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乐读|张珩:《怎样鉴定书画》-宝藏网

 棋罢不知人换世 2015-11-03

  书画鉴定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也是一门容易产生争议的学问,像近来闹得纷纷扬扬的《功甫帖》事件就是其中之一。小编才疏学浅,当然不足以参与此类话题的讨论。之所以提这个,是想说与其凑热闹,不如静下心来了解一番鉴定是怎么回事。而在讨论鉴定的作品中,有一本书是极重要又可读性很强的,即张珩的《怎样鉴定书画》,是以将这本书推荐给大家。

  张珩(1914-1963),字葱玉,号希逸,出生于浙江吴兴南浔收藏世家。1934年,21岁的张珩即被故宫博物院聘为鉴定委员会成员。新中国成立后,应郑振铎之邀,担任文物局文物处副处长一职。1962年,曾率谢稚柳等三人书画鉴定组赴东北等地博物馆鉴定古书画。有《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怎样鉴定书画》和《张葱玉日记》等作品传世。



  《怎样鉴定书画》一书是根据张珩先生几次讲演的记录整理出来的,首先发表于《文物》月刊1964年第三期上,之后曾于1966、1981、1986、1991、2011年等出版或再版。再扫一眼这本书的记录者、整理者和校对者,将会发现下面这些大名鼎鼎的名字——薛永年、刘九庵、张圣福、王世襄和启功。凡此,都可见此书的重要性。

  在全书的开篇,张先生就提出了传统书画鉴定的问题,认为“那时所持的方法,或据一时的、部分的经验,或专靠著录、印章、题跋等等方面的片面证据,即使谈到艺术特点时,也常常某家作风苍秀、某件作风古厚之类的几个抽象概念”,导致“至今还没有见到一本专论鉴别方法的著作”。于是,张先生即准备亲自着手提出一套相对完整的鉴定体系。

  为了说明鉴定的可行性和可理解性,张先生以日常生活中听人说话来类比书画鉴定。正如我们在对一个人的声音熟悉之后自然能辨别出人物一样,当我们对书画有一定了解的时候,同样能识别、辨认。

  那么,该如何辨别书画的真伪呢?张先生在第二、第三章中分别谈论了书画鉴定的主要依据和辅助依据,前者为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后者包括了印章、纸绢、题跋、收藏印、著录和装潢等六个方面的内容。

  绘画的时代风格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生活习惯、物质条件等密切相关。以写字为例,“宋以前人写字,席地而坐,一手拿简册,一手悬肘挥写。后来用高桌子,手和臂的姿势以及执笔的方法也随之而改变。再后由于科举制度的盛行,不同时期的考试规定,对书法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明代规定虽要写小楷,但书体还未限制。由于写小楷笔锋活动的范围有限,手指握管离开笔毫的距离变近了,手臂也随着贴着桌案。清代试卷道康熙以后更为严格,要求行行齐整,字字匀称,划平竖直,又光又圆,于是连手腕都挨着桌面了,形成了所谓馆阁体的书风”。进而,张先生建议从事鉴定的人不妨将书画的时代分一分段落,而他自己是这样划分的:唐、北宋、南宋、元、明早期、明中期、明晚期到清初、康雍到乾隆初、乾嘉到道咸、同光到民国初年。分期就相当于贴标签,更方便归类和认识,与王世贞、董其昌的分期和归类对我们理解古代书画史有一定帮助类似。在对时代风格有了认识之后,张先生认为个人风格比时代风格更容易判断。由于每个人的思想、性格、审美观点、习惯、工具都不同,导致表现内容和方式都存在差异,更容易为人辨别。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鉴定者有一定的笔墨修养,自己能够写字和画画对鉴定有很大的帮助。

  在鉴定的辅助依据上,张先生首先谈论了印章。“印章是文件上的证明物,是‘取信于人’的东西,书画家用以表示确属自己的创作,鉴定家用以表示自己的鉴别,都是相当郑重的。”但是,由于印章会磨损、替代,而且“印章本身比使用印章的书画家寿命长”,导致后人得到这些印章后可以用来作伪,以及画家有时印章多而乱,造成了依靠印章评判作品真假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同时,“书画凭借纸绢而存在,纸绢对鉴定之重要自不待言”。时代不同,书画家使用的纸绢也可能不同,并且艺术家往往有自己青睐的材料,如“米芾喜用一种黄色纸,刘墉、梁同书等人喜用腊笺等”。继而,张先生将作品上的题跋分为三类:作者的题跋、同时人的题跋和后人的题跋。题跋多是“为了说明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收藏关系,又或考证它的真、表扬它的美”,往往能增加后人对作品的信任。但也存在“真古画而配以别人的伪跋或伪古画而配以别人的真跋”、“画家自己的题跋真而作品却假”的情况,需要鉴定者格外留心。至于收藏印,显然对书画鉴定是有帮助的,一则将历代鉴赏家的印章按时代顺序排列,能帮助理解传世经过;二则“几位鉴定家如梁清标、安歧眼力特别高,凡经这二人盖过鉴藏印的书画,绝大多数是精品”;三则“收藏印可以为作品的下限年代提供可靠的依据。假如一幅画有赵佶的收藏印,就可以确定最晚也是北宋”。但依靠收藏印鉴定存在的问题类似于前面所谈的印章。然后是著录。著录的形成是因为“前人对于看过或收藏过的书画,往往写成记录,编为专书”,“对鉴定室很好的参考材料”,但“各种著录书撰者的水平、时代、地区、方法等都不相同,应当弄清楚每种著录的性质和特点,才能更好地利用”。为了弄清这一点,张先生为读者推荐了余绍宋先生的《书画书录解题》,该书近年来曾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和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里面有各种画史、画论、著录的提要,是一本重要的参考书。最后是装潢,虽然它“书画本身的关系更间接一些,但有时也可作为鉴定书画的有力证据”。

  展子虔 游春图(这件作品别无他本,故凭借辅助依据认定为真迹)

  讨论了鉴定书画的依据之后,张先生简要地介绍了各种作假的方式,如临摹、拼凑、仿制、旧画改款、割款、添款、代笔以及地区性的假货等。这些造假方式对书画鉴定增添了许多难度,需要鉴定家不断提升个人能力。张先生甚至建议“各博物馆也应有意识地去搜集些伪作,凡是能说明问题的就有它的参考价值”。

  郑燮 兰竹图(同样是假郑燮,也有潍县、济南、扬州等不同地方的作品)

  当然,书画不止关于创作本身,还是个人修养的综合体现。为了更准确地鉴定书画,我们也需要很多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同时要提升个人的艺术欣赏水平,对艺术家的操作方法有所了解。

  综上所述,书画鉴定是一门复杂却不至于玄乎的学问,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需要鉴定者有一个综合的把握。在鉴定中,应该首先注重时代和个人风格,辅以印章、纸绢、题跋、收藏印、著录和装潢等依据,对各种造假情况有所了解,同时还要具备相当的历史和文学知识以及一定的艺术欣赏水平和对操作手法的了解。此外,在实践中还要灵活运用各种依据。

  以上就是张珩所著的《怎样鉴定书画》的主要内容。文章深入浅出,篇幅不大,却影响深远,甚至被认为奠定了当代书画鉴定的基础,徐邦达、谢稚柳、启功、薛永年等鉴定家无不受其影响。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文章的重要性也不必然视其深和长而定,张先生的著作就是如此。当然,小编的陈述与原作相比,不啻天壤,还请读者阅读原作,亲身感受先生之风。

  Ps:小编手握《怎样鉴定书画》1981年版,为不久前在孔夫子旧书网上购得,老板里三层外三层地包裹让人感到贴心。在该网上还能买到最早的66年版,同时上海书画出版社刊行的《张珩文集》包括了《怎样鉴定书画》和《张葱玉日记》两册,都值得想了解更多的人参考。

  净心抱冰雪 丹青独不渝

鉴赏大家梁清标

刘瘦云/文

  近日,新版《秋碧堂法书》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刊行,该书以清代康熙朝拓本为底本,将原拓本的八卷合为一卷,增添了书法家的画像、简介、释文、作品背景、艺术特色等内容,精准再现了原帖墨迹的神采风韵。作为中国古代书画收藏鉴赏史上的珍贵文献史料和明清之际“南画北渡”的重要历史依凭,《秋碧堂法书》的再版发行,无论对于书画收藏鉴赏的研究,还是对于正定历史文化资源的纵深挖掘都有着极为深远的价值和意义。

  研究中国古代书画鉴藏史,有六位重要人物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他们分别是:北宋米芾、宋徽宗、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清代梁清标和乾隆皇帝。宋徽宗和乾隆二人,身为皇帝,俾睨天下,既有极高的艺术天分,又酷嗜书画收藏,在书画鉴藏史上占据一席之地,自在情理之中。米芾、赵孟頫、董其昌三人,是承前启后、名声显赫的伟大书画家,身怀书画绝技,各领一代风骚,自然具备洞观书画优劣的艺术慧眼。而正定的诗人梁清标能够跻身其间,成为一代书画收藏鉴赏大家,不能不引发人们的探寻与思考。《大清畿辅先哲传》 称其“搜藏金石文字、书画、鼎彝之属甲海内”,因有“收藏家天下”之誉。由此可见梁清标在中国书画鉴藏史上的地位与分量。

  梁氏家族自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蔚州(今河北蔚县)迁居正定。从明至清,梁家“一堂荣五代”,数代为官,且官位显赫,盛极一时。 梁清标出生成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自幼沉浸在儒家文化的浓郁气氛中,耳濡目染地接受了积极入世、兼济天下的思想理念。他幼年天资聪慧,“生而颖异”,“读书目数行俱下,擬管成文,飚发泉涌”(《正定县志》),从小就能悟时谅事,展露出一种雄视天下、吞吐古今的襟抱。

  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那一年梁清标先生47岁,正是一个男人壮怀激烈、奋发有为的年龄。谁料宦海惊涛,波诡云谲。他当时主持科考的一些做法得罪了一些当朝权贵,皇帝“恩赐闲居”,竟叫他解任革职,致仕还家。据《正定县志》的记载,说他“翩然归里,手葺蕉林书屋,赋诗饮酒,优游泉石,有终焉之志”。此番遭际,恰好开启了他读书写字、收藏整理古代碑帖字画的浩大工程,也开启了他镌刻在艺术史册上的最精彩的人生岁月。

  秋碧堂的斋号,当源于梁清标对芭蕉的酷爱。他当然熟悉怀素“绿天庵”的那段逸事,他说:“尝闻怀素嗜书无纸,种蕉数万本,取叶供书号所居曰:绿天。古人高致如此。予非工书者,而窃有取于蕉,当其广敷清阴,湛然如水,吾不知于绿天之居何如也?”除了仰慕怀素的高雅风致之外,还有就是他“特爱芭蕉青翠舒卷自如,有林下风味”, 所以在书屋窗前“畦种芭蕉数丛,掩映窗几,迎风摇曳,庶几可忘暑而澹尘也。”千年之后,追慕前贤,这样一种蕉林掩映下的典雅情怀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梁清标有一种嗜古癖。他虽然一生坎坷,但他胸怀坦荡,学养深厚,与古为徒,造诣极高。他追慕古人的理想操守,每日沉醉在古典诗词、书画、金石、翰墨的鉴藏之中,读典籍,对古帖,展宣纸,挥羊毫,把全身心投入苏子美“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佳,自是人生一乐”的高古境界。

  成就一位大收藏家,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三个要素。所谓“天时”,是说梁清标生活在明末清初江山易帜之际,其时正是书画藏品更换主人的时机,那些从皇宫和旧臣家中流落出来的书画珍品,为梁清标的收藏提供了绝佳的机会。考证梁清标的一生交游,我们可以考察他书画收藏的活动情况,特别是梳理他书画藏品的来源范围,重构那个历史时空的鉴藏情境。他的交游有同门、官宦、同年、门人、鉴赏家、书画家六个方面,从他的诗集中考证,与他交往的官宦就有275人,其中不乏王崇简、纪光甫、米吉土、钱维善、魏象枢、王士祯、魏裔介、孙承泽、王鸿绪、高士奇、王铎、吴伟业这样的名士大家。他书画藏品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南画北渡”的书画作品,他不失时机地将触角伸到了艺术品相对集中的江南,让一些书画商、裱画师代为搜罗书画,古玩商吴其贞、王济之等都曾为他罗致,帮他掌眼。他1668年在北京结识的扬州书画装裱高手张黄美即是当时南北书画双向收购的关键人物。吴其贞《书画记》中说:“扬州有张黄美者,善于裱褙,后为梁清标家装。”吴其贞在张黄美家观赏到一批宋元书画名迹,便是张为梁清标收购。梁清标还有一首诗提及这位张黄美:“石城张子号多才,扬州今古襟抱开。齐诣志怪那及此,哄堂笑语声如雷。”所谓“地利”因素,是指梁清标良好家庭氛围的熏陶和“领尚书事垂二十年”的人生经历。梁氏家族素有图书收藏的爱好。他的叔祖梁志在古董、书画的收藏方面对他多有教诲,其精心收藏的部分书画藏品也落到了梁清标的手中。梁清标还继承了祖上的其它珍贵遗产。所谓“人和”,就是梁清标的个人因素,他一生倾心书画收藏,不惜重金购求书画,即使因此入不敷出而欠债,也乐此不疲,他的十余万卷藏书和书画作品,珍藏在河北老家正定城内的“蕉林书屋”中。

  据考证,梁清标秋碧堂的藏品中,晋唐有90件,两宋有238件(册),元代有171件(册),明清有93件,其中多为稀世之珍品。“法帖之祖”东晋陆机的《平复帖》,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诗仙李白的《上阳台》,杜牧的《张好好诗》,中国绘画史上的巨迹如隋展子虔的《游春图》、唐阎立本的《步辇图》、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孙位的《高逸图》、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等都曾是梁清标的旧藏。

  梁清标曾有诗句论及书画鉴藏:“谛观审辨析毫芒”、“博物多识鉴赏精”,可以见出他高度自信的鉴赏功力。可以说,凡是经梁清标收藏并钤印的书画,基本上都是真迹。他收藏过的晋唐书画藏品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晋唐藏品的主要来源,经他题签、钤印和考证最多、也最能显示他精准鉴定能力的是两宋时期的书画藏品。

  梁清标有自题蕉林书屋诗:“半船坐雨冷潇潇,仿佛江天弄晚潮。人在西窗清似水,最堪听处是芭蕉。”蕉林书屋的藏品虽然早已风流云散于历史的岁月深处,但梁清标为珍贵文物的收集、保护、鉴赏以及广泛流传做出的卓越功勋,必将使他的名字永久地铭刻在中国文化的青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