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离不开批评

 江山携手 2015-10-29
皇甫谧(215—282)是晋朝人,年幼父母双亡,跟叔父母长大成人。皇甫谧家原是“富贵人家”,只是到了他的父辈家境渐渐没落。他从小养成了懒散习惯,既不愿劳动,又不肯读书,整天和一些游手好闲的“大头孩子”鬼混,叔父母的话听不进去。人们都说,皇甫家出了个败家子。尽管皇甫谧不争气,但他的婶母任氏待他仍然很好。他对婶母也算孝敬,有时从外面弄到一些瓜果,总要拿回家,请婶母尝鲜。婶母觉得侄子越长越大,这样下去,很难成器,决心狠狠地刺激他一下。一次,皇甫谧又拿瓜果回家,任氏很不高兴地对他说:“你以为拿点瓜果回来就算是孝敬吗?《孝经》上说:‘三性之养,犹为不孝’。每天早晚都能给长辈送上牛、羊、猪肉,也不算孝。你都十几岁了,还是不务正业,不认真学习,不懂得道理,我怎么能感到安慰呢?”
    任氏一边叹气,一边流着眼泪说:“过去孟子的母亲三迁以成仁,曾子的父亲杀猪以孝教。现在你这样不成器,究竟是何原因呢?说是我教育得不好吗,我已经费尽了苦心。其实,学问。道德,学了都是你自己的东西,同我有什么相干!我养你这么大,不过是白辛苦罢了!”说完,便不理皇甫谧,回房织布去了。皇甫谧听着织布机的声音,一下一下好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他愧悔交加,果真下了悔改的决心。第二天,他便不再游荡,并和那些游手好闲的子弟断绝了来往。他拜了附近的学者席坦做老师,经常向他讨教做人的道理。在席坦老师的指教引导下,皇甫谧日
    渐长进。每天早上起来,他扛着锄头,带着书本下地劳动,休息的时候,就拿出书本来读。几年工夫,他便博览了各种典籍诗文。浪子回头,众人刮目相看,都说皇甫谧是个有志向的人。
    后来,皇甫谧得了半身麻痹症,他结合自己的病情找医书看,找到了针灸可以治麻痹症的记载。他细细研究《内经·明堂孔穴》等书,并且在自己身上实践,总结写成了一部《针灸甲乙经》。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针灸专着,为祖国的医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今天的小儿将成为什么样的人,起决定作用的是如何度过童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