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没有入声字,但是入声字在古典诗词中太重要了,没有入声字简直没有了半壁江山。我们学吟诵的,“入声字”的读法就是按照普通话的读音念短促,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 但是,很多时候,就容易把入声字跟去声字混淆了,因为去声也读得比较短,听起来跟入声没有任何区别,特别是一些吟诵调,听去声就像是入声。那到底如何区分去声跟入声呢? 给我启发的还是那天刘卫学《满江红》的时候。我一直反复强调“教学相长”,教,太重要了,我很多的启悟都是教人中得来的。《满江红》是押入声韵的,特别是句末的入声字要读得很果决才有味道。但是刘卫一开始还是比较自然的把入声字读完整个音,听起来就像去声了。所以,后来我告诉他:入声字,只发读音的“头”,不要读音的“尾”,譬如“壮怀激烈”的“烈”,按照普通话读音是去声,声音会往往从高往下走,但是吟诵的时候,知道这个是入声字,就只要“高处”的那个音,不要往下走的那个音。这样听起来就非常的明显了。 那么去声呢?就要把声音从高到低都要表现出来,有个语音尾。这样入声跟去声就有了区分了。 我昨天再吟诵我的一些诗词调的时候,就按照这种方法稍微修改一下,感觉还不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