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设高效课堂的基本路径

 江山携手 2015-11-02

建设高效课堂的关键环节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师专业化发展也有一个长远规划和面对现实的问题。

长远规划教师专业化发展,其中有一个重要途径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效课堂建设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因果关系,有点儿类似“鸡和蛋”的关系。在大多数人眼里,可能会认为,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建设高效课堂,这里就自然的有一个问题:高素质教师队伍如何形成?坐而论道肯定不行,必须得经历学习、思考、探索、研究,其中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就是一个很好的抓手。所以,建设高效课堂要依靠高素质教师队伍,而高素质教师队伍又是在建设高效课堂的过程中锻炼出来的。

这就需要我们要面对现实,就是在现有的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下谋划高效课堂建设,并把培养和锻炼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其中的一项工作目标。按照这样的逻辑,我们应该有如下的路径设计:

1、先按基本模式要求把高效课堂的架构“立”起来。多年的改革之所以没有实质性改变,就是因为教师们没有走进一个改革的架构中,总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对改革评头论足,有时感觉到那些比较成功的经验的创造者为什么不是自己,常常在感叹之余,也想着走进去试一试,可怎么也找不到感觉。原因在哪里?就在别人身在一个“能促进人改变”的架构中,让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改变。正如你从农村到城市或从城市到农村,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中,不可能很快就能适应,得有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有些习惯、做事的方式、看问题的角度等,甚至说话的方式,别人不去逼你,你也会不断地改变。所以,要想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工作方式,只寄希望于“灌输”是行不通的,得“立”一个构架,“造”一种氛围,“给”一个抓手,让人身在其中,真正成为“局内人”,在不断的熏染中,逐渐地通过“入乡随俗”的约束,实现“人”自身素养的变化。

2、有了架构之后,需要把“人”引进来。把“人”引进来,可能不会一呼百应,总会有一些人习惯了自己长期生活的环境,与其说是对过去的那些“风土人情”有所眷恋,不如说是思想老化、惰性十足。比如建三峡大坝前需要库区的人搬迁,难度就很大,虽然国家在这个问题上安排得很周到,条件也都比原来优越了许多,但就是有人不愿意离开他们那个老地方(甚至是穷地方),其中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怕”自己不习惯。把教师们引入到教学改革的架构之内,应该更复杂。绝对不只是解决一个“不习惯”的问题所能如愿以偿的,它需要教师们的社会责任感、自我追求、信心和勇气等。如果没有教师们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进入”,没有长期“居住”的准备,以一种“旅游式”的态度,即使“风景”再好,他也只是进来走一走、看一看,感觉这里并不好“玩”,还是自己的那一套来得踏实、省心,那么我们的“引入”工作就是失败的。这里最让人纠结的就是“学生的成绩”,这既是学生的现实问题,也是教师的现实问题,正如有的教师讲的那样:不管是什么办法,只要学生学会了不就行了吗?何必非要按那样的方式来教学呢?这就好比“我在这山里不也能好好的生活,何必要到城市里去生活呢?”一样的道理。不同的生活方式必定有不同的生活质量,不同的教学方式也必定有不同的质量内涵。改革的目的就是要限制教师“不管用什么办法”,育人是要讲科学、讲艺术的,有时还应该是谨小慎微的,怎么一个“只要学生学会了”了得?所以,“引”的关键在于责任心问题——必须为所有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而不是暂时的“学会”。

3、人进来之后,就要在“适应”上下功夫,有更优质的服务。人进来已经很不容易了,可更难的是“适应”。适应这里的基本规矩、人际关系、风俗习惯、人居环境等等,更重要的是还得有熟知这些东西的人,时时地提供服务,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提醒。你才进来不久,犯点错误大家可以谅解,吃一堑长一智肯定有这样的过程,但不能总是这样的情况,人的承受力是有限的,吃一堑尽管能长智,那都是要付出很多代价的。所以,要想尽快“适应”,一方面自己主动一些,用足够的时间去观察、领悟、学习;另一方面需要能真正“引领”的人。就课堂改革来讲,最主要的可能是行动引领,就是得有人先做出个样子来,并能比较有效地指导他人。因此,学校领导的带头学习、研究、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还得通过基础较好的、接受新事物快的人先行一步,以他们的具体工作来作示范,一步一步地引导教师们慢慢“适应”。“适应”首先意味着改变,你不能固守自己的老习惯、老思想、老作风,有困惑、有压力、有烦恼,甚至有阵痛都是正常的。这就要求教师们要有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有挑战自我的十足勇气,有志在必得的坚定信心,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意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