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回答
kgdxk
血栓性静脉炎
系静脉的一种急性、非化脓性炎症病变,并伴有继发性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病变主要累及四肢浅静脉和下肢深静脉。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肢局部肿痛,皮下可扪 及有压痛的条索状物或伴有患肢浅表静脉曲张等静脉回流受阻现象,且可因血栓脱落而发生肺栓塞。 (1)病因: ①血管壁损伤:肢体外伤、静脉内插管、静脉输入刺激性溶液、高渗溶液或细菌毒素作用等。 ②静脉血流滞缓造成血管内膜缺氧或变性:多见于术后长期卧床,心力衰竭及下肢静脉曲张者。 ③异常血液高凝状态:如创伤、烧伤、分娩及严重脱水所致血液浓缩。 (2)临床表现: ①血栓浅静脉炎:多发于四肢浅表静脉,急性期患肢局部肿痛,沿受累静脉可触到有明显压痛的条索状物,周围皮温增高,稍红肿。一般在1~3周后逐渐消退,局部遗留硬条索状物和皮肤色素沉着,本病可复发。 ②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多发生于小腿静脉或 腘静脉,局部疼痛、肿胀,行走时加重。直腿伸踝试验(Homan征)阳性,压迫腓肠试验(Neuhof征)阳性。此外常见静脉曲张,当静脉曲张,当静脉血栓延伸至髂、股及下腔静脉时,上述症状加重,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心动过速等。血栓脱落时,可导致肺栓塞。 (3)诊断:根据浅表静脉部位红肿及扪及痛性条索状物等特点,可诊为血栓浅表静脉炎。根据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Homan征和Neuhof征阳性,结合超声检查、放射性核素扫描和静脉造影,即能确诊深静脉血栓形成。 (4)治疗和护理: ①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深部静脉血栓形成时,需绝对卧床1~2周,抬高患肢使之高于心脏水平,避免膝下垫枕或调节病床单纯抬高局部,以免阻碍静脉血液回流。 ②告诉患者弹力绷带或弹力袜的治疗作用,及正确使用方法,穿合适的弹力袜并保持各部压力均匀,嘱勿擅自停用。对着弹力袜及绷带者应每日检查皮肤有无破损及压痛。 ③积极鼓励病人戒烟,保持低脂饮食。因为尼古丁使静脉收缩、减少静脉回流,高脂饮食可致动脉粥样硬化。 ④血栓浅静脉炎可予保泰松、消炎痛及阿斯匹林治疗。这些药物有较严重的胃肠反应,宜饭后服用。 ⑤深部血栓形成3日内或有栓塞症状者应予溶栓治疗,治疗时应注意保护好静脉血管,按时用药。用药过程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每日复查凝血时间。如保守治疗48~72小时无效,应行静脉血栓摘除术。 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体温变化。经常检查病人肢体是否有肿胀、炎症、深部肌肉压痛、皮肤发绀、静脉怒张等情况,如有异常应立即通知医生;密切观察病人有无栓塞症状,如呼吸困难、胸痛、低血压等,如有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做好抢救准备。 ⑦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以免增加下肢静脉压力及引起血栓脱落,必要时可予缓泻剂。 ⑧应帮助恢复期患者恢复体力,逐渐增加运动量,先在床上活动患肢,渐下地扶床锻炼,由易到难,由被动到主动。 (5)预防: ①下肢静脉血流缓慢,易产生血栓或炎症,最好选用上肢静脉穿刺输液。 ②每24~48小时应更换静脉导管,并且密切观察静脉注射部位有无炎症。 ③避免输入对静脉有刺激性溶液。如输入氨基酸、脂肪乳等高渗溶液时,应与其他液体混合输入,滴速宜慢。 ④不宜在同一血管、同一部位多次穿刺。穿刺时应局部严密消毒,动作准确、熟练,争取一次穿刺成功,将针头及输液导管牢固。 ⑤对长期卧床者应鼓励其在床上进行下肢活动,并作深呼吸及咳嗽动作,必要时由护士协助患者进行被动运动,以防深部血栓形成。术后应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避免久坐久立。 ⑥积极治疗静脉曲张,对小腿静脉血栓形成者应尽早处理,以防血栓向心端延伸或脱落。 ⑦药物预防:可酌情予肝素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