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兰亭百家 | 气定神闲?沉雄稳健- 薛党军

 品茗玩易揉太极 2015-10-28

▲ 点击上方关注 美术报,分享美的一切



点击图片进入薛党军H5专题页面


薛党军印象

文/ 周俊杰


薛党军,一米八几的个子,厚墩墩的,站在人们面前像一堵墙,说起话来,声如洪钟,且快人快语。一个地地道道的北方汉子。曾在部队上当过侦察兵,在几天几夜无任何供给的情况下,穿过神秘的森林、荒芜的大野,最先到达目的地,这的确要靠毅力和智慧。他应当是位将军,在未来的日子里驰骋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然而,却阴差阳错地迷恋上了书法,沉醉于墨香之中,一醉就是三十多年,再也与戎装无缘。

他的字如其人,厚实、豪放,且充满灵气。看到党军这个人,就能准确找到对他的字的感觉。“字如其人”的命题,永远是正确的。字“如”什么?如其性格,如其学识,如其悟性,如其意志,如其整个人!但与人的政治嗅觉是两回事,与人的地位、当官与否也是两回事。党军性格豪爽,颇爱读书,思维敏捷,又有军人的意志,所以他从开始写字就没选择虽不乏韵味和书卷气的赵、董一路,而是上宗秦汉,下法晚明,追求古朴、稚拙、雄强之书风。他主攻汉之《张迁》、《鲜于璜》、《褒斜道》及此后的《好大王碑》,在方整、挺拔中凌然有股端庄之气。加之灵活的用笔、用墨,使拙的意味中又显示出狂的成分,作书,不狂能行吗?萎萎缩缩,小心翼翼,不进入如书圣所言“放浪形骸”的狂之境界,是难以写出具有震撼力的作品的。震撼力,这对任何艺术都是种极高的要求和标准,也应当是书家追求的最高目标。你这气那气也好(如书卷气、山林气等),这技法那技法也好(如用笔的藏锋入笔、八面出锋等),这手段那手段也好(如拼贴、打磨等),如果作品最后产生不了震撼力,那么只能是小打小闹的玩意儿,颇没劲。党军的隶书及其王铎一路的行草,均能体现出北方书家那种不乏通灵的强悍之气和震撼力。也许是种偏爱,我看了这样的作品,总是能被深深地打动。

当然,任何事都有正反两面的内涵与表现,书作中的韵致与靡弱、豪放与粗野,仅仅是一纸之隔,历史上伟大的书家总是能将其所追求之风格发挥到极致,并避免出现其另一面之弊病。党军如在这一充满辩证的问题上再多动动脑筋,会达到一个令人欣羡的高度。我相信,以这个大个子的意志与灵气,他会不停地向所追求的目标顽强地走下去的。

薛党军书法作品


气定神闲?沉雄稳健

—— 评薛党军获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作品

文/ 周德聪


“中原书风”作为河南书法整体性的抽象概括,向以沉雄豪放著称,一大批中青年书法家的价值取向,共同构成了“中原书风”的审美特征,薛党军无疑是这一书风践行者的代表。他的篆、隶、楷、行、草诸体,其内在的精神都一以贯之的表现出一种正大气象。其磊落情怀流淌于笔下,滋润着欣赏者的心田。

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他以篆书胜出,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他则以行书取胜,由此可见,薛党军是一位擅长诸体,且都能达到一定水准的书家。当代书展上,以一体之长尽显风流者不乏其人,然而在多种书体上均臻妙境者委实不多,他在各大展览中提交过不同的书体、不同幅式的作品,入展、获奖已成常态,仅此,足以证明他在书体与技法方面颇全面,尽管他在繁简字与通假字的使用上面或有失误。

薛党军的书法在传统与现代的转换中始终秉持着“不自正入,不能变出”的信条,笔墨的“时代感”不是对传统的破坏,而是对传统的继承发展与不断充实完善,语言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历漫长的探索过程,由量变到质变。他在五体书的广泛涉猎中,技法的吸收及其交互影响对个性语言的形成显而易见,其书作的总体风格与价值取向似乎都能在传统经典中找到源头。

他的获奖作品《古诗数首》,以相对稳健的行书作六尺整幅的表达,他没有过多地在书法本体之外作形式的追逐,而是将心力集中在书写本身,白纸黑字上的步步为营与扎实推进,犹如冰镇森然挺秀而变化多方。

薛党军书法作品



许多辞书及科教书在界定行书时,多做这样的表述:“它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楷书是一种极正的书体,有楷模之意,而草书又是一种极纵的书体,是写意的精灵,处于两者之间的“灰色地带”便是行书施展的空间。因此,行书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偏向楷书作行楷化的书写,也可以偏向草书作行草化的表达,各种关捩,全在书写者对汉字空间与行笔时间的掌控。薛党军的行书取的是相对中立的立场,其用笔虽多有楷化迹象,然在相对快捷的书写中省略楷书所具有的藏匿之法,个别字虽有草化倾向,然字与字之间没有连绵,他十分关注每一个字象的塑造,无论是大小纵敛,还是轻重粗细都交代得清清楚楚,毫不含糊。从其用笔上看,他的行书既有魏碑的厚实与雄肆,又不乏晋唐以来文人书风的雅致与风流,将碑与帖两种不同的线质熔铸成为富有一定个性特征的艺术格言,显然是他“以意驭法”的结果。他在用行书的点画构成汉字空间的过程中,遵循着疏密匀称与端庄平稳的原则,尽管笔画间的流走呈现“动”势,然完成之后所凝固的个体空间却有“静”态,是一种“不激不励”的风规,读赏之际心起微澜而复归平静。

硕大的纸幅之上近乎不变的节奏韵律进行复沓式的长调组合,并未显其单调,反而觉得庄重磊落,相对匀速的用笔,相对平整的结字,相对匀整的布白,显示出疏朗与开阔的气势,整肃而俊美的章法。在沉溺于“玩形式”的展览氛围里,薛党军的这件作品无疑是朴素的典范,他没有拼接,没有染色,没有多体杂糅,没有小字补空,也没有印章滥钤,一起都在还原书法的本色——空间中诞生了书写的时间,时间中凝固了汉字的空间。由此不难发现“我在故我书,我书故我在”的书法生存方式。

行书除了在单字内部讲究笔画组合的连贯之外,还应当关注其字与字之间的起承转合,尤其是自上而下的书写在“行若行”的推进中所形成的“行气”。行气固然可以通过“中轴线”显示,也可以通过字的大小变化使“行气”产生流动感,但更主要者恐怕还必须是笔势的连绵与往复。以此观之,薛党军的行书较多地注意了单字内部笔势的贯气与字之大小变化所产生的“行气”的流贯,而稍稍疏忽了字与字之间的笔势承接,比如上字之末笔的收势与下字之首笔的起势少了些许的“前者呼,后者应”的情味。从总体章法上看,字距与行距似无差别,也消减了“行气”本身的意义,文字之间虽有大小,线条亦有粗细,行间也间错落,然而,在纸幅上匀整的布置(字与字间、行与行间的大体均匀),从欣赏角度而言,又总觉得韵味欠佳。有单体的字相之美,却少了“组合的拳法”,如果充分利用汉字笔画的多寡与空间形象的丰富,在文字的组合与行气的呼应上多些变化的机趣,或更可提升作品的欣赏价值,未知党军先生以为然否?

书法创作的最高境界是自然,而自然状态的背后却是精心设计,尤其是当下书法文化由“读”向“赏”的转变中,会更加注重视觉形象的丰富性与捉摸不定性,它给人们带来的惊喜应当是创作者在作品中的“预设”,能够唤起赏读者的心理预期,就证明了创作的成功。薛党军的作品在“兰亭奖”中胜出,当然算是成功,但是离人们越来越高的审美需求(外在形式与内在的意味)尚有一些距离,比如笔法的相对单一,表现为直线多,曲线少,折笔多,转笔少,实笔多,虚笔少;字法上有大小之变,无奇正之变,多独立,少萦带,多匀整,少疏密;章法上平整有余;变化不足,所有这些,看似小“技”,实可通“道”,惟在辨证而已。

辩证法在书法创作中无处不在,辩证的实质是折中,当一切变化都“中行”之后,趋于平衡便是不变的真理了。有时候,我们会强调“以不变应万变”,但更多的时候我们会强调“变”。因为变则通,故必“通变”而已矣!


个人简介

薛党军,1964年10月出生,河南省睢县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隶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书画院书法家,商丘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睢县文联主席。

书法作品获奖

第三届“兰亭奖”艺术奖,第四届“兰亭奖”佳作奖;全国第六届青年书法篆刻展三等奖;全国“小榄杯”书法大赛三等奖;全国第四届正书展全国奖;全国“蔡文姬杯”书法大赛特等奖。

书法作品入展

全国首届行书展;第二届“兰亭奖”;全国第五、六、七、八、九届书展;全国第三、五、六、七、八届中青年书展;全国第一、二届行草书大展;全国第一、二、三、四届楹联展;全国第一届隶书展;全国第四届正书展;全国首届大字书法展;全国千人千作展;全国走进奥运场馆展;全国五百家展;零点齐飞河南青年书家十人联展;全国首届册页展;全国首届篆书展;全国首届大字展;中国书协成立30周年书展。


薛党军书法作品欣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