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邓云乡评曹雪芹茶艺想到

 秋雨书轩 2015-11-09
          邓云乡《茶》一文,说《红楼梦》喝茶是很好的题目,许多人不谙旧事,没说到点子上,浪费了。
  邓是老一辈文人,重传统,爱讲究,特认真,说今人不知果茶为何物,却爱说英伦下午茶茶点的习惯,用了数典忘祖一词,私意以为过重。今人生活,确实不复古人精致,已是定论,原因有多方面,古人静,今人躁,可能是其一。习俗之转变,也有其自身的原因,昔日果茶多在官绅之家流行,今之茶饮已是大众化和日常化,旧日王谢堂上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岂可强求?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人文提高,果茶再现也有可能。唯一成不变,才是传承传统?茶,唐煎宋点明泡,宋改唐法,明变宋规,都是变祖宗之法,是否也是数典忘祖?真要说到祖宗,茶圣何曾说到果子?传统的消失,确实让人惆怅,惋惜,甚至痛心,祖宗之法不可变却是要不得(当然,我这有拔高之嫌)。有些事,还需结合实际。
  邓老把《红楼梦》四十一回妙玉说茶一段,称作艺术的茶,是茶中的精髓,却尤嫌曹雪芹于茶道未臻至境,“终隔着一层”,“他终不是江南的雅人韵士”。邓老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原来小说原文中于茶曹雪芹只说了“六安”和“寿君眉”,于水只说了隔年雨水和五年雪水,烧水时妙玉也只是一扇水沸了事,没说一沸二沸等候水过程,“洗茶“,“择炭”等等更是一字不提,“因而从‘品茗’本身来讲,曹雪芹所写还不够地道”其实是不够详细,未必是不地道。邓老之意,要地道,要精深,曹雪芹必须在小说里塞进一部《茶经》,至少也要让妙玉烧水冲泡论茶,全过程事无大小无一不录无一遗漏,才叫精到,才叫地道,才叫真懂茶艺,最好说他们是三口干合于品。即便《茶经》也有不尽之处,老先生却要求雪芹在小说里喝茶论茶,精细过于《茶经》,是吹毛求疵,还是“不识大体“?这样要求一篇小说,不觉要求过分吗?天下这么多茶叶,这么多水,要罗列一大堆才叫水平,不是滑天下之谬吗?是要茶贩和水贩上商品清单么?
  我们说冰山一角,就是说能看到的只是露出水上一小部分,绝大部分是在水下看不到。一个能用五年雪花泡茶,可以分出一年雨水和五年雪水区别的人,会不知道洗茶,不知候水,不知择炭吗?行家一伸手,便有有没有,又有观微著的成语,老先生为啥偏偏认真到近乎天真,要“画公仔画出肠”才是会画画,才高明?
  且看,邓老先生心中眼中的精到茶艺是什么,老先生全文摘录了张岱的《闵老子茶》,认为张岱的茶艺不知胜曹雪芹多少。好奇怪呀,张岱此文,也一句不涉洗茶,候水,择炭,说到的茶与水,也只是三四种而已,怎么在曹雪芹时这些全是大毛病,到了张岱就不成问题?在曹雪芹是终隔一层,不地道,在张就是惊若天人?难道多了一二种,就有着天渊之别?原来邓老先生根本就不看泡的过程,只重品,至少在对待张岱时。既然茶以品为上,干嘛前面要无所不录,无一不漏才是至道?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也”。好吧,邓认为张岱精到,是可以辨出不同的茶水。能做到这步,确实是神乎其神,可是我们说的品茗,不是注重茶给人带来的愉悦感,能让人清心么?钱钟书讥笑过一种只会死读书的人,称之为“两脚书柜”,论其博观,钱也佩服,可是这些书柜就全是大文豪?读书如是,不知品 茗又如何?能尝尽天下茶水,能分辨出来,确实是功夫,以此来定品茶之高低,我意以为太过迷信,过于重技术。其实,张岱这篇《闵老子茶》,说是闵老子茶,全是张岱个人表演,茶好,却表像在哪了?最后也是闵老子推许张为第一茶客,而不是张赞闵老子茶是第一好茶。都离题万里了,改成〈张子辨茶〉才是。当然,闵老子茶是好茶,非常好,是不用置疑,可全文的中点,在辨,而不是品,也不用分辨。辨中有品,品中有辨,不可全分,可品肯定为主,侧重于辨,除了炫技炫耀,于品何益?品的真意,不在于能喝最好的茶,最好的水,我想邓老不会不知。
  再说,妙玉能分出一年水和五年雪水的区别,就算不如张岱神奇,我看也差之不远,怎么在邓老先生眼中,曹雪芹就这样强差人意,张岱就神乎其神了?都怪曹公太老实了,不在小说里来几段高深莫测,难辨真假的辨茶喝茶之说,以至受人话柄。学界一早有此说:文章以不懂为高。要人觉得你有水平,有见识,就得莫测高深,莫名其妙也行,让人似懂非懂就行。曹公是没听说过,还是不肖为之呢?
  2015-10-2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