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头痛杜雨茂

 简兮 2015-10-3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头痛
 
(1)风寒偏头痛(三叉神经痛)
 
左侧头面痛如割,散偏七剂患家乐
 
胡xx,女,43岁,西北国棉某厂干部。1988年7月8日初诊:左侧颜面、颞部剧烈疼痛波及左牙10余天。患者在6月底不明原因引起左侧颜面、颞部剧烈疼痛,波及左侧牙齿,呈阵发性、烧灼样跳痛,坐卧不宁,莫可名状,即入某医院求治,被诊为“三叉神经痛”,经给予镇痛、抗炎西药及中药、针灸等治疗,病不缓解,而急来求诊。现症:左侧颜面、颞部及上下牙齿阵发性、烧灼样跳痛,局部无红肿,坐立不宁,汗出不绝,大便干结,月经先期,每次月经前一晚皆失眠。舌淡红苔薄白,脉虚细,证属偏头痛。由风寒袭络,痰瘀互结所致。治宜祛风散寒,通络化瘀、化痰利窍。处方:白芍12克,白芥子3克,郁李仁10克,川芎20克,香附10克,柴胡9克,白芷9克,炙甘草5克,丹参15克,五味子10克,炒枣仁15克,细辛3克,7剂,水煎服。
 
1989年3月25日,患者来诊,云自服上药7剂后,疼痛全止而上班工作,未再发生疼痛。3天前因感冒,左侧头部稍痛,恐其复发,而来就诊。仍予初诊之方,嘱其先服5剂,间隔一周后再续5剂。1991年4月随访,病愈后至今一直未复发。
 
(2)风热偏头痛(三叉神经痛)
 
颞及牙痛如锥钻,针药杂投越6年
 
肖xx,女,55岁,住咸阳市向阳乡。1970年4月28日初诊:左侧头连牙根疼痛,时轻时剧已6年多。痛剧时如裂如钻,立坐不安,不时以手抚摸痛处,曾经某医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痛,去年又在西安某医院住院治疗,经用维生素B1、针灸及穴封等方法治之,间或可缓解其痛,但终未控制,因而出院。现仍常赖西药去疼片等暂缓其痛,诊其脉弦数,舌尖红苔白微腻,查其左侧颞部及耳前压痛,皮色无异。此为偏头痛证,由于风邪客于头部脉络,邪留日久郁而生热且导致血瘀,脉络更失宣通,故痛久不愈,治宜疏风行痰通络止痛,处方:荆芥6克,白芷6克,薄荷11克,细辛3克,白芥子4.5克,生地12克,川芎15克,白芍12克,柴胡6克,二剂,水煎服。
 
复诊(五月四日):自服上药二剂后头痛即止,至今未发,仅感牙根偶有轻微疼痛,并且口干,脉细弦不数,舌苔黄而不润,仍用上方,另加麦冬9克。
 
三诊(五月八日):服上方3剂,头痛未再犯,牙根痛已不明显,为巩固疗效,防其复发计,特再诊。脉细弦,舌苔薄黄,仍用初诊之方,加龙胆草6克,升麻9克,嘱其多服几剂,以利根除此疾。
 
(3)厥阴头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寒凝肝脉痛无间,吴萸名方不虚言
 
白xx,女,31岁,咸阳市委干部,1986年3月13日初诊,头胀痛4年余,患者4年多以前不明原因出现头胀而痛,坐立不宁,曾经中西医多方治疗乏效。1984年又经某陆军医院行脑血流图等多项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治疗无效。近二月来,上症加剧,而来求诊。现症:头胀痛,神疲乏力,健忘、嗜睡、烦燥、左手麻木,月经量少,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弦缓。证属厥阴头痛,缘寒邪侵及厥阴脉络加之肝血不足所致。治宜暖肝散寒,养血和肝。处方:吴茱萸4克,太子参12克,大枣5枚,生姜4片,当归12克,川芎10克,天麻10克,远志8克,丹参15克,细辛3克,6剂,水煎服。
 
复诊(3月20口):服上药后精神好转,头胀痛及烦躁减轻,仍左手麻木,畏寒,嗜睡,脉舌同前。上方加白术10克,麦冬10克,山药12克,去远志,继服。
 
三诊(5月8日):服上方12剂后,诸证显减,现头微胀痛,偶有烦躁,健忘。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弦缓略细。效不变法,上方加胆星5克,菖蒲9克,去当归、五味子,继服8剂,头痛止,为巩固疗效,上方再服8剂。一年后随访,头痛未作。
 
(4)鼻渊头痛(鼻窦炎)
 
头痛而昏鼻失聪,顽疾羁绊三十春
 
王XX,女,34岁,国棉某厂子校教师。1981年4月30日初诊:前额疼痛伴头昏近30年。患者自幼即经常头痛、头昏而沉,鼻塞,时流浊涕,不闻香臭,曾在咸阳市多家医院诊为“鼻窦炎”,经用“鼻通”或“滴鼻净”后症状可稍缓,但停药又作,久用之后,效亦不显。近数年来,又增纳差,易感冒,神疲乏力,失眠多梦,气短心慌,即经中西医治疗,应用抗菌素及服“玉屏风散”、“苍耳子散”等,疗效不彰,特来求诊。查其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右弱。证属鼻渊头痛,因患者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加之风邪留滞肺经,郁生邪热所致。治宜益气补中,升阳疏风,清热宣窍,以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黄芪18克,炙甘草6克,太子参10克,当归12克,柴胡9克,谷精草10克,白芷8克,升麻9克,川芎9克,防风9克,荆芥9克,赤芍9克,丝瓜络9克,5剂,水煎服。
 
复诊(5月14日):服上药共11剂,诸证显减,已不流浊涕,鼻窍稍通,近三四日未再头痛。服药期间未再感冒。体力渐复。药已中的,邪气稍衰,故仍守上法,去荆芥升麻,增黄芪2克,加麦冬9克,茯苓13克。6剂,水煎服。
 
三诊(5月20日):服上药后鼻窍通畅,嗅觉复常,已不流涕,食欲旺盛,饮食大增,头痛未作,除偶有失眠外,余证消失。守上方加炒枣仁15克,菖蒲10克。10剂,水煎服。药尽病除,甚为欣喜。分别于1982年4月、1983年6月随访二次,其云,自上次治疗后,身体健康,工作精力旺盛,前证未再作。
 
按:头痛一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为临床极为常见之疾,中医药于此,疗效昭著,方法较多。若疼痛较轻,病机较为单纯者,辨治不难,取效亦速。若疼痛剧烈,病情顽固,久而不愈者,当仔细辨证,审证入细,善于抓住病因病机的关健所在,随证立法施治,多能奏效迅捷。本案所收,第一例经西医诊为“三叉神经痛”多种疗法无效。察患者左侧颜面,上下牙齿疼痛剧烈,无红肿,无热象,且发病突然,显系风寒外袭,凝闭经脉,气机不通,拘急而痛,且寒凝则气滞血瘀,更加重了疼痛,故治遵祛风散寒通络祛瘀,化痰利窍之法,以自拟验方加味散偏汤为主,方中川芎辛温走窜,上达巅顶,行血中之气,祛风散寒止痛,重用20克,以为主药;细辛、白芷,辛散上行,祛风散寒以助川芎之力,且以止痛见长;香附、郁李仁,直入血分,以助川芎和血通络,兼有调气之功,郁李仁又可治其大便干结;柴胡引药入少阳,载药上升,直达病所;配以白芥子辛温化痰,引药深入,以搜皮里膜外及络中之风痰;白芍酸敛,一则可防诸药辛散太过,耗伤阴液之弊,二则合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对其跳痛,效力尤长;配以丹参、五味子、酸枣仁、活血化瘀,安神定志。故药用7剂,病情霍然而愈。是方对多种头痛,疗效确切。
 
第二例患者,患头风达6年之久,西医亦诊为三叉神经痛,治无良效。细析乃为风邪客于头面脉络,日久化热伤阴,且久阻气机,血瘀痰阻。故治遵疏散风热,化瘀通络。以川芎为君,通络化瘀,散风定痛;佐细辛、白芷,通经引阳,散风止痛;以柴胡、荆芥、薄荷,辛凉散邪,清热祛风,引诸药上达病所;生地、白芍,滋养阴血,缓急止痛,以防诸药辛散太过,伤阴耗血;白芥子通达表里,善伏无形之痰,对头痛久久不愈,效果确切。药进5剂,头痛即瘥,故上方加入清肝利胆之龙胆草,升阳散邪之升麻,调理善后,以杜复发。
第三例患者久患头痛。接诊之后,头痛且胀,烦躁,颇似肝火上炎之头痛,但患者无口苦,胁痛,颜面烘热等肝火之象。却伴见神疲乏力,健忘失眠,左手麻木,月经量少色淡及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等一派肝血不足及虚寒之象。可知患者头痛乃肝血亏虚,寒凝肝脉,循经上扰所致。寒凝血涩,瘀血乃生,头痛且胀,肝血不足,心神失养,故心烦健忘,嗜睡,肝血不足,虚风内动,故见手麻。治以吴茱萸汤暖肝散寒,通阳降浊,以治其本,配四物汤、丹参,滋养肝血,佐以生酸枣仁养血醒神;远志化痰开窍;细辛辛温通阳,散寒定痛;以五味子之酸,以防诸药辛散太过,同时入肝体,收纳浮散之气而滋阴;天麻熄风和络。全方紧扣大法,随证稍作加减,药进20剂,头痛始愈。
 
第四例患者,为鼻渊头痛,自幼而罹,一直未愈,证情可谓顽固。患者一直流浊涕,一般多以辛、散、凉品以治,投之无效,其理何在?细审斯证,纳差神疲,反复感冒,头昏而沉,心慌气短,脉沉细无力等一派气虚之象。实由久患此疾,又服辛散之品太过,耗伤肺气,日久子盗母气,由肺及脾,致中气亏虚,脾阳不升,故头昏而不沉,心慌气短,且气不足,无力抗邪故易感冒。清阳不升,无力鼓邪,故迁延不愈。再服辛散,徒伤正气,故病反增剧。治宜健脾益气,升阳疏风,方以补中益气汤为主,以益气升阳。配防风、荆芥、谷精草、白芷,疏散风邪;川芎、赤芍、丝瓜络,活血通络,达邪定痛。如斯,正气得复,扰邪有力,风消络通,病自不作,药进11剂,头痛已止,浊涕不流。邪已退,故减荆芥、升麻,增重益气养阴之黄芪,加麦冬、茯苓,以增强扶正之力。服6剂后,诸证消失,唯偶有失眠,故将上方加养血安神之炒枣仁,化痰开窍,宁心定志之曹蒲,专事疗之,再进10剂,病告全愈。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