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医高忠英治疗萎缩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溃疡性结肠炎

 恬淡虚无212 2015-11-05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如果伴有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这实际上是癌前病变。西医尚无有效疗法,只能静观其变,定期复查,一旦发生癌变就手术切除。

几个术语:胃寒——胃有寒气:如胃部怕冷胃怕吃凉的,口淡不渴,即使口渴也不喜欢喝凉的,喜欢喝热的东西就叫胃寒,舌淡苔白。

胃热——胃热胃火旺,像烧心、口干、口臭、舌红苔黄。

胃燥——症状:有热的舌象,舌红黄苔,无内热的症状:例如:没有口干,没有吃凉的特别舒服,也没有大便干、小便黄。

一般的胃炎既有怕凉的胃寒症状,又有反酸烧心、舌红苔黄的胃热症状,属于寒热错杂,虚实交杂脾虚胃燥型。

   国家级名老中医高忠英教授,治疗此类病人可以说是妙手回春,逆转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癌前病变,使其基本恢复正常。详见视频:“通过细节养脾胃”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Q5NDEwMjI4.html

                                                       “胸背疼警惕重病降临  http://una./5087738 

基本处方为:

太子参25g, 白术15g , 吴茱萸5g, 黄连5g , 海螵蛸10g ,浙贝母10g, 天花粉10g , 连翘15g ,

这是一个基本方,根据胃镜结果和每个人的症状加减。比如堵胀,可加点莱菔子、鸡内金、枳壳、苏梗来消胀健脾。大便干结加一点酒制大黄,肝郁者加柴胡、香附。

 药对分析:

太子参健脾补气不燥不上火  白术健脾祛湿 。

胃热胃燥用海螵蛸、浙贝,这两个药叫乌贝散,治疗反酸烧心,修复粘膜。

天花粉、连翘过去是外用,皮肤长包、长疙瘩或者有个溃疡,用这个药以后可以修复,胃黏膜的炎症也是一种痈肿,不过是内痈不是外痈,就是把治外科的药引用到治疗消化道黏膜发炎,效果非常好。有修复溃疡糜烂的作用。

白芷 白及 这两个药都是修复粘膜生肌敛疮的作用。

三七粉修复溃疡炎症同时还可以活血化瘀,可以散结治疗异型增生、肠化的作用。

吴茱萸、黄连丹溪心法中左金丸的组成, 为清肝泄火, 降逆止呕作用, 治疗胁肋胀痛, 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脘痞嗳气之证苦寒之黄连, 入心、肝经, 既能清肝火, 使肝火得清自不横逆犯胃; 又能泻胃火, 使胃火得清胃气自降; 若肝经郁火, 纯用苦寒之品又恐凉遏难解, 故少佐辛热之吴茱萸, 开肝郁、降胃逆、既可助黄连和胃降逆止呕, 又能制约大量黄连的苦寒伤胃之性, 是为佐药。在辨证中, 如若热证明显, 可多用黄连至10g, 若热证不明显, 可适当少用黄连

 典型病例 

 病案一、患者, 女, 53岁, 初诊, 2008 年7月24日, 慢性萎缩性胃炎2年余, 现反酸, 呃逆, 胃痛, 口干咽燥, 不欲食, 饭后堵闷, 大便偏干, 睡眠不佳, 舌红少津, 脉细。胃镜检查黏膜为慢性萎缩性炎症, 病理组织学检查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辨证脾虚胃燥, 运化失健。治法健脾益气, 和胃安中。

处方:太子参25g, 白术15g , 吴萸5g, 黄连5g , 海螵蛸10g ,川贝10g, 花粉10g , 连翘20g , 鸡内金10g, 半夏曲10g, 莪术10g , 木香10g , 7 剂。水煎400ml, 分2 次,饭后温服, 每日1 剂。

二诊:2008 年7 月31 日, 服上方7 剂后, 胃痛、反酸症状明显好转, 口干略有好转,进食量较前增多, 前方去木香, 加麦冬20g, 继服14剂。

三诊:2008 年8 月14 日, 由于饮食不节, 偶作胃痛, 前方加减去鸡内金, 加黄芪25 g , 嘱其注意饮食,上方连续服用30 剂。四诊:2008 年10 月11 日, 患者因外感前来就医, 诉其慢性萎缩性胃炎症状已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慢性炎症明显好转, 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基本恢复正常。

   病案二、患者, 女, 57岁, 初诊, 2008年9月6日, 慢性萎缩性胃炎一年余。现胃痛呃逆, 胃胀满, 时有烧心,大便干多日未行, 纳差, 舌淡暗苔白根黄腻, 脉沉滑。辨证为脾虚胃热, 运化失健, 治法为健脾益气, 清胃和中。

处方: 太子参25 g , 白术15 g, 吴萸5 g, 黄连10 g, 海螵蛸20 g, 川贝10 g, 花粉15 g , 连翘20 g , 半夏曲10 g , 莱菔子12 g , 枳实10 g , 酒制大黄5 g, 莪术10 g, 当归10 g , 白芍15 g, 瓦楞子10 g, 7 剂。水煎400ml, 分2 次, 饭后温服, 每日1 剂。

二诊2008年9 月13 日, 服前方后, 症状明显好转。加减前方如下: 黄芪25 g, 太子参30 g, 白术15 g, 川贝10 g, 天花粉15 g , 麦冬15 g, 半夏曲10 g , 海螵蛸10 g, 吴萸5 g , 黄连6 g , 玉竹10 g, 莱菔子10 g。连续服用本方月余, 症状基本消失, 随访无复发。

  反流性食管炎胃炎的治疗

反流性食管炎胃炎典型的症状: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胸骨后疼痛或不适、嗳气反流等典型反流症状)

名老中医高忠英教授提出本病的基本病因病机为脾虚胃燥,运化失健。

胃食管反流病病因复杂,其主要发病机制是食管抗反流防御机制下降,反流物对食管黏膜攻击并作用的结果。反流存在的时间越长,对食管黏膜造成的损伤糜烂越重。因此,及时正确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具有重要意义。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益气健脾、和胃降逆法,由太子参、白术,黄连、吴茱萸、海螵蛸、天花粉、川贝、鸡内金、瓦楞子,莱菔子,半夏曲等组成。伴胆汁反流者,加用枳实,郁金,白芍;反酸严重且舌红者者加用旋复花,代赭石;大便干燥者加酒大黄;肝郁者加柴胡、香附。每日1 剂,水煎服,早晚各1 次,饭后0.5h服。

 全方共使中焦健运、气机调畅、燥热亦清而反流自止。胃气和降,食管黏膜破损得以修复。本方切中病机,故临床取效良好。临床实践证明,益气健脾和胃降逆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有良好疗效,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我们在治疗中也发现在改善胸骨后烧心感和胸口痛两个方面,结束治疗初期,中药组无明显优势,但停药1 月随访,中药组的远期疗效比西药组明显。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高忠英教授应用乌梅丸加减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突出体现以下特点: 本证为本虚标实,疗溃止血以治标为急。当归,白芍是本病治疗之要药,古有治痢“红痢( 血多) 用当归,白痢( 脓冻) 用芍药”的说法,根据大便情况,出血多用当归,黏液多用白芍。若血止,脓退重用白芍在溃疡面上“加膜”,即在肠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层,保护再生之上皮及肉芽组织。其二随症状主次变化,酌加补虚药,有利整体的恢复。根据患者寒热的不同程度,调整凉药和热药的比例,并且根据患者虚实情况,酌情选择清补药物,如热象明显,补虚药选用清补之品的太子参。若寒证明显,选用党参以温中补气。其三因其久病正虚,故治标之药多选用炭药,如姜、芩、连及银花等皆用炭,其优点既保存药力,又可缓解寒热之性,使之无伤正之虑,且炭药善于收涩,固肠止血又有疗溃之功。其四、肉桂与赤石脂在本方加减运用是高忠英教授用药的一大特色。肉桂既能温暖脏腑、散寒止痛,又能助溃疡愈合,作用特殊。且现代药理学研究,肉桂能加速溃疡面愈合。血便过多时当合用赤石脂以涩肠止血。高忠英教授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时常以二药同用,临床效果很好,有待进一步研究其药理机制,但毕竟为十九畏,七情之相反药,不可随意效仿。

 典型病例

病案一、 溃疡性结肠炎(寒热错杂,寒轻热重型)

患者李某某,女,43 岁,于2011 年2 月19 日,就诊北京同仁堂大栅栏门诊部。罹患慢性溃疡性结肠炎20 余年,近2 周加重。现便不成形,便前腹痛,便中带血,日行5 ~ 6 次,纳差,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细。中医诊断为泄泻。西医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观其脉证,辨为阳虚运化失健,寒热混杂损伤肠络。治以温阳逐寒,清肠止血为法。予乌梅12 g,党参15 g,姜炭10 g,黄芩炭10 g,炒黄柏10 g,银花炭10 g,炒槐花10 g,赤石脂10 g,枳壳10 g,地榆炭10 g,当归10 g,白芍15 g,肉桂6 g。经四诊,服药2 月余,病情明显好转。3 月后随诊,患者情况稳定,大便次数每日1 ~ 2次,便已成形,无腹痛,便血已除,精神尚佳。

按: 本例患者久病,纳差、乏力、便溏,面色苍白、舌淡为久病脾肾虚寒之象; 便中带血,示寒热混杂伤于肠络。寒热混杂,寒重热轻。故用乌梅酸涩止泻、止痛,党参、当归、白芍补气调气养血; 姜炭、肉桂温肾散寒; 黄芩炭、银花炭、地榆炭、炒槐花清热止血,因患者久病体虚,恐清热之力太过伤正,故四药皆用炭炒,缓其性,用其效,用赤石脂涩肠止血,敛疮生肌,收效甚佳。

 病案二、溃疡性结肠炎(寒热错杂,热重寒轻型)

张某某,男49 岁,2011 年3 月19 日初诊。患溃疡性结肠炎病史14 年,脓血便1 年,间断治疗至今。2011 年11 月始加重。每天脓血便7 ~ 8 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饮酒后加重。纳后无不适,自述耳鸣,听力下降。舌红,苔薄黄,脉细滑。电子肠镜: 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直肠均现溃疡面。

中医诊断: 便血。西医诊断: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辨证: 大肠湿热日久,损伤阳络。立法: 化湿和中,安络止血。方药:乌梅丸加减。乌梅15 g,苍白术各15 g,赤石脂10 g,银花炭15 g,升麻炭10 g,黄芩炭10 g,白头翁10 g,炒槐花10 g,枳壳10 g,白芍15 g,当归10 g,肉桂6 g 为基础方,经三诊,服药80 剂,排便正常。2 月后追访,未复发。

 以上内容摘自:

1、《高忠英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经验》史成和,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11月第6期;

2、《健脾和胃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56 例》史成和等,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年3月第6期;

3、《高忠英教授应用乌梅丸加减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经验》李燕,史成和,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年7月第14期。 史成和是高忠英教授的博士,北医三院中医科,也是治疗脾胃病人的高手。

 ----------------------------萎缩性胃炎逆转病案记录

一亲友患萎缩性胃炎吃了国家级名医何晓晖的学生陈建章医生几个月的中药,萎缩性胃炎逆转

病历及处方:

201522

胃镜检查:1、胃窦部小溃疡;2、慢性萎缩性胃窦炎。病理:(胃窦)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

症:胃脘胀闷疼痛,食后更甚,伴反酸。大便溏软,一日行。舌质红,苔黄腻而干,脉细缓。

15 炒白术15 川楝子5 延胡索15 姜半夏10 黄连4 吴茱萸3木香6 砂仁5后下 竹茹10 茵陈20 莱菔子10 太子参15 白芨15 佩兰12         3

201525

反酸减轻,胃脘胀闷疼痛,大便糜,一日二行,舌质红苔黄腻而干,脉细缓。

上方去莱菔子、白芨,加大腹皮12 干姜4 茵陈改20 竹茹改20 姜半夏改12   4

201529

胃脘食后胀闷痛,嗳气。大便溏软,一日一行。舌质红,苔黄腻而干,脉细缓。

15 炒白术15 川楝子5 延胡索20 姜半夏12 黄连4 吴茱萸3木香6 砂仁5后下 竹茹20 茵陈20太子参15 大腹皮15 佩兰15 干姜6    7

2015-2-16

胃脘食后胀闷,夜寐易醒,大便尚可。舌质红苔黄腻,脉细缓。

上方去川楝子 延胡索,加莱菔子15  夜交藤30   7

2015-2-26

嗳气,食后更甚,多食胀闷,夜寐易醒,大便尚可。舌质红苔黄腻,脉细缓。

29日方去川楝子、佩兰,加莱菔子20  夜交藤35 茵陈改15 砂仁改8   4

2015-3-2

病情同前。舌质红苔黄腻,脉细缓。

12 炒白术15 延胡索15 姜半夏12 黄连3 吴茱萸2木香6 砂仁8后下 茵陈20 竹茹20 茯苓30干姜6  太子参15大腹皮15 八月扎12    7

2015-3-9

胃脘食后胀闷,偶有嗳气,二便尚可。舌质红苔黄腻,脉细缓

上方去大腹皮,加川楝子5 茯苓改20 八月扎改15   7 

2015-3-15

胃脘尚舒,多食嗳气,二便尚可。舌质红苔黄,脉细缓

32日方去大腹皮、茵陈,加鸡内金4 白芨20 茯苓改20 竹茹改15 砂仁 6      10

2015-3-26

胃脘尚舒,多食作胀,二便尚可。舌质红苔黄,脉细缓

12 炒白术15   姜半夏12 黄连3 吴茱萸2 莱菔子15 鸡内金6八月扎12木香6 砂仁5后下 太子参15 大腹皮15竹茹20  干姜6  丹参12     10  

 2015-4-6

多食作胀,二便尚可。舌质红苔黄,脉细缓

去竹茹大腹皮 砂仁,加茯苓15 香附6 旋覆花10   10

2015-4-16

进食稀饭有时嗳气,精神尚可。两侧脸缘时有作痒,舌质红苔黄,脉细缓

326日方去大腹皮,加夏枯草12 佩兰12 茯苓改20 丹参改15  10

2015-4-27

胃脘尚舒,偶作胀闷。舌质红苔黄,脉细缓

12 炒白术15   姜半夏12 黄连3 吴茱萸2 莱菔子15八月扎12木香6 砂仁5后下 太子参15 佩兰15石见穿15 干姜3  鸡内金4 丹参10     10

2015-4-30

左肋时有作胀,偶有嗳气,舌质红苔黄,脉细缓

上方加竹茹15 香附8 旋覆花12 茯苓20  去佩兰 石见穿  7 

2015-5-13

左肋时有作胀,舌质红苔黄,脉细缓

12 炒白术15   姜半夏8 莱菔子15 八月扎12 木香6 砂仁5后下 太子参15 佩兰15  香附8

竹茹15 石见穿15 干姜3  合欢皮15 山药15  4

2015-5-20

左肋胀闷消失,食后胃偶有 舌质红苔黄,脉细缓

上方竹茹改12 香附改6 莱菔子改12 石见穿改20  4

2015-6-24

胃部尚舒,多食稍胀或嘈杂,舌质红苔黄,脉细缓

513日方去香附,加淮山20  合欢皮改20   4

2015-7-1

胃部尚舒,多食稍嗳气,大便溏软,一日 行,舌质红苔薄黄,脉细缓

12 炒白术15  莱菔子15麦冬15 八月扎12姜半夏12竹茹15石见穿15 米仁20 白芍15合欢皮15太子参1木香6砂仁5后下  干姜3   4

2015-7-8

胃部尚舒,偶作胀,舌质红苔薄黄,脉细缓

上方去木香砂仁竹茹,加葛根30 夜交藤30 鸡血藤15  4

2015-8-10

胃镜:“慢性浅表性胃窦炎”,病理诊断: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窦炎

胃部尚舒,偶作胀,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滑

姜半夏12 黄连3 吴茱萸2 莱菔子12 竹茹15 云苓12 太子参12 木香6 砂仁5后下 佩兰12 6  白茅15


讨论:治疗处方中包含:枳术丸(12 炒白术15),左金丸(黄连3吴茱萸2),金铃子散(川楝子5 延胡索12-15),香砂六君子丸:(木香6砂仁5太子参15炒白术15茯苓20姜半夏12),半夏泻心汤(姜半夏12、干姜3、黄连3、太子参15),

参苓白术散(太子参15白术15茯苓20山药、薏苡仁)四逆散(枳实15、白芍)

八月札12-15、石见穿20、丹参,有抗癌防癌逆转萎缩性胃炎的功效


摘录何晓晖、陈建章医生论文 《三步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20例》如下:

  1.2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按患者临床表现及胃镜、病理检查情况,分三步(三个阶段)辨证论治。

第一步:舍病从证,辨证除症。对于胃镜、病理检查确诊为“CAG”,并且临床症状较为突出的患者,何老师认为应不为病拘,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各异及轻重不同,舍病从证,辨证除症。临床以寒热虚实挟杂、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胃阴(气阴)亏虚证为多,常用方为半夏泻心汤、左金丸、四逆散、连朴饮、金铃子散等,该阶段约需11.5个月。

   第二步:病证结合,标本同治。经过第一步(阶段)治疗,患者大部分临床症状得以解除,常消除了癌变的恐惧心理,治疗信心得以增强,此时进入第二治疗阶段,采取病证同治。一方面以辨证论治用药,另一方面针对“CAG”的基本病理变化,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清热杀菌、养胃护膜等,常用方药为香砂六君子丸、参苓白术散、沙参麦冬汤、逍遥散等配合丹参、八月札、蒲公英、黄连、大黄、五灵脂、白及等。

   第三步:无证从病,逆转病机。对无症可辨或通过第一、第二阶段的治疗,大部分病人的症状得以消除,处于无症可辨状态,此时,应无证从病。何老师认为本病的病理基础是脾胃虚弱、气阴两虚,气滞、血瘀、湿阻为病理因素。因此,此阶段治疗采用健脾益气、养阴益胃、理气活血、化瘀抗化、清热化湿等,以逆转萎缩的胃粘膜腺体,改善病灶处血液循环,消除炎性细胞浸润,促进病理性组织向正常方向转化。常用方有参苓白术散、沙参麦冬汤、六味地黄丸等,配伍刺猬皮、五灵脂、莪术、九香虫或石见穿、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化瘀抗化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49岁。初诊日期:2003122日,有胃病史20年,胃脘痞闷不适,时轻时重。3月前上海某医院胃镜病理切片报告为萎缩性胃炎HP阴性,久治效差。目前胃脘痞闷,灼热嘈杂,得食稍缓,但多食则加剧,口苦,口干不思饮,时有嗳气,头晕,消瘦,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质偏红,苔黄腻,脉细弦而滑。辨证为湿热蕴结,脾胃虚弱,治宜化湿清热、健脾和胃,方拟连朴饮合六君子汤、左金丸加减。药用黄连4g,厚朴8g,石菖蒲12g,栀子12g芦根15g,姜半夏10g,吴茱萸3g,干姜4g,太子参12g,白术15g,茯苓15g,陈皮5g,苍术8g,莱菔子15g7剂。二诊:灼热嘈杂、口苦口干减轻,大便溏软,前方栀子改8g,芦根改12g。三诊:灼热、口苦已失,苔黄腻见减,前方去栀子、陈皮,石菖蒲改10g7剂。四诊:胃脘仍感痞闷,食后更甚,饥时缓解,大便成形,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带滑,此湿热证除,治当结合辨病。前方去石菖蒲、芦根,加白芍15g,枳壳15g,刺猬皮10g,石见穿12g7剂。前方进退至八诊时,胃脘胀闷已除,能正常饮食,无头晕,不嗳气,精神好转,舌淡红,苔薄黄,脉细弦,治宜健脾益气养阴纠其体质,行气活血改善胃粘膜血流,化瘀抗化防肠上皮化生,方取参苓白术散意合左金丸及行气化瘀抗化之品。处方:太子参30g,白术15g,茯苓15g,山药20g,白芍15g,百合20g,北沙参12g,姜半夏10g黄连4g,吴茱萸3g,干姜3g,枳壳15g,莱菔子15g,刺猬皮10g,石见穿15g7剂。九诊时,前方合黄芪、枸杞子、扁豆及胃康4号丸(院内制剂)服药20天,在上海长海医院复查胃镜浅表性胃炎病理切片:胃窦粘膜浅表性胃炎,未见肠上皮化生。随访半年,胃无所苦,饮食如常,体重增加5kg

讨论:常用处方如半夏泻心汤、左金丸等。方中半夏一般用姜半夏以和胃,左金丸中黄连、吴茱萸用量宜小,常在35g之间,做到苦寒不败胃,疏肝以和胃。对有些病人即有胃阴不足之症,又见湿阻中焦之象,应注意养阴不滋腻,燥湿不伤阴,临床尤为推崇茯苓、山药、薏苡仁、芦根等一组既可养胃,又可渗湿的药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