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良荣:乳头肌起源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365医学网

 yp23555 2015-11-04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室性早搏可起源于心室各个部位,射频消融是治疗这些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手段。近来研究表明,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也可起源于心室乳头肌,因具备特有的电生理表现而不同于其他室性心律失常。但心室乳头肌解剖结构复杂,其导管标测和消融难度远大于其他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

乳头肌是由室壁突入室腔的椎体状肌隆起。根据乳头肌所在的室壁位置不同可分为五组:右室前乳头肌(较大,1-2个)位于右室前下壁,其根部有横贯室腔的隔缘肉柱;右室后乳头肌(多个小乳头肌)位于右室膈壁;右室隔侧乳头肌(细小)位于右室间隔部;左室前乳头肌(多为发育良好的椎体形肌)位于左室前壁中部,指向前外侧;左室后乳头肌(不甚规则)位于左室后壁近室间隔部,指向后内侧。乳头肌发出腱索至相邻的房室瓣膜上,与纤维环及瓣膜共同组成结构和功能上的整体——瓣膜复合体。
  
  研究表明,心室乳头肌基底部肌肉厚度突然增加、纤维走向突然改变;此外,乳头肌基底部有丰富的浦肯野纤维,但在其尖部则无浦肯野纤维-肌肉连接;乳头肌的这些组织和心电异质性是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基础。乳头肌呈分叉状与心室肌相联,形成天然的传导阻断区域,有助于折返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乳头肌还可以作为螺旋波稳定的锚定点,参与了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和维持; 乳头肌基底部浦肯野纤维细胞的电生理特性与邻近心室肌细胞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膜阻抗远高于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也比心室肌细胞长,容易发生触发活动、异常自律性和微折返,从而导致了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与流出道、动脉窦部及房室瓣环区等部位不同,乳头肌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有其自身的心电图及电生理特点。右室乳头肌起源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通常表现为左束支阻滞图形,V1导联呈QS或rS型,I和aVL导联呈单向R波,aVR导联呈QS或qs型,其中隔侧乳头肌起源者胸前导联移行较早(早于V4导联)而电轴向下,而右室前/后乳头肌起源者移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