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需要理性地看待课改

 江山携手 2015-11-04

就全国而言,新的课程改革已正式推行10年有余,不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界,对新课程的实施都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由于一些根本性问题仍然没有什么突破,改革者们还没有拿出能让人们信服的实实在在的成果,所以,各种质疑,甚至诋毁课改的声音就不断出现,并且相互之间的争论也日益升级。

在我看来,任何改革都是一场革命,更何况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和艰难性,决定了这是一场非同寻常的革命,要想让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恐怕需要争取全社会的广泛认同,需要与整个社会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已经进行的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这样或那样的矛盾,都是正常的,这些问题和矛盾也正是我们在进一步推进改革过程中需要正视和研究的,因此,我们应该以理性的思维看待新课程改革,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来。我们既不要把课堂教学改革“神化”,又不能把课堂教学改革“神秘化”,更不能把课堂教学改革“妖魔化”。

第一、改革不是万能的。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把我们所遇到的问题都解决掉,我们不要“神化”改革,好象我们这么一改,教学就轻松起来,学生就快乐起来,质量就高了起来。

第二、改革并不是深不可测的。在我们中间,包括我自己,当我们一旦听说,或看到一个改革成功的范例之后,都比较感兴趣,都迫切希望从他们那里找到医治我们的问题的灵丹妙药,或锦囊妙计,以期把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解决掉。实践证明,我们都错了,他们所讲的那些办法、措施,我们“拿来”之后并不灵验,于是就会产生一种“神秘感”。

第三、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并不是改革本身的问题。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当前我们所遇到的难题,尽管是因为改革而出现的,但从时间上讲,有些根本性问题它们都早已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根深蒂固地存在着,绝对不是改革本身带来的,只是我们这么一改,让那些问题更加突出的显现了出来。比如:目前,让我们最感头疼的“学生不主动”“学生不会学”的问题,肯定不是我们的改革导致了学生不主动、学生不会学。而恰恰相反,我们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要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这是我们改革的重点。所以,我们绝对不能把改革中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产生的后果,让改革来承担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我们的改革出现了严重后果,一定是我们的改革力度还没达到要求,让那些安于现状的人钻了空子。

因此,我们必须统一这样的认识:改革本身没有错,如果有什么错的话,那一定是推进改革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环节上出了问题。只有这样认识改革,我们对改革才能充满信心。

第四、教育改革效果的内隐性。教育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而人从来没有抽象的人,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思想、千差万别的个性、敏感细腻的情感,所以,教育工作从来没有能应对所有人的问题的一般方法,也从来没有能达到立竿见影效果的特效方法,这就是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教育效果的内隐性。如果我们没有这方面的清醒的认识,那么我们是不可能胜任教育工作的。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应该有“长期的思想准备”,坚决摒弃那种急于求成、一步到位的冒进行为,要对改革有一个全面地、整体地把握,有一个统筹的、具体的行动计划,有一个阶段工作目标、阶段工作方案。如果我们没有这样思考改革、没有这样来推进改革,那么我们一定会陷入打乱仗的深渊而不能自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