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工治未病”的一点认识 于诗剑 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第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条即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不解实脾,唯治肝也。”这是仲景对《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提到的“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之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具体发挥和进一步的阐释。 一,“上工治未病”是中医的先进理念。这一先进思想的伟大意义在于把“治未病”作为奠定医学理论的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倡导惜生命,重养生,防患于未然。“上工治未病”正是指导人民群众“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病。医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所以“治未病”包含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层意思。随着社会的发展,“未病”不仅是指机体处于尚未发生疾病的时段及其状态,而且包括疾病在动态变化中可能出现的趋向和未来时段可能表现出的状态。因此,严格讲,中医“治未病”可以具体分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康复”三个层次,贯穿于疾病隐而未显、显而未成、成而未发、发而未传、传而未变、变而未果的全过程。唐孙思邈强调的“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起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千金要方》卷二十七)一样,他将医学的研究对象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种状态,将医学的功能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即“上医”为维护健康的养生医学,“中医”为早期干预的预防医学,“下医”为针对疾病的治疗医学。现代人难以理解中医的“未病”这个词。什么叫未病?是未来的病?是没有发生的病?还是即将要发生的病?因而长期以来,中医“未病”的理论虽然有记载,但其应用和推广面临着严重的瓶颈。 二,“上工治未病”特别强调防治的重要思想。2007年初,当时的吴仪副总理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第一次建议把“治未病”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这是一个非常及时的信号,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治未病”是传统中医返璞归真、回归自然、重返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是利国利民、济世救人的一个善举。当前,医药卫生服务重心必须下移到农村社区,重心必须前移到预防保健。早在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在名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的报告中指出了21世纪的医学将是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从针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治疗发展;从重视对病灶的改善向重视人体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从群体治疗向个体治疗发展;从生物治疗向心身综合治疗发展;从强调医生作用向重视病人的自我保健作用发展;在医疗服务方面,则是以疾病为中心向病人为中心发展;这些都说明21世纪的医学将不再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是以“人”的健康为研究对象与实践目标的健康医学,也将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 三,“上工治未病”包含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方法和技术。“上工治未病”告诫了我们如何预防疾病,张仲景曾指出“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适中经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如其腠理。”用现在的话就是对疾病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最近,在国家提出医疗卫生保健工作“重点前移”、构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背景下,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提出预防亚健康的发生和阻断亚健康的发展,是以“治未病”理念指导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要务之一。在21亚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三大健康问题(亚健康问题、慢性复杂性疾病和老年人健康问题)中,亚健康问题因涉及问题和人群广泛而位居三者之首。中医药经几千年历史发展,在养生保健方面的理论和技术不逊色于对疾病的临床治疗;而用“亚健康”这个具有时代意义又容易让人接受的词汇在某种程度上诠释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更易深入人心。 四,“上工治未病”的内涵更加广泛突出。近年来,在卫生界特别是中医药界,治未病的提法、论述和试点工作如火如荼,报刊、杂志、电视台等媒体上宣传甚火,一批关于“治未病”的著作、课题应运而生。于是,有些人不约而同地大提特提了中医治未病。中医治未病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且至今也没有见过用几个词或者句子能够说明,如果非要把“中医治未病”概念搞清,我想是有一定困难。中医的最得意治未病的说法是 “上工治未病”。治未病其实是中医的一个重要思想和理念,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方法和技术,其内涵更加广泛突出。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陆广莘研究员说过“上医治未病之病,谓之养生;中医治欲病之病,谓之保健;下医治已病之病,谓之医疗”。非常有道理。“治未病”是中医学的健康观,是一个重要思想和实践,为实现“人人享有健康”,治未病不是限于在中医,我想还应该包括文娱、音乐、体育、诗词、绘画甚至饮食等内容。只是中医学的技术和方法很多,有许多需要进一步规范和研究,在我们平常就说是“中医治未病”而没有说 “上工治未病”。因此,治未病是为了健康养生,而要健康长寿,就必须重视治未病。 (参加中医药信息班《金匮要略》作业)
我最近有些迷上中医了。
现在亚健康的人很多。去医院体检,却查不出什么问题来,于是西医告诉你身体没有问题。可自己感觉问题依然在。
西医没法解决问题,我将注意力转向中医。买了一本传统中医经典书籍《黄帝内经》,我实在惊诧于古代中国人的智慧,整本书不仅文字优美,也不仅仅是一本医书,更是一本人生哲学书。我在其中找到了针对亚健康的传统中医学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就是说好的医生治病,是能够在病情还没有发展到某种状况时,他就已经能掌握病情,配合早期治疗,或刚要发生于萌芽之时就歼灭于无形,预防病情的发作。如果等疾病已经形成才去治疗,就像渴了才去打井,战争起来后才想到去打造兵器,不是太晚了吗?唐代名医孙思邈又发展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
还有一经典故事。我国古代有一位名医叫扁鹊,因医术高明,有“起死回生”之术而家喻户晓。一次,他治好皇帝的病,皇帝问他:“谁是当今杏林第一人?”扁鹊回答:“是我的兄长,名叫扁鸦。”皇帝又问:“扁鸦的医术比你高明在何处?”
扁鹊说:“我能治愈皇上已患的病症,但我兄长扁鸦能让未患病的人不生病。当年父亲临终前,传给我们兄弟两本医学秘籍,一本叫《医道》,是讲治病的,传给了我;另一本叫《防道》,是讲防病的,传给了我兄长扁鸦。”
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表明,人体健康有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条件,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自然环境,而60%取决于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科学家已经发现,80%的心血管疾病和90%的2型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有资料表明,健康教育投入1元,医疗费可节约8.9元。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定为解决人人享有保健目标的首选策略。可见健康教育、预防疾病的重要性。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证实了,古代中国人“治未病”理论的正确。
古代中国人既然这么重视“治未病”,相信也一定找到了“治未病”的办法。中医养生,应该发扬光大,造福当代人。
【上工治未病】扁鹊三兄弟扁鹊三兄弟从医,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说:“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文王说:“你说得好极了。”
日前在中医院门诊部的宣传栏中看到“上工治未病”这句话,有些好奇,仔细阅读后有些了解:“上工治未病”出于《黄帝内经》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另外在《灵枢·逆顺》也说:“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
“上工”是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大夫,“治未病”理解为3个层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三是“已病早治”。“上工治未病”要求重视疾病的预防,强调在“未病”时、在疾病发生前采取积极措施。中医学在长期医学实践的积累过程中,对“治未病”逐步形成了样式多种、角度各异、简验便廉的干预手段。中医学除了使用中药或中成药保健预防外,更重视通过养性来调畅情志,规律而适度运动,辨体质施膳食,辅以针灸、沐足、按摩、导引等方法内外综合调整身心。正如《黄帝内经》所言:“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中医的养生理论核心是“调和阴阳”,通过协调阴阳、保阳益阴,重视保养“精、气、神”,坚五脏,通经络,调气血以达养生之目的。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成编於春秋之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在国学经典中地位独特,是唯一一本以圣王之名命名的书.总结了春秋以及春秋之前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春秋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不禁感慨,距今2700多年前,代表着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的《黄帝内经》就已成书,祖国中医之博大精深仰之弥高……故作此印为记。
上工治未病 防微杜渐 《后汉书·丁鸿列传》记载了一则故事:东汉和帝即位时仅十四岁,由于他年幼无能,便由窦太后执政,部份大权实际上落入窦太后的兄弟窦宪等人手中。他们为所欲为,密谋纂权。司徒丁鸿见到这种情况,便上书和帝,建议趁窦氏兄弟权势尚不大时,早加制止,以防后患。他在奏章里说:“‘杜渐防萌’则凶妖可灭。任何事情,在开始萌芽时容易制止,等到其发展壮大后再去消除,则十分困难。”和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并任命他为太尉兼卫尉,进驻南北二宫,同时罢掉窦宪的官。窦宪兄弟情知罪责难逃,便都自杀了,从而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宫廷政变。 在医学上,防微杜渐体现了预防为主的原则。中医十分重视早期诊治疾病。《内经》说:“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任何疾病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高明的医生应该趁疾病轻浅的时候治疗,若疾病已到深重,会变得比较棘手。《内经》还生动地比喻说:“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因此,中医把一个医生是否能对疾病作出早期诊断和治疗当作判断这个医生医技是否高明的标准,提出“上工治末病”。上工,即高明的医生。 这个成语故事启示我们:隐患要及时清除,以免酿生更大祸端;疾病应及早治疗,以免给机体带来更大的危害。
专访 文/陆志霖 国医大师邓铁涛是当代著名的中医泰斗。2003年,他针对现代生态环境的改变和现代人体质的变化,改良传统凉茶祖方,推出了更适合现代人的凉茶产品—邓老凉茶。走过将近一个世纪的岁月长河,近百岁高龄的国医大师邓铁涛依旧耳聪目明、身体硬朗,活跃在医学的最前沿。这让越来越多人感到好奇,这罐邓老凉茶的背后到底隐藏着邓老怎样的养生秘方? 为现代人研制的现代凉茶 笔者:邓老,您作为国医大师为什么想到要做一款现代凉茶? 邓老:说到凉茶,这是我们广东饮食文化的一个亮点,因为凉茶是清热的、解毒的、保健的,是广东特有的饮食文化,也是广东医学界的一大创造、一大发明。因为它能预防疾病,有一点小毛病,如感冒、伤风、喉咙痛什么的,喝了之后就治愈了。 但过去凉茶有很多是比较偏寒凉的,因为那个时候的人们没有今天的生活条件,晒太阳的机会比较多,体力劳力的机会比较多。古方凉茶配方偏寒凉,只适用于长时间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群,而现代人多从事脑力劳动,出门坐车,上楼坐电梯,晒太阳的机会比较少以及环境污染等,容易衍生熬夜体、压力体、少动体、烟酒体、空调体五大问题体质。所以邓老凉茶根据现代人经常容易犯的毛病,特别吸取了中医治外感外邪和胃病血气的药方,继承了前人凉茶的那些疗效,进行了创新。 非典期间,邓老凉茶配方证明是比较适合现代人的预防药方。我的学生朱拉伊提出把这个药方做成产品,做一款适合现代人喝的凉茶。 从经典名方到现代衍化方 笔者:您说邓老凉茶是对前人的方子进行了创新研究,那和其他凉茶相比有什么特点? 邓老:邓老凉茶配方是在改革经典名方—五味消毒饮的基础上研制出来的衍化方。该方由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白茅根、桑叶、甘草六味中草药组成。其中金银花深具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之效,抑制流感病毒功效显著,野菊花味苦入肝、味辛入肺,常用于风火上攻,热毒蕴结,与金银花同用,倍增清热解毒之效;蒲公英、白茅根则能利湿通淋,清热利尿,二者使体内热毒随小便排之体外。此外,桑叶清肺润燥,白茅根味甘能生津,并以甘草调和诸药,整方清热解毒,口感轻清甘淡又不苦寒太过,深具凉血解毒、清肺润燥、平衡养生之功效。 邓老凉茶不仅清火功效显著,更对调养生理、身体保健具有极佳的饮用价值,邓老凉茶代表的是一种现代的健康时尚。 邓老凉茶背后的中医理念 笔者:很多人都想知道您的长寿秘诀,这罐邓老凉茶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您的养生秘方? 邓老:其实邓老凉茶的背后是被称为中医最高理念的“没有病的时候就开始治病”。 中医不是让人病倒后才医的,中医经典里也说过“上工治未病”,意思是最高等的医生是当人还没有发病的时候就治疗,所以有一门学问叫养生学。中医很讲究养生,中医养生是在疾病没来的时候就让身体强壮起来,“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就是身体正气存,病邪就不能侵入。 中医治疗是把病菌赶走,而不是把它杀死。把它杀死是一个很劣等的工作,因为这个病邪有毒素,你把病邪杀死后毒素还在你的体内,中医把病邪赶走,毒素自己就慢慢排泄掉。所以邓老凉茶是“上工治未病”,是预防药,预防胜于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