研究每位教师上课时的课堂纪律情况及原因,总结好的经验,采取有针对性的协调措施。
王老师应该明确自己的角色内涵。仔细阅读《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的通知》等有关班主任工作的有关文件会发现,对于“班主任”这一岗位的角色内涵,大致有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这要求班主任依据教育方针负责管理整个班级,完成各项班级建设事务。第二,班主任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协调者。这要求班主任要协调好班级各任课教师之间、班级学生和任课教师之间、班级和其他兄弟班级之间、班级内部的同学之间、班主任、任课教师与家长、学校与社区等多种关系,化解种种矛盾冲突,力争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第三,班主任对班级的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在班级工作中,努力做到“一个都不能少”。第四,班主任是自身生命价值的提升者。这要求班主任在培养学生的同时,还要发展自己,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在这样的角色内涵的分析视野中,王老师在课堂管理推进中的职责履行应定位在“协调者”的角色上。但是,王老师进教室督阵、替任课老师做大量的课堂管理工作等细节都反映了王老师对班主任角色的认识有些模糊,需要澄清。否则,在错误角色定位理念的引导下,王老师出力也不讨好:任课老师会埋怨班级的课堂纪律不好,班主任管理不善,学生会认为班主任多管闲事。而且,这种“责任泛化”,积以时日,有可能带来班主任的心理焦虑,反而会影响工作。
应该强调的是,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个体自我管理能力和集体自我管理能力的过程。这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共同教育目标。班主任在做好协调工作的同时,要从实际出发,组织建立良好课堂秩序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遵守课堂规范的自觉性。
课堂管理的主体是老师还是学生,是令人深思的问题。各个同学段的班级,情况也不尽相同。看看拓展案例,会有新的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