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MedSci专访吴一龙教授:肺癌研究急需标准化

 牤牛河畔生 2015-11-07
全国肺癌学术大会


由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西部医药技术转移中心承办的第十四届全国肺癌学术大会于2015年10月15-17号在成都举行。本届大会紧紧围绕“关注肺癌病人生存质量,优化肺癌个体化治疗”的主题拓展学术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在大会上,梅斯医学(MedSci)有幸采访到来自美国外科学院院士,广东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广东省肺癌研究所所长吴一龙教授。



MedSci:


吴教授,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都知道在Science把免疫治疗评为十大重大科学发展之后,引来了学术界的热烈讨论,对于免疫疗法在肺癌中的应用,您怎么看?


吴一龙教授:


关于免疫治疗,从2013年Science把它评为十大重大科学发展之后,在全世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发现了肿瘤免疫逃避的真正机制,也找到了能克服免疫逃避的方法。用了一个词来形容免疫治疗,叫做“哨卡抑制免疫治疗”。“哨卡抑制免疫治疗”不管是在黑色素瘤,肺癌、胃癌、卵巢癌还是结直肠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除此之外,其它的免疫治疗到今天为止都没有能够被试验证实有效。所以我觉得对实体瘤而言, 目前免疫治疗准确地应称为“哨卡抑制免疫治疗”。


从目前来讲,单纯的一个生物标志物可能起不了很大作用。因为在很多将PD-L1作为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中,将PD-L1作为生物标志物的免疫治疗效果会更好,所以我们不能够以单一的因素来作为选择免疫治疗的标准,未来免疫治疗可能需要寻找多个标志物,才能判断哪些病人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所以生物标志物的寻求应该比过去更复杂,更困难。


MedSci:


本次大会很多专家都提到“精准医疗”,您是怎么看待精准医疗在肺癌中的应用?


吴一龙教授:


关于精准医学的定义,即利用遗传信息来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根据不同病人的基因、生物标志物、基因表型或心理特征不同,往往给予病人不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其目的也是为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


遗传信息的改变,比如说基因突变,包括单碱基突变、基因扩增、基因缺失、基因重组等会导致表观基因组的改变。而精准医学就是从发现异常信息到将研究转化为临床实践的一个完整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将异常信息转化为临床实践。肺癌的诊治给精准医学提供了非常好的应用领域。像EGFR、ALK基因,这些就是精准医学的“典范”。


MedSci:


未来我们在肺癌临床诊治当中需要急迫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吴一龙教授:


肺癌的研究必须从源头开始研究,因为肺癌的已经不像过去开开刀那么简单的事情了,它牵扯到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牵扯到所有检测手段的使用,那么如何从一开始就把整个过程进行标准化变成了非常急迫的事情。只有标准化了产生的数据才是可信的,才能互比较,才能给予后续研究更好的指导。


今天在我分享的“肺癌的临床试验和真实世界研究”议题中提到,很多人都在做真实世界研究,但其实真实世界研究不是那么好做的,它需要大数据,需要前瞻性的设计和数据,如果脱离这些,得出的这些结果是不真实的。


未来面临真实世界数据的挑战有很多


技术层面


用真实世界数据评估治疗措施的风险和效果并进行决策的时间还相对短,方法学的系统性,技术上的完善性,以及有关的法规条例等还尚在发展中。


在中国,真实世界数据匮乏,亟待开发并利用更多关于中国人群的真实世界数据;医疗服务机构的HIS系统各自为营,标准化程度低;部分KOL掌握局部地区单病种的真实世界数据。


操作层面

需要提高各界对真实世界的认识、重视与投入;需促进多部门在开发及利用数据方面的合作。


虽然中国在肺癌研究当中已经跨入世界之林,但中国扔缺乏真实世界研究的环境,RCT仍然是目前最重要的获得证据的方法。


本文由MedSci整理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