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很自然地选择了痛苦

 昵称535749 2015-11-06
发表于2015-11-05 10:44:57

文:高浩容

不可逆的旅程

在与问题遭遇,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走完了我们的一生。有些问题,我们妥善的作答;有些问题成了悬案;有些问题我们试了许多次皆徒劳无功;有些问题使我们疯狂,甚至使我们怀疑自己的智商。并且有些问题,残酷的警醒我们,通过问题本身告诉我们生活有多不容易,尽管我们未能做出解答,我们还是要活下去,与此同时,下一个问题就像不速之客,已翩然沓来。

在我接触过的心理学理论中,没有任何一位学派的大师认为人生可以永远停留在童年时期。无论是当代谈生涯发展的Super、Erikson将人生分为八阶段的发展理论等,或将时间推至Adler、Jung的年代,尽管他们没有如Super和Erikson很明确的将人生区分为几大阶段,但没有一位将生涯的问题放在一个不可抗拒的幻想中去讨论。

成长,是一场不可逆的考试,一趟不能回头的旅程。无论你喜欢或不喜欢,成长都会来,或者准确的说,「成长的问题势必出现。」

人生不是童话,《小王子》和近几年的《神隐少女》、《瓦力》、《天外奇迹》等动画片都在用儿童熟悉的动画表现,在告诉人们,打开一本绘本,里头陈述的可能是一本经书。 

童心:无知之知

人都得长大,那么我们是否永远都只会越来越世故?我们的内在小孩是否注定死亡?小王子的旅程,便是响应这个问题的答案。

小王子与玫瑰的相遇是偶然,如同人生中的许多相遇。小王子爱上了玫瑰,这或许也是偶然,但处理与爱人之间的关系,却是爱的必然课题。

爱是一种感受,也是一种能量,但这种感受是主观的,能量也可以是毁灭性的。小王子开始了他的旅程,这趟旅程是对爱的证明,也是自我觉察的修行,并试着摸索出妥善导引这股热烈能量的方式。

旅行之初,小王子就像苏格拉底,深感自己的无知,于是在雅典街头到处向那些各个领域的大人物,探问真理。苏格拉底向将军询问「勇敢」的意义,向政治家探寻「正义」的标准,向僧侣询问诸神的面容。

小王子同样自认无知,所以他才离开B612,到各个星球,向那些号称在他们的领域,被许多人视为专家的大人们,询问理当他们深谙的道理。

结果小王子失望的发现,他们其实对真理一无所知。他们将自己主观的经验,说得好像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最后苏格拉底失望的来到德尔婓神庙前,问阿波罗:「雅典最有智慧的人是谁?」神谕告诉苏格拉底,「你就是最有智慧的人,因为你承认自己的无知。」

童心,就是始于无知的好奇心。无知使我们谦逊,同时使我们愿意追求真理。当我们有天遗忘了好奇心,以为我们就是世界的主人,我们便拉远了与真理的距离,我们开始变得世故,用所谓的专业来包装自己的自以为是。但这种包装其实是一种自我防卫,毕竟在社会上,没有价值的人事物随时可能被抛弃。

这也是为什么心理咨商不谈理想化的回归童年,而是谈如何转化童年的经验,因为成长所身处的这个社会,还是需要适当的生存之道。正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我们拉扯着,我们得为我们的童心施以不同的保护措施和肥料,既不让内心的小孩死亡,也不让他成为我们无法与社会融入的障碍。 

长大的王子,还是王子

不成熟,是对世界的疏远。成熟,并非失去童心,而是我们一方面长保童心,一方面又懂得转换保守童心的模式──在雨天为我们的童心撑伞,但不是过份的让它晒不到一丝太阳──与我们的人生阶段的外在世界,保持适切的关系。

我们总是在如何调整到最适切的状态,不断自我拉扯,以臻至苏格拉底所说的「中庸」。

小女孩的妈妈,她过份的追逐着社会的规则,扼杀了孩子的童心。

另一方面,孩子一方面怀有好奇心,另一方面对于世界还处于探索阶段,这是成长的历程,但这个历程不能永远保持在同一个状态。

过份放纵自己的内在小孩,就像某些没有办法融入社会,到了某个年纪还是十分骄纵的成人。他们过份的将自己个人订定的规则,没理由的视为他人也要遵守的规则,因此他们往往对自己在社会上的挫折感到愤怒,彷佛这个世界所有不合心意的人都是坏人,不合心意的结果都是别人的错。

长不大的孩子,失当的童年情怀,都会成为成熟的障碍。

所以成熟并不意味着失去,而是转化。

那位和小王子相遇的飞行员,他和小王子坐在一起看日落,和他一起想象盒子里头的羊。他热爱生命,又同时能够和这位孩子一起相处,而不像其他大人,用自以为是的观点去俯瞰孩子。

我想起Philippe Ariès在《儿童的世纪》(L'enfant et la vie familiale sous l'ancien régime)书中揭示的,儿童曾经被视为成人的延伸,是「小大人」,而非独立的个体。 

蛇:接纳生命的不完美

每个孩子都是小王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天上的一颗星星。王子会长大,会变成大王子,但不见得会变成可憎的大人。

相反地,每位貌似可憎的大人,内心都有一位不死的小王子,被深深埋藏的童心。这里存放着心理学探究的地下黑金,咨商的存在意义,那看不见,却被我们相信存在的古老宝藏。

影片中,我对天真的小王子,被妈妈控制人生的小女孩,可爱的小狐狸等等都很喜爱。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条蛇。导演对那条蛇的描绘,让我惊艳。过去经常出现在电影、小说等文本中的蛇,经常是以非常平板的面貌出现:邪恶、狡狯、黑暗的化身。但在这部《小王子》中,蛇的形象是中性的,他出现在小王子面前,告诉小王子如果哪天想回家,可以告诉他。小王子没有选择其他回家的方式,而是选择通过蛇做为回家的路。这象征着成长的必然,就像亚当和夏娃吃下禁果,唤起了理性的能力,使人做为理性动物的本能得到彰显。从伊甸园堕落,却也从此开展人类的历史。

人生的道路,无论我们愿不愿意,成长都是必经之路。不是蛇选择了小王子,也不是小王子选择蛇,而是他们自然而然的选择了彼此。

曾经小王子很迷茫,被社会的规章迷失了自己的本心,他变得俗不可耐,但那不过是和其他人的面目变得更相似罢了。重新拥抱自己的童心需要勇气,而成长所遭遇的社会化,包括人际互动的诡谲多变,为了谋生所做出的牺牲等等,都是成长的一部分。

这是必经的考验,因为这些考验,我们才有办法拥有保护小王子的力量,而我们的小王子也才有足够的见识,用洗炼过,而非粗糙盲目的爱,去看顾他内心的玫瑰,并且接受玫瑰的死亡是必然的一部分,而在这个自然的世界中,学会爱。

即使玫瑰走了,飞行员不在了,小女孩回到妈妈身边,经过打磨的爱却仍然得以遗留在心中,在下一朵玫瑰出现之前,他也能为自己好好活着,不过份的沉溺于任性的情绪深海。

尽管不讨喜,但蛇是导师,正如人生是我们的导师。 

在现实与理想的和谐中使生命完全

有时,我会对来谈者讲起一个老故事:好几年前,我刚开始以写作为业,有次跟一位事业小有成就的新朋友吃饭。朋友听到我要放弃优渥的工作,回归校园生活,好专心写作,问我:「你打算坚持到什么时候?」

我说:「实现理想只有计划表,没有时间表。」我不是公务员,算不出自己工作几年能赚多少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我能写出让自己感动的作品,我只能不断的尝试,不断的努力。我曾经很挫折,也曾经想放弃理想,完全的投入社会。但最后我在工作与理想之间,逐渐找到了一个平衡点,我有足够的经济能力维持生活,且有余力保持创作的习惯。

我们在生活中能做的,或许只是学会「接纳生命的不完美,在现实与理想的和谐中使生命完全。」

我始终相信「星星不会坠落,正如小王子不会死」。

如果内心的小王子会彻底消亡,我们又怎么能让一个人从心理的折磨与痛苦中得到救赎? 

结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或许人生没有答案,只有方向;只有未尽的叙事,没有完本的故事。

生命中有值得我们怀念的部份,也有让我们厌恶的片段;我们会遇到玫瑰,像只豢养或被豢养的狐狸,但我们也会遇到蛇,用锐齿和毒液,教会我们人生中的残酷的真相:生、死、爱、欲,构筑人生的整体。

无论我们和多少人一起走过,最终我们还是得一个人前行,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中前行,我想起存在主义治疗的Viktor Frankl,他通过集中营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人生尽管有许多痛苦,但痛苦并非全然没有意义。我们在生命的考验中前行,在苦难中紧握生存的勇气,学会品尝幸福的滋味。

最后我以汤姆.汉克斯1988年的作品《飞进未来》(Big)做为结语。这部电影中,汤姆.汉克斯饰演一位一夜长大的小男孩,他原本钦羡大人可以不受孩子生活上的诸多限制,他发现大人有大人的快乐,也有大人的烦恼,成长无法躁进,每个环节都得自己亲身走一遭,于是他和这段时间拥有的头衔、豪宅与女友说再见,重新变回孩子,他的选择并非畏惧成长,而是了解成长的意义,就在成长本身:成长的代价,当中便蕴含成长的报偿。

责任编辑:Valar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