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苏文(Thomas Sauvin),一位长居在北京的法国小哥,许多人认识他是因为《北京银矿》。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他从收集废品到一举成名的励志故事。不是不是,跑偏了,我们要讲的是关于《北京银矿》的故事,一个讲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百姓生活的故事,带你全方位、360度无死角感受下那个时代的“中国式生活”。
托马斯·苏文(Thomas Sauvin)维基百科说苏文是一名照片收藏家、编辑者、档案管理者或者策展人。从2006年开始,他为英国“ 现代冲突档案馆 ”(Archive of Modern Conflict)汇编影像资料,并收藏关于中国的影像,包括当代摄影、早期出版品以及民间影像。2009年,苏文遇到了小马。小马在北五环的某废品回收站工作,他专门负责处理含硝酸银的垃圾。含硝酸银的垃圾一般指的是X光片、光盘、底片等。小马会将这些材料倒进制银酸中,从而收集银,最后卖给化学实验室。苏文觉得“医院的X光片和某一个人在他20年的生活里所拍摄的生活照底片,都是原材料。我发现那么多照片要这样失踪就觉得非常遗憾。”
小马同意按公斤把底片卖给苏文。《北京银矿》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之后,苏文一直回收着这些底片,现在已有50多万张。他把这些底片洗出来,发现了让他意想不到的惊喜。这些照片拍摄于1985年到2005年间,那是一个彩色胶片刚刚开始流行,到逐渐被数码时代取代之前的时代。更有趣的是,他发现几类特别相似的照片,比如与旅游景点的雕像合影的人,或是与自家冰箱、电视、电话合影的照片等等。“这些用米袋装的成千上万张发霉发臭的、布满灰尘、被划损弄皱的底片,引领我走进一个充满了各种含意的视觉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主人公都笔直地站在图像中间,直盯着镜头。在中国,拍照始终是一个仪式,它总是涉及摆姿势和绝对的顺从。” 苏文在《北京银矿》作品阐释中写道,“结果我们在这些照片中能看出被拍摄者和摄影师之间的内在默契。我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是一个专业摄影师没办法拍出的东西。结果就产生了这些朴实无华的,往往是相当有趣的,而且无疑是很让人喜欢的图像。”
就像是今天的我们喜欢在社交媒体炫耀自己在高档餐厅点了一道120块的蚝油生菜,或者是在高逼格的酒吧喝了90块一杯的青岛啤酒一样,这些看似拥有雷同主题的照片,反映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人民的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的状态,和这期间所发生的变化。
与自己家的电器合影就是那个时候大量家庭开始购入家电的现实写照,而苏文把这类照片比如为“一个冰箱和一个美女”。还有大量关于在婚礼现场新人为客人点烟的照片,那就是30年以前,年轻人用来庆祝婚礼和招待客人的方式。人们用相同的方式、拍摄技巧和近乎一样的姿势记录着这些“重要”的时刻。后来,他还发现了表现西方文化渗入中国的照片,比如与麦当劳叔叔合影的人等等。他说:“通过这些无名的中国百姓纪念照,我们真实地见证了后社会主义中国的诞生。”
之后,苏文给所有的照片归档、编号,他挑选出了最具有代表性的100多照片用于展览,他并没有做过多的处理,保留了照片上的霉点、划痕、破损。
2013年,他凭借《中国银矿》在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上获得中国优秀策展人飞马奖和新摄影奖两项桂冠。
《北京银矿》展览现场
同年,在香港展出《北京银矿》时,有人问他:“你做这个是什么意思?你是要说中国好,还是中国坏?”苏文回答说:“没有什么中国好中国坏,这就是20年的中国,为什么非得评价?”据苏文自己介绍,他有一些自己特别钟爱的照片,其中有一张是一对情侣站在自行车前,双手搭在对方肩上深情对视的“花式秀恩爱”的照片,当苏文把它放大时,发现了自行车品牌的英文单词—Forever(永久牌),他说:“我喜欢由此带来的关于爱情长久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