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古代的“医生”是指行医的人吗?

 抹搭花 2015-11-10
古代的“医生”是指行医的人吗?现在,我们把专门治病救人的人称作“医生”。如果从字面讲,看似不难理解,说成“以行医为生计或职业的人”也不矛盾。但是,如果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远非这么简单。

我国医学行业的发展有着其特殊的经历。从现在往回看,“医生”普遍用于称呼行医的人并不是很久。以前人们习惯称呼行医的人为“郎中”,也习惯称之为“大夫”。这些称谓来自古代行医者所任的官职名称。大致从宋代起,太医署中的医师最高职衔为大夫,其次为郎中。如果再往上溯,大夫是朝中某些大臣的官名(如御史大夫)和散位名号(如光禄大夫),郎中是三省六部里面的郎官们的名号,它们则都与行医者没有任何关系了。从唐代往前,医术往往为宗教界的道士、僧侣或方士们所掌握,他们在传教的同时兼行治病救人的善举。而行医者在朝廷尚有医官,在民间则还没有职业行医的人。

不过,“医生”作为一种称谓倒是早在唐朝就已经有了,而且与医学、医术有联系。唐代太医署下开始设立专门的医学,属于学校性质的教育机构,招收学生,培养医学人才。针对不同的专业,学校将学生分为五种:医生、针生、按摩生、咒禁生、药园生。其中所谓“医生”,其实就是学习医学病理的学生。而其他学生分别以学习针灸、按摩推拿、念咒施法、识用药材而命名。这时候“医生”一词专指一种医学学生,与现在的医生有很大距离。

那么,“医生”是怎么成为职业行医者的称谓的呢?这与近代西医东传有直接的关系。在西方,对职业行医者一般称为“Physician”,可以理解为“有医科专长的人”,或称“医师”。西医东传以后,日本从明治维新后称职业行医者为“医师先生”。在中国,渐渐演化为“医生”。这其实与“博士”、“学士”在学位上的用法来历类似,是采用中国古代早已存在的相关名词,拿来称谓西方传来的新的文化内容。(网络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